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遊戲>正文

《青蛙旅行》背後的可怕事實:不是有個房子 就會有回家的蛙

“我的蛙已經離開出走了五天還沒回來。 ”

“我隔五分鐘就要看看我的蛙有沒有給我寫信。 ”

“我的蛙就在家裡吃了兩個小時的飯, 然後又走了, 沒良心的東西。 ”……

最近的朋友圈, 全是各位“蛙媽”在各種念叨自家的蛙。 沒錯, 這款沒有很多操作、沒有很複雜場景、甚至沒有對話設定的手遊《青蛙旅遊》, 莫名其妙的火得一塌糊塗。 “曬娃”變成了“曬蛙”, 牽掛的心啊, 根本停不下來。

但是更多的時候,

我們打開遊戲, 看到的都是空空蕩蕩的家——

三葉草怎麼才長了這麼幾顆?我們家好窮啊……

一個好點的帳篷怎麼那麼貴?通貨又膨脹了吧?

家裡空空蕩蕩, 小蛙不在, 好寂寞沙洲冷。

信箱裡有資訊?!哎喲原來是小廣告, 蛙沒給我寫信啊……我再等等吧。

有時候也會撂挑子不幹了, 就那麼幾個錢, 哪來那麼多行李給蛙出去瘋?哈哈, 可以, 你不準備行李, 小蛙也會出門旅行的, 而且有可能, 永遠不回來了……就問你怕不怕吧。

自己一個人守著沒有蛙的家, 居然活生生的感覺到了“空巢老人”的孤寂感。 更無奈的是, 哪怕它不在家, 你也要把家里弄得井井有條, 否則你很有可能一直“空巢”下去。 苦笑, 真殘酷, 原來不是有個房子, 就會有回家的蛙啊。

蛙為什麼不愛回家?

《青蛙旅行》中最大的一個特點,是你對蛙的行動做不了任何干預。你的蛙想走就走,想回就回,回來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也許哪個深更半夜它又再度出門旅行,只給你一個寥寥數字的通知,並無歸期。

不得不說,這樣的瀟灑真是讓不少年輕人羡慕。高曉松的一句“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讓多少年輕人奉為真理。所以有了“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青年教師,有了拉著女友走遍世界的《Follow me》攝影師。

遠方,簡單地說是心之所向,其實是當代年輕人的生活理想。離開家鄉,外出讀書、外出工作,在新的地方編制新的關係網,甚至在外地成立新的家庭,一年僅回家鄉寥寥幾天。而這其中,一二線城市無疑成了最大的“吸納城市”。

例如上海。1978年,上海常住人口1104萬,這一數字直到2014年都在增加,當年上海常住人口達到2425.68萬。雖然2015年,上海常住人口比上一年下降了10萬左右,但是2016年又出現反彈,常住人口為2419.70萬人,比2015年增加了約4萬人。想想上海這十幾年的飛速發展,人口聚集也就順理成章。

再說南京,到2015年末,南京常住人口達823.59萬人,比2010年增加22.83萬人,年均增加4.6萬人。雖然不比北京上海,但諸多高校、長三角經濟輻射等因素,加上南京大力發展江北新區、推出多方政策吸引人才來寧,提供更好的平臺與機遇,也讓南京成為不少人心目中的“遠方”。

城市裡那麼多流入人口如何安置?租房顯然是不錯的選擇。根據樂居資料顯示,南京去年一年中,平均出租月供給量在6萬套左右,南京平均租金在38.14元/月/㎡,其中40-45元/月/㎡的房源量占多數。

在國家“租售並舉”的口號下,南京開始給予租房一族更多的保障與優惠,許多政策推出,目前正處於嘗試與觀望效果的時期。2017年8月15日,南京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南京市住房租賃試點工作方案》,其中提出,重點圍繞培育租賃市場主體、建設住房租賃服務監管平臺、拓寬租賃住房籌集管道、加強住房租賃市場監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五大方面列出了23項工作任務。

2017年12月,南京官方平臺——網上房地產網站、“我的南京”手機APP和“南京房產微政務”微信公眾號的房屋租賃頻道掛牌,推出經過政府篩選、保證可靠的房源供市場選擇,若租客在芝麻信用等信用體系中的個人信用達到一定分值,可以零押金入住。

所以,各位蛙媽們知道了吧,如果你家蛙已經很久沒回家,說不定是在外面租了小窩,和小夥伴過上了“遠方”的生活。

如何讓“空巢”不空?

《青蛙旅行》火了,“空巢”的感覺也滿滿的溢出螢幕。有人說,天天盼著蛙回家的感覺仿佛自己是個空巢老人,除了等待沒別的事情幹;也有人說,獨自旅行的青蛙更像是現在社會的空巢青年,漂泊在外,居無定所,一個人吃飯、看書、睡覺,靈魂與身體都漫著濃濃的孤單。

其實,在《青蛙旅行》背後,更能看出現在人對有溫度、有人情味的家的期盼,旅行總有歸期,家卻不是總在那裡。

聰明的開發商也學會了“蹭熱點”,加入了“喊蛙回家”的行列。

刨除熱愛自由、追逐遠方的心願不談,家鄉溫暖的歸屬、幸福的團聚、舒適的環境確實無可替代。而這也是開發商們一直在努力行銷給購房者的氛圍——買我的房子,給你的是一個家,不是一個巢。

所以現在的精裝修裡,會有全屋音樂播放系統,蛙媽們一個人在家時,也能聽聽歌、跳跳舞,自嗨一下,不用總守著窗外等娃;

所以現在的社區建設越來越貼心,無聊時下樓跑跑步,健健身;或者在社區櫻花大道裡拍個自拍,假裝你也在旅行;

諸如保利、綠城、萬科等開發商,更是直接開展了業主社群活動,帶著大家一起出門,去攝影、去采風、去運動,一個人在家也是閑著,開發商陪你玩,你還能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不用再那麼孤單……

不僅在住宅產品中有社群的概念,2017年不少公寓產品也更注重打造鄰里互動空間。典型的如銀城KINMA Q+社區,專案規劃社區4000㎡共用“大客廳”,集劇場、書吧、咖啡、手作集市等情懷小鋪為一體,現在的行銷中心已然成了手作工廠、音樂輕吧,年輕准業主們聚在一起玩,那個屋子更多的是個休息的空間而已;

南京的綠地雲尚公館也創造了“十大中庭”的社交空間,五大主題空間、十大公共中庭,每個中庭面積160平左右,內容涵蓋健身中心、電子競技、輕享書咖、移動辦公、空中花園……用綠地的話說,“一出門就是好玩的,身邊全是志同道合的”,住這樣的公寓,不用擔心孤單,畢竟社交生活就是一個開門的距離。

顯然,現在的房子,已經從“好住的”慢慢轉變成“好玩的”。無論是子女在外的空巢老人,還是獨自在外鄉的空巢青年,總需要排解在社會中的落寞與孤單。或許玩《青蛙旅行》是個辦法,而更充實的生活,總要有好的氛圍和環境才能塑造。這也難怪越來越多的開發商把自己的定位從“城市建築者”,轉變成了“生活服務商”。

就像遊戲裡的小青蛙會找到小蝴蝶的陪伴,遊戲外的你,但願也終能擺脫“空巢”的心情。

《青蛙旅行》中最大的一個特點,是你對蛙的行動做不了任何干預。你的蛙想走就走,想回就回,回來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也許哪個深更半夜它又再度出門旅行,只給你一個寥寥數字的通知,並無歸期。

不得不說,這樣的瀟灑真是讓不少年輕人羡慕。高曉松的一句“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讓多少年輕人奉為真理。所以有了“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青年教師,有了拉著女友走遍世界的《Follow me》攝影師。

遠方,簡單地說是心之所向,其實是當代年輕人的生活理想。離開家鄉,外出讀書、外出工作,在新的地方編制新的關係網,甚至在外地成立新的家庭,一年僅回家鄉寥寥幾天。而這其中,一二線城市無疑成了最大的“吸納城市”。

例如上海。1978年,上海常住人口1104萬,這一數字直到2014年都在增加,當年上海常住人口達到2425.68萬。雖然2015年,上海常住人口比上一年下降了10萬左右,但是2016年又出現反彈,常住人口為2419.70萬人,比2015年增加了約4萬人。想想上海這十幾年的飛速發展,人口聚集也就順理成章。

再說南京,到2015年末,南京常住人口達823.59萬人,比2010年增加22.83萬人,年均增加4.6萬人。雖然不比北京上海,但諸多高校、長三角經濟輻射等因素,加上南京大力發展江北新區、推出多方政策吸引人才來寧,提供更好的平臺與機遇,也讓南京成為不少人心目中的“遠方”。

城市裡那麼多流入人口如何安置?租房顯然是不錯的選擇。根據樂居資料顯示,南京去年一年中,平均出租月供給量在6萬套左右,南京平均租金在38.14元/月/㎡,其中40-45元/月/㎡的房源量占多數。

在國家“租售並舉”的口號下,南京開始給予租房一族更多的保障與優惠,許多政策推出,目前正處於嘗試與觀望效果的時期。2017年8月15日,南京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南京市住房租賃試點工作方案》,其中提出,重點圍繞培育租賃市場主體、建設住房租賃服務監管平臺、拓寬租賃住房籌集管道、加強住房租賃市場監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五大方面列出了23項工作任務。

2017年12月,南京官方平臺——網上房地產網站、“我的南京”手機APP和“南京房產微政務”微信公眾號的房屋租賃頻道掛牌,推出經過政府篩選、保證可靠的房源供市場選擇,若租客在芝麻信用等信用體系中的個人信用達到一定分值,可以零押金入住。

所以,各位蛙媽們知道了吧,如果你家蛙已經很久沒回家,說不定是在外面租了小窩,和小夥伴過上了“遠方”的生活。

如何讓“空巢”不空?

《青蛙旅行》火了,“空巢”的感覺也滿滿的溢出螢幕。有人說,天天盼著蛙回家的感覺仿佛自己是個空巢老人,除了等待沒別的事情幹;也有人說,獨自旅行的青蛙更像是現在社會的空巢青年,漂泊在外,居無定所,一個人吃飯、看書、睡覺,靈魂與身體都漫著濃濃的孤單。

其實,在《青蛙旅行》背後,更能看出現在人對有溫度、有人情味的家的期盼,旅行總有歸期,家卻不是總在那裡。

聰明的開發商也學會了“蹭熱點”,加入了“喊蛙回家”的行列。

刨除熱愛自由、追逐遠方的心願不談,家鄉溫暖的歸屬、幸福的團聚、舒適的環境確實無可替代。而這也是開發商們一直在努力行銷給購房者的氛圍——買我的房子,給你的是一個家,不是一個巢。

所以現在的精裝修裡,會有全屋音樂播放系統,蛙媽們一個人在家時,也能聽聽歌、跳跳舞,自嗨一下,不用總守著窗外等娃;

所以現在的社區建設越來越貼心,無聊時下樓跑跑步,健健身;或者在社區櫻花大道裡拍個自拍,假裝你也在旅行;

諸如保利、綠城、萬科等開發商,更是直接開展了業主社群活動,帶著大家一起出門,去攝影、去采風、去運動,一個人在家也是閑著,開發商陪你玩,你還能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不用再那麼孤單……

不僅在住宅產品中有社群的概念,2017年不少公寓產品也更注重打造鄰里互動空間。典型的如銀城KINMA Q+社區,專案規劃社區4000㎡共用“大客廳”,集劇場、書吧、咖啡、手作集市等情懷小鋪為一體,現在的行銷中心已然成了手作工廠、音樂輕吧,年輕准業主們聚在一起玩,那個屋子更多的是個休息的空間而已;

南京的綠地雲尚公館也創造了“十大中庭”的社交空間,五大主題空間、十大公共中庭,每個中庭面積160平左右,內容涵蓋健身中心、電子競技、輕享書咖、移動辦公、空中花園……用綠地的話說,“一出門就是好玩的,身邊全是志同道合的”,住這樣的公寓,不用擔心孤單,畢竟社交生活就是一個開門的距離。

顯然,現在的房子,已經從“好住的”慢慢轉變成“好玩的”。無論是子女在外的空巢老人,還是獨自在外鄉的空巢青年,總需要排解在社會中的落寞與孤單。或許玩《青蛙旅行》是個辦法,而更充實的生活,總要有好的氛圍和環境才能塑造。這也難怪越來越多的開發商把自己的定位從“城市建築者”,轉變成了“生活服務商”。

就像遊戲裡的小青蛙會找到小蝴蝶的陪伴,遊戲外的你,但願也終能擺脫“空巢”的心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