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寒門博士之死:“你這麼廉價又聽話,我怎麼會輕易讓你畢業呢?”

2017年12月25日, 西安交通大學藥理學系在讀博士研究生楊寶德, 因不堪導師使喚, 輕生溺亡, 年僅28歲。

楊寶德在尋短見之前, 曾經寫下“不管怎麼樣, 讀博這條路也要走完”。

但他最終還是倒在了這條路上。

我們在惋惜的同時, 不禁也想要瞭解, 究竟是怎樣的絕望, 能讓一個本來前途無量的年輕人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文/ 金融八卦女主創

楊寶德之死:是誰絞殺了寒門博士的希望?

2017年12月26日, 年僅28歲的西安交大藥理學系在讀博士生楊寶德, 被發現溺亡在西安的灞河之中。 事發後, 警方表示, 沒有證據證明是刑事案件。

隨後, 楊寶德生前的女友發文稱, 楊寶德的自殺與他的博士生導師周筠有很大的關係:“出國無望, 學術無果, 這直接導致楊產生了巨大的精神壓力而做出了輕生的行為。 ”

楊寶德出身湖北農村, 是全村唯一一個大學生, 其父母皆在外地打工, 家中還有一哥一姐。

從讀大學時起, 楊寶德就沒有跟家裡要過生活費, 同學們也常常看到他在食堂吃3.5元一碗的麵條。

而據楊寶德女友曝光出來的楊寶德生前與其導師周筠的聊天記錄, 我們也可以瞭解到, 楊寶德的性格其實並不屬於開朗的那種類型。 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 基本不會拒絕人, 包括老師讓幹的所有合理和不合理的事情他都去幹, 而且對於別人開口需要幫忙的他也都幫了。

自殺的西安交大藥理學博士生楊寶德

楊寶德生前的博士導師、現西安交通大學藥理學教授周筠

楊寶德生前也是被導師當做雜工苦役一般使喚著,

包括周筠經常要求楊早上去停車場接送她去辦公室、拎包送水, 要求楊寶德陪她吃飯, 逛超市, 去她家打掃衛生, 給她擦車洗車, 陪她出去應酬, 酒桌上給她擋酒, 喝醉後還得陪她打麻將等等。

導師周筠稱楊寶德為“臭小子”

周筠情緒化嚴重,發在大群裡的消息如收不到回復就私聊質問

周筠上課的衣著也要楊來評價

俗話說:“寧拆一座廟,不毀一樁婚”。作為名校教授的周筠評論楊寶德和其女友二人不合適,硬要把楊寶德的師妹介紹給楊。

楊寶德的師妹勸其不要理周筠

楊寶德生前與同門師兄弟的吐槽

楊寶德女友發文揭露楊寶德生前與導師溝通的部分內容

一個情緒化嚴重的導師遇到了一個唯命是從的博士生,卻是以學生的喪命為終。

作為一個寒門學子,集全家之力培養到讀博士,本應該是成為國家未來的尖端人才,暢遊於學術的浩瀚海洋之中,卻在導師眼裡成為了一個打雜拎包的苦力。人格侮辱、尊嚴踐踏、學術無果、出國無望,當所有的一切都壓在一個誠實、善良、樂於助人且正直的寒門學子身上,他對於這個世界也許只剩下了絕望。

楊寶德走了,他選擇在西方耶誕節這一天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我們期待著能還給他一個公道,希望他在天堂能夠安息。然而,楊寶德事件給我們敲響的警鐘,卻不會因為他的離去,而被我們所忽視。

居於弱勢群體的中國博士們

楊寶德事件,並不是個案。

百度隨便搜一下“博士自殺”,都能看到一系列關於博士生自殺的新聞,範圍涉及到國內諸多名校,如南大、武大、山大、北郵、上交大、浙大、西交大、哈工大、華科、中科院、川大、清華等等。

中國高校的博士生們,到底過著怎樣的一種生活?

李沁是北京某名校一名化工專業在讀博士生,他向八妹表示,在目前中國的高校中,博士們其實是不折不扣的弱勢群體。

在中國現有的研究制度中,博士們擔當的是科研工作的主力。導師們雖然可能在大方向上有所建樹,但是導師們更重要的工作是申請研究經費。而博士們則是根據導師定的方向,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來完成佈置的任務。

然而,說到博士們日常的具體工作,李沁則無奈地表示,說是做科研工作,但是大多時候則是重複性的繁重勞作。中國目前的教育體制決定了博士們的勞動成本非常低,導師通常只會支付200-300元/月,有的甚至可能還會一分錢都不會給,決定權完全在導師手裡。

所以在中國的高校裡,你很少會看到有教授導師會專門雇傭實驗員來完成重複性的勞動的。但是西方國家的高校則不一樣,很多優秀的博士都是需要導師提供高額獎學金或補助,因此很多實驗室裡都會專門雇傭實驗員來完成重複性的勞作。

因此,以李沁為代表的中國博士們大多都把自己定位成導師的廉價勞動力。李沁告訴八妹,去年一年,自己基本很少能夠在晚上12點之前回到宿舍,就算偶爾有幾天能在晚上10點之前回到宿舍,還需要閱讀大量文獻、處理資料、寫文章等。

因此,很多中國高校的博士都不叫他們的導師老師,而是叫“老闆”,可見高校學子與其導師之間的微妙關係。

生於1988年的李沁,今年春節一過完,就整30歲了。同他一起做實驗的大部分同學,基本上也都處於這個歲數。這是一個很尷尬的年齡。李沁有一個談了多年的女朋友,兩家人一直催著他們儘快結婚。但是李沁心裡很清楚,以他現在每個月從導師那裡賺來的錢,連自己都養不活,還怎麼養一個家?

為了省錢,李沁甚至只在每年春節才回一趟位於貴州的老家。人到三十,又不可能再厚著臉皮張嘴找父母要錢。他也曾想過自己要不要背著導師偷偷在外面兼職打零工,但是現實根本就不允許他有這麼充裕的時間。而且萬一被導師知道了,不但要遭到導師的冷眼和批評,可能自己的畢業就徹底沒戲了。

至於工作,前些年博士們還能指望畢業以後能有工作單位提供安家費可以作為他們這幾年辛苦的補償,但是這兩年幾乎都沒有了。更別提在北京買房這種事了,是李沁根本連想都不敢想的。

如今的李沁,只能是拖著自己的婚事,能拖一天是一天,但是又拖到何時是個頭呢?他的女朋友是隔壁大學的文學博士在讀,總算還是能夠理解李沁目前的處境。李沁如今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自己能早點畢業,先把終身大事給定下來,至於未來會不會在北京發展,他真的還沒有想好。

本來當初選擇讀博,是希望以後能為自己拼一個好前程。但如今,眼看著人到中年,卻不得不向現實低頭。李沁當年的那些一畢業就投入到工作中的本科同學,到現在一個個都有了家庭和一份不大不小的事業,有的甚至還在北京買了房。

李沁有時在結束一天繁忙的研究工作回到自己10平方米的宿舍之後,內心也會產生一絲絲的動搖:當年自己執意選擇讀博,難道真的錯了嗎?

如果你不是真的喜歡學術和搞研究,最好不要讀博士。讀博是一條很苦的道路,特別是在如今中國的這種科研體制之下。這是訪談結束時,李沁對八妹的一句忠告。

在中國的高校裡,仍然有千千萬萬個“楊寶德”

八妹的另外一位朋友曉珺,目前也在國內某知名高校攻讀經濟類的博士學位。當八妹就“楊寶德事件”徵求她的看法時,曉珺表示,她非常能夠理解楊寶德“當時所面臨的那種處境”。

在目前的中國高校裡,導師和博士生之間的關係,其實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關係,而是更偏向於中國古代的學徒制。

中國古代的學徒制,在形式上模仿了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卻比家庭關係要殘酷許多。徒弟和師傅之間,是有人身依附關係的,徒弟多半來自窮人家庭,或者是由親生父母賣給師傅的,或者由父母簽下生死狀,交給師傅之後,就任由師傅處置。

師傅承擔徒弟的吃住,並且負責傳授手藝,徒弟則在學手藝之外,充當奴僕。大家具體可以參照一下《白鹿原》裡鹿馬勺和其師傅的關係。至於徒弟是否真正學到手藝,是否能出師,全要看師傅願意不願意。而在徒弟出師之後,還要有很長一段時間,要對師傅有所交代,例如不能在師傅的勢力範圍開業,師傅也要從徒弟的收入中抽成。大家也可以參考一下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郭德綱和曹雲金師徒反目的事件,道理一樣。

因此,在這種關係的形塑中,導師對於博士生的影響,往往不同於本科教育的“大眾化產品”的生產過程,而是帶有導師明顯的個人特徵,並深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甚至就業當中去,直接行使對學生的課程考核、學業評判、思想教育、行為控制等一系列的權力。相應地,學生不僅成為了知識的接受者,還成為了導師個人的依附者。

而一旦當一些導師扭曲了這種師徒關係之後,學生則往往會處於弱勢的地位。

楊寶德與其導師周筠之間,很顯然就是這種古代的師徒關係。楊寶德雖然是博士生,但他的地位以及和導師的關係,和一個古代的學徒沒有什麼兩樣。導師手握著楊寶德的學業和前途,作為一個窮人家的孩子,楊寶德承擔不起學業失敗的後果,因為如果一旦失敗,成本實在是太高了,他實質上和導師是有著依附關係的。

曉珺自己也曾面臨過和楊寶德類似的情況。曉珺的導師摳門是出了名的,不僅國家給的補助被他扣下來,去外地做專案,還要學生們自己搭著各種費用。

按理說,曉珺的導師既然在業內挺有名,外面還有公司,公司在他老婆的名下。這樣一個大教授不應該在金錢上太過計較啊,可是他偏偏就是在把博士生當做免費的勞動力在使用。

曉珺的導師還特別會搞關係。他曾經安排曉珺等一眾博士生無償幫助EMBA班的總裁們代寫畢業論文,因為那些在國內上EMBA的總裁們,根本就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花費在學術和論文上,他們來上課更多地是為了拓展自己的人脈圈子。曉珺的導師便充分利用施以總裁們的恩惠,為自己老婆的公司換取各種資源。

苦力活全是博士生們做,然後人情全被導師收穫!

並且,曉珺不僅要負責校內的專案,還要跟進校外導師老婆公司的項目。導師吩咐曉珺,要“一切聽你師娘的安排”。結果,師娘使喚曉珺使喚習慣了,在自己產下二胎之後,便要曉珺登門為她做飯收拾家務,更甚至還要幫小孩換尿布。

曉珺形容她當時的心情簡直是嗶了狗了。作為廉價勞動力被導師全家無償使喚不說,還要做保姆的活。她一個還沒出嫁的大姑娘,就要開始學著給導師的小孩換尿布!

但是如果不順從導師的意思,結果往往也很慘。曉珺的一位師兄,就比較反感導師的這種無償榨取博士生的行為,曾經因此當眾頂撞過導師,結果博士讀了快10年了都沒能畢業。

後來該師兄一怒之下自己申請了國外大學的offer,直接出國讀博了。臨走前該師兄對曉珺她們說,他以後就是要賺錢,賺很多很多的錢,其他的什麼正義啊良心啊都是狗屁,他算是看透這個社會的不公平與黑暗的一面了。

如今,曉珺的這位師兄在美國待了快五年了,曉珺與師兄之間漸漸由於圈子不同價值觀差異也大,慢慢也就不再聯繫了。曉珺現在提起這位師兄言語中還有些惋惜,說師兄其實是個很有學術天賦的一個人,只不過導師的一些做法毀了他的人生觀,讓他從此變成了另一類人。

有時候連曉珺自己都想不明白,作為導師,其天職難道不應該是教書育人嗎?為什麼作為名校的教授卻給自己的學生們灌輸的都是一些社會上負面的東西呢?

當一個人手裡有絕對的權力時,他怎麼對待別人,就要看他有多善良了。而善良,只關乎人的本性,無關乎受教育水準的高低。

高校博士應當以何種心態去面對自己的導師?

暫且先拋開六六的言論是否合適。關於“寒門博士之死”這件事,八妹身邊一些讀博的同學對於國內高校的博士應該以何種心態來面對自己的導師,也有著自己的看法。

今年已經博士畢業的楚慧就認為,其實每一個在國內讀博的學子或多或少都有遭遇過不公平的時候。

就比如楚慧自己,她本可以提早一年畢業,就是因為她的導師把她的畢業論文拿去署上了另一個師姐的名字,讓師姐優先順利畢了業。因為師姐的老公很有能力和背景,作為導師也需要對方為他提供更多的資源,再加上師姐本身也很會為人處世,把導師哄得很是開心,因此學業上一直都很順利。

楚慧就是從那件事中,悟到了一個道理:讀博其實和職場是一樣的。作為導師,他們也更青睞于那種能力強、有背景、會來事、能討導師歡心的學生;一方面導師可以跟著能力強的學生沾光,另一方面導師還可以仰仗有背景的學生發展自身的事業。

雖然是在學術界,但是仍然要講究一個利益交換。

因此,把讀博當作是工作中的實習期來對待,把導師視作老闆上司來伺候,心態也就擺得更舒服一些。

社會本來就存在諸多的不公平,想想如今的職場,我們哪一個又不是在被老闆剝削著勞動力?哪一個不是在不如意的生活中心懷委屈地負重前行?

熬得過去,就是成功;熬不過去,就成了懦夫。楚慧如是告訴八妹。

高校醜聞頻發的背後,誰來監督導師的權利?

然而,儘管有不少博士生選擇同楚慧一樣,抱著聽話忍耐的態度默默完成了學業,但是頻發的高校醜聞,卻讓我們不禁開始質疑:

選擇息事寧人的態度來麻痹自己,究竟是欺騙了我們自己,還是助長了一些宵小之輩的氣焰?

2018年1月12日,對外經貿大學一教授被指性侵一女大學生數月;2018年1月1日,北航長江學者陳小武被實名舉報性侵女學生;2017年12月19日,南昌大學國學院副院長周斌被指長期猥褻性侵女學生……

梳理從高校性侵案件到如今的“楊寶德溺亡”等一系列案件可以發現,正是因為有導師對學生的“絕對管理權”的存在,才會導致導師權力的膨脹而使其不斷“越界”。

當“師德”變成了“失德”,誰又來保障弱勢群體學生們的權利?

其實在我國,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發佈《關於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要求強化師德監督,有效防止師德失范行為。包括:

要構建高校、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多方參與的師德監督體系;健全完善學生評教機制;充分發揮教職工代表大會、工會、學術委員會、教授委員會等在師德建設中的作用;高校及主管部門建立師德投訴舉報平臺,及時掌握師德資訊動態,及時糾正不良傾向和問題。對師德問題做到有訴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複。

然而,若要真正把關於師德監督的措施從書面落實到實際中,卻是任重而道遠。也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借助此次寒門學子楊寶德的以死抗爭,真正意識到加快落實高校監督機制的重要性。

逝者已矣,寒門學子的自殺令人心痛。死者為大,我們也不應該再去評價有關楊同學的一切。只願逝者安息,楊同學的家人能夠堅強。

楊寶德雖不是第一個高校權利下的犧牲品,但是我們卻希望他能成為最後一個悲劇!

本文涉及到的人物均為化名。

周筠情緒化嚴重,發在大群裡的消息如收不到回復就私聊質問

周筠上課的衣著也要楊來評價

俗話說:“寧拆一座廟,不毀一樁婚”。作為名校教授的周筠評論楊寶德和其女友二人不合適,硬要把楊寶德的師妹介紹給楊。

楊寶德的師妹勸其不要理周筠

楊寶德生前與同門師兄弟的吐槽

楊寶德女友發文揭露楊寶德生前與導師溝通的部分內容

一個情緒化嚴重的導師遇到了一個唯命是從的博士生,卻是以學生的喪命為終。

作為一個寒門學子,集全家之力培養到讀博士,本應該是成為國家未來的尖端人才,暢遊於學術的浩瀚海洋之中,卻在導師眼裡成為了一個打雜拎包的苦力。人格侮辱、尊嚴踐踏、學術無果、出國無望,當所有的一切都壓在一個誠實、善良、樂於助人且正直的寒門學子身上,他對於這個世界也許只剩下了絕望。

楊寶德走了,他選擇在西方耶誕節這一天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我們期待著能還給他一個公道,希望他在天堂能夠安息。然而,楊寶德事件給我們敲響的警鐘,卻不會因為他的離去,而被我們所忽視。

居於弱勢群體的中國博士們

楊寶德事件,並不是個案。

百度隨便搜一下“博士自殺”,都能看到一系列關於博士生自殺的新聞,範圍涉及到國內諸多名校,如南大、武大、山大、北郵、上交大、浙大、西交大、哈工大、華科、中科院、川大、清華等等。

中國高校的博士生們,到底過著怎樣的一種生活?

李沁是北京某名校一名化工專業在讀博士生,他向八妹表示,在目前中國的高校中,博士們其實是不折不扣的弱勢群體。

在中國現有的研究制度中,博士們擔當的是科研工作的主力。導師們雖然可能在大方向上有所建樹,但是導師們更重要的工作是申請研究經費。而博士們則是根據導師定的方向,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來完成佈置的任務。

然而,說到博士們日常的具體工作,李沁則無奈地表示,說是做科研工作,但是大多時候則是重複性的繁重勞作。中國目前的教育體制決定了博士們的勞動成本非常低,導師通常只會支付200-300元/月,有的甚至可能還會一分錢都不會給,決定權完全在導師手裡。

所以在中國的高校裡,你很少會看到有教授導師會專門雇傭實驗員來完成重複性的勞動的。但是西方國家的高校則不一樣,很多優秀的博士都是需要導師提供高額獎學金或補助,因此很多實驗室裡都會專門雇傭實驗員來完成重複性的勞作。

因此,以李沁為代表的中國博士們大多都把自己定位成導師的廉價勞動力。李沁告訴八妹,去年一年,自己基本很少能夠在晚上12點之前回到宿舍,就算偶爾有幾天能在晚上10點之前回到宿舍,還需要閱讀大量文獻、處理資料、寫文章等。

因此,很多中國高校的博士都不叫他們的導師老師,而是叫“老闆”,可見高校學子與其導師之間的微妙關係。

生於1988年的李沁,今年春節一過完,就整30歲了。同他一起做實驗的大部分同學,基本上也都處於這個歲數。這是一個很尷尬的年齡。李沁有一個談了多年的女朋友,兩家人一直催著他們儘快結婚。但是李沁心裡很清楚,以他現在每個月從導師那裡賺來的錢,連自己都養不活,還怎麼養一個家?

為了省錢,李沁甚至只在每年春節才回一趟位於貴州的老家。人到三十,又不可能再厚著臉皮張嘴找父母要錢。他也曾想過自己要不要背著導師偷偷在外面兼職打零工,但是現實根本就不允許他有這麼充裕的時間。而且萬一被導師知道了,不但要遭到導師的冷眼和批評,可能自己的畢業就徹底沒戲了。

至於工作,前些年博士們還能指望畢業以後能有工作單位提供安家費可以作為他們這幾年辛苦的補償,但是這兩年幾乎都沒有了。更別提在北京買房這種事了,是李沁根本連想都不敢想的。

如今的李沁,只能是拖著自己的婚事,能拖一天是一天,但是又拖到何時是個頭呢?他的女朋友是隔壁大學的文學博士在讀,總算還是能夠理解李沁目前的處境。李沁如今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自己能早點畢業,先把終身大事給定下來,至於未來會不會在北京發展,他真的還沒有想好。

本來當初選擇讀博,是希望以後能為自己拼一個好前程。但如今,眼看著人到中年,卻不得不向現實低頭。李沁當年的那些一畢業就投入到工作中的本科同學,到現在一個個都有了家庭和一份不大不小的事業,有的甚至還在北京買了房。

李沁有時在結束一天繁忙的研究工作回到自己10平方米的宿舍之後,內心也會產生一絲絲的動搖:當年自己執意選擇讀博,難道真的錯了嗎?

如果你不是真的喜歡學術和搞研究,最好不要讀博士。讀博是一條很苦的道路,特別是在如今中國的這種科研體制之下。這是訪談結束時,李沁對八妹的一句忠告。

在中國的高校裡,仍然有千千萬萬個“楊寶德”

八妹的另外一位朋友曉珺,目前也在國內某知名高校攻讀經濟類的博士學位。當八妹就“楊寶德事件”徵求她的看法時,曉珺表示,她非常能夠理解楊寶德“當時所面臨的那種處境”。

在目前的中國高校裡,導師和博士生之間的關係,其實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關係,而是更偏向於中國古代的學徒制。

中國古代的學徒制,在形式上模仿了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卻比家庭關係要殘酷許多。徒弟和師傅之間,是有人身依附關係的,徒弟多半來自窮人家庭,或者是由親生父母賣給師傅的,或者由父母簽下生死狀,交給師傅之後,就任由師傅處置。

師傅承擔徒弟的吃住,並且負責傳授手藝,徒弟則在學手藝之外,充當奴僕。大家具體可以參照一下《白鹿原》裡鹿馬勺和其師傅的關係。至於徒弟是否真正學到手藝,是否能出師,全要看師傅願意不願意。而在徒弟出師之後,還要有很長一段時間,要對師傅有所交代,例如不能在師傅的勢力範圍開業,師傅也要從徒弟的收入中抽成。大家也可以參考一下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郭德綱和曹雲金師徒反目的事件,道理一樣。

因此,在這種關係的形塑中,導師對於博士生的影響,往往不同於本科教育的“大眾化產品”的生產過程,而是帶有導師明顯的個人特徵,並深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甚至就業當中去,直接行使對學生的課程考核、學業評判、思想教育、行為控制等一系列的權力。相應地,學生不僅成為了知識的接受者,還成為了導師個人的依附者。

而一旦當一些導師扭曲了這種師徒關係之後,學生則往往會處於弱勢的地位。

楊寶德與其導師周筠之間,很顯然就是這種古代的師徒關係。楊寶德雖然是博士生,但他的地位以及和導師的關係,和一個古代的學徒沒有什麼兩樣。導師手握著楊寶德的學業和前途,作為一個窮人家的孩子,楊寶德承擔不起學業失敗的後果,因為如果一旦失敗,成本實在是太高了,他實質上和導師是有著依附關係的。

曉珺自己也曾面臨過和楊寶德類似的情況。曉珺的導師摳門是出了名的,不僅國家給的補助被他扣下來,去外地做專案,還要學生們自己搭著各種費用。

按理說,曉珺的導師既然在業內挺有名,外面還有公司,公司在他老婆的名下。這樣一個大教授不應該在金錢上太過計較啊,可是他偏偏就是在把博士生當做免費的勞動力在使用。

曉珺的導師還特別會搞關係。他曾經安排曉珺等一眾博士生無償幫助EMBA班的總裁們代寫畢業論文,因為那些在國內上EMBA的總裁們,根本就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花費在學術和論文上,他們來上課更多地是為了拓展自己的人脈圈子。曉珺的導師便充分利用施以總裁們的恩惠,為自己老婆的公司換取各種資源。

苦力活全是博士生們做,然後人情全被導師收穫!

並且,曉珺不僅要負責校內的專案,還要跟進校外導師老婆公司的項目。導師吩咐曉珺,要“一切聽你師娘的安排”。結果,師娘使喚曉珺使喚習慣了,在自己產下二胎之後,便要曉珺登門為她做飯收拾家務,更甚至還要幫小孩換尿布。

曉珺形容她當時的心情簡直是嗶了狗了。作為廉價勞動力被導師全家無償使喚不說,還要做保姆的活。她一個還沒出嫁的大姑娘,就要開始學著給導師的小孩換尿布!

但是如果不順從導師的意思,結果往往也很慘。曉珺的一位師兄,就比較反感導師的這種無償榨取博士生的行為,曾經因此當眾頂撞過導師,結果博士讀了快10年了都沒能畢業。

後來該師兄一怒之下自己申請了國外大學的offer,直接出國讀博了。臨走前該師兄對曉珺她們說,他以後就是要賺錢,賺很多很多的錢,其他的什麼正義啊良心啊都是狗屁,他算是看透這個社會的不公平與黑暗的一面了。

如今,曉珺的這位師兄在美國待了快五年了,曉珺與師兄之間漸漸由於圈子不同價值觀差異也大,慢慢也就不再聯繫了。曉珺現在提起這位師兄言語中還有些惋惜,說師兄其實是個很有學術天賦的一個人,只不過導師的一些做法毀了他的人生觀,讓他從此變成了另一類人。

有時候連曉珺自己都想不明白,作為導師,其天職難道不應該是教書育人嗎?為什麼作為名校的教授卻給自己的學生們灌輸的都是一些社會上負面的東西呢?

當一個人手裡有絕對的權力時,他怎麼對待別人,就要看他有多善良了。而善良,只關乎人的本性,無關乎受教育水準的高低。

高校博士應當以何種心態去面對自己的導師?

暫且先拋開六六的言論是否合適。關於“寒門博士之死”這件事,八妹身邊一些讀博的同學對於國內高校的博士應該以何種心態來面對自己的導師,也有著自己的看法。

今年已經博士畢業的楚慧就認為,其實每一個在國內讀博的學子或多或少都有遭遇過不公平的時候。

就比如楚慧自己,她本可以提早一年畢業,就是因為她的導師把她的畢業論文拿去署上了另一個師姐的名字,讓師姐優先順利畢了業。因為師姐的老公很有能力和背景,作為導師也需要對方為他提供更多的資源,再加上師姐本身也很會為人處世,把導師哄得很是開心,因此學業上一直都很順利。

楚慧就是從那件事中,悟到了一個道理:讀博其實和職場是一樣的。作為導師,他們也更青睞于那種能力強、有背景、會來事、能討導師歡心的學生;一方面導師可以跟著能力強的學生沾光,另一方面導師還可以仰仗有背景的學生發展自身的事業。

雖然是在學術界,但是仍然要講究一個利益交換。

因此,把讀博當作是工作中的實習期來對待,把導師視作老闆上司來伺候,心態也就擺得更舒服一些。

社會本來就存在諸多的不公平,想想如今的職場,我們哪一個又不是在被老闆剝削著勞動力?哪一個不是在不如意的生活中心懷委屈地負重前行?

熬得過去,就是成功;熬不過去,就成了懦夫。楚慧如是告訴八妹。

高校醜聞頻發的背後,誰來監督導師的權利?

然而,儘管有不少博士生選擇同楚慧一樣,抱著聽話忍耐的態度默默完成了學業,但是頻發的高校醜聞,卻讓我們不禁開始質疑:

選擇息事寧人的態度來麻痹自己,究竟是欺騙了我們自己,還是助長了一些宵小之輩的氣焰?

2018年1月12日,對外經貿大學一教授被指性侵一女大學生數月;2018年1月1日,北航長江學者陳小武被實名舉報性侵女學生;2017年12月19日,南昌大學國學院副院長周斌被指長期猥褻性侵女學生……

梳理從高校性侵案件到如今的“楊寶德溺亡”等一系列案件可以發現,正是因為有導師對學生的“絕對管理權”的存在,才會導致導師權力的膨脹而使其不斷“越界”。

當“師德”變成了“失德”,誰又來保障弱勢群體學生們的權利?

其實在我國,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發佈《關於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要求強化師德監督,有效防止師德失范行為。包括:

要構建高校、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多方參與的師德監督體系;健全完善學生評教機制;充分發揮教職工代表大會、工會、學術委員會、教授委員會等在師德建設中的作用;高校及主管部門建立師德投訴舉報平臺,及時掌握師德資訊動態,及時糾正不良傾向和問題。對師德問題做到有訴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複。

然而,若要真正把關於師德監督的措施從書面落實到實際中,卻是任重而道遠。也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借助此次寒門學子楊寶德的以死抗爭,真正意識到加快落實高校監督機制的重要性。

逝者已矣,寒門學子的自殺令人心痛。死者為大,我們也不應該再去評價有關楊同學的一切。只願逝者安息,楊同學的家人能夠堅強。

楊寶德雖不是第一個高校權利下的犧牲品,但是我們卻希望他能成為最後一個悲劇!

本文涉及到的人物均為化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