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張伯臾治療心肌炎的經驗(書摘)

病毒性心肌炎是內科常見多發的心臟疾病, 而且容易後遺早搏(期前收縮), 病情遷延。 張伯臾教授遵循辨證論治法則, 以調整機體氣血陰陽為大法, 使失常之功能恢復常態, 獲得較好治療效果。 現總結如下。

病因病機

張老認為, 心肌炎發病, 多起于外感時邪, 《內經》有“複感於邪, 內舍於心”之說。 外邪由表入裡, 鬱而化熱, 內犯於心, 熱傷心肌, 耗氣傷陰, 心失血養, 使心臟搏動失其常度, 致心絡瘀阻, 出現痰濁濕熱阻滯等各種症狀。

辨證論治

1.熱毒犯心

外感時邪、熱毒, 內停於心, 心脈痹阻而致心悸。 主證:形寒發熱, 咽痛咳嗽, 心悸悶痛, 氣短乏力, 舌質紅, 苔薄黃, 脈浮滑細數或結代。 治療:清熱護心。 方用銀翹散加黃連、山梔、元參、丹參、赤芍。

2.氣陰兩虧

心肌炎中後期, 或久病體弱, 氣陰兩傷, 均可致心失所養而發心悸。 主證:心悸心煩, 咽部乾燥, 舌紅少苔, 脈濡細結代。 治療:益氣養陰。

方用生脈飲、炙甘草東加味。

3.痰熱阻滯

嗜食肥甘或脾虛失運, 痰濕內阻, 鬱而化熱, 痰熱上擾而致心悸。 主證:心悸而悶痛, 頭暈目眩, 胸脘痞悶, 納呆噁心, 苔薄黃膩, 脈濡滑結代。 治療:清化痰熱。 方用黃連溫膽湯或小陷胸東加味。

4.氣滯血瘀

邪毒侵入心脈,

留滯不去, 損及心臟氣血而致心悸。 主證:胸痛如刺, 心悸不寧, 舌質黯邊有瘀點, 脈細澀。 治療:活血養心。 方用血府逐瘀東加棗仁、柏子仁、麥冬。

5.正虛邪戀

由於病程較長, 氣血耗損, 餘毒不易清澈。 主證:神疲氣短, 動則更甚, 咽部隱痛, 夜寐不酣, 苔薄膩, 脈細不勻。 治療:益氣清心。 方用生脈飲加元參、連翹、山梔、丹參、赤白芍等。

心肌炎一證, 臨床觀察以虛證居多, 亦可見本虛標實, 或虛實夾雜者。 而心肌炎後遺症心律不齊, 以頻繁早搏為主。 張老認為, 後遺早搏, 類似中醫結代脈。 結脈與代脈均因氣血流通不暢, 但兩者有區別。 一般來說, 結脈皆因氣血凝滯, 治重在行氣活血;代脈都因元氣虛衰, 治重在培本固元。 尤其是成聯律的代脈, 此乃心氣大虧,

搏動無力, 不能推動血液流通, 血不養心絡所致, 與瘀血阻滯心脈迥異, 切不可破血通脈, 當從虛損論治。

典型病例

例1:姚某, 女, 44歲, 1983年9月6日診。

初起寒熱泄瀉, 5天后熱退瀉止, 但胸悶心悸早搏, 頭暈乏力, 寐短納呆, 咽喉有堵塞感, 午後低熱, 苔薄黃膩, 脈弦小數。

心電圖示:竇性心律, Q-T段延長, 頻發室性早搏, 伴早搏後ST-T段變化。 體質素虧, 時邪夾濕由表傳裡, 侵犯心胃。 擬宣化利氣, 養心和胃。

處方:藿香梗、焦楂曲、廣郁金各9g, 黑山梔6g, 川樸4.5g, 瓜蔞皮12g, 生苡仁24g, 白蔻仁(後下)3g, 淮小麥30g, 炒棗仁10g, 丹參15g。 3劑, 水煎服。

二診:胸悶不舒、咽梗減輕, 低熱未退, 動則氣短汗出, 苔薄膩, 脈虛細。 濕邪化而未清, 營衛不和, 正虛邪戀。 治擬扶正祛邪, 調和營衛。

處方:桂枝4.5g, 炒白芍、炒棗仁各10g, 炙甘草3g, 銀柴胡9g, 炒黃芩6g, 太子參、全瓜蔞、丹參各12g, 淮小麥30g, 糯稻根須24g。 5劑, 水煎服。

三診:低熱退盡, 胸悶汗多均減, 動則心悸加重, 月經來潮、量多腹脹, 倦怠肢軟, 脈虛細澀, 苔膩已化, 舌質淡紅。 濕邪雖見清化, 心損未複, 兼之經行過多, 沖任受傷, 脾氣亦弱。 再擬益氣養血, 佐以健脾調經。

處方:生曬參(另燉服)4.5g,生黃芪、茯苓各12g,炒白術、阿膠珠、炒當歸各9g,炒白芍、炒棗仁各10g,淮小麥30g,炙甘草4g,艾絨炭3g,紫石英(先煎)15g。5劑,水煎服。

四診:胸悶心悸漸平,行動後微有心慌,大便正常,納食亦增,精神日趨健旺,舌質紅,脈濡細。心損已得好轉,脾運亦複,氣血得資生之源,乃培補心臟之本。以前方化裁調治2個月而愈。

按本例急性心肌炎,經西藥治療後胸悶心悸、低熱氣短未能消除。此證系體氣素虧,又複感時邪,邪濕遏阻於內,心臟受傷,營衛不和,使病情遷延不愈。張老據《內經》“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初診時心雖虛但邪濕偏重,治療不宜滋補,故以藿香疏邪利氣、芳香和中先治其標。三診時邪化熱退,本虛已顯,加之經來量多,陰血虧損,更方以歸脾東加味,養心健脾,調攝沖任而愈。

例2:張某,男,17歲,1982年6月診。

1981年5月因外感發熱後,出現心悸怔忡,驚惕自汗。心電圖示:頻繁性室性早搏呈二聯律。外地醫院擬診為病毒性心肌炎。1982年4月因嚴重心律失常,曾用利多卡因靜脈滴注搶救。來診時精神萎倦靡、心悸心慌,自汗升火,夜寐不安,夜間時有驚惕,大便幹結,脈細小數,時有結代,舌質紅,苔薄白。辨證:氣陰兩傷,心失濡養。擬養氣陰而寧心神,清餘邪而潛虛陽。

處方:太子參、生地各15g,麥冬、連翹各12g,五味子3g,清炙草4.5g,大紅棗5枚,淮小麥、煆龍牡(先煎)各30g,竹葉心6g。7劑。

二診:自汗升火均減,睡眠漸安,夜間無驚惕感。但晝日仍心悸怔忡,舌質較前稍淡,脈細時有結代。再擬原方增損,去連翹心、竹葉心,加白芍18g、炒棗仁12g。

三診:心悸怔忡大為減輕,精神漸振,納寐均佳,脈細勻,舌質偏紅。再守養心法。

處方:太子參15g,麥冬12g,五味子3g,麥冬、生黃芪、炒棗仁、茯苓、炙生地各12g,清炙草6g,淮小麥30g,煆龍牡各(先煎)24g,紅棗7枚。

上方連服20餘劑,臨床症狀消失,心電圖複查無異常,回原地就學。

本例乃熱病耗傷心陰,陰傷及氣,氣陰兩傷,故始終投生脈散合甘麥大棗湯,救其氣陰而養心神。初診時有口渴升火,說明心陰雖虛而心火尚旺,故加連翹心、竹葉心以清心火,泄餘邪。二診餘邪已去,加棗仁、白芍重在養心寧神。三診陰傷漸複,症狀大減,方加黃芪、茯苓冀氣血互生,以圖善後。

從臨床實際看,心肌炎恢復期主要是餘毒未盡,且正虛餘毒留戀的時間較長,所以恢復期宜採用清補法。溫補法當慎用,以免耗氣傷津。同時還必須重視養生,以增加機體抵抗力,如預防感冒、注意飲食、適當體育活動等,以增強心肌收縮力,保護心臟功能。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yangzhanggk@foxmail.com。

佐以健脾調經。

處方:生曬參(另燉服)4.5g,生黃芪、茯苓各12g,炒白術、阿膠珠、炒當歸各9g,炒白芍、炒棗仁各10g,淮小麥30g,炙甘草4g,艾絨炭3g,紫石英(先煎)15g。5劑,水煎服。

四診:胸悶心悸漸平,行動後微有心慌,大便正常,納食亦增,精神日趨健旺,舌質紅,脈濡細。心損已得好轉,脾運亦複,氣血得資生之源,乃培補心臟之本。以前方化裁調治2個月而愈。

按本例急性心肌炎,經西藥治療後胸悶心悸、低熱氣短未能消除。此證系體氣素虧,又複感時邪,邪濕遏阻於內,心臟受傷,營衛不和,使病情遷延不愈。張老據《內經》“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初診時心雖虛但邪濕偏重,治療不宜滋補,故以藿香疏邪利氣、芳香和中先治其標。三診時邪化熱退,本虛已顯,加之經來量多,陰血虧損,更方以歸脾東加味,養心健脾,調攝沖任而愈。

例2:張某,男,17歲,1982年6月診。

1981年5月因外感發熱後,出現心悸怔忡,驚惕自汗。心電圖示:頻繁性室性早搏呈二聯律。外地醫院擬診為病毒性心肌炎。1982年4月因嚴重心律失常,曾用利多卡因靜脈滴注搶救。來診時精神萎倦靡、心悸心慌,自汗升火,夜寐不安,夜間時有驚惕,大便幹結,脈細小數,時有結代,舌質紅,苔薄白。辨證:氣陰兩傷,心失濡養。擬養氣陰而寧心神,清餘邪而潛虛陽。

處方:太子參、生地各15g,麥冬、連翹各12g,五味子3g,清炙草4.5g,大紅棗5枚,淮小麥、煆龍牡(先煎)各30g,竹葉心6g。7劑。

二診:自汗升火均減,睡眠漸安,夜間無驚惕感。但晝日仍心悸怔忡,舌質較前稍淡,脈細時有結代。再擬原方增損,去連翹心、竹葉心,加白芍18g、炒棗仁12g。

三診:心悸怔忡大為減輕,精神漸振,納寐均佳,脈細勻,舌質偏紅。再守養心法。

處方:太子參15g,麥冬12g,五味子3g,麥冬、生黃芪、炒棗仁、茯苓、炙生地各12g,清炙草6g,淮小麥30g,煆龍牡各(先煎)24g,紅棗7枚。

上方連服20餘劑,臨床症狀消失,心電圖複查無異常,回原地就學。

本例乃熱病耗傷心陰,陰傷及氣,氣陰兩傷,故始終投生脈散合甘麥大棗湯,救其氣陰而養心神。初診時有口渴升火,說明心陰雖虛而心火尚旺,故加連翹心、竹葉心以清心火,泄餘邪。二診餘邪已去,加棗仁、白芍重在養心寧神。三診陰傷漸複,症狀大減,方加黃芪、茯苓冀氣血互生,以圖善後。

從臨床實際看,心肌炎恢復期主要是餘毒未盡,且正虛餘毒留戀的時間較長,所以恢復期宜採用清補法。溫補法當慎用,以免耗氣傷津。同時還必須重視養生,以增加機體抵抗力,如預防感冒、注意飲食、適當體育活動等,以增強心肌收縮力,保護心臟功能。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yangzhanggk@foxmail.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