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負重前行:生二胎的大學女教授|有故事的人

滅絕師太的人生

這是有故事的人發表的第1091個作品

作者:江鈴

2017年12月, 我在回鄉的小路上遇到陳佳, 她裹著一件煙灰色的呢大衣,

神情有些憔悴。 看見我, 她溫和地喚我的名字, 她一向把我當妹妹看。

“是回來看看嗎?”我艱難地擇著字眼, 我知道陳佳媽媽兩個月前去世了, 但陳佳沒出席葬禮。

“嗯”陳佳紅了眼眶:“不知道媽媽在天之靈可會怪我呢。 ”

陳佳是一所985高校自然科學院的女教授, 當然也是女博士。 從小到大, 陳佳就是那個優秀的“別人家的孩子”。 雖然陳佳的農民父母識字不多, 但不妨礙她開掛的大腦智慧地運轉。

只要是考試, 她總是第一名。 在知識的海洋裡, 陳佳一路乘風破浪, 頂著學霸的光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陳佳的光輝事蹟一直被鄉鄰們口耳相傳。

她從小就聰明, 跟著爺爺上街賣小菜, 帳算得一清二楚, 爺爺做過供銷社的會計, 一把算盤珠撥得溜溜響,

趕不上陳佳心算得快。 陳佳家裡孩子多負擔大, 本來她沒機會讀中學, 但陳佳成績好, 遠近聞名得好, 給家人長了臉, 才咬牙供了她。

陳佳懂事, 住校時吃食堂, 她只打三兩米飯, 就著家裡帶的鹹菜, 一吃吃一個星期。 最多打一份五毛錢的小青菜, 肉菜是望而卻步的。 食堂大鐵桶裡的免費蛋花湯, 是她補充營養的地方, 能喝上兩大碗。

毫無懸念, 陳佳順利考上名牌大學。 因為考得好, 陳佳的中學給她獎了一筆錢, 陳佳交了學費, 之後再沒找家人要一分錢了, 大學時她掙獎學金賺家教費, 後來考了研究生, 也是公費的。

那年我還在讀高中, 我天生崇拜聰明人, 陳佳就是我身邊的傳奇, 我喜歡找她聊天, 還給她寫信。

陳佳的字並不娟秀,

反而像男生一樣龍飛鳳舞的。 我問她為什麼這麼厲害, 她說:“只是比別人多花點心思讀書罷了。 ”

別人只知道陳佳聰明, 但我知道, 她還刻苦, 還拼, 讀書的時候她是分秒必爭的, 宿舍熄燈後還點了蠟燭看書, 蠟燭點在一個小鐵盒上, 這是親戚送的一盒月餅, 月餅吃完了, 盒子陪了陳佳三年。 她是最相信“知識改變命運的”。 知識把她從一個從寂寂無名的小鄉鎮推向一流學府的講臺。

我看到網上說:“女碩士是李莫愁, 女博士是滅絕師太。 ”說給陳佳聽, 她大笑, 她當時已經是博士了。

後來我也參加工作了, 忙得很, 漸漸和陳佳聯繫少, 2014年, 陳佳又一次去美國做訪問學者, 她在QQ空間曬了幾張照片, 有在實驗室做實驗的, 有摟著女兒在看街景的,

照片上的她, 神采奕奕, 眉宇間的自信是我這樣的平凡人不能企及的。

但這次相見, 她跟我說她其實活得很累。

久別重逢, 我倆相約去喝杯茶, 家鄉的小花茶, 香而醇, 熱水一泡, 暖暖的霧升騰上來, 熏得人眼窩熱熱的, 陳佳輕輕歎息一聲, 講起了她酸甜苦辣的2017年。

其實在2016年的年尾, 陳佳就發現自己身體的不對勁, 她並有沒要二胎的計畫, 但這個孩子還是悄悄來安家了。 這年陳佳38歲, 且不說高齡產婦有沒有風險, 陳佳的工作非常忙碌, 她是學校骨幹力量, 準備在2017年申報正高職稱, 而與此同時, 陳佳的媽媽被確診為淋巴癌末期, 需要人手照料。 幾起事湊在一起, 陳佳覺得這個孩子來得真不是時候。

“要不打掉吧”陳佳和先生商量。

先生沉默了, 明顯是捨不得。 陳佳的先生是家中獨苗, 雖然兩人沒有重男輕女的思想, 但陳佳的公婆是渴望有個孫子的。 更何況, 孩子是上天賜予的禮物, 一條血脈相連的小生命哪, 陳佳心裡也捨不得。

就拖拖拉拉地留了下來。 而申報正高, 陳佳同樣不願放棄。 能取得這個資格十分不容易, 高校職稱評定向來僧多粥少, 評審條件苛之又苛。 錯過一年, 又有很多年輕的對手出現, 難度係數會更大。

魚和熊掌, 陳佳想兼得。

陳佳媽媽被弟弟帶到他所在的城市住院治療, 平時由弟弟弟媳管, 陳佳姐妹幾個就利用週末來回跑。

懷孕第三個月時, 陳佳去醫院照料媽媽, 餵飯時覺得腹痛, 當晩就見了紅, 住進了媽媽的醫院。 孩子還好保住了,婦產科的醫生嚴厲警告她再不能兩地奔波操勞,陳佳也是後怕,出錢給媽媽在當地請了名護工。

為了保胎,陳佳去外地少些了,好在家裡姐弟多,她們也理解她的難處。但夜裡想到病床上受罪的媽媽,陳佳就心如刀割,止不住流淚。

學校的課時是要上的,有時撐不住會請同院的教授代一下課,但評正高是沒法請人代勞的,2017年3月份,陳佳已整理好各項材料,講課、述職,準備4月份的成果外審。

“什麼是成果外審?”我忍不住好奇地問了一句。

“成果外審是選擇自己的代表作,匿名送到外面的專家手中,由外面的專家匿名評審你是否具備正高或副高的水準。”陳佳解釋說。

陳佳32歲就評上副高了,當時全校35歲以下的女教授只有2名副高,陳佳就是其中之一。

“評職稱跟我們一樣以教學成果為衡量標準嗎?”作為一名仍是好奇寶寶的中學教師,我再度發問,但馬上意識到這個問題幼稚了。

果然陳佳說:“我們相對更看重科研成果。”高校論資排輩來說,碩士畢業工作是助教,博士畢業是講師。講師五年後評副高,副高五年後評正高。但這是不可能的,要攢夠足夠的科研成果。否則可能講師一輩子。

陳佳評副高時,已經有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三篇SCI收錄的文章,足夠的教學成果和已完成的科研專案。2017年陳佳已經有兩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個國家自然科學面上基金,九篇SCI收錄的文章,這兩項是重頭戲,比較下校內差不多年紀的教授,陳佳挺有信心的。

4月份成果外審結束,8月份學校下名額,先從院內初審開始,一輪一輪篩選,一輪一輪淘汰。

論文的水準如何界定?陳佳說比較權威的是中科院JCR分區,陳佳是研究自然科學的,論文基本發在美國、德國、英國的期刊,評審要看期刊的名氣,根據當年的引用次數計算出影響因數。院內有時看品質,有時看數量。

其實每一步評定都有人為因素,但總體還是公平公正的。

8月份學校下名額時,陳佳正懸著心在醫院產房等著做剖腹產手術,而陳佳的媽媽也正是這個時候去世的。

從懷孕開始,陳佳和這個孩子,就在鬼門關前轉來轉去。也許是長年忙於工作,陳佳的體質不好,高齡產婦有可能經歷的危險,都一一發生在她身上。

妊娠高血壓和糖尿病、先兆子癇,整個孕期一直厭食嘔吐,胎兒營養不良,臍帶繞頸,羊水過少……陳佳比別的孕婦不知多跑多少趟醫院。

陳佳媽媽病危的電話打來,陳佳正在醫院吸氧,已約好醫生在兩天后剖腹手術,弟弟哽咽著說:“媽媽恐怕不行了。”

陳佳的眼淚嗶地一下流了下去,當即要訂火車票趕回老家,先生攔住了她。弟弟妹妹得知情況,也勸她不要回去,來回的路程那麼遠,她再出個什麼事,誰也擔不起。

陳佳就錯過了和媽媽的最後一面。

陳佳的二胎出生了,是個男孩,生下來臉色不好,醫生說體內缺氧,化驗結果顯示磷酸肌酸激酶過高,可能會對嬰兒有腦損傷,在醫院的育嬰箱住了一周。

我趕緊詢問:“後來孩子怎樣?”陳佳笑了笑:“後來很好了。”

但可能是哭泣的時候太多了,孩子出生後陳佳沒有一滴奶水,請了催乳師也沒有用,孩子用牛奶喂著。而且陳佳的正高職稱,也沒有評上。

“怎麼會評不上呢?”我不解,而且為她鳴不平。

陳佳說:“競爭太激烈了,對手都很強,而且還有學科差異。”同一個院中,陳佳屬於實驗學科,實驗是有週期性的,和理論學科比,出成果相對要慢,論文數量上陳佳輸給了一個男同事。

高校和其它職場一樣,看上去是男女平等的,但女性要想站到和男性同等的位置,可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畢竟從體力精力上,女性是不佔優勢的。

別人羡慕高校老師課時少、假期多,但其實他們的工作量不僅僅是校園中的三尺講臺,繁重的科研任務、嚴格的晉升制度,使很多青年教授自嘲自己是大腦從不下班的“青椒”一族。

我眼前的陳佳算不算女“青椒”呢?

陳佳微微一笑:“確實覺得很累,身邊有些同事都放棄了。”她低下頭啜了一口茶:“算是負重前行吧,我最惋惜的是沒有在媽媽臨終前床頭侍奉,至於正高職稱,以後總還有機會的。”

/

投稿郵箱:istory2016@163.com

『有故事的人』長期徵稿,並提供稿酬。頭條故事600元/篇,非頭條故事500元/篇。

一經採用,即可獲得鳳凰新聞用戶端、一點資訊用戶端、企鵝號等中國知名網路媒體等大量強勢的傳播資源,並有機會被改編成廣播劇在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的節目《故事酒吧》(調頻FM95.4)播出。

『有故事的人』是鳳凰網旗下一個為每個普通人提供講述機會的非虛構故事平臺。“人人都有故事”——都是一段值得被記錄、被記住的故事,都有一個值得被珍視的、活生生的人。我們鼓勵多元化的題材,探索非虛構寫作的技法,希望收集和發佈的故事均具有非虛構的特質——那些你我真實經歷、耳聞目睹的事,人的回憶和講述,對一件事情的記錄,對一個事物的描述。除接受日常投稿以外也會定期發佈主題徵稿。

審稿週期30天,歡迎長期關注、來稿。

責編:野行人

本文版權歸屬有故事的人,轉載請與後臺聯繫

閱讀更多故事,請關注有故事的人,ID:ifengstory

掃描或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人人都有故事

有 | 故 | 事 | 的 | 人

投稿郵箱:istory2016@163.com

合作郵箱:story@ifeng.com

孩子還好保住了,婦產科的醫生嚴厲警告她再不能兩地奔波操勞,陳佳也是後怕,出錢給媽媽在當地請了名護工。

為了保胎,陳佳去外地少些了,好在家裡姐弟多,她們也理解她的難處。但夜裡想到病床上受罪的媽媽,陳佳就心如刀割,止不住流淚。

學校的課時是要上的,有時撐不住會請同院的教授代一下課,但評正高是沒法請人代勞的,2017年3月份,陳佳已整理好各項材料,講課、述職,準備4月份的成果外審。

“什麼是成果外審?”我忍不住好奇地問了一句。

“成果外審是選擇自己的代表作,匿名送到外面的專家手中,由外面的專家匿名評審你是否具備正高或副高的水準。”陳佳解釋說。

陳佳32歲就評上副高了,當時全校35歲以下的女教授只有2名副高,陳佳就是其中之一。

“評職稱跟我們一樣以教學成果為衡量標準嗎?”作為一名仍是好奇寶寶的中學教師,我再度發問,但馬上意識到這個問題幼稚了。

果然陳佳說:“我們相對更看重科研成果。”高校論資排輩來說,碩士畢業工作是助教,博士畢業是講師。講師五年後評副高,副高五年後評正高。但這是不可能的,要攢夠足夠的科研成果。否則可能講師一輩子。

陳佳評副高時,已經有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三篇SCI收錄的文章,足夠的教學成果和已完成的科研專案。2017年陳佳已經有兩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個國家自然科學面上基金,九篇SCI收錄的文章,這兩項是重頭戲,比較下校內差不多年紀的教授,陳佳挺有信心的。

4月份成果外審結束,8月份學校下名額,先從院內初審開始,一輪一輪篩選,一輪一輪淘汰。

論文的水準如何界定?陳佳說比較權威的是中科院JCR分區,陳佳是研究自然科學的,論文基本發在美國、德國、英國的期刊,評審要看期刊的名氣,根據當年的引用次數計算出影響因數。院內有時看品質,有時看數量。

其實每一步評定都有人為因素,但總體還是公平公正的。

8月份學校下名額時,陳佳正懸著心在醫院產房等著做剖腹產手術,而陳佳的媽媽也正是這個時候去世的。

從懷孕開始,陳佳和這個孩子,就在鬼門關前轉來轉去。也許是長年忙於工作,陳佳的體質不好,高齡產婦有可能經歷的危險,都一一發生在她身上。

妊娠高血壓和糖尿病、先兆子癇,整個孕期一直厭食嘔吐,胎兒營養不良,臍帶繞頸,羊水過少……陳佳比別的孕婦不知多跑多少趟醫院。

陳佳媽媽病危的電話打來,陳佳正在醫院吸氧,已約好醫生在兩天后剖腹手術,弟弟哽咽著說:“媽媽恐怕不行了。”

陳佳的眼淚嗶地一下流了下去,當即要訂火車票趕回老家,先生攔住了她。弟弟妹妹得知情況,也勸她不要回去,來回的路程那麼遠,她再出個什麼事,誰也擔不起。

陳佳就錯過了和媽媽的最後一面。

陳佳的二胎出生了,是個男孩,生下來臉色不好,醫生說體內缺氧,化驗結果顯示磷酸肌酸激酶過高,可能會對嬰兒有腦損傷,在醫院的育嬰箱住了一周。

我趕緊詢問:“後來孩子怎樣?”陳佳笑了笑:“後來很好了。”

但可能是哭泣的時候太多了,孩子出生後陳佳沒有一滴奶水,請了催乳師也沒有用,孩子用牛奶喂著。而且陳佳的正高職稱,也沒有評上。

“怎麼會評不上呢?”我不解,而且為她鳴不平。

陳佳說:“競爭太激烈了,對手都很強,而且還有學科差異。”同一個院中,陳佳屬於實驗學科,實驗是有週期性的,和理論學科比,出成果相對要慢,論文數量上陳佳輸給了一個男同事。

高校和其它職場一樣,看上去是男女平等的,但女性要想站到和男性同等的位置,可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畢竟從體力精力上,女性是不佔優勢的。

別人羡慕高校老師課時少、假期多,但其實他們的工作量不僅僅是校園中的三尺講臺,繁重的科研任務、嚴格的晉升制度,使很多青年教授自嘲自己是大腦從不下班的“青椒”一族。

我眼前的陳佳算不算女“青椒”呢?

陳佳微微一笑:“確實覺得很累,身邊有些同事都放棄了。”她低下頭啜了一口茶:“算是負重前行吧,我最惋惜的是沒有在媽媽臨終前床頭侍奉,至於正高職稱,以後總還有機會的。”

/

投稿郵箱:istory2016@163.com

『有故事的人』長期徵稿,並提供稿酬。頭條故事600元/篇,非頭條故事500元/篇。

一經採用,即可獲得鳳凰新聞用戶端、一點資訊用戶端、企鵝號等中國知名網路媒體等大量強勢的傳播資源,並有機會被改編成廣播劇在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的節目《故事酒吧》(調頻FM95.4)播出。

『有故事的人』是鳳凰網旗下一個為每個普通人提供講述機會的非虛構故事平臺。“人人都有故事”——都是一段值得被記錄、被記住的故事,都有一個值得被珍視的、活生生的人。我們鼓勵多元化的題材,探索非虛構寫作的技法,希望收集和發佈的故事均具有非虛構的特質——那些你我真實經歷、耳聞目睹的事,人的回憶和講述,對一件事情的記錄,對一個事物的描述。除接受日常投稿以外也會定期發佈主題徵稿。

審稿週期30天,歡迎長期關注、來稿。

責編:野行人

本文版權歸屬有故事的人,轉載請與後臺聯繫

閱讀更多故事,請關注有故事的人,ID:ifengstory

掃描或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人人都有故事

有 | 故 | 事 | 的 | 人

投稿郵箱:istory2016@163.com

合作郵箱:story@ifeng.co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