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東莞上央視,世界聚焦松山湖,這一次是因為他!

十一年前, 因為他

國家大科學裝置散裂中子源

從此與松山湖結下不解之緣

十一年後

在他與他的團隊的努力下

散裂中子源建成並正式投入試運行

使中國成為繼英國、美國、日本之後

全球第四個擁有散裂中子源的國家

他是

CCTV2017年度科技創新人物

陳和生

讓我們向他致敬!

2006年5月, 陳和生選定東莞松山湖片區建設中國散裂中子源。 2004年至2008年, 陳和生擔任工程經理, 帶領團隊採用國際上最先進的雙環交叉對撞技術進行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BEPCⅡ)。

2009年5月,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圓滿完成,

成為國際上最先進的雙環對撞機之一。

2011年10月, 散裂中子源奠基建設, 陳和生擔任工程指揮部總指揮和工程經理。

2017年8月, 陳和生指揮中國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 標誌著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試運行。

……

這十幾年來

他成功領導我國兩項大科學裝置的建設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和中國散裂中子源

我國加速器和探測器技術實現跨越發展

就在昨天

他獲頒“CCTV2017年度科技創新人物”

讓世界再次聚焦松山湖的創新成果

1月21日, 由中國科學院和中央電視臺共同發起, 聯合科技部、教育部、中國工程院等共8大部委共同主辦的《科技盛典——中央電視臺2017年度科技創新人物頒獎典禮》(以下簡稱“科技盛典”), 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科教頻道先後播出, 聚焦年度中國科技領域的重大創新成果, 給最具影響力的“年度科技創新人物(團隊)”頒獎。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獲頒“2017年度科技創新人物”。

在這場聚集當今中國頂尖科學家

和科技創新成果的科學盛宴上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

對東莞在散裂中子源建設的支援和付出方面

給予充分肯定和讚揚

△市委常委、副市長張冠梓代表市委市政府和東莞人民上臺向陳和生獻花

在頒獎典禮現場, 市委常委、副市長張冠梓向陳和生院士獻花,

並代表東莞市政府和全市人民表達了熱烈祝賀, 致以崇高的敬意。 典禮結束後, 張冠梓轉交了東莞市政府專程發來的賀信。 賀信中稱, 作為我國粒子物理領域的權威專家, 陳和生院士主持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改造工程、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等重大科技專案建設, 使中國高能物理領域在世界學術界佔據了一席之地。

“近年來, 您紮根東莞, 十年如一日推動散裂中子源專案專案建設及研發工作, 進一步提升了我國高能物理研究水準;同時也為東莞優化創新環境、吸聚創新資源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並與東莞人民結下了深情厚誼。 ”賀信中對陳和生院士為東莞科技事業作出的貢獻表示了衷心的感謝,

並希望其能繼續關心與支持東莞發展, 為東莞在更高起點上實現更高水準發展建言獻策。

△鳥瞰中國散裂中子源園區

張冠梓還表示, 近年來, 東莞發生了很大變化, 已經成功實現了從“世界工廠”向“創新高地”的華麗轉身, 熱情歡迎越來越多像陳和生院士這樣的傑出科技精英共聚東莞, 為國家的科技進步共同奮鬥。

收到賀信後,陳和生連連表示謝意,“長期在東莞工作、生活,可以說我目睹了十年來東莞科技創新的飛速發展和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也讓我愛上了東莞這個地方。”

東莞支持散裂中子源建設獲高度肯定

△中國散裂中子源靶心全貌(資料圖)

2007年,他來到東莞,開始主持並指揮建設國家級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克服了重重困難,2011年10月中國散裂中子源終於奠基,陳和生擔任工程指揮部總指揮和工程經理。這一年,他65歲,頭髮已經有些花白,身影也不似往日英挺。

△陳和生在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第一次領導小組會上彙報工程建設進展

他用了10年時間,通過中科院、東莞等各方攜手,陳和生和他的團隊建成了世界上第四台散裂中子源。從工程動工起,陳和生把東莞當成是自己的第二個家,他已記不清在這裡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闖過了多少工程建設的難關,每前進一步都充滿挑戰和創新。

去年12月中旬,舉行國際顧問委員會年度會議,外國專家感歎散裂中子源工程建設的“中國速度”,“難以想像你們在短短的一年完成了如此大量的工作!”

△中國散裂中子源環大廳鳥瞰圖

而針對這次當選“年度創新人物”,陳和生表示,這次獲獎,不僅僅是對我本人,更重要的是對中科院和東莞市在散裂中子源工程建設成就的一個充分肯定。可以說,這是中科院在大科學裝置上的一次輝煌,同時也是對廣東省、東莞市和中科院合作發展建設大科學裝置的高度肯定。

同時,他還說道,建設這樣一個國家級大科學裝置,面臨的困難大而多,為此,東莞從建設經費、裝置用地,乃至職工的宿舍,甚至到配套的公共汽車這些細微之處,都給予了無微不至、有求必應的關懷。東莞十年來的支援關懷讓他印象深刻,備受感動,他表示,沒有這些,這個工程根本沒有辦法按時建設完成。

高端科技平臺載體聚集莞邑

△2017年8月,陳和生指揮中國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

2017年8月28日,中國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11月初,裝置完成了首輪加速器和靶站譜儀的聯合調試,達到了驗收指標的要求。這是世界第四台、中國第一台脈衝式散裂中子源,將為諸多學科前沿領域的研究提供最先進的大科學研究平臺,並為解決國家若干重要高新技術研發的瓶頸問題提供強大的研究工具。

陳和生表示,散裂中子源在調試方面進展順利,但作為一個使用者裝置,必須強調穩定、可靠,現在就要朝這個方向努力。從1月初起,我們已開始第二輪調試運行,目的是要讓它做到長期、穩定、可靠、高效的運行。任務很艱巨!為此我們春節都決定不休息,繼續堅持調試,確保在2018年3月份達到預期竣工的目標。

△CSNS園區鳥瞰圖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無論是基礎性科研平臺載體,還是重大核心技術,近年來松山湖都接連迎來重大突破,實現了質的飛躍。

以散裂中子源為依託,中子科學城正規劃建設,松山湖也將利用“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引入同步輻射光源等裝置,將建設成為珠三角大裝置集群核心,國家級科技創新策源地以及廣深科創走廊聯合創新、開放創新、集成創新中心。未來,將吸引一大批科技人才彙聚。目前,該項目已經成功入選為廣深科創走廊省級創新節點之一。

去年12月,我市成功獲批啟動東莞材料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建設,成為首批啟動建設的4家廣東省實驗室之一。該實驗室已納入東莞中子科學城的規劃,將建設成為面向國際材料科技前沿和國家、省重大戰略需求的高端研發平臺。

還集聚了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華南協同創新研究院等一批高端研發機構。中國第三代半導體南方基地建設也在加速進行,已註冊成立南方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

多項創新指標居全省前列

除了重大科研裝置平臺外,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東莞創新驅動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各方面指標優異,成績喜人。譬如,全市R&D投入占比升至全省第三,國家高企、省級創新科研團隊、有效發明專利等數量穩居全省地級市首位。東莞成為全省唯一一個被納入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地級市,多個核心平臺、創新節點被納入走廊規劃。

在創新主體上

東莞全市高企數量預計從2028家增至4077家,新增高企後備企業2400家,總量均居全省地級市第一。去年還新增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培育單位11個、省創新科研團隊5個、省創新創業領軍人才3名。

△12月22日下午,省委省政府在廣州召開了廣東省實驗室啟動會,宣佈啟動首批4家廣東省實驗室建設。其中,我市成功獲批啟動東莞材料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建設。(資料圖)

在研發力量上

東莞已與北大、清華等38家知名高校和新型研發機構共建名校研究生院。東莞材料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進入全省首批啟動的4個實驗室行列。去年企業研發機構全年獲省資助達6.2億元,在全省地級市中大幅領先。落實研發費加計扣除政策,為1245家企業對應減免稅款21.9億元。

在科技金融融合領域

我市設立市級產業投資母基金,帶動形成總規模超50億元的“1+N”產業投資基金體系。去年,我市推動了金融機構為高企發放貸款268.1億元,增長37%;專利質押融資64.9319億元,占全省專利質押總額的48.24%。同時,境內外上市企業、新三板掛牌企業分別增至43家和202家,備案登記基金增至387只,金融對科技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

最後

用陳和生院士的一句話來

說出我們所有人心中的共同願景

“相信在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背景下

東莞的科技創新、轉型升級

一定會取得矚目的成就!”

未來,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

為國家的科技進步共同奮鬥。

收到賀信後,陳和生連連表示謝意,“長期在東莞工作、生活,可以說我目睹了十年來東莞科技創新的飛速發展和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也讓我愛上了東莞這個地方。”

東莞支持散裂中子源建設獲高度肯定

△中國散裂中子源靶心全貌(資料圖)

2007年,他來到東莞,開始主持並指揮建設國家級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克服了重重困難,2011年10月中國散裂中子源終於奠基,陳和生擔任工程指揮部總指揮和工程經理。這一年,他65歲,頭髮已經有些花白,身影也不似往日英挺。

△陳和生在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第一次領導小組會上彙報工程建設進展

他用了10年時間,通過中科院、東莞等各方攜手,陳和生和他的團隊建成了世界上第四台散裂中子源。從工程動工起,陳和生把東莞當成是自己的第二個家,他已記不清在這裡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闖過了多少工程建設的難關,每前進一步都充滿挑戰和創新。

去年12月中旬,舉行國際顧問委員會年度會議,外國專家感歎散裂中子源工程建設的“中國速度”,“難以想像你們在短短的一年完成了如此大量的工作!”

△中國散裂中子源環大廳鳥瞰圖

而針對這次當選“年度創新人物”,陳和生表示,這次獲獎,不僅僅是對我本人,更重要的是對中科院和東莞市在散裂中子源工程建設成就的一個充分肯定。可以說,這是中科院在大科學裝置上的一次輝煌,同時也是對廣東省、東莞市和中科院合作發展建設大科學裝置的高度肯定。

同時,他還說道,建設這樣一個國家級大科學裝置,面臨的困難大而多,為此,東莞從建設經費、裝置用地,乃至職工的宿舍,甚至到配套的公共汽車這些細微之處,都給予了無微不至、有求必應的關懷。東莞十年來的支援關懷讓他印象深刻,備受感動,他表示,沒有這些,這個工程根本沒有辦法按時建設完成。

高端科技平臺載體聚集莞邑

△2017年8月,陳和生指揮中國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

2017年8月28日,中國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11月初,裝置完成了首輪加速器和靶站譜儀的聯合調試,達到了驗收指標的要求。這是世界第四台、中國第一台脈衝式散裂中子源,將為諸多學科前沿領域的研究提供最先進的大科學研究平臺,並為解決國家若干重要高新技術研發的瓶頸問題提供強大的研究工具。

陳和生表示,散裂中子源在調試方面進展順利,但作為一個使用者裝置,必須強調穩定、可靠,現在就要朝這個方向努力。從1月初起,我們已開始第二輪調試運行,目的是要讓它做到長期、穩定、可靠、高效的運行。任務很艱巨!為此我們春節都決定不休息,繼續堅持調試,確保在2018年3月份達到預期竣工的目標。

△CSNS園區鳥瞰圖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無論是基礎性科研平臺載體,還是重大核心技術,近年來松山湖都接連迎來重大突破,實現了質的飛躍。

以散裂中子源為依託,中子科學城正規劃建設,松山湖也將利用“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引入同步輻射光源等裝置,將建設成為珠三角大裝置集群核心,國家級科技創新策源地以及廣深科創走廊聯合創新、開放創新、集成創新中心。未來,將吸引一大批科技人才彙聚。目前,該項目已經成功入選為廣深科創走廊省級創新節點之一。

去年12月,我市成功獲批啟動東莞材料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建設,成為首批啟動建設的4家廣東省實驗室之一。該實驗室已納入東莞中子科學城的規劃,將建設成為面向國際材料科技前沿和國家、省重大戰略需求的高端研發平臺。

還集聚了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華南協同創新研究院等一批高端研發機構。中國第三代半導體南方基地建設也在加速進行,已註冊成立南方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

多項創新指標居全省前列

除了重大科研裝置平臺外,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東莞創新驅動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各方面指標優異,成績喜人。譬如,全市R&D投入占比升至全省第三,國家高企、省級創新科研團隊、有效發明專利等數量穩居全省地級市首位。東莞成為全省唯一一個被納入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地級市,多個核心平臺、創新節點被納入走廊規劃。

在創新主體上

東莞全市高企數量預計從2028家增至4077家,新增高企後備企業2400家,總量均居全省地級市第一。去年還新增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培育單位11個、省創新科研團隊5個、省創新創業領軍人才3名。

△12月22日下午,省委省政府在廣州召開了廣東省實驗室啟動會,宣佈啟動首批4家廣東省實驗室建設。其中,我市成功獲批啟動東莞材料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建設。(資料圖)

在研發力量上

東莞已與北大、清華等38家知名高校和新型研發機構共建名校研究生院。東莞材料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進入全省首批啟動的4個實驗室行列。去年企業研發機構全年獲省資助達6.2億元,在全省地級市中大幅領先。落實研發費加計扣除政策,為1245家企業對應減免稅款21.9億元。

在科技金融融合領域

我市設立市級產業投資母基金,帶動形成總規模超50億元的“1+N”產業投資基金體系。去年,我市推動了金融機構為高企發放貸款268.1億元,增長37%;專利質押融資64.9319億元,占全省專利質押總額的48.24%。同時,境內外上市企業、新三板掛牌企業分別增至43家和202家,備案登記基金增至387只,金融對科技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

最後

用陳和生院士的一句話來

說出我們所有人心中的共同願景

“相信在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背景下

東莞的科技創新、轉型升級

一定會取得矚目的成就!”

未來,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