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越窯青瓷,陶瓷界的“一代宗師''

作為一個以瓷器揚名的國度, 卻鮮少有人瞭解中國瓷器的鼻祖──越窯青瓷。 它是最古老的瓷窯, 持續了千年, 並以青碧透亮的釉色影響後世的審美。 巔峰時期的秘色瓷更為它鍍上一層傳奇色彩。 它像陶瓷界的一代宗師, 功成身退後, 留下了讓世人念念不忘的“月染春水”與“千峰翠色”

蘇州博物館裡有一件鎮館之寶是一個五代秘色瓷蓮花碗, 它光潔如玉, 釉色如湖水般清秀透亮。 碗壁上是蓮花的浮雕紋樣, 盞托如荷葉般微微翻開。 看上去就像一朵綻放的荷花, 蕩漾在一池春水間。 這是1956年在蘇州虎丘雲岩寺發現的。

五代秘色瓷蓮花碗

五代秘色瓷蓮花碗

陝西法門寺也曾於上世紀八十年代, 發現一隻秘色瓷八棱瓶, 釉色如遠山青翠,

頸直修長, 腹部有八條棱形, 如一位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 這兩個器物的發現, 讓人們確信, 中國瓷器上最神秘的瓷器──秘色瓷是真實存在的, 它真如詩人所說“奪得千峰翠色來”。

八棱秘色瓷淨水瓶

八棱秘色瓷淨水瓶

類玉似冰的青

秘色瓷是越窯青瓷的精品, 產于浙江餘紹地區。 說起瓷窯, 人們會想起宋朝的官、哥、汝、定、鈞窯等, 但越窯比它們年紀更大, 也更長壽。 從東漢興起, 衰落於南宋, “活”了近千年。 越瓷線條流暢簡潔, 紋樣素雅, 以花草、人物為主。 造型多樣, 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多是動物造型,

有雞頭壺、虎子等。 到了唐朝多是瘦高的器物, 也有荷花邊的碗盤。 從那時就經“海上陶瓷之路”遠銷亞非各地。

越窯青瓷紋胎靈芝紋伏獸枕(唐)

越窯青瓷蹯龍罌

越窯青瓷以釉色取勝。 從一開始青中閃黃, 漸漸變到唐朝的清純透明。 越甌是文人雅士的心頭愛, 詩詞裡常見它的倩麗身影。如孟郊詩雲“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說它色翠如荷葉。施肩吾則說“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煙輕處攪來勻”,說它讓攪動的茶湯如嫋嫋綠煙。陸龜蒙的“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更是描繪出這種層山疊翠的青。“茶聖”陸羽的評論更讓人絕倒,他說越瓷 “類冰”、“類玉”,能完美地呈現茶湯的綠與甘。

越窯青瓷蓮葉帶托茶盞

越窯青瓷劃荷葉紋海棠式杯

而巔峰之作秘色瓷,直到唐代晚期才出現。據考證,這得益於瓷土和裝燒方法。當時人們發明了匣燒工藝,就是將瓷器胎體放在匣缽中燒制,讓胎體與火分離。這樣能更好地高溫還原,保證其色青如初。在上林湖越窯的遺址,還曾發現被釉料密封開口的匣缽,或許這也是秘色瓷特有的裝燒工藝。

成於官窯,敗於官窯

一直以來關於秘色瓷的名字來源,有各種說法。有人說秘色是指青色之意,或是越窯一個時期的代稱,而最常見的說法是秘色瓷為貢品,“臣庶不得用”,所以是神秘的瓷。因為五代後期,越窯屬的吳越王國每年要向宋朝廷進貢,也包括了秘色瓷。據記載一次就有10萬件秘色瓷。雖也有人說秘色瓷做貢品並非從五代開始,像法門寺的秘色瓷當也是按唐朝統治者的需求生產的。可是,秘色瓷作為貢品的生產方式,卻導致了宋代官窯制度的產生。

可是,秘色瓷的燒制直到今天仍然是個謎。因為從宋開始,各瓷窯都找不到它的痕跡。連乾隆帝也說,“李唐越器人間無”,天子都難睹其芳容,可見其之稀珍。

因為宋朝官窯制度的建立和興起,有了更多同樣美得讓人心動的青瓷,也讓當朝統治者可以就近選擇。漸漸地,越窯不像以前那麼受重視,技藝也漸漸沒落,直到北宋末南宋初衰落,再難複昨日的輝煌。

越窯青瓷蟾紋水丞(頂部)

越窯青瓷蟾紋水丞(側部)

有人說越窯青瓷是“母親瓷”,但它更像是“一代宗師”,它是陶瓷的開端,更承擔了引領審美的使命。秘色瓷則是它一生中最榮耀的時刻。功成名就後,它便悄然退出歷史舞臺。留給我們那一彎澄澈綠水,那一抹疊翠山色……

北宋青瓷鏤空纏枝紋熏爐

越窯青瓷鴛鴦硯滴(五代)

詩詞裡常見它的倩麗身影。如孟郊詩雲“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說它色翠如荷葉。施肩吾則說“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煙輕處攪來勻”,說它讓攪動的茶湯如嫋嫋綠煙。陸龜蒙的“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更是描繪出這種層山疊翠的青。“茶聖”陸羽的評論更讓人絕倒,他說越瓷 “類冰”、“類玉”,能完美地呈現茶湯的綠與甘。

越窯青瓷蓮葉帶托茶盞

越窯青瓷劃荷葉紋海棠式杯

而巔峰之作秘色瓷,直到唐代晚期才出現。據考證,這得益於瓷土和裝燒方法。當時人們發明了匣燒工藝,就是將瓷器胎體放在匣缽中燒制,讓胎體與火分離。這樣能更好地高溫還原,保證其色青如初。在上林湖越窯的遺址,還曾發現被釉料密封開口的匣缽,或許這也是秘色瓷特有的裝燒工藝。

成於官窯,敗於官窯

一直以來關於秘色瓷的名字來源,有各種說法。有人說秘色是指青色之意,或是越窯一個時期的代稱,而最常見的說法是秘色瓷為貢品,“臣庶不得用”,所以是神秘的瓷。因為五代後期,越窯屬的吳越王國每年要向宋朝廷進貢,也包括了秘色瓷。據記載一次就有10萬件秘色瓷。雖也有人說秘色瓷做貢品並非從五代開始,像法門寺的秘色瓷當也是按唐朝統治者的需求生產的。可是,秘色瓷作為貢品的生產方式,卻導致了宋代官窯制度的產生。

可是,秘色瓷的燒制直到今天仍然是個謎。因為從宋開始,各瓷窯都找不到它的痕跡。連乾隆帝也說,“李唐越器人間無”,天子都難睹其芳容,可見其之稀珍。

因為宋朝官窯制度的建立和興起,有了更多同樣美得讓人心動的青瓷,也讓當朝統治者可以就近選擇。漸漸地,越窯不像以前那麼受重視,技藝也漸漸沒落,直到北宋末南宋初衰落,再難複昨日的輝煌。

越窯青瓷蟾紋水丞(頂部)

越窯青瓷蟾紋水丞(側部)

有人說越窯青瓷是“母親瓷”,但它更像是“一代宗師”,它是陶瓷的開端,更承擔了引領審美的使命。秘色瓷則是它一生中最榮耀的時刻。功成名就後,它便悄然退出歷史舞臺。留給我們那一彎澄澈綠水,那一抹疊翠山色……

北宋青瓷鏤空纏枝紋熏爐

越窯青瓷鴛鴦硯滴(五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