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遊戲>正文

這就是為什麼《青蛙旅遊》那麼火的原因

小青蛙走紅背後, 女性手遊終於登上歷史舞臺。

“我們家呱崽已經出門兩天了, 還沒有回家。 ”

目前, 《青蛙旅行》在官方尚未組織任何宣傳活動的情況下, 已經位於AppStore遊戲免費榜第一位, 超越了《荒野行動》與《王者榮耀》;在TapTap上下載量達到了110萬, 評分9.9分(滿分10分);在B站遊戲心中, 關注度超過了網易的《邊境之旅》。

這種情況是出人意料的。 《青蛙旅行》的遊戲開發商Hit-Point是日本放置手游領域的行家, 但整個公司一共只有12個成員, 並不是手遊市場上的主流廠商。 並且作為一款放置類手遊, 《青蛙旅行》的遊戲介面與遊戲操作、甚至整個遊戲目的都是十分簡單:放置、收割、等待,

除了遊戲角色更加萌態化, 比起前段時間席捲國內女性手遊市場的《戀與製作人》, 這款手遊顯得有些單薄。

誰也不曾料想這只沉默寡言的小青蛙會與四位“國民老公”平分秋色, 甚至隱隱蓋過前者的勢頭, 成為時下最受青睞的手遊。 但事實是, 現在手遊女性玩家幾乎人手一隻小青蛙, 她們冷落了氪金屬性的男人們, 專心致志等待小青蛙給她們寄一張旅行寫真。

《青蛙旅行》為什麼成爆款?脫力系的魅力

去年12月6日《青蛙旅行》在日本本土iOS平臺上線, 有媒體報導, 該款手遊排名一直在AppStore免費遊戲榜TOP50左右, 最好成績也只是在日本IOS免費遊戲下載榜排名13名。 而如今空降下載榜單第一名,

國內眾女性玩家功不可沒。

在《戀與製作人》之後, 國內遊戲市場的女性玩家擺脫業內“隱性淘金地”的身份走向公眾視野。 微信創始人張小龍曾表示, 微信小遊戲的累計使用用戶達到了3.1億, 且男女玩家五五分。 如果將玩過微信小遊戲的用戶都定義為玩家的話, 那麼目前女性玩家至少有1.55億。 市場逐漸成熟, 但符合市場需求的女性遊戲產品並不多。

《青蛙旅行》的出現恰逢其時, 這實質上是一款極具日本“脫力系”的放置手遊。 遊戲主要分為兩個介面, 青蛙的庭院和青蛙的屋子。

整個遊戲的主要流程是進入庭院收割貨幣、然後在商店選擇購物、回到屋子放置食物, 青蛙出門旅行。 這其中玩家的作用主要在於收割貨幣與放置食物,

其他環節都無法進行直接的干預——對於習慣以自我主導為中心的玩家而言, 這個遊戲太過“脫力”。

青蛙在家的時候, 玩家無法干預它的居家活動, 也無法決定它活動的時長, 有玩家惆悵表示:“我的蛙已經在家看了一天書了, 它也是死宅吧?”玩家唯一能做的是在屋子裡放置食物, 增加青蛙出門的可能。

青蛙出門旅行的之後,玩家在這個過程中無法干預青蛙旅行的路線, 也無法進行交流, 青蛙寄回來幾張寫真、寫真裡是否出現其他遊戲角色(青蛙的旅行小夥伴)全看概率。

更重要的是玩家無法決定青蛙出門的時長。 青蛙出門旅行後, 現實時間中青蛙會消失兩三個小時至三四天, 這期間玩家除了收割一下院子裡的三葉草, 能做的只有等待。

玩家看著青蛙自己吃飯自己旅行自己走走停停, 開始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 事實上除了最開始為青蛙取了個名字證明了存在感, 玩家進入遊戲後基本喪失主控權, 有網友稱, 青蛙在沒有玩家的情況下, 也能完成自給自足。

但或許也是這樣, 《青蛙旅行》才會以一種“佛系”的姿態迅速走紅。 遊戲削弱了玩家的作用, 反過來想, 玩家也不需要在這款遊戲上花費太多時間與心思, 這是《青蛙旅行》與其他手遊截然不同的地方。 《青蛙旅行》沒有搶佔玩家時間與資金的野心, 或者說所有誘使玩家進行資金投入的設置都十分隱性, 氪金能使青蛙旅行過程更華麗、帶回更多特產, 但不氪金青蛙依然會寄回照片與禮物, 並不影響玩家遊戲體驗。 青蛙如同平行世界一個冷淡疏離但又溫柔的朋友, 玩家是個有禮有節的觀望者, 彼此無負擔, 各自隨緣。

相較而言,同樣手遊爆款的《戀與製作人》氪金需求則像個無止盡的黑洞,玩家享受過初期“老公打電話”的福利後,遊戲的對戰模式開始產生氪金效應,進入後部分章節需要資金投入完成體力補充,提升等級數,與《陰陽師》類似的卡牌抽取模式更加促使玩家氪金完成SSR獲取,“打電話”的福利建築在“花錢養老公”的基礎上。

事實證明這種模式在商業市場上十分奏效,《戀與製作人》上線首周單日iOS收入即超過30萬人民幣,月收入近3億。但對於奔著談戀愛取的女性玩家而言,總歸有種“真心換絕情”的傷感,“養男人不如養青蛙”的口號從坊間誕生。

一隻小青蛙背後的女性手遊市場有多大?

但《青蛙旅行》本身“氪不氪金一切隨緣”的佛系屬性,讓其在女性手游市場成為一股清流,卻並不意味著女性手遊市場的消費意願不足,相反,女性手遊市場除了遊戲產業本身產生的商業價值,還有同人文化的出輸。

女性遊戲已逐漸成為一個風口,這一點遊戲業內已經達成的共識。相對而言,女性玩家並不喜歡以戰鬥快感、戰略成就等為主線的遊戲,但女性玩家的付費意願、娛樂需求並不低於男性玩家,出現如《青蛙旅行》、《戀與製作人》能滿足女性情感需求、符合女性玩家審美的遊戲,市場則迅速爆發。

《青蛙旅遊》承襲了前輩的畫風,在感情投射上則更符合女性市場的需求。《青蛙旅行》的畫風上小青蛙每次旅行都帶著綠色的大氊帽,上面別著紅色的小花,簡筆劃一樣勾勒出來的蛙臉帶著幼兒的萌態,而遊戲中的旅行場景都是參照日本真實的旅遊景點,比如日本愛知縣的名古屋、兵庫縣有馬溫泉、京都府與之橋等,真實觸動人心,再以溫馨的童話風格繪畫出來,小青蛙雖然時常不在家,卻會在玩家忍耐力在極限的邊緣寄回來一張旅行寫真——這一切都讓無法以氪金完成主控的女性玩家感受到了空巢老人的寂寞感,將一以貫之的情感投射化成了一種母愛。

不少女性玩家以“我的崽崽”稱呼青蛙,在遊戲過程中玩家帶入的身份是“母親”。在社交媒體上發表分享青蛙寄回來的寫真,並開啟“媽媽努力賺錢給你買帳篷”“崽崽這麼久了你怎麼還不回家”等老母親式的碎碎念,成為了女性玩家遊戲中的常態。

相較而言,同樣手遊爆款的《戀與製作人》氪金需求則像個無止盡的黑洞,玩家享受過初期“老公打電話”的福利後,遊戲的對戰模式開始產生氪金效應,進入後部分章節需要資金投入完成體力補充,提升等級數,與《陰陽師》類似的卡牌抽取模式更加促使玩家氪金完成SSR獲取,“打電話”的福利建築在“花錢養老公”的基礎上。

事實證明這種模式在商業市場上十分奏效,《戀與製作人》上線首周單日iOS收入即超過30萬人民幣,月收入近3億。但對於奔著談戀愛取的女性玩家而言,總歸有種“真心換絕情”的傷感,“養男人不如養青蛙”的口號從坊間誕生。

一隻小青蛙背後的女性手遊市場有多大?

但《青蛙旅行》本身“氪不氪金一切隨緣”的佛系屬性,讓其在女性手游市場成為一股清流,卻並不意味著女性手遊市場的消費意願不足,相反,女性手遊市場除了遊戲產業本身產生的商業價值,還有同人文化的出輸。

女性遊戲已逐漸成為一個風口,這一點遊戲業內已經達成的共識。相對而言,女性玩家並不喜歡以戰鬥快感、戰略成就等為主線的遊戲,但女性玩家的付費意願、娛樂需求並不低於男性玩家,出現如《青蛙旅行》、《戀與製作人》能滿足女性情感需求、符合女性玩家審美的遊戲,市場則迅速爆發。

《青蛙旅遊》承襲了前輩的畫風,在感情投射上則更符合女性市場的需求。《青蛙旅行》的畫風上小青蛙每次旅行都帶著綠色的大氊帽,上面別著紅色的小花,簡筆劃一樣勾勒出來的蛙臉帶著幼兒的萌態,而遊戲中的旅行場景都是參照日本真實的旅遊景點,比如日本愛知縣的名古屋、兵庫縣有馬溫泉、京都府與之橋等,真實觸動人心,再以溫馨的童話風格繪畫出來,小青蛙雖然時常不在家,卻會在玩家忍耐力在極限的邊緣寄回來一張旅行寫真——這一切都讓無法以氪金完成主控的女性玩家感受到了空巢老人的寂寞感,將一以貫之的情感投射化成了一種母愛。

不少女性玩家以“我的崽崽”稱呼青蛙,在遊戲過程中玩家帶入的身份是“母親”。在社交媒體上發表分享青蛙寄回來的寫真,並開啟“媽媽努力賺錢給你買帳篷”“崽崽這麼久了你怎麼還不回家”等老母親式的碎碎念,成為了女性玩家遊戲中的常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