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文化自信興天漢!

2017年12月28日, “漢中朱鹮”“漢中張騫”號動車組冠名首發推介活動在西安北站候車廳舉行。 首發儀式現場, 電子顯示幕滾動播放著漢中形象宣傳片, 獨具漢中地域特色的文藝表演和推介活動次第展開。 精彩的漢服和茶藝表演, 激發了大家對“真美漢中”的嚮往, 讓近千名乘坐首發列車的旅客享受了一場文化盛宴, 體驗到漢中濃郁的“兩漢三國”文化氛圍。 “漢中朱鹮”“漢中張騫”號動車組, 成為漢中流動的“城市名片”。

“漢中張騫號”“漢中朱鹮”號動車組首發活動現場

2017年, 令380多萬天漢兒女備感欣喜與自豪的事情遠不止這一件:漢中市成功創建為國家園林城市;“漢中三堰”躋身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以西北首個地級市命名的海軍“漢中艦”正式入列;湧現3個國家級文化先進縣;全域旅遊新地標——興漢新區建設, 以日投資逾億元的速度推進……

油菜花海。 李平攝

“建設文化旅遊強市, 就是要把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獨特的山水自然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 奮力把漢中建成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國內外知名的旅遊目的地和中國漢文化傳播示範基地, 實現由文化名市向文化旅遊強市的跨越。 ”漢中市委領導說。

全域旅遊:美了鄉村富了民

駕車行駛在漢中市留壩縣境內的每一條公路上, 你會發現這裡處處是景, 處處都想讓你搖下車窗, 拿起手機拍照留念。

從漢中城區沿著316國道去往留壩, 你會被路兩邊的集中連片的薰衣草花海所吸引;在留壩縣城,

你既可以在老街上散步閒逛, 品味這裡獨特的綠色農家菜, 也可以在文藝範十足的留壩書房裡挑一本書, 細細品讀;如果你喜歡戶外, 除了風景優美的紫柏山, 在縣城郊外, 一個真人CS基地等著你去組團對戰;如果你喜歡手工藝, 可以去張良廟景區附近的研學旅遊基地, 裡面有個木工學堂, 你可以參與中國傳統手工藝品的打造.....

(留壩老街)

僅有4.7萬人口的留壩縣, 2017年全年接待遊客292萬人次, 旅遊綜合收入14.88億元, 同比增長分別為30.6%和33.1%。 全縣70%的貧困戶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旅遊產業中, 在家門口實現增收。 同時, 該縣五大核心景區將90%就業崗位提供給貧困戶, 貧困群眾人均從旅遊產業獲得收入2684元。 在全國產業扶貧現場會上, 該縣“以旅促農、農旅一體”的旅遊扶貧經驗被推廣。

留壩縣只是漢中市全域旅遊產業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位於秦嶺、巴山之間的漢中市, 文化旅遊資源得天獨厚, 全域旅遊發展潛力巨大。 這裡有厚重的兩漢、三國歷史文化遺存, 有褒斜棧道、“石門十三品”, 有大熊貓、朱鹮、金絲猴、羚牛“四大國寶”, 有世界級天坑群地質遺跡。這裡是“天府之國”,是劉邦成就漢室基業的發祥地,是諸葛亮六伐曹魏的戰略大後方,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是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是國家南水北調的重要水源涵養區……

(漢江)

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漢中市“迴圈發展、生態宜居”的戰略定位,漢中市大力發展以旅遊產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早在2013年,漢中市就率先提出全域旅遊發展理念。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城景融合、產業融合、主客共用的新格局,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創建單位。

按照“全域漢中、全域景區”的理念,漢中市委託國內頂級旅遊規劃單位科學編制了《漢中全域旅遊發展規劃》,確立“一核、兩路、六組團”空間佈局,確定重點文旅專案50個、總投資470億元。注重旅遊規劃與城市、交通、國土、扶貧等規劃銜接協同,大力推進以旅遊為引領的“多規合一”,確保“點有特色、線成體系、面具規模”的產業體系。

此外,漢中市還進一步加大高A級景區創建力度,提升旅遊品質。紫柏山、華陽創5A通過省上資源評估並報請國家旅資委進行資源評審。熊貓谷等9家景區成功創建成國家4A級景區。留壩縣、洋縣成功創建為省級旅遊示範縣。佛坪縣、西鄉縣躋身全省第三批旅遊示範縣建設試點。

(留壩紫柏山)

在實施全域旅遊工程、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的進程中,漢中市總結提煉出“城是一處景、村鎮一幅畫,處處是景觀、人人是形象”的發展願景和“多業融合、迴圈發展,全民參與、共建共用”的發展模式。

如今,步入高鐵時代的漢中,高速、高鐵、航空立體化的打破了交通瓶頸制約,融入了長江經濟帶和關天、成渝經濟圈,旅遊客源地輻射半徑大幅拓展,優勢文化旅遊資源蘊含的潛能加速釋放,酒店住宿、餐飲娛樂、特色購物等產業快速發展,整個旅遊業迎來了新一輪“黃金髮展期”。

文化振興:傳統與現代和諧共榮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血脈和靈魂,也是一個地區、一座城市發展的動力和支撐。

漢中,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片人傑地靈的熱土上,孕育了兩漢三國、紅色革命、秦巴民俗等絢麗多彩的燦爛文化,湧現出張騫、諸葛亮、蔡倫、李固、何挺穎、陳淺倫等燦若星辰的名人先賢、革命先烈。得天獨厚的人文歷史資源,賦予漢中市獨特的魅力,成為文化振興的“引擎”。

(川陝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著名學者余秋雨來漢中時曾動情地說:“全體中國人應把漢中當做自己的老家,每次來漢中當做回一次老家。”2000多年的歷史,賦予了漢中深邃厚重的“歷史文脈”。

位居中國地理版圖中心的漢中,該如何活化靜態的歷史遺存,讓記錄歷史滄海桑田的每一塊磚石、印證民族成竹在胸的每一個細節再現時代人文之光。漢中經過精心挖掘,確定“石門棧道、龍崗文化、拜將壇、張騫、定軍山、石門十三品、朱鹮、漢調桄桄、漢中仙毫”十大文化符號,全面叫響“兩漢三國·真美漢中”形象品牌。

(石門棧道)

經過持續宣傳,“兩漢三國·真美漢中”城市形象迅速走進民眾、深入人心、廣為傳播,有效激發了市民對漢中地域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堅定了實施文化名市戰略的信心和決心。

在此基礎上,漢中勇於探索,大膽創新,巧用城市牌、文化牌、節會牌“三張名片”,依託資源,借力造勢,全面加強對外宣傳,全方位、多層次、高密度展示漢中形象,漢中影響力、美譽度空前提升。

措施實實在在,推進有序有力,成效有目共睹。

2017年10月10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舉行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23屆灌排大會暨68屆國際執行理事會上,陝西“漢中三堰”古代水利工程,被成功確認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為漢中新增了一張世界級的歷史文化“金名片”。

2017年10月13日,由市書法家協會、美術家協會和漢中籍書畫家選送的60件作品在北京中央黨校展出,宣傳漢中歷史文化和改革發展成果,展示“兩漢三國·真美漢中”城市品牌。

文化,只有始終貼近百姓、融入生活,才能綻放出熠熠生輝的恒久光芒。在“文化旅遊強市”戰略引領下,2017年,漢中文化精品創作生產如沐春風,生機勃勃。配合籌拍了大型電視連續劇《絲路開拓者張騫》以及電影《秦巴之戀》《雲中誰寄錦書來》。開機拍攝製作播出了專題片《井岡元戎——何挺穎》《西漢三堰》和廣播劇《漢中秘密特使》。專題片《漢中天坑》在央視播出。歌舞劇《風從巴山來》在陝西省第八屆藝術節上獲得“文華劇碼獎”“音樂獎”和“舞美獎”3個獎項。

文化項目建設是推進文化事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保障和平臺。在眾多重大文化產業專案中,濱江新區與興漢新區無疑是兩顆璀璨的明珠。經過3年的精心打造,位於濱江新區的天漢長街項目向市民揭開“紅蓋頭”,展露出嬌美的芳容,讓人們感受到“文創街區”超乎想像的活力與魅力。

(漢中天漢長街)

興漢新區規劃區域面積為27.7平方公里,並預留有10.7平方公里的控制協調區,預算總投資近2000億元。自2015年6月全面開工啟動以來,項目建設持續快速推進,創造了日投資過億元的“興漢速度”,成為陝西省“追趕超越”的典範。

2017年,漢中全市共有9大類12個項目入選第五批市級非遺代表作名錄;評審並申報了第五批省級非遺專案傳承人及第三批省級專案傳承單位;爭取國家省級非遺專案專項資金165萬元、非遺專案代表性傳承人專項資金35萬元。

“圍繞市委、市政府確定的‘三市’建設目標和推動文化名市向文化旅遊強市跨越的戰略定位,漢中市深入挖掘利用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蘊,探索走出一條漢風漢韻與現代文明互動融合、相得益彰的文化發展新路。”漢中市政府領導說。

人文精神:于無聲處潤人心

“彭發新義務維修飲水管道,擬記2分;楊森主動清理水池,擬記2分……”在漢中勉縣武侯鎮鹹河村“道德積分銀行”,年近60的“行長”談忠孝幾乎每天都要“記帳”。他記的不是一般的賬,而是村民的“道德賬”。

(漢中勉縣武侯鎮鹹河村“道德積分銀行”)

去年8月,咸河村成立了“道德積分銀行”。“讓好人幹好事有獎勵,樂於幹好事,讓‘懶漢’學著幹好事,帶動鄉村文明風尚。”武侯鎮黨委書記王立道出設立“道德積分銀行”的初衷。在咸河村,只要村民積德行善做好事,都可以通過道德評定委員會評分後記錄在冊,而儲存在道德積分銀行的積分,可定期兌換生活用品。

文化的魅力,在於教人化人向善向美,於無聲處,滋養善心善行,提高民眾思想道德水準,提升民眾精氣神,提振一座城市、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與自覺。

漢中自古人文薈萃、名人輩出。遠有像張騫、李固、蔡倫等名垂青史、炳耀千秋的“古賢”;近有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李文忠、“中國好人”胡萬春、“陝西好人”劉建紅、漢中道德模範劉恩翠等一大批奉獻基層、服務人民、感動群眾的“新賢”,形成了根植鄉土、貼近生活、影響廣泛的漢中鄉賢文化。

過去的一年,圍繞“三市”建設戰略,漢中始終把公民思想道德建設作為重中之重來抓。通過開展文明城市創建、深化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實施“百鎮千村鄉賢文化促進會”工程、進行“最美系列人物”評選、啟動“弘六德·展六美·建三市”公民道德建設活動,深耕厚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選樹典型凝聚社會正能量,不斷提升公民思想道德水準,提高市民文化文明素質,為實現同步全面小康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為繼承和弘揚有益於當代的鄉賢文化,發揮鄉賢熱心公益、引領風尚、移風易俗、反哺家鄉等方面的示範引領作用,激勵他們用嘉言懿行垂範鄉里、感染百姓、滋潤鄉風、引領價值,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深深紮根,去年4月,漢中啟動實施“百鎮千村鄉賢文化促進會”工程,採取示範推進、分步實施、全面鋪開的方式,在全市152個鎮1948個村普遍建立起鄉賢文化促進會,使鄉賢文化成為漢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實踐、促進鄉村自治和經濟發展的有力抓手、助力脫貧攻堅實現共同富裕的強勁引擎。

創新實施核心價值觀“主題宣傳月”活動。去年圍繞誠信、友善、敬業、文明、愛國、法治6大主題,每兩月一主題開展系列宣傳教育。繼續深化核心價值觀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六進”活動,通過開展一系列主題活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漢中市9個單位榮獲全國精神文明先進集體稱號,21個集體和個人被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為全省精神文明先進集體、陝西省第一屆文明家庭。

行走在漢中城區,一幅幅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益廣告矗立在主次幹道兩側,引人注目;一塊塊展現凡人善舉的“善行義舉榜”遍佈社區村鎮,傳播文明風尚;一場場別開生面的“道德講堂”講述著發生在人們身邊的感人故事,彰顯著道德的力量……

如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樹文明新風,已深入人心。文明城市創建,正有條不紊、如火如荼地推進。

“我們堅信,在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的實踐中,只要全市人民攜手同行,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攻堅克難,擼起袖子加油幹,勇於‘跳起來摘桃子’,文化旅遊強市的宏偉藍圖終將變成現實——這張靚麗的名片,就一定會走向全國乃至世界!”漢中市委領導說。

有世界級天坑群地質遺跡。這裡是“天府之國”,是劉邦成就漢室基業的發祥地,是諸葛亮六伐曹魏的戰略大後方,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是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是國家南水北調的重要水源涵養區……

(漢江)

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漢中市“迴圈發展、生態宜居”的戰略定位,漢中市大力發展以旅遊產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早在2013年,漢中市就率先提出全域旅遊發展理念。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城景融合、產業融合、主客共用的新格局,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創建單位。

按照“全域漢中、全域景區”的理念,漢中市委託國內頂級旅遊規劃單位科學編制了《漢中全域旅遊發展規劃》,確立“一核、兩路、六組團”空間佈局,確定重點文旅專案50個、總投資470億元。注重旅遊規劃與城市、交通、國土、扶貧等規劃銜接協同,大力推進以旅遊為引領的“多規合一”,確保“點有特色、線成體系、面具規模”的產業體系。

此外,漢中市還進一步加大高A級景區創建力度,提升旅遊品質。紫柏山、華陽創5A通過省上資源評估並報請國家旅資委進行資源評審。熊貓谷等9家景區成功創建成國家4A級景區。留壩縣、洋縣成功創建為省級旅遊示範縣。佛坪縣、西鄉縣躋身全省第三批旅遊示範縣建設試點。

(留壩紫柏山)

在實施全域旅遊工程、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的進程中,漢中市總結提煉出“城是一處景、村鎮一幅畫,處處是景觀、人人是形象”的發展願景和“多業融合、迴圈發展,全民參與、共建共用”的發展模式。

如今,步入高鐵時代的漢中,高速、高鐵、航空立體化的打破了交通瓶頸制約,融入了長江經濟帶和關天、成渝經濟圈,旅遊客源地輻射半徑大幅拓展,優勢文化旅遊資源蘊含的潛能加速釋放,酒店住宿、餐飲娛樂、特色購物等產業快速發展,整個旅遊業迎來了新一輪“黃金髮展期”。

文化振興:傳統與現代和諧共榮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血脈和靈魂,也是一個地區、一座城市發展的動力和支撐。

漢中,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片人傑地靈的熱土上,孕育了兩漢三國、紅色革命、秦巴民俗等絢麗多彩的燦爛文化,湧現出張騫、諸葛亮、蔡倫、李固、何挺穎、陳淺倫等燦若星辰的名人先賢、革命先烈。得天獨厚的人文歷史資源,賦予漢中市獨特的魅力,成為文化振興的“引擎”。

(川陝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著名學者余秋雨來漢中時曾動情地說:“全體中國人應把漢中當做自己的老家,每次來漢中當做回一次老家。”2000多年的歷史,賦予了漢中深邃厚重的“歷史文脈”。

位居中國地理版圖中心的漢中,該如何活化靜態的歷史遺存,讓記錄歷史滄海桑田的每一塊磚石、印證民族成竹在胸的每一個細節再現時代人文之光。漢中經過精心挖掘,確定“石門棧道、龍崗文化、拜將壇、張騫、定軍山、石門十三品、朱鹮、漢調桄桄、漢中仙毫”十大文化符號,全面叫響“兩漢三國·真美漢中”形象品牌。

(石門棧道)

經過持續宣傳,“兩漢三國·真美漢中”城市形象迅速走進民眾、深入人心、廣為傳播,有效激發了市民對漢中地域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堅定了實施文化名市戰略的信心和決心。

在此基礎上,漢中勇於探索,大膽創新,巧用城市牌、文化牌、節會牌“三張名片”,依託資源,借力造勢,全面加強對外宣傳,全方位、多層次、高密度展示漢中形象,漢中影響力、美譽度空前提升。

措施實實在在,推進有序有力,成效有目共睹。

2017年10月10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舉行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23屆灌排大會暨68屆國際執行理事會上,陝西“漢中三堰”古代水利工程,被成功確認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為漢中新增了一張世界級的歷史文化“金名片”。

2017年10月13日,由市書法家協會、美術家協會和漢中籍書畫家選送的60件作品在北京中央黨校展出,宣傳漢中歷史文化和改革發展成果,展示“兩漢三國·真美漢中”城市品牌。

文化,只有始終貼近百姓、融入生活,才能綻放出熠熠生輝的恒久光芒。在“文化旅遊強市”戰略引領下,2017年,漢中文化精品創作生產如沐春風,生機勃勃。配合籌拍了大型電視連續劇《絲路開拓者張騫》以及電影《秦巴之戀》《雲中誰寄錦書來》。開機拍攝製作播出了專題片《井岡元戎——何挺穎》《西漢三堰》和廣播劇《漢中秘密特使》。專題片《漢中天坑》在央視播出。歌舞劇《風從巴山來》在陝西省第八屆藝術節上獲得“文華劇碼獎”“音樂獎”和“舞美獎”3個獎項。

文化項目建設是推進文化事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保障和平臺。在眾多重大文化產業專案中,濱江新區與興漢新區無疑是兩顆璀璨的明珠。經過3年的精心打造,位於濱江新區的天漢長街項目向市民揭開“紅蓋頭”,展露出嬌美的芳容,讓人們感受到“文創街區”超乎想像的活力與魅力。

(漢中天漢長街)

興漢新區規劃區域面積為27.7平方公里,並預留有10.7平方公里的控制協調區,預算總投資近2000億元。自2015年6月全面開工啟動以來,項目建設持續快速推進,創造了日投資過億元的“興漢速度”,成為陝西省“追趕超越”的典範。

2017年,漢中全市共有9大類12個項目入選第五批市級非遺代表作名錄;評審並申報了第五批省級非遺專案傳承人及第三批省級專案傳承單位;爭取國家省級非遺專案專項資金165萬元、非遺專案代表性傳承人專項資金35萬元。

“圍繞市委、市政府確定的‘三市’建設目標和推動文化名市向文化旅遊強市跨越的戰略定位,漢中市深入挖掘利用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蘊,探索走出一條漢風漢韻與現代文明互動融合、相得益彰的文化發展新路。”漢中市政府領導說。

人文精神:于無聲處潤人心

“彭發新義務維修飲水管道,擬記2分;楊森主動清理水池,擬記2分……”在漢中勉縣武侯鎮鹹河村“道德積分銀行”,年近60的“行長”談忠孝幾乎每天都要“記帳”。他記的不是一般的賬,而是村民的“道德賬”。

(漢中勉縣武侯鎮鹹河村“道德積分銀行”)

去年8月,咸河村成立了“道德積分銀行”。“讓好人幹好事有獎勵,樂於幹好事,讓‘懶漢’學著幹好事,帶動鄉村文明風尚。”武侯鎮黨委書記王立道出設立“道德積分銀行”的初衷。在咸河村,只要村民積德行善做好事,都可以通過道德評定委員會評分後記錄在冊,而儲存在道德積分銀行的積分,可定期兌換生活用品。

文化的魅力,在於教人化人向善向美,於無聲處,滋養善心善行,提高民眾思想道德水準,提升民眾精氣神,提振一座城市、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與自覺。

漢中自古人文薈萃、名人輩出。遠有像張騫、李固、蔡倫等名垂青史、炳耀千秋的“古賢”;近有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李文忠、“中國好人”胡萬春、“陝西好人”劉建紅、漢中道德模範劉恩翠等一大批奉獻基層、服務人民、感動群眾的“新賢”,形成了根植鄉土、貼近生活、影響廣泛的漢中鄉賢文化。

過去的一年,圍繞“三市”建設戰略,漢中始終把公民思想道德建設作為重中之重來抓。通過開展文明城市創建、深化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實施“百鎮千村鄉賢文化促進會”工程、進行“最美系列人物”評選、啟動“弘六德·展六美·建三市”公民道德建設活動,深耕厚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選樹典型凝聚社會正能量,不斷提升公民思想道德水準,提高市民文化文明素質,為實現同步全面小康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為繼承和弘揚有益於當代的鄉賢文化,發揮鄉賢熱心公益、引領風尚、移風易俗、反哺家鄉等方面的示範引領作用,激勵他們用嘉言懿行垂範鄉里、感染百姓、滋潤鄉風、引領價值,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深深紮根,去年4月,漢中啟動實施“百鎮千村鄉賢文化促進會”工程,採取示範推進、分步實施、全面鋪開的方式,在全市152個鎮1948個村普遍建立起鄉賢文化促進會,使鄉賢文化成為漢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實踐、促進鄉村自治和經濟發展的有力抓手、助力脫貧攻堅實現共同富裕的強勁引擎。

創新實施核心價值觀“主題宣傳月”活動。去年圍繞誠信、友善、敬業、文明、愛國、法治6大主題,每兩月一主題開展系列宣傳教育。繼續深化核心價值觀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六進”活動,通過開展一系列主題活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漢中市9個單位榮獲全國精神文明先進集體稱號,21個集體和個人被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為全省精神文明先進集體、陝西省第一屆文明家庭。

行走在漢中城區,一幅幅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益廣告矗立在主次幹道兩側,引人注目;一塊塊展現凡人善舉的“善行義舉榜”遍佈社區村鎮,傳播文明風尚;一場場別開生面的“道德講堂”講述著發生在人們身邊的感人故事,彰顯著道德的力量……

如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樹文明新風,已深入人心。文明城市創建,正有條不紊、如火如荼地推進。

“我們堅信,在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的實踐中,只要全市人民攜手同行,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攻堅克難,擼起袖子加油幹,勇於‘跳起來摘桃子’,文化旅遊強市的宏偉藍圖終將變成現實——這張靚麗的名片,就一定會走向全國乃至世界!”漢中市委領導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