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關於老年人的生理與心理特徵以及行為模式的分析

前言

所謂“老年特徵”是指老年人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殊的狀態, 這種狀態主要表現在其生理、心理、行為等方面。 深入瞭解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徵、行為特點和生活習慣等, 才能夠進行全面合理並且有針對性的設計研究, 為老年人提供一個安全、健康、舒適的居住空間環境, 維護老年人的權利, 展現對於老年人的關懷。

今天, 就與大家一起分析一下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變化及行為模式特徵。

——衰老給老年人帶來的變化

一、老年人生理特徵

隨著年齡的增長, 機體各組織結構和器官功能逐漸衰退, 包括視力、記憶力下降、味覺嗅覺遲鈍、動作協調性的降低等。 可從感知系統、肌肉骨骼系統、思維系統三大方面進行分析。

1、感知系統方面, 針對老年人的感知覺特徵研究發現, 60歲以上的老年人, 各感知覺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均發生老年退化性變化,

尤其是視覺和聽覺障礙的逐漸顯現, 影響對周圍環境的資訊接收。

2、肌肉骨骼系統方面, 由於內臟功能的衰退, 肌肉的萎縮, 一般70歲老人的肌肉強度僅相當於30歲時的一半, 導致老年人無法承受大幅度的劇烈運動。

3、思維系統方面, 老年人腦細胞開始減少, 腦組織開始萎縮, 神經傳導的速度也較年輕時大幅降低, 從而造成老年人普遍的動作緩慢, 狀態不穩, 運動障礙, 反應能力差的行動特徵。 此外, 老年人的認知能力較年輕時有很大的變化, 尤其是注意力和記憶力的衰退表現得尤為明顯。

——骨質變化給老年人帶來的不便

——聽覺變化給老年人帶來了溝通障礙

二、老年人心理特徵

老年人退休後的活動範圍與工作時期相比大幅減少, 其活動中心也從工作單位轉變為家庭及社區, 社會交往從以同事為主變為以家人、鄰居為主, 加上生理變化的影響, 其心理需求也相應地發生變化。

老年人的心理特徵表現在心理安全感下降、適應能力減弱、出現失落感、自卑感、孤獨感和空虛感等。 由於受到生理條件的限制, 例如短期記憶能力的衰退和思維能力的退化, 老年人對新近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較低, 學習和理解一項新事物需 要更長的時間, 對社會和生活環境的適應能力減弱, 也容易產生自卑情緒。

——老年人的心理變化造成的情感認同

其次, 老年人有著特殊的情感態度, 退休後老年人的生活社交圈子變得越來越窄小, 對於社會事務的參與度也越來越低, 因此在精神上會感到孤獨和空虛, 與時代漸漸有了脫節感。

老年人由於生理機能的退化, 社會角色的轉變, 家人溝通的缺乏, 城市鄰里關係的改變,這些因素都使得老年人很容易產生孤獨感,並且容易經常感到自己被忽視,希望得到家庭、社會的關懷和認同。

三、基於各方面變化的行為特徵分析

每個老年人日常行為的特徵與其自身的生活環境、身體狀況、經濟條件、文化背景和興趣愛好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心理和生理條件的影響。

1、休閒行為模式

規律性和長期性

老年人的休閒行為模式與年輕人不同,年輕人的休閒方式繁多,而老年人的休閒方式常處於一種固定的模式狀態,有固定的休閒夥伴,固定的休閒場所以及休閒時間。老年人的朋友圈多以鄰居和老夥伴為主,活動地點多選擇社區中的室內休閒設施、綠地花園、涼亭、空地等空間。

——老年人日常集會活動

私密性與集聚性

多數老年人非常願意參加室外活動,對室外休閒場所需求強烈,只有很少部分的老年人喜歡在家中或者室內活動中心進行休閒活動。

——老年人在一起打太極

共性化與個性化

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往往呈現出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的特點,老年人喜愛從事的活動一般都具有較強的共性,例如,散步、下棋、打牌、聊天、購物和曬太陽等等。而每個老年人的家庭情況、人員結構、生活習慣和性格特徵又呈現出個他們的個性化。

——老年人室內集體活動

2、起居行為模式

老年人生活起居的行為習慣與其身體機能強弱和生活環境存在緊密的關係,按照活動能力不同可將老年人分為有自主活動能力和喪失自主活動能力的老人兩大類。有自主活動能力的老年人借助扶手、拐杖或輪椅能夠自己移動的,其起居活動的內容及活動空間都比較豐富,而需要介護的老年人起居活動則相對單調,活動空間也比較狹窄。

——老年人的起居室設計

3、老年人的購物行為模式

老年人的年齡層決定了他們購物的結構性特點,總結起來老年人的購物行為具有實用性、習慣性、廉價性、從眾性、補償性的特點。

——老年人具有特殊的購物模式

多數老年人在年輕的時候由於各方面的條件限制無法實現一些消費行為,當不再需要負擔子女且經濟條件得到改善後,他們會選擇補償性消費來滿足自己過去的生活需求,如衣著、首飾、養生、健康等。

四、結語

通過研究老年人的生理特徵和心理特徵以及行為模式,提高強化適老產品的健康性、安全性、便捷性和適宜性,有針對性地為老年人提供醫療、休閒、娛樂、交際等等各方面的服務,盡可能為老年人營造一個符合他們需求的、舒適的、健康的、安全的生活環境。

城市鄰里關係的改變,這些因素都使得老年人很容易產生孤獨感,並且容易經常感到自己被忽視,希望得到家庭、社會的關懷和認同。

三、基於各方面變化的行為特徵分析

每個老年人日常行為的特徵與其自身的生活環境、身體狀況、經濟條件、文化背景和興趣愛好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心理和生理條件的影響。

1、休閒行為模式

規律性和長期性

老年人的休閒行為模式與年輕人不同,年輕人的休閒方式繁多,而老年人的休閒方式常處於一種固定的模式狀態,有固定的休閒夥伴,固定的休閒場所以及休閒時間。老年人的朋友圈多以鄰居和老夥伴為主,活動地點多選擇社區中的室內休閒設施、綠地花園、涼亭、空地等空間。

——老年人日常集會活動

私密性與集聚性

多數老年人非常願意參加室外活動,對室外休閒場所需求強烈,只有很少部分的老年人喜歡在家中或者室內活動中心進行休閒活動。

——老年人在一起打太極

共性化與個性化

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往往呈現出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的特點,老年人喜愛從事的活動一般都具有較強的共性,例如,散步、下棋、打牌、聊天、購物和曬太陽等等。而每個老年人的家庭情況、人員結構、生活習慣和性格特徵又呈現出個他們的個性化。

——老年人室內集體活動

2、起居行為模式

老年人生活起居的行為習慣與其身體機能強弱和生活環境存在緊密的關係,按照活動能力不同可將老年人分為有自主活動能力和喪失自主活動能力的老人兩大類。有自主活動能力的老年人借助扶手、拐杖或輪椅能夠自己移動的,其起居活動的內容及活動空間都比較豐富,而需要介護的老年人起居活動則相對單調,活動空間也比較狹窄。

——老年人的起居室設計

3、老年人的購物行為模式

老年人的年齡層決定了他們購物的結構性特點,總結起來老年人的購物行為具有實用性、習慣性、廉價性、從眾性、補償性的特點。

——老年人具有特殊的購物模式

多數老年人在年輕的時候由於各方面的條件限制無法實現一些消費行為,當不再需要負擔子女且經濟條件得到改善後,他們會選擇補償性消費來滿足自己過去的生活需求,如衣著、首飾、養生、健康等。

四、結語

通過研究老年人的生理特徵和心理特徵以及行為模式,提高強化適老產品的健康性、安全性、便捷性和適宜性,有針對性地為老年人提供醫療、休閒、娛樂、交際等等各方面的服務,盡可能為老年人營造一個符合他們需求的、舒適的、健康的、安全的生活環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