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7劇集市場調研報告:網台關係變遷、現實題材崛起

轉載自:傳媒內參

據不完全統計, 2017年包含電視劇、網劇在內的國產劇集共有523部作品播出。 從數量上來說今年網劇整體播出數量趕超電視劇, 並且到了下半年品質上呈明顯優化, 爆款層出。 網劇的厚積薄發對於天之驕子的“電視劇”來說無疑是一種衝擊, 二者之間的關係也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本報告將根據市場趨勢逐一解析2017年電視劇市場情況及未來趨勢。

2017年電視劇整年情況概述

2017年電視劇市場整體爆款劇較多, 前半年爆款劇主要集中在電視平臺, 並且集中在一線頭部衛視播出, 馬太效應明顯,

包括《人民的名義》《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楚喬傳》《歡樂頌2》等;而下半年的爆款劇則多集中在網劇平臺爆發, 包括《河神》《白夜追凶》《無證之罪》《端腦》等;從內容上來說, 2017年是“IP”劇集中爆發的一年, 市場上超過1/3的作品都是IP改編劇, 而且這種情況在頭部電視劇陣列更為明顯, 並且從現在已知的2018片單來看, IP劇霸屏的趨勢將至少持續到今年年中。

2017年在黃金時段19:30-21:30播出的電視劇平均收視率破1的共31部作品, 全年周播劇場排名前十的周播電視劇中, 平均收視率破1的僅有2部。 綜合來看, 全年收視率最高的前十作品(按收視成績排列)分別是:

《人民的名義》3.661

《那年花開月正圓》2.564

《因為遇見你》1.930

《我的前半生》1.876

《楚喬傳》1.741

《歡樂頌2》1.614

《于成龍》1.459

《東風破》1.325

《人間至味是清歡》1.315

《孤芳不自賞》1.314

再來參考下骨朵網路資料截止至2018年1月20日, 網路總播放量前十的電視劇作品資料:

《楚喬傳》461.3億

《三生三世十裡桃花》461.1億

《人民的名義》320.8億

《擇天記》292.5億

《歡樂頌2》260.2億

《獵場》210.6億

《孤芳不自賞》191億

《我的前半生》159億

《那年花開月正圓》130.4億

《因為遇見你》116.8億

再來參考下豆瓣口碑評分前十的電視劇作品, 依次按照評分:

《白鹿原》8.8

《琅琊榜之風起長林》8.5

《風箏》8.5

《人民的名義》8.3

《雞毛飛上天》8.2

《情滿四合院》8.1

《外科風雲》7.4

《紅薔薇》7.4

《那年花開月正圓》7.2

《我的!體育老師》7.0

收視平臺上, 精品電視劇已被五家電視臺佔據:

湖南衛視

上海東方衛視

浙江衛視

江蘇衛視

北京衛視

通過以上三組資料可以發現, 2017年電視劇市場有以下幾個趨勢:

現實題材劇發力, 並出現了現象級爆款劇《人民的名義》, 創下了近十年來收視之最。

古裝IP劇集中爆發, 當紅流量演員+網路文學IP成為收視保障, 並成為網播陣營的核心力量,

《楚喬傳》《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收視、網播雙豐收。

小成本青春題材劇可走垂直精品化路線, 《因為遇見你》以小而美的製作成為收視黑馬。

收視成績和播出口碑總體不成正比, 只有《人民的名義》和《那年花開月正圓》屬於收視口碑雙豐收。

諜戰、軍事題材有大起之勢

年輕人喜愛的題材作品在網路平臺收視成績更佳。

電視劇受眾行為的改變

引發網台關係的變遷

我國電視產業雖然早已實行“制播分離”制度, 但早期的電視劇製作部門只能通過向各級電視臺銷售版權獲取利潤, 發行管道相對單一, 播出題材內容相對固定, 難以滿足受眾對電視劇碎片化、多樣化的欣賞需求。 在國家提倡的“三網融合”政策背景下, 科技創新、互聯網和移動端媒介載體的出現, 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電視劇大眾化傳播。隨著中國線民總數量、手機線民數量均在逐年增加,互聯網普及率逐年提高,受眾通過網路觀看電視劇的需求增加。這種趨勢在2017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也就出現了報告前述部分中的情況,頭部劇多在網路處爆發。

由於網路平臺沒有播出時間的限制、具有高度的自由性,便於用戶隨時觀看,觀眾選擇觀看劇的方式逐漸向移動端傾斜,並且移動端觀眾的平均年齡在增加,網路平臺已不再單單是年輕人的陣地。但調查發現,儘管網路的快速發展在加速占領受眾,人們在選擇觀看劇的時候往往會側重於在頭部電視臺播出的劇碼,往往是通過電視臺釋放出的預告獲取劇集上映資訊,再轉移到移動端自由觀看。於是,在2017年,有一個名詞逐漸被大家使用,“台網劇”,但其含義已不單單指一部劇先在電視臺播出後在網路播出,而是同時折射出了受眾的一種觀劇行為變化。

使用者觀劇行為的變遷使電視播出平臺和網路播出平臺間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如果說在2016年台網聯動指的還是兩種不同形態平臺間的合作關係,在2017年,“台網聯動”的背後又有了一層競爭關係的雛形,而這種趨勢在2018年將會更為明顯。或許在未來,電視臺將逐漸淪為劇集的宣發地帶,成為觀眾獲取頭布劇播出的資訊來源,而移動端則會成為劇集播放的主要陣營。

IP劇的得與失

IP 劇的定義:根據文學作品、網路遊戲、歌曲、動畫等 知識版權素材所改編而成的影視作品。

2014年之前,中國文化創業產業前期主要集中影視和文學作品之間的相互授權,形式較為粗糙,市場價值有待擴大。互聯網出現後,中國文娛產業迅速與互聯網結合,互聯網進一步推進了IP市場的發展,網路遊戲、影視、動漫、網路文學等大量使用IP,尤其是移動遊戲市場爆發式增長之後,IP市場進一步放大,IP的價值也不斷升高,這一時期以《花千骨》為代表的IP全產業鏈開發成為國產IP劇爆發的起點,但由於當時的IP市場尚未健全,一時間天價IP層出不窮。

2015 年是IP市場恢復冷靜並重新啟動的時刻,在經歷了2014年天價IP的洗禮之後,行業對IP樹立起正確客觀的認識,市場進入盤整階段。2016年起隨著中國文化娛樂產業的發展與成熟,產業鏈越發完善,行業對於IP的開發方式和運作模式越發成熟,進入高速發展期。2017年國內市場幾年以來對於IP產業的積累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頂峰,製作公司積累的IP版權在這一年紛紛釋放,於是觀眾會感覺2017年是IP劇集中爆發的一年。

在中國網路文學和影視不斷結合的背景下,一個成型的IP再通過專業編劇改編,戲劇性會加強,能夠增加觀眾的觀看體驗,這是IP劇最早推出後備受觀眾喜愛的根本原因。 而對於影視製作方來說,IP劇的好處在於有原始粉絲的積累,本身就具有知名度,在播出效果上有一定的預期保障;再加上IP本身已經有成型的故事,改編拍攝起來更加方便。

但是隨著IP劇的逐漸增多,市場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比如品質上的參差不齊,綜合2017全年的IP電視劇來看,當紅流量演員加古裝文學IP的配比最為多見,但作品熱度多大於口碑,存在“叫座不叫好”的現象,另外也存在極少數的IP劇,改編時忽視了非原著IP粉絲群體對於故事的理解問題,造成了劇本身製作精良,但無奈“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淪為小眾劇。

IP的版權糾紛問題在2017年也顯現得尤為明顯,而其根本原因則源於IP的原始初創階段、網路文學市場魚龍混雜的問題,IP在生存伊始就沒能擁有良好的誕生環境。目前觀眾對於IP劇的態度已經從原先的萬分期待逐漸演變為懷疑、甚至批判,IP劇已經失去了它最初的榮寵。

從長遠來看,IP劇的產業價值卻遠遠不止它表現出的那樣。IP產業鏈經過不斷發展現已形成三個較為完善的部分:利用上游IP 儲備和IP 創造,形成的版權交易市場;利用中游影視劇的創作和運營,形成的影視劇製作和傳播市場;利用下游IP 衍生品,形成的以遊戲、動漫衍生品、玩具和實景娛樂設施為例的衍生產品市場。其中,上游市場規模為100 億元,中游市場規模超過1000億元,衍生品市場更是超過2000億元,呈金字塔形。2018年,IP劇市場將回歸理性,IP劇逐漸朝精品化、經典化發展,為IP終極市場積累更多的IP價值。

現實題材作品崛起

在往年,情感劇、古裝劇是絕對的收視主力,但是2017年電視劇題材上有了明顯的變化,現實題材劇開始崛起,並且精品層出。以《人民的名義》《雞毛飛上天》《白鹿原》《歡樂頌2》《外科風雲》等為代表的作品在口碑上獲得較高認可,並且近年來網路視頻平臺也開始參與到影視作品的投資、版權收購和改編等領域,“現實題材劇”的春天已全面來臨。

根據2018年六大衛視招商電視劇的匯總(資料搜集,以實際播出為准),可以看出現實題材劇將在2018年呈新的爆發趨勢,並且細分種類上更加豐富多元。

2017年,電視劇播出政策上多次提出鼓勵現實題材作品的創作、限制古裝劇的氾濫,可見,2018年的電視劇市場將對這一政策做出積極回應,現實題材迎來了黃金爆發期。儘管這樣,有些問題也需要得到行業注意,現實題材作品應警惕題材紮堆帶來的市場混亂,避免像IP古裝劇一樣出現魚龍混雜的現象,避免出現打著現實主義題材的宣傳旗號進行誇張杜撰,創作者還應從現實出發,不規避現實矛盾,關注作品本身品質,杜絕粗製濫造,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做出精品。

行業困惑

傳媒內參採訪了行業十位知名製片人,總結出2017年存在的以下幾點行業困惑,並希望在2018年得到有效的改進:

市場化不足,播出率低

每年能夠播出來的電視劇數量僅占製作總量的三分之一,有大量的劇因為種種原因不能播出,造成極大的市場浪費,長此以往會影響到資本的良性運轉。

虛假宣傳

過分誇張或不符合事實的宣傳裹脅了一般的觀眾,使觀眾不能主觀、正確地判斷作品,形成市場“虛高”,從而蒙蔽了一些文化創作者,不能準確地去判斷市場的風向,造成市場混亂。

演員片酬和製作成本配比不當

目前市場上一些大製作演員和製作成本的配比一般是3:7或者4:6,演員片酬過高,所以真正能使用在製作上的經費就會不足,直接導致許多劇集的後期製作不夠精良,影響到作品品質。

頭部演員稀缺,行業缺少有效的演員培養機制

演員片酬的問題其實是市場供需關係造成的,由於頭部演員稀缺,才會導致劇組搶演員,演員的片酬自然就變得越來越高。目前行業內缺少有效健全的演員培養、提升機制,這個問題亟須短期內被解決。

劇集題材有待創新

儘管2017年古裝劇、現實題材劇都取得了不錯的播出成績,但題材集中紮堆是最大的問題。2018年的市場亟須新的題材作品出現,電視劇題材應該呈現百花齊放。

資本的盲目跟風讓劇集市場變得浮躁

這一現象導致2017年同類題材(古裝大女主劇)紮堆,形成資源浪費,市場出現泡沫。資本和市場都需要回歸到理性和初心。

播出平臺的屬性以及播出方式要與劇的屬性相匹配

目前市場上有日播劇和周播劇兩種,但並非所有的劇都適合日播或者周播,周播劇場已不適應這個時代。平臺和劇不匹配其實是不遵循用戶的觀看習慣,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播出效果差強人意。

過分依賴IP和資料

IP自身的資料可能就含有水分,所以導致資料從一開始就不真實,在資料沒有客觀標準的時候,製作者仍需一些客觀冷靜的市場分析。

部分從業人員操守問題

在2017年的市場,“扣圖劇”成為了一個新的現象,其反應的核心問題是製作者、演員的職業操守和創作態度問題,是需要被批判也亟須改正的問題。

2018 年市場預判

同樣綜合了十位行業人士的採訪,總結了2018年電視劇市場的行業風向:

視頻網站對電視平臺的分流將愈發加強,電視臺將成為網路導流的重要管道,先網後臺劇會逐漸增多,網台互動將出現新的形式。

預計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初,資本市場將回歸冷靜,進行反思,IP劇熱度減少,行業會出現新的投資局面。

現實題材作品數量、品質都會有明顯提升,但幾乎不會再出現《人民的名義》一樣的爆款。

軍事題材作品將有所崛起,並受到大家的喜愛。

小成本的精品製作將會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觀眾回歸理性,粉絲效應對作品的播出效果將弱化,觀眾愈發重視作品本身的品質。

行業從業者將進入冷靜、反思,回歸初心。

案例分析

《人民的名義》

最高收視率:8.0701

平均收視率:3.661

網播總量:320.8億

豆瓣評分:8.3 評分人數:182888

綜合百度指數不難發現,《人民的名義》雖然題材上屬於反腐現實題材,但在受眾觀看方面卻呈現出全受眾的趨勢,特別是年齡發佈上,年輕受眾也占一定比重。那麼《人民的名義》是如何做到成功的呢?

《人民的名義》的成功在於主創的創新意識,特別是題材上的突破。以往國產電視劇市場,在題材選擇上比較謹慎,對所謂的大尺度的“敏感區域”心存怯意,缺少藝術處理和表現的自信,不敢大膽觸碰,而是抱著不求藝術有功但求無過的創作心態,對真實的現實生活回避,缺乏深度,導致國產電視劇現實領域題材“同質化”“套路化”現象日益嚴重,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和厭惡情緒。而《人民的名義》聚焦反腐敗鬥爭前沿,直面尖銳社會問題,故事內容真實還原,人物刻畫血肉豐滿,勇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體現了文化自信。

《人民的名義》的成功很大一部分還要歸功於劇本,劇中大量的人物、劇情設置均來自現實中生活中的真實案例,這對於IP劇紮堆的同時期而言無疑是一股清流。《人民的名義》 能夠獲得觀眾認同,就在於它始終處在社會的現場,毫不避諱地直擊現實痛處,穩、准、狠的同時,真切地道出了人民的心聲,表明了黨中央反腐敗鬥爭的信念與決心。《人民的名義》受到觀眾肯定充分說明當下的反腐工作已深入人心,成為全社會共識。

播出平臺的選擇也是《人民的名義》成功的一個重要節點。湖南衛視多以青春劇為主,佔領了年輕觀眾的陣地,在這樣的平臺播出一個看似面向大齡觀眾的作品無疑是一次大膽的選擇和挑戰。結果無疑是好的,《人民的名義》同樣收穫了年輕人的喜愛,並且形成了粉絲效應,讓“李達康”書記成為了網紅。當然這也要歸功於團隊的行銷思路,以推廣年輕偶像的路線推廣劇中人物,在網路上掀起話題浪潮,使得播出效果事半功倍。

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電視劇大眾化傳播。隨著中國線民總數量、手機線民數量均在逐年增加,互聯網普及率逐年提高,受眾通過網路觀看電視劇的需求增加。這種趨勢在2017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也就出現了報告前述部分中的情況,頭部劇多在網路處爆發。

由於網路平臺沒有播出時間的限制、具有高度的自由性,便於用戶隨時觀看,觀眾選擇觀看劇的方式逐漸向移動端傾斜,並且移動端觀眾的平均年齡在增加,網路平臺已不再單單是年輕人的陣地。但調查發現,儘管網路的快速發展在加速占領受眾,人們在選擇觀看劇的時候往往會側重於在頭部電視臺播出的劇碼,往往是通過電視臺釋放出的預告獲取劇集上映資訊,再轉移到移動端自由觀看。於是,在2017年,有一個名詞逐漸被大家使用,“台網劇”,但其含義已不單單指一部劇先在電視臺播出後在網路播出,而是同時折射出了受眾的一種觀劇行為變化。

使用者觀劇行為的變遷使電視播出平臺和網路播出平臺間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如果說在2016年台網聯動指的還是兩種不同形態平臺間的合作關係,在2017年,“台網聯動”的背後又有了一層競爭關係的雛形,而這種趨勢在2018年將會更為明顯。或許在未來,電視臺將逐漸淪為劇集的宣發地帶,成為觀眾獲取頭布劇播出的資訊來源,而移動端則會成為劇集播放的主要陣營。

IP劇的得與失

IP 劇的定義:根據文學作品、網路遊戲、歌曲、動畫等 知識版權素材所改編而成的影視作品。

2014年之前,中國文化創業產業前期主要集中影視和文學作品之間的相互授權,形式較為粗糙,市場價值有待擴大。互聯網出現後,中國文娛產業迅速與互聯網結合,互聯網進一步推進了IP市場的發展,網路遊戲、影視、動漫、網路文學等大量使用IP,尤其是移動遊戲市場爆發式增長之後,IP市場進一步放大,IP的價值也不斷升高,這一時期以《花千骨》為代表的IP全產業鏈開發成為國產IP劇爆發的起點,但由於當時的IP市場尚未健全,一時間天價IP層出不窮。

2015 年是IP市場恢復冷靜並重新啟動的時刻,在經歷了2014年天價IP的洗禮之後,行業對IP樹立起正確客觀的認識,市場進入盤整階段。2016年起隨著中國文化娛樂產業的發展與成熟,產業鏈越發完善,行業對於IP的開發方式和運作模式越發成熟,進入高速發展期。2017年國內市場幾年以來對於IP產業的積累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頂峰,製作公司積累的IP版權在這一年紛紛釋放,於是觀眾會感覺2017年是IP劇集中爆發的一年。

在中國網路文學和影視不斷結合的背景下,一個成型的IP再通過專業編劇改編,戲劇性會加強,能夠增加觀眾的觀看體驗,這是IP劇最早推出後備受觀眾喜愛的根本原因。 而對於影視製作方來說,IP劇的好處在於有原始粉絲的積累,本身就具有知名度,在播出效果上有一定的預期保障;再加上IP本身已經有成型的故事,改編拍攝起來更加方便。

但是隨著IP劇的逐漸增多,市場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比如品質上的參差不齊,綜合2017全年的IP電視劇來看,當紅流量演員加古裝文學IP的配比最為多見,但作品熱度多大於口碑,存在“叫座不叫好”的現象,另外也存在極少數的IP劇,改編時忽視了非原著IP粉絲群體對於故事的理解問題,造成了劇本身製作精良,但無奈“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淪為小眾劇。

IP的版權糾紛問題在2017年也顯現得尤為明顯,而其根本原因則源於IP的原始初創階段、網路文學市場魚龍混雜的問題,IP在生存伊始就沒能擁有良好的誕生環境。目前觀眾對於IP劇的態度已經從原先的萬分期待逐漸演變為懷疑、甚至批判,IP劇已經失去了它最初的榮寵。

從長遠來看,IP劇的產業價值卻遠遠不止它表現出的那樣。IP產業鏈經過不斷發展現已形成三個較為完善的部分:利用上游IP 儲備和IP 創造,形成的版權交易市場;利用中游影視劇的創作和運營,形成的影視劇製作和傳播市場;利用下游IP 衍生品,形成的以遊戲、動漫衍生品、玩具和實景娛樂設施為例的衍生產品市場。其中,上游市場規模為100 億元,中游市場規模超過1000億元,衍生品市場更是超過2000億元,呈金字塔形。2018年,IP劇市場將回歸理性,IP劇逐漸朝精品化、經典化發展,為IP終極市場積累更多的IP價值。

現實題材作品崛起

在往年,情感劇、古裝劇是絕對的收視主力,但是2017年電視劇題材上有了明顯的變化,現實題材劇開始崛起,並且精品層出。以《人民的名義》《雞毛飛上天》《白鹿原》《歡樂頌2》《外科風雲》等為代表的作品在口碑上獲得較高認可,並且近年來網路視頻平臺也開始參與到影視作品的投資、版權收購和改編等領域,“現實題材劇”的春天已全面來臨。

根據2018年六大衛視招商電視劇的匯總(資料搜集,以實際播出為准),可以看出現實題材劇將在2018年呈新的爆發趨勢,並且細分種類上更加豐富多元。

2017年,電視劇播出政策上多次提出鼓勵現實題材作品的創作、限制古裝劇的氾濫,可見,2018年的電視劇市場將對這一政策做出積極回應,現實題材迎來了黃金爆發期。儘管這樣,有些問題也需要得到行業注意,現實題材作品應警惕題材紮堆帶來的市場混亂,避免像IP古裝劇一樣出現魚龍混雜的現象,避免出現打著現實主義題材的宣傳旗號進行誇張杜撰,創作者還應從現實出發,不規避現實矛盾,關注作品本身品質,杜絕粗製濫造,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做出精品。

行業困惑

傳媒內參採訪了行業十位知名製片人,總結出2017年存在的以下幾點行業困惑,並希望在2018年得到有效的改進:

市場化不足,播出率低

每年能夠播出來的電視劇數量僅占製作總量的三分之一,有大量的劇因為種種原因不能播出,造成極大的市場浪費,長此以往會影響到資本的良性運轉。

虛假宣傳

過分誇張或不符合事實的宣傳裹脅了一般的觀眾,使觀眾不能主觀、正確地判斷作品,形成市場“虛高”,從而蒙蔽了一些文化創作者,不能準確地去判斷市場的風向,造成市場混亂。

演員片酬和製作成本配比不當

目前市場上一些大製作演員和製作成本的配比一般是3:7或者4:6,演員片酬過高,所以真正能使用在製作上的經費就會不足,直接導致許多劇集的後期製作不夠精良,影響到作品品質。

頭部演員稀缺,行業缺少有效的演員培養機制

演員片酬的問題其實是市場供需關係造成的,由於頭部演員稀缺,才會導致劇組搶演員,演員的片酬自然就變得越來越高。目前行業內缺少有效健全的演員培養、提升機制,這個問題亟須短期內被解決。

劇集題材有待創新

儘管2017年古裝劇、現實題材劇都取得了不錯的播出成績,但題材集中紮堆是最大的問題。2018年的市場亟須新的題材作品出現,電視劇題材應該呈現百花齊放。

資本的盲目跟風讓劇集市場變得浮躁

這一現象導致2017年同類題材(古裝大女主劇)紮堆,形成資源浪費,市場出現泡沫。資本和市場都需要回歸到理性和初心。

播出平臺的屬性以及播出方式要與劇的屬性相匹配

目前市場上有日播劇和周播劇兩種,但並非所有的劇都適合日播或者周播,周播劇場已不適應這個時代。平臺和劇不匹配其實是不遵循用戶的觀看習慣,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播出效果差強人意。

過分依賴IP和資料

IP自身的資料可能就含有水分,所以導致資料從一開始就不真實,在資料沒有客觀標準的時候,製作者仍需一些客觀冷靜的市場分析。

部分從業人員操守問題

在2017年的市場,“扣圖劇”成為了一個新的現象,其反應的核心問題是製作者、演員的職業操守和創作態度問題,是需要被批判也亟須改正的問題。

2018 年市場預判

同樣綜合了十位行業人士的採訪,總結了2018年電視劇市場的行業風向:

視頻網站對電視平臺的分流將愈發加強,電視臺將成為網路導流的重要管道,先網後臺劇會逐漸增多,網台互動將出現新的形式。

預計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初,資本市場將回歸冷靜,進行反思,IP劇熱度減少,行業會出現新的投資局面。

現實題材作品數量、品質都會有明顯提升,但幾乎不會再出現《人民的名義》一樣的爆款。

軍事題材作品將有所崛起,並受到大家的喜愛。

小成本的精品製作將會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觀眾回歸理性,粉絲效應對作品的播出效果將弱化,觀眾愈發重視作品本身的品質。

行業從業者將進入冷靜、反思,回歸初心。

案例分析

《人民的名義》

最高收視率:8.0701

平均收視率:3.661

網播總量:320.8億

豆瓣評分:8.3 評分人數:182888

綜合百度指數不難發現,《人民的名義》雖然題材上屬於反腐現實題材,但在受眾觀看方面卻呈現出全受眾的趨勢,特別是年齡發佈上,年輕受眾也占一定比重。那麼《人民的名義》是如何做到成功的呢?

《人民的名義》的成功在於主創的創新意識,特別是題材上的突破。以往國產電視劇市場,在題材選擇上比較謹慎,對所謂的大尺度的“敏感區域”心存怯意,缺少藝術處理和表現的自信,不敢大膽觸碰,而是抱著不求藝術有功但求無過的創作心態,對真實的現實生活回避,缺乏深度,導致國產電視劇現實領域題材“同質化”“套路化”現象日益嚴重,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和厭惡情緒。而《人民的名義》聚焦反腐敗鬥爭前沿,直面尖銳社會問題,故事內容真實還原,人物刻畫血肉豐滿,勇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體現了文化自信。

《人民的名義》的成功很大一部分還要歸功於劇本,劇中大量的人物、劇情設置均來自現實中生活中的真實案例,這對於IP劇紮堆的同時期而言無疑是一股清流。《人民的名義》 能夠獲得觀眾認同,就在於它始終處在社會的現場,毫不避諱地直擊現實痛處,穩、准、狠的同時,真切地道出了人民的心聲,表明了黨中央反腐敗鬥爭的信念與決心。《人民的名義》受到觀眾肯定充分說明當下的反腐工作已深入人心,成為全社會共識。

播出平臺的選擇也是《人民的名義》成功的一個重要節點。湖南衛視多以青春劇為主,佔領了年輕觀眾的陣地,在這樣的平臺播出一個看似面向大齡觀眾的作品無疑是一次大膽的選擇和挑戰。結果無疑是好的,《人民的名義》同樣收穫了年輕人的喜愛,並且形成了粉絲效應,讓“李達康”書記成為了網紅。當然這也要歸功於團隊的行銷思路,以推廣年輕偶像的路線推廣劇中人物,在網路上掀起話題浪潮,使得播出效果事半功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