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皇者風範 龍虎山大上清宮遺址發掘重大成果披露

文/圖 全媒體記者李巧

中國江西網訊 1月21日, 省文化廳、鷹潭市政府舉行新聞發佈會, 首次披露幾年來龍虎山大上清宮遺址考古發掘的重大成果:遺址基本展示了龍虎門、玉皇殿、三清閣等主體建築, 發現了宮觀歷經宋、元、明、清等時期演變。 這座歷史上等級最高、規模最大的道教宮觀, 未來將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宗教文保精品。

遺址總平面圖

元代銅鐘

樞府瓷

清嘉慶十五年石碑

屋脊獸獅子

“皇家宮觀”隱匿80年

鷹潭聞名於世的不止龍虎山, 傳說中斬妖除魔的“張天師”所在的三清觀、天師府也是道教聖地。

不過很少人記得, 距天師府不過1公里的瀘溪河北岸曾有一座傳承千百年的江南第一道觀。

“上世紀30年代一場大火, 把這座宏偉宮觀燒得蕩然無存。 經過這七八十年的時代變遷, 連它們的殘磚剩瓦也被黃土掩蓋。 ”大上清宮遺址考古發掘隊負責人胡勝說, 考古工作之所以能夠立項, 在今天取得階段性重大進展, 可以說是一個“巧合”:2014年6月, 當地政府打算在原址重建道觀, 從而使遺跡得以重見天日。

證實這片荒地正是傳說中“大上清宮遺址”的關鍵證物, 是一塊銘刻有“清嘉慶十五年重修上清宮”的石碑。 因此, 宮觀重修計畫被緊急叫停, 轉為保護性發掘;省考古研究院、鷹潭市博物館專家在這塊5000多平方米的野外郊地裡開始了歷時3年多的考古發掘。

規格級別僅低於故宮

歷史上判斷政治和社會地位高低的一項重要依據, 就是看其房屋建制在當時究竟按哪種級別構建。 在大上清宮遺址發掘出土的清代“屋脊蹲獸·鬥牛”, 證實其貴為“皇家道觀”所言非虛——按當時宮殿式建制的“五脊六獸”排序, “鬥牛”位居5個蹲獸第二位, 地位僅次於北京故宮“太和殿”所用的垂脊蹲獸“狻猊”。 這證實了其建制級別僅僅低於故宮。 可以說, 將其稱之為“皇家道觀”毫不過譽。

發掘中, 能夠印證大上清宮輝煌的還有正殿地磚和金鐘。 眾所周知, 禦窯金磚是皇家專用, 極為珍貴, 而遺址中發掘出的百余塊皇家金磚, 證實了當年大上清宮不僅在道家及民間有著極高地位和威望, 也極受歷代皇帝青睞,一直享有極高“政治待遇”。

“遺址出土了元、明、清代各類文物,都從不同方面證實了上清宮歷朝歷代的地位。比如元代的瓷器碎片,來源於當時樞密院

也極受歷代皇帝青睞,一直享有極高“政治待遇”。

“遺址出土了元、明、清代各類文物,都從不同方面證實了上清宮歷朝歷代的地位。比如元代的瓷器碎片,來源於當時樞密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