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好好說話》之後,忘記馬薇薇,記住米果

一、

在《奇葩說》出現之前, 中國基本上沒有幾個人是因為搞了幾場辯論就自動成為藝人的。

胡漸彪、邱晨、黃執中、周玄毅, 以及36氪本次採訪的主人公馬薇薇, 在 2014 年之前都是馳騁辯論界多年但卻只能邊工作邊保持自己的愛好的普通人。

誰也沒有想到, 這種原本囿於幾個圈子內的比賽, 在《奇葩說》為之賦予一定的機制創新之後, 一炮打響。 從第一季的 5000 萬冠名投入, 到第四季小米 1.8 億人民幣的高價贊助, 《奇葩說》在製作人馬東的帶領下, 恰合時宜地站在了內容創業的風口之中。

奇葩說

但與別的藝人不同的是, 辯論這一項技能點並不像唱歌、跳舞、演戲一樣具有持續連接粉絲的能力, 走到頭來, 辯手們還是需要《奇葩說》這種對口綜藝的的支持。

如何擺脫這種怪圈?

二、

馬薇薇的選擇是把“口活”做成一門可以持續變現的生意。

作為負責公司戰略的副總, 馬薇薇和她在《奇葩說》的夥伴們一道,

在去年 3 月創立了米未傳媒旗下子品牌——米果文化, CEO 是胡漸彪、COO 是邱晨、負責內容的是黃執中和周玄毅, 瞄準泛娛樂知識領域研發設計內容產品。

他們沒有走廣告代言和直接進行電商轉化的傳統思路, 在馬薇薇看來, 粉絲變現的方式有兩種, 一種意味著消耗, 一種意味著獲得, 很顯然, 廣告代言和直接賣衣服賣鞋等都是前者, 都在消耗粉絲的耐心。

什麼變現方式是後者?如何既能迎合粉絲的期待, 又能讓他們愉快地掏錢?

對於網紅, 人們不介意她來賣衣服、賣化妝品, 因為這些符合觀眾對她們的認知;而觀眾喜歡馬薇薇的的理由是她說話犀利又有趣, 喜歡《奇葩說》是因為這裡面的辯手談吐不凡、太會說話了,

能不能設計一款讓觀眾也能學會這種說話方式的產品呢?

在馬薇薇嘴裡, 這套邏輯體系順下來叫做產品化自我內核, 意即把自己最特質的地方拿出來, 產品化而不是商品化, 要用戶而不是粉絲。

然後我們就看到了《好好說話》的問世, 這款系統化地把辯論、演講、說服、溝通、談判五個不同層次的語言藝術, 濃縮為每天 6 到 8 分鐘、為期一年的付費音訊節目, 一經推出就火爆一時, 目前付費訂閱用戶超過16萬、總銷售額破3000萬, 系全網付費音訊銷售額第一。

而按照馬薇薇的估量和諮詢公司的推演, 購買《好好說話》產品的人群中, 純粹的粉絲大概只占購買用戶的 20%, 受眾被延伸到更廣的用戶層中。

在此基礎上, 《好好說話》順勢在今年 1 月推出了自己的書籍版。 作為音訊節目的系統性提綱, 書更契合想要深度學習的用戶, 據馬薇薇透露, 《好好說話》圖書版上線以來, 已經加印 7 次, 在京東223“超級單品日”單日銷售量突破13000冊, 創造京東圖書單日銷售記錄。

此時, 下一步該怎麼做的問題接踵而至。

三、

所有的內容產品都面臨一個大問題——如何將其轉化成一個標準化生產的生意。 papi醬雖火, 但羅輯思維還是毅然決然地撤出了自己的投資, 咪蒙雖然單篇文章就能接高達數十萬元的廣告費, 但日日更新也未免創意枯竭。

如果說隨意賣衣服賣鞋賣化妝品是在消耗粉絲的信任的話, 那麼相當多依靠內容變現的產品則在消耗創作者自己的才華。

馬薇薇自己判斷得很清楚, 在她看來, 純一個專業的內容分享要不然是越走越深, 聽眾不斷流失, 要不然越走越淺, 使聽眾趨於乏味, 很快會觸及用戶的天花板。  

馬薇薇

我們可以看到,目前所有火爆的知識付費產品,其實大多沒有走過一段完整的產品週期。一年訂閱期的產品,往往極大依賴於初期訂閱以及促銷日訂閱,並不像快消品一樣是一個隨用隨買的邏輯。創作者似乎在走一條先暴富然後辛苦打工一年的道路。

儘管《好好說話》作為喜馬拉雅平臺第一款付費音訊產品火爆一時,且據馬薇薇透露,時至今日,《好好說話》都保持著一個平穩的增長曲線,但馬薇薇團隊同樣面臨付費產品打開率下降的問題。

米果的解決之道是在今年上半年再推一款新產品——《小學問》。

辯手身上有兩種能力,顯露在世人面前的是輸出技能,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而內化的能力大概是知識的輸入——看到一個辯題,短時間內就能從大量資訊資訊中提出重點、整理出邏輯。

如果說《好好說話》是一款體現辯手輸出能力的產品的話,那《小學問》更考驗辯手們的輸入能力。

《小學問》以十到二十集為一個小產品包,有一些是講生活中你需要知道的一些知識,比如跳槽季你應該知道的東西;有一些是契合社會學、心理學的一些東西;還有一些,是你不知道哪天能拿得出來用的冷知識。也就是說,每個產品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更像是生活中一個個的知識膠囊。

這些知識膠囊的提供者不是《奇葩說》的辯手,而是一個個的專業人士和機構,這些人和企業提供專業的背景知識以及審核,而米果則給予其分成或者品牌露出,在由馬薇薇他們消化吸收之後,以類似《好好說話》這樣的形式,繼續投放到喜馬拉雅這種大的管道上。

與《好好說話》那種特別依賴創意生產的內容產品相比,《小學問》的創作壓力並不小,但顯然範圍更寬泛,也更容易標準化生產。

四、

可以說,在目前所有的內容付費產品的創作者中,米果文化佔據天時地利人和,處在頭部位置。

作為頂級頭部 IP,米果隨便推一個產品,光靠自己就能帶來其他管道付多少錢都買不來的流量;

米果也不是咪蒙、papi 醬這種依賴個人品牌才支撐至今的“小作坊”公司,除了馬薇薇,其他人的名氣也並不差,並且都有相當成熟的領域經驗,除此之外,也有精神教父馬東指點,團隊作戰,風險更小;

如果《小學問》這款產品能夠成功,那麼由專業知識背景者提供內容——米果吸收轉述——依靠米果強大的勢能投放到付費內容平臺的這條路將被打開,米果的想像力將會放大。

目前,米果還在做一款三到五分鐘短視頻產品,主打傳播訴求,聚焦於社會點評和生活評論,按照馬薇薇的話來說,主要是給大家展現語言和思維可以去到什麼程度,讓人們看社會熱點還能看出想法和故事。 

這有點像羅輯思維最初的打法,沒有《羅輯思維》這檔節目,就不會有後來去羅振宇化的得到 App 平臺,而如今米果學習前人經驗,圍繞泛學習以及當下最火爆的短視頻形式去做自己的米果品牌,倒也殊途同歸。

羅振宇和他的《羅輯思維》

正像馬薇薇說的那樣,米果最終的目標是工業化生產,“一個內容型公司,如果靠這幾個人死撐,那才叫看得見天花板,我們是希望有一波人專門來做這件事情,然後工業化的把他們標準化生產”。

儘管在目前階段,米果每一款產品都是幾個老奇葩自己上,但米果已經開始招收內容生產的人才了,教人,帶團隊,米果還在路上。

對現在的米果來說,唯一的考驗恐怕是,將知識咀嚼一遍,然後依靠對輸出端的控制再反哺給民眾的模式,是米果自己的產品化自我內核?還是馬薇薇、胡漸彪、邱晨、黃執中、周玄毅的個人特質?

無論如何,米果必須以公司的名義去打磨產品了,馬薇薇、胡漸彪、邱晨、黃執中、周玄毅這些人只是免費的廣告,但核心的品牌只有一個——米果文化。

馬薇薇

我們可以看到,目前所有火爆的知識付費產品,其實大多沒有走過一段完整的產品週期。一年訂閱期的產品,往往極大依賴於初期訂閱以及促銷日訂閱,並不像快消品一樣是一個隨用隨買的邏輯。創作者似乎在走一條先暴富然後辛苦打工一年的道路。

儘管《好好說話》作為喜馬拉雅平臺第一款付費音訊產品火爆一時,且據馬薇薇透露,時至今日,《好好說話》都保持著一個平穩的增長曲線,但馬薇薇團隊同樣面臨付費產品打開率下降的問題。

米果的解決之道是在今年上半年再推一款新產品——《小學問》。

辯手身上有兩種能力,顯露在世人面前的是輸出技能,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而內化的能力大概是知識的輸入——看到一個辯題,短時間內就能從大量資訊資訊中提出重點、整理出邏輯。

如果說《好好說話》是一款體現辯手輸出能力的產品的話,那《小學問》更考驗辯手們的輸入能力。

《小學問》以十到二十集為一個小產品包,有一些是講生活中你需要知道的一些知識,比如跳槽季你應該知道的東西;有一些是契合社會學、心理學的一些東西;還有一些,是你不知道哪天能拿得出來用的冷知識。也就是說,每個產品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更像是生活中一個個的知識膠囊。

這些知識膠囊的提供者不是《奇葩說》的辯手,而是一個個的專業人士和機構,這些人和企業提供專業的背景知識以及審核,而米果則給予其分成或者品牌露出,在由馬薇薇他們消化吸收之後,以類似《好好說話》這樣的形式,繼續投放到喜馬拉雅這種大的管道上。

與《好好說話》那種特別依賴創意生產的內容產品相比,《小學問》的創作壓力並不小,但顯然範圍更寬泛,也更容易標準化生產。

四、

可以說,在目前所有的內容付費產品的創作者中,米果文化佔據天時地利人和,處在頭部位置。

作為頂級頭部 IP,米果隨便推一個產品,光靠自己就能帶來其他管道付多少錢都買不來的流量;

米果也不是咪蒙、papi 醬這種依賴個人品牌才支撐至今的“小作坊”公司,除了馬薇薇,其他人的名氣也並不差,並且都有相當成熟的領域經驗,除此之外,也有精神教父馬東指點,團隊作戰,風險更小;

如果《小學問》這款產品能夠成功,那麼由專業知識背景者提供內容——米果吸收轉述——依靠米果強大的勢能投放到付費內容平臺的這條路將被打開,米果的想像力將會放大。

目前,米果還在做一款三到五分鐘短視頻產品,主打傳播訴求,聚焦於社會點評和生活評論,按照馬薇薇的話來說,主要是給大家展現語言和思維可以去到什麼程度,讓人們看社會熱點還能看出想法和故事。 

這有點像羅輯思維最初的打法,沒有《羅輯思維》這檔節目,就不會有後來去羅振宇化的得到 App 平臺,而如今米果學習前人經驗,圍繞泛學習以及當下最火爆的短視頻形式去做自己的米果品牌,倒也殊途同歸。

羅振宇和他的《羅輯思維》

正像馬薇薇說的那樣,米果最終的目標是工業化生產,“一個內容型公司,如果靠這幾個人死撐,那才叫看得見天花板,我們是希望有一波人專門來做這件事情,然後工業化的把他們標準化生產”。

儘管在目前階段,米果每一款產品都是幾個老奇葩自己上,但米果已經開始招收內容生產的人才了,教人,帶團隊,米果還在路上。

對現在的米果來說,唯一的考驗恐怕是,將知識咀嚼一遍,然後依靠對輸出端的控制再反哺給民眾的模式,是米果自己的產品化自我內核?還是馬薇薇、胡漸彪、邱晨、黃執中、周玄毅的個人特質?

無論如何,米果必須以公司的名義去打磨產品了,馬薇薇、胡漸彪、邱晨、黃執中、周玄毅這些人只是免費的廣告,但核心的品牌只有一個——米果文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