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廣州|一個學期下來,他竟然沒被車撞過

1月19日中午,

廣州城中村的一個小學門口。

一群學生迫不及待地沖出校門,

他們的寒假開始了。

校園裡幾乎沒人了,

這時, 一個小男孩走出了校門。

他從幾輛三輪車中間鑽過去,

擠到城中村的小路邊,

緊貼著商鋪門前的臺階,

往802米外的家走去。

▲散學禮後, 廣傑去到爸媽工作的輕紡城。

他叫廣傑,

是廣州康樂村裡一名普通的小學生,

每天走路往返家裡和學校,

這30分鐘, 是他最緊張的時刻。

在同學們眼中,

他是個慢性子甚至謹慎的人:

過路仔細分辨車輛, 不喜歡追逐打鬧,

讓他在走路上學的一年多裡,

從來沒有被這裡來往的車輛撞過。

在這個康樂小學學生的眼中,

一個學期沒被車撞過,

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更何況是三個學期。

康樂村在廣州的中心區,

緊挨著全中國最大的布匹市場,

有近30萬外來人口寄居在這裡。

村裡有一條主街道,

運貨的三輪拉著布匹橫衝直撞,

小作坊的工頭提著衣服吆喝著招工。

早上八九點, 是招工高峰期, 人擠人;

下午四五點, 是運貨高峰期, 車堵車。

最可怕的是,

但這條400多米長的街上,

沒有一個紅綠燈, 也沒有一條斑馬線。

連校門兩側的6條減速帶,

也被來往的車輛壓得

只剩下一塊孤零零的方格。

許多像廣傑一樣的小學生,

和學校就隔著

這樣一條不是馬路的馬路。

每天放學,

康樂小學的校長和老師嚴陣以待。

有家長接送的學生從後門先走,

自行走路回家的學生走前門,

最後校車駛出。

這時,10個帶著袖章的值班老師

走出校門,分成兩個小隊

張開雙臂,在街道上一字排開

手把手組成人牆攔截車流,

才能讓校車順利駛出校門。

等7輛校車依次開上主街,

執勤老師又迅速地跑回學校。

截斷的車流再次動起來,

主街又恢復了混亂的交通狀況。

每天放學時,

這樣的“人牆”都會

準時出現在校門,

從1997年建校以來,

持續了20多年。

踩著三輪車拉布的師傅們

卻會對攔路的老師們破口大駡。

“這裡很多人是幫老闆送貨的,

到規定時間送不上會被扣錢,

所以他們哪怕5分鐘也不願意等。”

一名值日老師這樣說。

康樂村裡有三所小學,

一共有超過5000名兒童

在擁堵的主街上下學。

儘管老師想盡辦法攔截車流,

一再教育學生注意交通安全,

學生在上下學路上,

還是平均每月

會遭遇兩次交通事故:

不是被電動三輪軋到腳,

就是被電動車或者貨車擦碰,

嚴重的,還會骨折、斷腳,

甚至沒命。

這是一個真實存在,

村裡的人習以為常,

村外的人卻不曾看見的

致命區域。

這裡的孩子這麼說:

“這條路經常塞車,許多同學經常遲到。”

“小學前面減速帶都爛了,

每次過馬路我都很怕。”

“有一次我看到車了的,可是它開得很快,

我一下就被撞到了頭還流血,疤在這裡。”

孩子們的家長說:

“我們騎電動車的,

也常被這裡蹭那裡刮。”

“能有什麼辦法?只好跟兒子說,

走路要注意點。”

“我多次建議校門口路段

要在放學的時候禁行。

哪怕就半個小時或40分鐘,

讓孩子能夠順利走出去就行。”

提心吊膽地走了這麼多年,

建議方案也提了這麼多年,

學校和老師都

無力做出什麼實質改變。

家長也只能

無力地對孩子口頭提醒。

這裡的教育充滿了原始的悲哀。

有一個叫“拜客廣州”的公益組織,

聯手當地社工來到這裡,

教小學生認識汽車的盲區,

躲開那些正在卸貨的卡車。

“我走路要舉著手”

“我覺得應該大聲地叫”

“過馬路的時候可以一邊唱歌”

孩子們甚至討論起怎樣才能被

那些忽略了他們的司機看到。

仿佛現代社會的一切交通規則

在這裡都不復存在。

▲志願老師給學生們上交通安全課。拜客廣州 供圖

老師們能用身體抵擋車流,

卻無法喚起人們對孩童的重視

走在汽車的盲區裡,

孩子們知道要抬起手來,

讓司機發現自己。

孩子們也渴望改變現狀,

“在十字路口裝一個紅燈,

或者多安排一些交通管理人員”。

著名地理學家大衛·哈威曾說,

“城市權利

是一種按照我們的願望改造城市,

同時也改造我們自己的權利。”

搭起人牆的老師們值得敬佩,

但我們什麼時候

才能少點這種血肉之軀

去抵抗冰冷機器的事情?

▲除署名外,圖片均為那一座城原創

許多像廣傑一樣的小學生,

和學校就隔著

這樣一條不是馬路的馬路。

每天放學,

康樂小學的校長和老師嚴陣以待。

有家長接送的學生從後門先走,

自行走路回家的學生走前門,

最後校車駛出。

這時,10個帶著袖章的值班老師

走出校門,分成兩個小隊

張開雙臂,在街道上一字排開

手把手組成人牆攔截車流,

才能讓校車順利駛出校門。

等7輛校車依次開上主街,

執勤老師又迅速地跑回學校。

截斷的車流再次動起來,

主街又恢復了混亂的交通狀況。

每天放學時,

這樣的“人牆”都會

準時出現在校門,

從1997年建校以來,

持續了20多年。

踩著三輪車拉布的師傅們

卻會對攔路的老師們破口大駡。

“這裡很多人是幫老闆送貨的,

到規定時間送不上會被扣錢,

所以他們哪怕5分鐘也不願意等。”

一名值日老師這樣說。

康樂村裡有三所小學,

一共有超過5000名兒童

在擁堵的主街上下學。

儘管老師想盡辦法攔截車流,

一再教育學生注意交通安全,

學生在上下學路上,

還是平均每月

會遭遇兩次交通事故:

不是被電動三輪軋到腳,

就是被電動車或者貨車擦碰,

嚴重的,還會骨折、斷腳,

甚至沒命。

這是一個真實存在,

村裡的人習以為常,

村外的人卻不曾看見的

致命區域。

這裡的孩子這麼說:

“這條路經常塞車,許多同學經常遲到。”

“小學前面減速帶都爛了,

每次過馬路我都很怕。”

“有一次我看到車了的,可是它開得很快,

我一下就被撞到了頭還流血,疤在這裡。”

孩子們的家長說:

“我們騎電動車的,

也常被這裡蹭那裡刮。”

“能有什麼辦法?只好跟兒子說,

走路要注意點。”

“我多次建議校門口路段

要在放學的時候禁行。

哪怕就半個小時或40分鐘,

讓孩子能夠順利走出去就行。”

提心吊膽地走了這麼多年,

建議方案也提了這麼多年,

學校和老師都

無力做出什麼實質改變。

家長也只能

無力地對孩子口頭提醒。

這裡的教育充滿了原始的悲哀。

有一個叫“拜客廣州”的公益組織,

聯手當地社工來到這裡,

教小學生認識汽車的盲區,

躲開那些正在卸貨的卡車。

“我走路要舉著手”

“我覺得應該大聲地叫”

“過馬路的時候可以一邊唱歌”

孩子們甚至討論起怎樣才能被

那些忽略了他們的司機看到。

仿佛現代社會的一切交通規則

在這裡都不復存在。

▲志願老師給學生們上交通安全課。拜客廣州 供圖

老師們能用身體抵擋車流,

卻無法喚起人們對孩童的重視

走在汽車的盲區裡,

孩子們知道要抬起手來,

讓司機發現自己。

孩子們也渴望改變現狀,

“在十字路口裝一個紅燈,

或者多安排一些交通管理人員”。

著名地理學家大衛·哈威曾說,

“城市權利

是一種按照我們的願望改造城市,

同時也改造我們自己的權利。”

搭起人牆的老師們值得敬佩,

但我們什麼時候

才能少點這種血肉之軀

去抵抗冰冷機器的事情?

▲除署名外,圖片均為那一座城原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