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清華海歸博士眼中的量化交易,到底是什麼樣子?

關注“WEEX一起交易”——點擊weex.in發現更多宏觀交易策略的魅力

2013年12月的一天, 巍子走進香港科學園的太平洋咖啡。 他要見一位14歲就考入清華的、傳說中“量化交易做得很牛”的大師兄——W。

巍子濃眉大眼, 穿著套頭衫和牛仔褲, 戴黑邊眼鏡, 學生味十足。

W衣著樸實, 拎了一個邊上已經磨破皮的包, 隨身帶了兩個手機。 其中一只是看上去型號很古老的諾基亞小手機。

從香港取得電子工程學博士學位後, 巍子加入一家科技創業公司。 他所在團隊核心成員十幾個人, 做出了全世界第一個基於TD-LTE協議的4G手機晶片, 並在上海世博會上成功展示。

當時團隊的合作方是急於推動4G的中國移動。 移動的高層曾拋下話說, 如果不是巍子所在團隊推動, 中國4G時代還要遲兩年才到。

巍子打心眼裡為自己做的事自豪。

順境中的公司曾是資本追捧的寵兒。 一度, 大家都熱血澎湃, 認為上創業板是板上釘釘的事。 但管理層過於急迫, 想要通吃整個產業鏈, 團隊很快在細節執行出現諸多問題, 加上競爭對手迅速追趕, 公司資金鏈很快吃緊。

本來“無限接近于成功”的創業團隊開始苦苦掙扎。 巍子的事業落入低谷。 他琢磨著轉型。 他想過回高校教書, 還研究了一下當時很火的可穿戴裝備行業。

就在這節骨眼上, 一位朋友找來, 說這位元做量化交易的清華大師兄,

想諮詢下系統方面的問題。

巍子在咖啡館跟W聊得很投緣。 聽說巍子碩士、博士做信號處理, 時間序列分析, 現在在創業公司做晶片, 對低延時系統經驗豐富後, W說:

“我們公司也需要Ph.D, 不如我給你一些資料, 你看能做出什麼模型來?”

量化交易——尤其是程式化交易, 要求做的人“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要懂技術, 另一方面也要懂演算法。 巍子在技術和演算法上都算有積累。 他掂量了下眼前的這個機會, 暗自告訴自己不能錯過。

那幾天是香港耶誕節假期。 巍子拿到W給的資料, 熬了兩個通宵寫程式、做實驗, 用了信號處理、機器學習等好幾種方法對時間序列進行分析, 做出好幾個模型。 巍子又花一個白天的時間, 寫了幾十頁長的報告。

巍子想儘快把結果交給W,

因為金融資料有時效性。 還有, 他做事一直比較追求完美主義。 “如果人家說我靠譜, 那就是對我最高的評價。 ”

現在回頭看, 巍子覺得當時寫的模型“屁都不是, 小兒科得不得了”, 但多少能體現他的研究態度。

刨根問底

2014年, 巍子從香港回到內地, 加入W創辦的量化交易團隊, 成為第22號員工。

公司研究團隊的同事基本都有博士學位, 有的搞過癌症研究, 有的曾研究火箭發動機, 有的發過Nature/Science, 還有海歸的教授, 但都清一色的低調、謙遜。

巍子打心眼兒佩服W。 80年代初, 14歲的W以優異的成績考上清華, 畢業後公派到英國讀博士。 後來, 他做過諮詢, 創辦過好幾家公司, 公司上市或者被上市公司收購。 財務自由之後, W在毫無金融背景的情況下,

又憑著聰明和悟性玩起了量化交易。 當時近50歲的W親自寫程式。

他寫的好幾個策略到現在都還賺錢。

在巍子眼裡, W為人樸實, 對手下厚道, 有情懷, “特別喜歡聰明的小孩兒”。 他說過一句讓巍子印象深刻的話:“別的公司的人買不起房, 但我們公司的人不能買不起房。 ”

作為福利和激勵機制的一部分, 公司設立員工基金, 每個正式員工都可購買, 讓同事們分享公司成長的成果。 巍子記得員工基金曾經在很短的時間漲了超過10%, 同事們群情激昂。

然而公司也有“原始”的地方。

剛加入團隊, 巍子吃驚地發現公司還在跑W很多年前用Fortran語言寫的策略代碼。

“這是歷史遺留問題, 老闆只會Fortran, 他的Coding Style非常差, 一看就不是寫程式出身的。

”巍子說。

巍子過去十多年都用C程式設計, 他一邊學Fortran, 一邊把公司所有的策略標準化、整理了一遍。

巍子之前接觸金融並不多。 剛剛加入公司時, 他連什麼是“期貨”、“期權”都不清楚, 一些金融量化群裡別人討論的名詞他也看不懂。 於是, 他會馬上Google或百度。 有時Google一個名詞時, 會遇到新的不懂的名詞, 他就一層層往下鑽, 直到把問題徹底弄明白。

那段時間巍子每個週末都泡在圖書館。 公司馬上就要開展期權業務, 需要巍子加入。 他買了John Hull的《期權、期貨及其他衍生產品》來學習。

仗著數理功底還不錯, 中英文對照看, 巍子花兩個星期看完了這本“期權聖經”。

巍子在期權組那陣子, 公司業績出現了比較大的回撤。 巍子心裡著急, 用業餘時間開始研究期貨的模型。 隨後,他被調到期貨組,慢慢開始負責公司的期貨團隊和相關策略。

2015年股災期間,巍子主要做日內交易。那幾個月,市場微觀結構每天變化都很大,巍子像打仗一樣忙碌,要隨時調整模型,迅速解決模型在實盤中遇到的問題。

7月初的一個早上。中證500的股指期貨,由於交易所大幅提高保證金,流動性變得很差,開盤的時候,先一個漲停價,接著一個跌停。“IC(中證500指數期貨)波動20%,我臉都嚇綠了。”

巍子一看不對,趕緊把策略停掉。“如果做反了,20%就沒了。還好那個時候還做對了。”

在股災動盪的環境下,公司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雖然很累,但巍子很有成就感,也很自豪。

基本面一定要懂

不過巍子很快就對日內交易失去了興趣。“翻來覆去就那些東西,基於市場微觀結構,諸如此類的,也翻不出什麼花樣。你生成不同模型,頂多是信號點分散點而已。”

尋找突破的巍子開始研究中低頻策略。他很快就發現Overfitting無處不在(過度擬合,指在設計一個統計模型時,使用過多參數去擬合數據。一個荒謬的模型只要足夠複雜,是可以完美地解釋樣本內資料,但此類模型對樣本外資料解釋度極低)。

巍子用時間序列分析的方法,常常找出來看似相關性很高的因數,拿來組合,發現曲線很漂亮,夏普比率達到5或者6。

“當時覺得好happy,結果放實盤一看,怎麼就是個隨機波動啊。”

巍子開始反思,他發現很多時候統計找出來的因數是“相關”,並不是“因果”。不從因果出發,策略就站不住腳。

“如果你發現昨天上漲了,今天上漲概率大,就做出一個模型,歷史資料回測相當好。但其實你只是找出了一個相關性,並不是一個因果。你不知道這個因數什麼時候就失效了,因為這類因數本質上是沒有邏輯的。”

另外,哪怕是使用樣本外的資料,也不是真正的樣本外。歷史資料來區分樣本內、樣本外,本來已經暗含了過度擬合。只有真正把這個模型提交了,拿市場的資料跑出來的,這才是真正的“樣本外”。

一位做外匯的朋友告訴巍子,自己用3年的資料做回測,機器學習的方法比傳統方法好。巍子建議說,那你不妨再往前3年看看?結果再往前3年,果然就很差。

“你怎麼保證接下來實盤是過去3年,還是過去6年的行情?”

巍子覺得機器學習在有些領域很好用,比如下圍棋。但金融資料很有局限性,樣本點不夠多,市場訊息完全不對稱。因此機器學習很難取代主觀交易。

2016年很火的那波“黑色行情”(指黑色礦產及相關產品,包括螺紋、熱軋、鐵礦石、焦炭、焦煤和動力煤等)期間,巍子親眼見到很多人用深度學習、機器學習方法做出來的策略,前11個月賺了不少錢。

結果11月11日夜盤,國內商品期貨上演過山車行情,多個品種短短十幾分鐘從漲停到跌停。從那天起,之前的長趨勢結束,開始出現寬幅震盪。

“趨勢跟蹤策略最怕這種震盪市,你覺得趨勢走出來了,剛開始做多或者空,趨勢又回去了。各種Fancy(花哨)的方法做出來的模型,都是在回撤,基本就是狂虧錢。”

價格只是結果,並不是原因。巍子走了很多彎路,慢慢摸索,深深體會到做策略,一定要有邏輯。而邏輯從哪裡來?

巍子思考的結果是:基本面。

他說:“我們做期貨,但很多人連焦炭、焦煤是什麼都不知道。銅錠長什麼樣沒見過。螺紋鋼是圓的還是扁的都不知道——在期貨大佬眼裡,這些人都是韭菜。”

巍子決心打入期貨界各個品種大佬的圈子,向他們學習。

這些大佬很多都有現貨背景的,有的做螺紋鋼,可能就是鋼廠出身的,做煤炭的,可能下過井。他們非常瞭解產業鏈的邏輯,這正是巍子要補課的。

“你一定要會問有價值的問題,而不是白癡問題,否則就是浪費人家的時間。”

有時大佬會說,最近的行情,仿佛跟歷史某一段挺像。但是大佬不會做回測,不會做歷史上異常情況的分析——這恰好是巍子的強項。

巍子從大佬那裡學到基本面的邏輯。這些邏輯又成為他建模的出發點。

拿去年焦炭焦煤那波行情來說。巍子瞭解到,從9月開始,整個焦炭的庫存是零。焦化廠生產出來焦炭,車在門口排隊,生產出來就拉走。

“從供求關係來看,產量那麼低,需求那麼大,現貨高高在上,期貨還在貼水。期貨N個漲停都趕不上現貨。那個時候就做多嘛。”

量化只是手段

自從加入團隊以來,巍子先做日內,再做日間,先做期權,再做期貨,從量化,再到基本面,他的路越走越寬。

巍子不喜歡“量化原教旨主義信徒”,很多做量化的團隊,講起各種理論、模型滔滔不絕。他是實用主義者,他相信賺錢不分三六九等,並不是說量化賺錢就“高級”,手動賺錢就“低級”。

“能用加法賺到錢,我絕對不用乘法,更別說微積分了。”

過去一年多以來,巍子對各種期貨品種的基本面,以及它們之間的邏輯越發瞭解。

產業界大佬給巍子的啟發是,要做相對價值,而不是一味地做“做兩根均線”(泛指簡單技術指標的趨勢跟蹤類模型)。“你低級的兩根均線,還是高級的兩根均線,還是Deep learning的兩根均線,沒有區別。”

比如,因為螺紋鋼的原材料就是焦炭和鐵礦石。那麼與其做它的絕對價值,不如做相對價值。鋼廠的利潤可以通過焦炭、鐵礦石算出來的。利潤足夠高,肯定很多鋼廠都會複產,供應多了,利潤自然就會下來。鋼廠都虧本,大家沒法活了,開始減產,供應少了。首先螺紋鋼價格會上漲,螺紋鋼上游,鐵礦石焦炭需求少了,鐵礦石和焦炭價格下跌,螺紋鋼利潤又起來了。

但這些產業界的大佬也有劣勢。他們不會量化的思想,此外交易執行上往往損失很大。

巍子一位業界大佬朋友向他吐槽,說雙十一那天晚上自己感覺大盤不太對,趕緊打電話給下單交易員,讓給他平掉橡膠的倉位。結果下單交易員下了三個價格,沒追上。等到平倉的時候,卻平在了跌停板。剛平完,橡膠就開始反彈。

“我就說,這在我這裡根本就不是個事,我會很快給你平掉。”

巍子習慣搞清楚現象背後的原因。如果市場猛地拉了一下,那他一定要搞明白是為什麼。有一天塑膠尾盤最後一分鐘砸跌停。他一問,就是因為塑膠的基本面非常差,產業大佬出手了。

“但是金融資本不懂這些,就是看著兩根均線來做趨勢嘛。兩根均線說買我就買,買得早就脫離基本面了。產業大佬手上有現貨,你期貨比我手上的成本高了那麼多。那我砸。賺的就是你們這些人的錢。”

在巍子看來,量化從來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一旦交易的路子越走越寬,巍子就越做越有意思。他覺得,市場上到處都是機會。

交易員就是要賺錢

今年2月,我和巍子在深圳吃飯聊天。

巍子穿著牛仔褲、一件印有“Tsinghua 8”(字班)的清華校慶紀念T恤。他說很理解約伯斯的風格,“穿衣服越簡單越好,最好不要讓我動腦筋想穿什麼”。

巍子小時候夢想當考古學家,對天文地理歷史和國際政治都感興趣。他一度覺得讀博士白白浪費了三年寶貴時光。有時他會想,如果早出來三年,還能趕上早點兒買房。

然而現在巍子體會到了讀博士的意義。讀博士給他嚴謹的學術訓練,培養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讓他得以在量化研究和交易的路上走得很穩。

只不過,讀博士時做研究是為了發文章,現在則是“實打實”,來不得半點虛的。

“交易員的評判準則很簡單——實盤說了算,再天花亂墜,不賺錢的策略就是垃圾。”

巍子讀過很多宏觀經濟學家寫的報告,感覺“很不接地氣、為了寫報告而寫報告”。

比如,2017年春節前,央行提高MLF(中期借貸便利)10個基點,春節之後第一天,央行又一口氣提升了逆回購和SLF利率(常備借貸便利)。國債期貨開始猛跌。巍子聽到身邊很多聲音,包括“中國進入加息週期,理由是為了防止人民幣貶值等”。

他認為這些說法缺乏邏輯:“人民幣去年年底7的時候你不加,現在穩到了6.8,而且香港離岸人民幣比在岸還要貴,你跑去加息穩匯率不是搞笑嗎?而且中國天量債務你去加息,舊債怎麼辦呢?此外十年國債收益率達到3.5以上,債券的價值突顯,銀行的配置盤就會出來,利率上行空間實在有限。”

巍子還注意到,當時的IRR(升貼水指標)是負的10%。於是,他選擇在安全邊際最高的時候“殺了進去”。

做決定前,巍子會考慮正方邏輯、反方邏輯,看看自己能不能被說服,再到達自己的邏輯。

巍子強調這種“邏輯分析能力”,這對做策略、做交易,甚至找程式的bug,都至關重要。

這種邏輯分析能力也是上一家創業公司給他最大的鍛煉。

那時,一個晶片經常跑了幾天幾夜掛了。巍子面對著一個黑盒子,得迅速找出掛的原因。

“你首先對這個系統要非常瞭解,根據症狀和當時的場景去判斷,概率最高、次高和第三高的原因各是什麼。”

經過無數次訓練,他最後基本能做到判斷出來概率最高的原因,就是實際的原因。

現在做交易也是一樣。

有時程式宕掉了,巍子要立即分析,通過蛛絲馬跡,找到這是策略、交易系統的問題,還是行情或者交易所的問題?

居安思危

研究生一年級的時候,巍子和同班的男生在水木清華BBS發帖,征人趁十一假期一起去山西玩。從應徵的無數ID裡,他們挑出了四個像女孩子的ID。巍子的朋友、高頻交易員婷姐告訴我:“巍老闆水木ID是Solarman,他是前Travel版版大。”

其中一個女孩,後來成為了巍子的太太。

巍子太太現在是國內市政規劃領域知名的專家,帶幾十人的團隊,一年飛國內都要飛十幾萬公里。

講起太太,巍子很自豪。“她經常上午在一個城市,中午在一個城市,晚上又在另一個城市,我很佩服她。”

交易這行時效性很強,所以今天能做的事,巍子絕對不會拖到明天。在過去兩年,巍子從來沒有在晚上1點之前睡過覺。這引起了父母的抱怨。所以他會爭取早點上床,在床上再做一些閱讀和學習。

週末巍子至少要在公司加一天班,另外一天用來陪孩子玩。

他和太太對錢都沒有太多的想法。“能住上寬敞的房子,每年帶老婆孩子出去玩”就夠了。

巍子喜歡交朋友。他有次和量化交易員李奧聊天,兩人討論起交易員的社會價值。他問李奧:

“除了促進少量就業,拉動一些消費,我們的社會價值在哪?”

學環保專業的李奧說,要先解決親人生計,讓孩子衣食無憂,再做我們想做的事,去幫助別人。此外,李奧認為,這行屬於少數幾個僅存的階層上升通道,拼的是人品+IQ/EQ+努力,而不是資源+關係。

巍子則琢磨著,以後能做慈善,或者去鄉村支教。最近兩年,他身上的責任也越來越重。他想儘快把公司走上軌道,上規模。安全墊足夠厚,更多的同事成長起來。

巍子認為,只有把公司做大做強,公司的每個人才有希望,才有尊嚴。“就好像在Renaissance(文藝復興基金),一個普通的研究員、工程師都受人尊重。要不你一個爛公司,是CEO又怎麼樣。”

巍子感到很幸運,公司有負責的同事做技術,運營、後勤、資料處理,讓他可以安心做自己擅長的事。同事們都想把蛋糕做大,沒人勾心鬥角。

幾年前第一次參加公司的年終總結時,巍子寫了一篇發自內心的報告。他寫道:

“創業公司,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順境中,要居安思危,頭腦清醒,逆境中,要同舟共濟,眾志成城。只要三軍用命,將士齊心,公司沒有做不好的。”

他居安思危的態度得到老闆和幾位合夥人的深深贊同。

在交易和研發的路上,多年下來,巍子一直如履薄冰。他儘量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賺錢的時候,不會很興奮。虧錢的時候,一定要找到原因,解決問題。

巍子從來不怕跟人交流。市場瞬息萬變,沒有一勞永逸、一直賺錢的策略。巍子覺得有了一個策略,死守著的人是沒有前途的。他更看重的是不斷產生新想法的能力:

“我們這一行,研發永遠是在路上。”

隨後,他被調到期貨組,慢慢開始負責公司的期貨團隊和相關策略。

2015年股災期間,巍子主要做日內交易。那幾個月,市場微觀結構每天變化都很大,巍子像打仗一樣忙碌,要隨時調整模型,迅速解決模型在實盤中遇到的問題。

7月初的一個早上。中證500的股指期貨,由於交易所大幅提高保證金,流動性變得很差,開盤的時候,先一個漲停價,接著一個跌停。“IC(中證500指數期貨)波動20%,我臉都嚇綠了。”

巍子一看不對,趕緊把策略停掉。“如果做反了,20%就沒了。還好那個時候還做對了。”

在股災動盪的環境下,公司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雖然很累,但巍子很有成就感,也很自豪。

基本面一定要懂

不過巍子很快就對日內交易失去了興趣。“翻來覆去就那些東西,基於市場微觀結構,諸如此類的,也翻不出什麼花樣。你生成不同模型,頂多是信號點分散點而已。”

尋找突破的巍子開始研究中低頻策略。他很快就發現Overfitting無處不在(過度擬合,指在設計一個統計模型時,使用過多參數去擬合數據。一個荒謬的模型只要足夠複雜,是可以完美地解釋樣本內資料,但此類模型對樣本外資料解釋度極低)。

巍子用時間序列分析的方法,常常找出來看似相關性很高的因數,拿來組合,發現曲線很漂亮,夏普比率達到5或者6。

“當時覺得好happy,結果放實盤一看,怎麼就是個隨機波動啊。”

巍子開始反思,他發現很多時候統計找出來的因數是“相關”,並不是“因果”。不從因果出發,策略就站不住腳。

“如果你發現昨天上漲了,今天上漲概率大,就做出一個模型,歷史資料回測相當好。但其實你只是找出了一個相關性,並不是一個因果。你不知道這個因數什麼時候就失效了,因為這類因數本質上是沒有邏輯的。”

另外,哪怕是使用樣本外的資料,也不是真正的樣本外。歷史資料來區分樣本內、樣本外,本來已經暗含了過度擬合。只有真正把這個模型提交了,拿市場的資料跑出來的,這才是真正的“樣本外”。

一位做外匯的朋友告訴巍子,自己用3年的資料做回測,機器學習的方法比傳統方法好。巍子建議說,那你不妨再往前3年看看?結果再往前3年,果然就很差。

“你怎麼保證接下來實盤是過去3年,還是過去6年的行情?”

巍子覺得機器學習在有些領域很好用,比如下圍棋。但金融資料很有局限性,樣本點不夠多,市場訊息完全不對稱。因此機器學習很難取代主觀交易。

2016年很火的那波“黑色行情”(指黑色礦產及相關產品,包括螺紋、熱軋、鐵礦石、焦炭、焦煤和動力煤等)期間,巍子親眼見到很多人用深度學習、機器學習方法做出來的策略,前11個月賺了不少錢。

結果11月11日夜盤,國內商品期貨上演過山車行情,多個品種短短十幾分鐘從漲停到跌停。從那天起,之前的長趨勢結束,開始出現寬幅震盪。

“趨勢跟蹤策略最怕這種震盪市,你覺得趨勢走出來了,剛開始做多或者空,趨勢又回去了。各種Fancy(花哨)的方法做出來的模型,都是在回撤,基本就是狂虧錢。”

價格只是結果,並不是原因。巍子走了很多彎路,慢慢摸索,深深體會到做策略,一定要有邏輯。而邏輯從哪裡來?

巍子思考的結果是:基本面。

他說:“我們做期貨,但很多人連焦炭、焦煤是什麼都不知道。銅錠長什麼樣沒見過。螺紋鋼是圓的還是扁的都不知道——在期貨大佬眼裡,這些人都是韭菜。”

巍子決心打入期貨界各個品種大佬的圈子,向他們學習。

這些大佬很多都有現貨背景的,有的做螺紋鋼,可能就是鋼廠出身的,做煤炭的,可能下過井。他們非常瞭解產業鏈的邏輯,這正是巍子要補課的。

“你一定要會問有價值的問題,而不是白癡問題,否則就是浪費人家的時間。”

有時大佬會說,最近的行情,仿佛跟歷史某一段挺像。但是大佬不會做回測,不會做歷史上異常情況的分析——這恰好是巍子的強項。

巍子從大佬那裡學到基本面的邏輯。這些邏輯又成為他建模的出發點。

拿去年焦炭焦煤那波行情來說。巍子瞭解到,從9月開始,整個焦炭的庫存是零。焦化廠生產出來焦炭,車在門口排隊,生產出來就拉走。

“從供求關係來看,產量那麼低,需求那麼大,現貨高高在上,期貨還在貼水。期貨N個漲停都趕不上現貨。那個時候就做多嘛。”

量化只是手段

自從加入團隊以來,巍子先做日內,再做日間,先做期權,再做期貨,從量化,再到基本面,他的路越走越寬。

巍子不喜歡“量化原教旨主義信徒”,很多做量化的團隊,講起各種理論、模型滔滔不絕。他是實用主義者,他相信賺錢不分三六九等,並不是說量化賺錢就“高級”,手動賺錢就“低級”。

“能用加法賺到錢,我絕對不用乘法,更別說微積分了。”

過去一年多以來,巍子對各種期貨品種的基本面,以及它們之間的邏輯越發瞭解。

產業界大佬給巍子的啟發是,要做相對價值,而不是一味地做“做兩根均線”(泛指簡單技術指標的趨勢跟蹤類模型)。“你低級的兩根均線,還是高級的兩根均線,還是Deep learning的兩根均線,沒有區別。”

比如,因為螺紋鋼的原材料就是焦炭和鐵礦石。那麼與其做它的絕對價值,不如做相對價值。鋼廠的利潤可以通過焦炭、鐵礦石算出來的。利潤足夠高,肯定很多鋼廠都會複產,供應多了,利潤自然就會下來。鋼廠都虧本,大家沒法活了,開始減產,供應少了。首先螺紋鋼價格會上漲,螺紋鋼上游,鐵礦石焦炭需求少了,鐵礦石和焦炭價格下跌,螺紋鋼利潤又起來了。

但這些產業界的大佬也有劣勢。他們不會量化的思想,此外交易執行上往往損失很大。

巍子一位業界大佬朋友向他吐槽,說雙十一那天晚上自己感覺大盤不太對,趕緊打電話給下單交易員,讓給他平掉橡膠的倉位。結果下單交易員下了三個價格,沒追上。等到平倉的時候,卻平在了跌停板。剛平完,橡膠就開始反彈。

“我就說,這在我這裡根本就不是個事,我會很快給你平掉。”

巍子習慣搞清楚現象背後的原因。如果市場猛地拉了一下,那他一定要搞明白是為什麼。有一天塑膠尾盤最後一分鐘砸跌停。他一問,就是因為塑膠的基本面非常差,產業大佬出手了。

“但是金融資本不懂這些,就是看著兩根均線來做趨勢嘛。兩根均線說買我就買,買得早就脫離基本面了。產業大佬手上有現貨,你期貨比我手上的成本高了那麼多。那我砸。賺的就是你們這些人的錢。”

在巍子看來,量化從來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一旦交易的路子越走越寬,巍子就越做越有意思。他覺得,市場上到處都是機會。

交易員就是要賺錢

今年2月,我和巍子在深圳吃飯聊天。

巍子穿著牛仔褲、一件印有“Tsinghua 8”(字班)的清華校慶紀念T恤。他說很理解約伯斯的風格,“穿衣服越簡單越好,最好不要讓我動腦筋想穿什麼”。

巍子小時候夢想當考古學家,對天文地理歷史和國際政治都感興趣。他一度覺得讀博士白白浪費了三年寶貴時光。有時他會想,如果早出來三年,還能趕上早點兒買房。

然而現在巍子體會到了讀博士的意義。讀博士給他嚴謹的學術訓練,培養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讓他得以在量化研究和交易的路上走得很穩。

只不過,讀博士時做研究是為了發文章,現在則是“實打實”,來不得半點虛的。

“交易員的評判準則很簡單——實盤說了算,再天花亂墜,不賺錢的策略就是垃圾。”

巍子讀過很多宏觀經濟學家寫的報告,感覺“很不接地氣、為了寫報告而寫報告”。

比如,2017年春節前,央行提高MLF(中期借貸便利)10個基點,春節之後第一天,央行又一口氣提升了逆回購和SLF利率(常備借貸便利)。國債期貨開始猛跌。巍子聽到身邊很多聲音,包括“中國進入加息週期,理由是為了防止人民幣貶值等”。

他認為這些說法缺乏邏輯:“人民幣去年年底7的時候你不加,現在穩到了6.8,而且香港離岸人民幣比在岸還要貴,你跑去加息穩匯率不是搞笑嗎?而且中國天量債務你去加息,舊債怎麼辦呢?此外十年國債收益率達到3.5以上,債券的價值突顯,銀行的配置盤就會出來,利率上行空間實在有限。”

巍子還注意到,當時的IRR(升貼水指標)是負的10%。於是,他選擇在安全邊際最高的時候“殺了進去”。

做決定前,巍子會考慮正方邏輯、反方邏輯,看看自己能不能被說服,再到達自己的邏輯。

巍子強調這種“邏輯分析能力”,這對做策略、做交易,甚至找程式的bug,都至關重要。

這種邏輯分析能力也是上一家創業公司給他最大的鍛煉。

那時,一個晶片經常跑了幾天幾夜掛了。巍子面對著一個黑盒子,得迅速找出掛的原因。

“你首先對這個系統要非常瞭解,根據症狀和當時的場景去判斷,概率最高、次高和第三高的原因各是什麼。”

經過無數次訓練,他最後基本能做到判斷出來概率最高的原因,就是實際的原因。

現在做交易也是一樣。

有時程式宕掉了,巍子要立即分析,通過蛛絲馬跡,找到這是策略、交易系統的問題,還是行情或者交易所的問題?

居安思危

研究生一年級的時候,巍子和同班的男生在水木清華BBS發帖,征人趁十一假期一起去山西玩。從應徵的無數ID裡,他們挑出了四個像女孩子的ID。巍子的朋友、高頻交易員婷姐告訴我:“巍老闆水木ID是Solarman,他是前Travel版版大。”

其中一個女孩,後來成為了巍子的太太。

巍子太太現在是國內市政規劃領域知名的專家,帶幾十人的團隊,一年飛國內都要飛十幾萬公里。

講起太太,巍子很自豪。“她經常上午在一個城市,中午在一個城市,晚上又在另一個城市,我很佩服她。”

交易這行時效性很強,所以今天能做的事,巍子絕對不會拖到明天。在過去兩年,巍子從來沒有在晚上1點之前睡過覺。這引起了父母的抱怨。所以他會爭取早點上床,在床上再做一些閱讀和學習。

週末巍子至少要在公司加一天班,另外一天用來陪孩子玩。

他和太太對錢都沒有太多的想法。“能住上寬敞的房子,每年帶老婆孩子出去玩”就夠了。

巍子喜歡交朋友。他有次和量化交易員李奧聊天,兩人討論起交易員的社會價值。他問李奧:

“除了促進少量就業,拉動一些消費,我們的社會價值在哪?”

學環保專業的李奧說,要先解決親人生計,讓孩子衣食無憂,再做我們想做的事,去幫助別人。此外,李奧認為,這行屬於少數幾個僅存的階層上升通道,拼的是人品+IQ/EQ+努力,而不是資源+關係。

巍子則琢磨著,以後能做慈善,或者去鄉村支教。最近兩年,他身上的責任也越來越重。他想儘快把公司走上軌道,上規模。安全墊足夠厚,更多的同事成長起來。

巍子認為,只有把公司做大做強,公司的每個人才有希望,才有尊嚴。“就好像在Renaissance(文藝復興基金),一個普通的研究員、工程師都受人尊重。要不你一個爛公司,是CEO又怎麼樣。”

巍子感到很幸運,公司有負責的同事做技術,運營、後勤、資料處理,讓他可以安心做自己擅長的事。同事們都想把蛋糕做大,沒人勾心鬥角。

幾年前第一次參加公司的年終總結時,巍子寫了一篇發自內心的報告。他寫道:

“創業公司,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順境中,要居安思危,頭腦清醒,逆境中,要同舟共濟,眾志成城。只要三軍用命,將士齊心,公司沒有做不好的。”

他居安思危的態度得到老闆和幾位合夥人的深深贊同。

在交易和研發的路上,多年下來,巍子一直如履薄冰。他儘量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賺錢的時候,不會很興奮。虧錢的時候,一定要找到原因,解決問題。

巍子從來不怕跟人交流。市場瞬息萬變,沒有一勞永逸、一直賺錢的策略。巍子覺得有了一個策略,死守著的人是沒有前途的。他更看重的是不斷產生新想法的能力:

“我們這一行,研發永遠是在路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