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逐夢大美錦江—寫在貴州銅仁市“一帶雙核”項目建設之際

逐夢大美錦江

——寫在貴州銅仁市“一帶雙核”項目建設之際

錦江, 因梵淨山而碧波蕩漾;銅仁, 因錦江河而千嬌百媚……銅仁美, 美在被喻為“中國最美城市河流”百里的錦江。

梵淨山高, 錦江水長。

一座山、一條河與一座城的因緣際會, 穿越時空演繹著“黔中各郡邑、獨美於銅仁”的美譽, 承載著銅仁的歷史、夢想與未來。

天生麗質, 在銅仁1.8萬平方公里的熱土上, 梵淨山、佛頂山、烏江、錦江與歷史文化、民族文化、佛教文化、紅色文化交相輝映、熠熠生輝, 形成了“兩山兩江四文化”的獨特文化生態。 如今, 我市正在充分利用厚重的歷史文化、秀美自然風光和多彩的民族文化, 奮進在“一區五地”新征程:奮力創建新時代綠色發展先行示範區, 全力以赴打造綠色發展高地、內陸開放要地、文化旅遊勝地、安居樂業福地、風清氣正淨地。

(碧波錦江。 伍衛東攝)

逐夢大美錦江, 添彩桃源銅仁。 銅仁市按照世界一流標準, 正式啟動了梵淨山至銅仁主城區“一帶雙核”項目, 整合優化梵淨山、錦江和銅仁古城的資源要素, 引領銅仁全域旅遊成長為新的增長極, 釋放多重效應牽動銅仁轉型發展、科學發展和跨越發展。

在水運昌盛的歷史座標上 大美錦江滋養“黔東門戶”

發源於梵淨山的錦江原名辰水、銅江河、麻陽江,位於沅水支流辰水的上游。 《漢書·地理志》載:“辰水出辰陽三山谷”。 三山谷,乃武陵山脈的主峰梵淨山。 梵淨山東麓、西麓,匯千溪萬泉為錦江兩源,即所謂大江、小江。 兩江向東蜿蜒行走,經松桃、江口,在銅仁城西南銅岩處匯流為錦江, 其幹、支流全長416公里, 銅仁段300公里左右。

“兩岸多桃李,花盛開,映水似錦。 ”款款而行的錦江,至施灘入湖南省麻陽地界, 抵辰溪匯入沅江, 從沅江順流而下, 過懷化、常德等地,通達煙波浩蕩的洞庭湖, 匯入滾滾長江……

(生態銅仁城。 伍衛東攝)

考古發現, 距今3000年左右, 錦江流域已是一片人煙稠密、文化繁榮的景象。 古時“舟筏之路優於車馬”,運輸“常循水而行”,貨物運輸非舟楫莫運,錦江成為“舟楫所通,商賈雲集”之地。 湖南、四川、江西等地的客商紛至遝來, 常以日用百貨、食鹽、陶器換取當地的土布、桐油、花生、五倍子、土堿、牛皮等土特產, 呈現出“商賈帆檣、絡繹不絕”的盛景。

歷史上, 錦江曾是銅仁對外交往的重要通道。

因得益于錦江水運之利, 自古商業較為發達。 銅仁古城內各族民居、商業建築在這裡巧妙結合, 黔東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湘楚文化在這裡交融薈萃, 催生了銅仁古城的繁華。 因此, 三面臨水的銅仁在明代至民國數百年間都是川湘黔邊最大的商貿集散中心, 為名副其實的“黔東門戶”。

文人墨客流連忘返, 他們筆下的東山樓閣、雲彩江聲、兩江春色、漁梁夜月、文筆淩雲、金鱗戲水、石笏朝天、西嶺歸樵、玉屏晴雪、南嶽飛泉、蘆洞嵐光等歷史上的錦江十二景, 更是引人遐思悠悠。

(梵淨晨冬)

歲月更替,時空輪轉,日趨發達的陸路交通逐漸取代了水路交通,銅仁昔日“碧溪古渡”的盛景漸行漸遠,錦江航運昨日輝煌不在,只是留存於人們的記憶之中,而銅仁古城紀錄了歷史的印痕。 銅仁古城古建築以南北走向的中山路為縱軸線,分列于路的兩側,再以東西向的無數條巷道連成一體,望樓、宗祠、民居、店鋪、巷道、城牆、碼頭漸次排開,建築數量多,種類齊全。古城區內的民居大多已有兩三百年的歷史,各族民居建築、宗教建築、商業建築格式在這裡巧妙結合,各種文化在這裡交匯融合,直觀地反映了城市發展的歷史。古城至今保存完好,城內古街、古巷、古城池、水碼頭、古井、古樹、古四合院木屋俱存,青磚黛瓦,鱗次櫛比,是不可多得的城市發展實物檔案,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城中有周逸群烈士故居、賈平凹文學館、飛山宮、通判所等。

(冰雪陽春)

從梵淨山東麓太平鎮黃家壩出發,沿百里錦江抵達銅仁主城區,其中幅度較大的彎曲河道有18處,故取名“九曲十八彎”,沿岸星散分佈著大大小小自然村落50多個,處處是小橋、流水、人家的田園風光,猶如人們心中不斷追尋的桃花源,行走其間的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四面青山樓外樓,新妝巧扮最風流,多情最是錦江水,依依一步一回頭。”文人墨客的吟唱穿越時空綿延不絕,讓桃源銅仁更是令人嚮往!源出梵淨山的滔滔錦江如同蛟龍,晝夜不舍翻險灘、走田疇、越關隘,意氣風發奔向大海……一路前行就留給了銅仁美輪美奐的山水田園風光,這幅山水畫卷承載著銅仁旅遊的“詩與遠方”。

(梵淨小溪)

目前,銅仁市現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3個,省級風景名勝區9個,國家礦山公園1個,國家級喀斯特地質公園1個。梵淨山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進展順利,有望成為我國第54項世界遺產地,並正積極申創國家5A級景區,申報世界地質公園。銅仁山環水繞,縣縣都有穿城秀水,鄉鄉都有青山綠水,村村都有田園山水,處處湧動山水脈動和綠色氣息。

在銅仁逐夢前行的新征程中 大美錦江孵化“一帶雙核”

山是銅仁的根,水是銅仁的魂。厚重歷史、多元文化、良好生態是銅仁最寶貴的財富,是銅仁後發趕超、跨越發展的最大優勢,更是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實現綠色崛起的戰略性資源。

最近幾年,隨著高效便捷的水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加快形成,銅仁市實現了縣縣通高速,迎來高鐵時代、航空時代,交通與區位優勢日益凸顯,曾經“黔東門戶”現在是貴州向東部、中部開放的“橋頭堡”。

(夢幻錦江城)

砥礪前行,銅仁努力改寫著貴州的經濟版圖,從“構建兩帶兩圈產業體系、推進六個新跨越”,到“實施兩區一走廊經濟空間佈局,推進四化同步、一業振興”“實施四大跨越工程”,全市新型城鎮化建設加速推進,以銅仁主城區為中心,玉銅松城市帶、烏江沿岸綠色城鎮為重要支點,特色鄉鎮、特色村落為網點的新型城鎮體系日益完善,東西片區協同發展加速推進,城鄉面貌顯著改善,“兩山兩江四文化”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梵天淨土·桃源銅仁”品牌美譽度和影響力與日俱增,銅仁開啟了從“地區時代”邁向“城市時代”的嶄新征程。 2016年10月,省委常委會賦予銅仁“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態牌,創建綠色發展先行示範區”的發展定位。2016年12月和2017年元月,實施“一帶雙核”戰略先後寫入市第二次黨代會和市二屆一次人代會工作報告、經濟工作報告,成為銅仁一項重大工程。良好的生態和多彩的文化是銅仁的“兩個寶貝”,銅仁就是要在加快發展的過程中把這“兩個寶貝”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更加珍貴,讓銅仁的後發優勢更加彰顯、更為突出,讓銅仁的發展更好更快。

(古韻邊城。伍衛東攝)

在奮力創建新時代綠色發展先行示範區的新征程中,銅仁市決策層通過深思熟慮,提出“抓龍頭、連金線、帶亮點”的工作思路,堅持市級抓龍頭品牌、區縣抓精品景區、鄉鎮抓特色亮點,全力打造文化旅遊勝地。市級抓龍頭品牌,堅持走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這條路,在拓展環梵淨山“金三角”文化旅遊創新區的基礎上,實施“一帶雙核”發展戰略,全力打造梵淨山沿大江至主城區的百里錦江黃金旅遊觀光帶和梵淨山、主城區景點組成的“一帶雙核”精品旅遊線路,幅射帶動全市14個重點景區和74個中國傳統村落等鄉村旅遊發展。

高起點、大手筆、嚴要求的“一帶雙核”,直接涉及碧江、萬山、江口、松桃、印江五個區縣,間接輻射全市12區縣(開發區、高新區)和重要景區。其中,“一帶”涉及碧江區、江口縣7鎮26個行政村,面積約150平方公里;梵淨山“一核”涉及江口、印江、松桃三縣,覆蓋梵淨山、亞木溝等4個4A級景區,1個3A級景區,輻射思南、沿河、德江、石阡等縣;古城“一核”涉及碧江、萬山、松桃三區縣和銅仁高新區,其“核中之核”擬規劃面積近2000餘畝,是反映古城風貌的原生歷史街區。

2017年11月28日,歷時一年多時間的精心策劃和準備的“一帶雙核”項目正式啟動。市委書記陳昌旭信心滿滿地說,加快建設“一帶雙核”,就是要將“一帶雙核”沿線和周邊資源、資產、文化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把“一帶”打造成為我市東部城市群的重要連接線、全市文化旅遊龍頭品牌的關鍵連接線、東西片區協同發展的戰略連接線,成為山水相依、景田相望、農旅相生、文旅相融的重要載體,把“雙核”建設成為推動區域協調、城鄉融合、產城一體、景城互動的強勁引擎,帶動區縣抓精品景區、鄉鎮抓特色亮點,進一步統籌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切實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這是我市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具體舉措,對加快實現“一區五地”奮鬥目標具有重要戰略支撐作用。

(古城一角。張金榮攝)

大事業需要大視野,大擔當譜寫大作為。陳昌旭強調,“一帶雙核”專案建設涉及區域廣、輻射面大,是大戰略、大手筆、大產業,是銅仁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龍頭。要緊扣三年見成效的目標,圍繞銅仁古城、錦江“一帶”、梵淨山景區三個重要組成部分,統籌聯動、穩步實施、協調推進,切實按照專案建設時序和工期要求,如期完成專案建設目標任務,把美好藍圖變成生動現實,帶動一方發展、造福一方百姓,留存給子孫綠水青山、金山銀山。

在多彩貴州崛起的經濟版圖裡 大美錦江給力“鄉愁故園”

銅仁崛起武陵山,改寫著多彩貴州的經濟版圖與未來。為了推進旅遊產品從觀光型向休閒度假轉變,促進銅仁旅遊產業的轉型升級,我市按照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標準、以及《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提出的“梵淨山生態文化旅遊產品組團”的目標,“一帶雙核”旅遊區定位為“國際生態文化旅遊度假區”,武陵山片區精品旅遊景區、遊客集散地,國家級旅遊度假區。

“一帶雙核”旅遊區旅遊資源稟賦獨特。據2016年全市旅遊資源大普查資料顯示,有五級旅遊資源2處,四級旅遊資源20多處,三級旅遊資源100多處。涵蓋了梵淨山國家級生態旅遊示範區,九龍洞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南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太平河省級風景名勝區,梵淨山——太平河省級旅遊度假區,梵淨山、亞木溝等4個4A級旅遊景區、1個3A級旅遊景區,梵淨山、太平風情小鎮、大明邊城3個省級重點旅遊景區。雲舍、梭家苗寨、沖底,碧江區錦江河、主城區的周逸群烈士故居、東山寺、中南門古建築群、錦江石林、白花浪、壩黃溫泉等自然和人文資源,集民族文化、自然文化、佛教文化、紅色文化於一體。

(古城風韻。張金榮攝)

銅仁市決策層要求,“一帶雙核”旅遊精品線路要傳承弘揚農耕文化,留住人們生活的“根”,守住“鄉愁”,經營“未來”,給所有人一個“望得見清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並讓其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相得益彰,以此有利於銅仁多層次、多維度、整體打造中華文化“鄉愁故園”宏大主題,成為銅仁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和新動能。

銅仁古城“鄉愁故園”如何建設?從戰略定位看,銅仁古城是“一帶雙核”的重要一核。在銅仁古城規劃建設上,一方面要在切實保護銅仁古城已有古建築群落的基礎上,盡可能複建歷史上古城範圍內原有的建築設施,加強古城歷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傳承、弘揚中華優秀的建築、園林文化特色,重現銅仁古城700年的歷史文化風貌,找回銅仁人民失落多年的“鄉愁故園”,重建精神文化家園。另一方面,要充分考慮銅仁古城與周邊九龍洞、苗王城、萬山九豐、朱砂古鎮、天生橋、銅仁大峽谷、龍舟基地、水博園等景區的有機融合發展,共同形成以銅仁古城為核中之核的大景區格局。

“一帶”最美鄉愁綠道如何打造?從地理位置看,錦江“一帶”起于梵淨山東麓,止於銅仁古城三江交匯處,由西向東如一條玉帶鑲嵌在如詩如畫的山水田園,形成“百里錦江畫廊”,在碧江主城區形成錦江十二景。“一帶”沿江兩岸古村古寨雲集,既有九曲十八彎的河道、梯田、灘塗、溶洞、石林、溫泉、果園、茶園等旅遊資源,還有相當規模的自然村落和民族村寨,更有悠久厚重的農耕文化、民族文化、鄉愁文化。據史料記載,距今3000年左右,錦江流域已是一片人煙稠密、文化繁榮的景象。千百年來,錦江兩岸各族人民群眾,在這片名山秀水之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家園。基於此,要把中華農耕文化創意與“一帶”有機融合起來,既可以展現“一帶”沿線豐富的文化底蘊,提升鄉村旅遊的文化品位和檔次,也契合銅仁古城“鄉愁故園”的文化主題。

(錦江觀江樓全貌。伍衛東攝)

如何建設好大梵淨山景區?梵淨山是地球同緯度唯一的原始綠洲、動植物基因庫、人類的寶貴遺產,有華山之氣勢、泰山之宏偉,是黔東靈山,是生態王國,是風景勝地,保存著世界上最純淨的淡水資源,森林覆蓋率達到96%,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釐米高達上萬個,201年9月榮獲“中國天然氧吧”稱號,同年10月接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申報自然遺產地進行現場評估。原始洪荒是梵淨山的景觀特徵,雲瀑、幻影、佛光、禪霧,四大天象輝映日月;紅雲金頂、蘑菇奇石、觀音飛瀑、萬米睡佛、萬卷經書,五大奇觀冠絕天下。這些資源是大自然留給銅仁的寶貴財富,經歷了千百萬年而亙古未滅,更沒有備份,是獨一無二的,正是這種獨特性和唯一性。因此,必須堅持“以保護為主、開發為輔。”的原則下,圍繞梵淨山申創國家5A級景區、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三大目標,在保護區內做減法,保護區外完善功能配套,統籌好梵淨山東線、西線與北線,大旅遊、大健康、大生態之間的關係,加強梵淨山世界遺產提名地保護管理,科學編制保護規劃,合理佈局生態旅遊專案,構建梵淨山圈層式保護格局。

心中有夢想,腳下有力量!眼下,銅仁市舉全市之力正在加快推動“一帶雙核”規劃建設,旨在把以梵淨山為龍頭的各個景點“珍珠”串成項鍊,全力把“一帶雙核”專案建設成為百年精品、千年遺產和萬年綠色GDP,讓梵淨山、錦江、銅仁古城大放異彩,寫就新時代銅仁轉型發展、科學發展和跨越發展的新傳奇。

作者:銅仁日報社編委、全媒體編輯中心主任 張 勇

精彩推薦

陳昌旭書記面對面聽取大家的意見

陳代軍主持召開優秀年輕幹部赴蘇州培訓鍛煉 (第一期)專題座談會

石阡“五四三”機制推動駐村更實

思南:政策激勵“紅包”添動力

活力 效率 溫馨

傳播黨的聲音 講好黨的故事

關注百姓生活 服務黨員群眾

長按指紋 > 識別圖中二維碼 > 關注“銅仁組工”

微信號:trswzzb 審核:楊立 編輯:黃欣 李才

(梵淨晨冬)

歲月更替,時空輪轉,日趨發達的陸路交通逐漸取代了水路交通,銅仁昔日“碧溪古渡”的盛景漸行漸遠,錦江航運昨日輝煌不在,只是留存於人們的記憶之中,而銅仁古城紀錄了歷史的印痕。 銅仁古城古建築以南北走向的中山路為縱軸線,分列于路的兩側,再以東西向的無數條巷道連成一體,望樓、宗祠、民居、店鋪、巷道、城牆、碼頭漸次排開,建築數量多,種類齊全。古城區內的民居大多已有兩三百年的歷史,各族民居建築、宗教建築、商業建築格式在這裡巧妙結合,各種文化在這裡交匯融合,直觀地反映了城市發展的歷史。古城至今保存完好,城內古街、古巷、古城池、水碼頭、古井、古樹、古四合院木屋俱存,青磚黛瓦,鱗次櫛比,是不可多得的城市發展實物檔案,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城中有周逸群烈士故居、賈平凹文學館、飛山宮、通判所等。

(冰雪陽春)

從梵淨山東麓太平鎮黃家壩出發,沿百里錦江抵達銅仁主城區,其中幅度較大的彎曲河道有18處,故取名“九曲十八彎”,沿岸星散分佈著大大小小自然村落50多個,處處是小橋、流水、人家的田園風光,猶如人們心中不斷追尋的桃花源,行走其間的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四面青山樓外樓,新妝巧扮最風流,多情最是錦江水,依依一步一回頭。”文人墨客的吟唱穿越時空綿延不絕,讓桃源銅仁更是令人嚮往!源出梵淨山的滔滔錦江如同蛟龍,晝夜不舍翻險灘、走田疇、越關隘,意氣風發奔向大海……一路前行就留給了銅仁美輪美奐的山水田園風光,這幅山水畫卷承載著銅仁旅遊的“詩與遠方”。

(梵淨小溪)

目前,銅仁市現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3個,省級風景名勝區9個,國家礦山公園1個,國家級喀斯特地質公園1個。梵淨山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進展順利,有望成為我國第54項世界遺產地,並正積極申創國家5A級景區,申報世界地質公園。銅仁山環水繞,縣縣都有穿城秀水,鄉鄉都有青山綠水,村村都有田園山水,處處湧動山水脈動和綠色氣息。

在銅仁逐夢前行的新征程中 大美錦江孵化“一帶雙核”

山是銅仁的根,水是銅仁的魂。厚重歷史、多元文化、良好生態是銅仁最寶貴的財富,是銅仁後發趕超、跨越發展的最大優勢,更是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實現綠色崛起的戰略性資源。

最近幾年,隨著高效便捷的水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加快形成,銅仁市實現了縣縣通高速,迎來高鐵時代、航空時代,交通與區位優勢日益凸顯,曾經“黔東門戶”現在是貴州向東部、中部開放的“橋頭堡”。

(夢幻錦江城)

砥礪前行,銅仁努力改寫著貴州的經濟版圖,從“構建兩帶兩圈產業體系、推進六個新跨越”,到“實施兩區一走廊經濟空間佈局,推進四化同步、一業振興”“實施四大跨越工程”,全市新型城鎮化建設加速推進,以銅仁主城區為中心,玉銅松城市帶、烏江沿岸綠色城鎮為重要支點,特色鄉鎮、特色村落為網點的新型城鎮體系日益完善,東西片區協同發展加速推進,城鄉面貌顯著改善,“兩山兩江四文化”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梵天淨土·桃源銅仁”品牌美譽度和影響力與日俱增,銅仁開啟了從“地區時代”邁向“城市時代”的嶄新征程。 2016年10月,省委常委會賦予銅仁“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態牌,創建綠色發展先行示範區”的發展定位。2016年12月和2017年元月,實施“一帶雙核”戰略先後寫入市第二次黨代會和市二屆一次人代會工作報告、經濟工作報告,成為銅仁一項重大工程。良好的生態和多彩的文化是銅仁的“兩個寶貝”,銅仁就是要在加快發展的過程中把這“兩個寶貝”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更加珍貴,讓銅仁的後發優勢更加彰顯、更為突出,讓銅仁的發展更好更快。

(古韻邊城。伍衛東攝)

在奮力創建新時代綠色發展先行示範區的新征程中,銅仁市決策層通過深思熟慮,提出“抓龍頭、連金線、帶亮點”的工作思路,堅持市級抓龍頭品牌、區縣抓精品景區、鄉鎮抓特色亮點,全力打造文化旅遊勝地。市級抓龍頭品牌,堅持走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這條路,在拓展環梵淨山“金三角”文化旅遊創新區的基礎上,實施“一帶雙核”發展戰略,全力打造梵淨山沿大江至主城區的百里錦江黃金旅遊觀光帶和梵淨山、主城區景點組成的“一帶雙核”精品旅遊線路,幅射帶動全市14個重點景區和74個中國傳統村落等鄉村旅遊發展。

高起點、大手筆、嚴要求的“一帶雙核”,直接涉及碧江、萬山、江口、松桃、印江五個區縣,間接輻射全市12區縣(開發區、高新區)和重要景區。其中,“一帶”涉及碧江區、江口縣7鎮26個行政村,面積約150平方公里;梵淨山“一核”涉及江口、印江、松桃三縣,覆蓋梵淨山、亞木溝等4個4A級景區,1個3A級景區,輻射思南、沿河、德江、石阡等縣;古城“一核”涉及碧江、萬山、松桃三區縣和銅仁高新區,其“核中之核”擬規劃面積近2000餘畝,是反映古城風貌的原生歷史街區。

2017年11月28日,歷時一年多時間的精心策劃和準備的“一帶雙核”項目正式啟動。市委書記陳昌旭信心滿滿地說,加快建設“一帶雙核”,就是要將“一帶雙核”沿線和周邊資源、資產、文化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把“一帶”打造成為我市東部城市群的重要連接線、全市文化旅遊龍頭品牌的關鍵連接線、東西片區協同發展的戰略連接線,成為山水相依、景田相望、農旅相生、文旅相融的重要載體,把“雙核”建設成為推動區域協調、城鄉融合、產城一體、景城互動的強勁引擎,帶動區縣抓精品景區、鄉鎮抓特色亮點,進一步統籌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切實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這是我市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具體舉措,對加快實現“一區五地”奮鬥目標具有重要戰略支撐作用。

(古城一角。張金榮攝)

大事業需要大視野,大擔當譜寫大作為。陳昌旭強調,“一帶雙核”專案建設涉及區域廣、輻射面大,是大戰略、大手筆、大產業,是銅仁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龍頭。要緊扣三年見成效的目標,圍繞銅仁古城、錦江“一帶”、梵淨山景區三個重要組成部分,統籌聯動、穩步實施、協調推進,切實按照專案建設時序和工期要求,如期完成專案建設目標任務,把美好藍圖變成生動現實,帶動一方發展、造福一方百姓,留存給子孫綠水青山、金山銀山。

在多彩貴州崛起的經濟版圖裡 大美錦江給力“鄉愁故園”

銅仁崛起武陵山,改寫著多彩貴州的經濟版圖與未來。為了推進旅遊產品從觀光型向休閒度假轉變,促進銅仁旅遊產業的轉型升級,我市按照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標準、以及《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提出的“梵淨山生態文化旅遊產品組團”的目標,“一帶雙核”旅遊區定位為“國際生態文化旅遊度假區”,武陵山片區精品旅遊景區、遊客集散地,國家級旅遊度假區。

“一帶雙核”旅遊區旅遊資源稟賦獨特。據2016年全市旅遊資源大普查資料顯示,有五級旅遊資源2處,四級旅遊資源20多處,三級旅遊資源100多處。涵蓋了梵淨山國家級生態旅遊示範區,九龍洞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南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太平河省級風景名勝區,梵淨山——太平河省級旅遊度假區,梵淨山、亞木溝等4個4A級旅遊景區、1個3A級旅遊景區,梵淨山、太平風情小鎮、大明邊城3個省級重點旅遊景區。雲舍、梭家苗寨、沖底,碧江區錦江河、主城區的周逸群烈士故居、東山寺、中南門古建築群、錦江石林、白花浪、壩黃溫泉等自然和人文資源,集民族文化、自然文化、佛教文化、紅色文化於一體。

(古城風韻。張金榮攝)

銅仁市決策層要求,“一帶雙核”旅遊精品線路要傳承弘揚農耕文化,留住人們生活的“根”,守住“鄉愁”,經營“未來”,給所有人一個“望得見清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並讓其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相得益彰,以此有利於銅仁多層次、多維度、整體打造中華文化“鄉愁故園”宏大主題,成為銅仁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和新動能。

銅仁古城“鄉愁故園”如何建設?從戰略定位看,銅仁古城是“一帶雙核”的重要一核。在銅仁古城規劃建設上,一方面要在切實保護銅仁古城已有古建築群落的基礎上,盡可能複建歷史上古城範圍內原有的建築設施,加強古城歷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傳承、弘揚中華優秀的建築、園林文化特色,重現銅仁古城700年的歷史文化風貌,找回銅仁人民失落多年的“鄉愁故園”,重建精神文化家園。另一方面,要充分考慮銅仁古城與周邊九龍洞、苗王城、萬山九豐、朱砂古鎮、天生橋、銅仁大峽谷、龍舟基地、水博園等景區的有機融合發展,共同形成以銅仁古城為核中之核的大景區格局。

“一帶”最美鄉愁綠道如何打造?從地理位置看,錦江“一帶”起于梵淨山東麓,止於銅仁古城三江交匯處,由西向東如一條玉帶鑲嵌在如詩如畫的山水田園,形成“百里錦江畫廊”,在碧江主城區形成錦江十二景。“一帶”沿江兩岸古村古寨雲集,既有九曲十八彎的河道、梯田、灘塗、溶洞、石林、溫泉、果園、茶園等旅遊資源,還有相當規模的自然村落和民族村寨,更有悠久厚重的農耕文化、民族文化、鄉愁文化。據史料記載,距今3000年左右,錦江流域已是一片人煙稠密、文化繁榮的景象。千百年來,錦江兩岸各族人民群眾,在這片名山秀水之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家園。基於此,要把中華農耕文化創意與“一帶”有機融合起來,既可以展現“一帶”沿線豐富的文化底蘊,提升鄉村旅遊的文化品位和檔次,也契合銅仁古城“鄉愁故園”的文化主題。

(錦江觀江樓全貌。伍衛東攝)

如何建設好大梵淨山景區?梵淨山是地球同緯度唯一的原始綠洲、動植物基因庫、人類的寶貴遺產,有華山之氣勢、泰山之宏偉,是黔東靈山,是生態王國,是風景勝地,保存著世界上最純淨的淡水資源,森林覆蓋率達到96%,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釐米高達上萬個,201年9月榮獲“中國天然氧吧”稱號,同年10月接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申報自然遺產地進行現場評估。原始洪荒是梵淨山的景觀特徵,雲瀑、幻影、佛光、禪霧,四大天象輝映日月;紅雲金頂、蘑菇奇石、觀音飛瀑、萬米睡佛、萬卷經書,五大奇觀冠絕天下。這些資源是大自然留給銅仁的寶貴財富,經歷了千百萬年而亙古未滅,更沒有備份,是獨一無二的,正是這種獨特性和唯一性。因此,必須堅持“以保護為主、開發為輔。”的原則下,圍繞梵淨山申創國家5A級景區、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三大目標,在保護區內做減法,保護區外完善功能配套,統籌好梵淨山東線、西線與北線,大旅遊、大健康、大生態之間的關係,加強梵淨山世界遺產提名地保護管理,科學編制保護規劃,合理佈局生態旅遊專案,構建梵淨山圈層式保護格局。

心中有夢想,腳下有力量!眼下,銅仁市舉全市之力正在加快推動“一帶雙核”規劃建設,旨在把以梵淨山為龍頭的各個景點“珍珠”串成項鍊,全力把“一帶雙核”專案建設成為百年精品、千年遺產和萬年綠色GDP,讓梵淨山、錦江、銅仁古城大放異彩,寫就新時代銅仁轉型發展、科學發展和跨越發展的新傳奇。

作者:銅仁日報社編委、全媒體編輯中心主任 張 勇

精彩推薦

陳昌旭書記面對面聽取大家的意見

陳代軍主持召開優秀年輕幹部赴蘇州培訓鍛煉 (第一期)專題座談會

石阡“五四三”機制推動駐村更實

思南:政策激勵“紅包”添動力

活力 效率 溫馨

傳播黨的聲音 講好黨的故事

關注百姓生活 服務黨員群眾

長按指紋 > 識別圖中二維碼 > 關注“銅仁組工”

微信號:trswzzb 審核:楊立 編輯:黃欣 李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