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習近平曾點贊的這個小村莊 如今又有了啥新變化?

中國西藏網訊 “阿婆, 你覺得村裡現在的生活好, 還是以前的日子好啊?”

“你這個娃娃!那我問你, 你現在接受教育成了大學生, 你說是現在好還是像以前沒的書讀好嘛?”

83歲的郭玉瓊一口地道的四川話, 把提問的小夥子“懟”得直撓頭, 周圍的人也被逗樂了, 不過郭阿婆這話可真是“沒毛病”。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 “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 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這也成為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啟動農村發展新動力的重要部署。 1月23日, 由中央網信辦主辦的2018年“新時代、新夢想”全國網媒新春走基層四川站活動媒體團一行, 走進位於成都天府新區三星街道的南新村,大家沉浸在山村秀美畫卷的同時, 更因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好發展勢頭而感歎不已。

圖為南新村

善建善管 治理有力

2011年8月22日, 習近平到四川調研時, 在三星鎮南新村聽取了統籌城鄉發展情況介紹。 他充分肯定了成都市統籌城鄉發展中的積極探索和取得的成績, 強調要繼續按照城鄉一體化發展要求, 努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障礙, 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

逐步實現城鄉之間、不同群體之間公共服務均等化, 進一步推動城鄉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如今, 6年多過去了, 南新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不變的是依舊蓬勃的發展勢頭。 錯落有致的環湖別墅、規劃整齊的停車位、乾淨整潔的小徑、悠閒聊天的老人、追逐玩耍的孩童……眼前如“世外桃源”一般的小村, 首先得益於一系列善建善管的新舉措。

走近南新村, 一棟棟整潔的小洋樓映入眼簾。

產業振興 融合發展

農村振興, 產業先行。 據介紹, 南新村按照農田成景觀、農居成景點、農村成景區的“三景合一”思路, 深入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著力創建、培育、推廣“文創+農業”“旅遊+農業”“互聯網+農業”等獨具特色的複合型農業。

圖為當地構建產業生態圈展示圖

依託街道綜合文化站、村級農家書屋、遠端教育等平臺, 南新村邀請專家、種養殖大戶等專業技術人才, 通過“現場指導+專業授課”等方式, 圍繞特色種植、“互聯網+”、電子商務、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等內容進行培訓, 著力培養懂技術、能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 此外, 南新村還以高標準打造占地4000餘畝的“梅林雅集”田園綜合體為抓手, 對楊梅小鎮、紫藤莊園、綠豐農莊等優質農業項目進行旅遊功能植入, 大力發展以觀光休閒、體驗採摘、親自互動為主的近郊旅遊, 形成三次產業成鏈互動良性發展、農民增收的產村相融綜合示範園。同時,南新村以天府新區打造南部文創組團為契機,出臺扶持政策,採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農戶自願”的原則,在保持原有文化風貌的基礎上,對南新村3組占地100余畝的農房進行集中規劃,加快打造房竹林特色民宿區,引導群眾利用本地資源、自身優勢發展特色餐飲、休閒住宿、康養度假,進一步增加群眾收入。

圖為天府新區實施大美鄉村行動的情況介紹

留住鄉愁 帶富百姓

有人說,鄉愁就是跋山涉水之後的折返。而對於南新村的村民們來說,外出打工和守著家人過“朝九晚五”的生活並不矛盾。南新村距天府新區核心區車程僅約半小時,而即將開通的地鐵更是將從南新村到成都市中心的時間縮短為1小時左右。因此,如今村裡很多的年輕人都在附近打工。“2008年時,村裡還有1000多人在省外務工,2012年後,有400多人返鄉”,原南新村村支部書記唐易清說。

關於人才的進一步培養和引進問題,天府新區環保和統籌城鄉局副局長彭勇介紹道:“天府新區已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旨在吸引高端人才的優惠政策。目前,南新村正在以‘農村人才引進和後備幹部孵化行動’為抓手,培養一批包括農業職業經理人、鄉村規劃師、科技帶頭人、‘鄉村工匠’等在內的農村幹部人才。”

回憶起幾年前習近平來到家中時的情形,郭玉瓊老人依然歷歷在目。

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背景下,如何滿足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顯得更為迫切。事實證明,南新村緊抓發展機遇,找到了這個命題的正確答案。將要離開南新村時,雖然郭玉瓊老人那濃濃的鄉音有時聽得並不分明,但阿婆反復哼唱的幾句大家都聽得清清楚楚:“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地位高……”(中國西藏網 圖、文/吳建穎)

轉載該作品,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形成三次產業成鏈互動良性發展、農民增收的產村相融綜合示範園。同時,南新村以天府新區打造南部文創組團為契機,出臺扶持政策,採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農戶自願”的原則,在保持原有文化風貌的基礎上,對南新村3組占地100余畝的農房進行集中規劃,加快打造房竹林特色民宿區,引導群眾利用本地資源、自身優勢發展特色餐飲、休閒住宿、康養度假,進一步增加群眾收入。

圖為天府新區實施大美鄉村行動的情況介紹

留住鄉愁 帶富百姓

有人說,鄉愁就是跋山涉水之後的折返。而對於南新村的村民們來說,外出打工和守著家人過“朝九晚五”的生活並不矛盾。南新村距天府新區核心區車程僅約半小時,而即將開通的地鐵更是將從南新村到成都市中心的時間縮短為1小時左右。因此,如今村裡很多的年輕人都在附近打工。“2008年時,村裡還有1000多人在省外務工,2012年後,有400多人返鄉”,原南新村村支部書記唐易清說。

關於人才的進一步培養和引進問題,天府新區環保和統籌城鄉局副局長彭勇介紹道:“天府新區已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旨在吸引高端人才的優惠政策。目前,南新村正在以‘農村人才引進和後備幹部孵化行動’為抓手,培養一批包括農業職業經理人、鄉村規劃師、科技帶頭人、‘鄉村工匠’等在內的農村幹部人才。”

回憶起幾年前習近平來到家中時的情形,郭玉瓊老人依然歷歷在目。

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背景下,如何滿足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顯得更為迫切。事實證明,南新村緊抓發展機遇,找到了這個命題的正確答案。將要離開南新村時,雖然郭玉瓊老人那濃濃的鄉音有時聽得並不分明,但阿婆反復哼唱的幾句大家都聽得清清楚楚:“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地位高……”(中國西藏網 圖、文/吳建穎)

轉載該作品,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