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福建除了土樓還有藏在深山的這種房子,更震撼

談及福建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建築,

許多人首先想到福建土樓。

其實, 論建築造型,

福建土堡

更奇特、更漂亮、更震撼。

福建土堡區別于福建土樓、江西圍屋、廣東、廣西圍攏屋、廣東開平的碉樓,

是土生土長、獨一無二的鄉土性建築,

數量少, 建築形式、立面效果比土樓生動活潑,

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安貞堡

安貞堡由當地鄉紳池占瑞于建於清朝光緒十一年(西元1885年), 歷時十四年完工。

該堡占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 建築面積5800平方米。 是福建省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夯土建築之一。

正門為一道用巨石砌成丈余高拱形大門, 上有“安貞堡”三個大字,

兩旁書一對聯:“安於未雨綢繆固, 貞觀沐風謐靜多。

安貞堡位於永安市槐南鄉洋頭村。

大型民居建築, 又名“池貫城”, 是福建現存最完好的古代夯石建築之一, 以其精堪的清代建築藝術風格, 被譽為“閩中瑰寶”。 2001年6月, 安貞堡升格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貞堡建於清末光緒年間, 當時匪患四起, 1885年, 有悠久經商傳統的池家, 第十七代池占瑞、十八代池雲龍、池連灃開始修築這個城堡, 整整修了十四年, 據說修築之前“請示”過清政府。 整個古堡是有“拔貢”頭銜的池雲龍設計的。

據說池家父子建堡前曾多次進京觀摩皇城的建築風格, 回來後有所借鑒, 親自設計了這座客家圍樓。 此堡座北朝南, 前部呈方形, 後部為半圓開, 依山而建, 逐次增高, 遠遠望去層次分明, 氣勢不凡, 稱其為城堡毫不誇張。

正門前後有兩重, 前重是兩扇六七寸厚的木板門, 後重是一道大鐵門。 正門頂上設有兩處灌水孔, 用以防範火攻。

推開厚重的安貞堡鉚鐵大門, 你便可拾級而上, 陰森之氣撲面而來, 堡內前後三進院落, 分為兩層, 木樓結構以穿鬥式的構架為主, 輔以抬梁式構架。

在中軸線上排列層層廳堂, 左右對稱, 每進三間。 共有18個廳堂, 12個廚房, 五口水井, 大小房間368間可供千餘人安身居住。

廳、堂、臥室、書房、糧庫、廚房、廁所齊全, 還有水井和下水道。 堡內牆四壁布有射擊孔180個、眺望窗90個。

安良堡

安良堡位於福建三明大田桃源東阪村,建于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歷時5年建成。

安良堡是一座防禦設施獨特、居住形式別致的村中堡壘性建築。

呈不規則半圓形,正門左右牆體上分別建有15棟懸山式頂結構的木質廊屋,自上而下似魚鱗般重疊,平時用來儲存糧食,戰時可做“避難所”。

該堡建于嘉慶年間,歷時5年建成,這座防禦性獨特、居住形式別致的土堡與我昔日所見到的土堡從形態上都不一樣,進入厚重的堡門,迎面是兩組面闊三間的上下堂屋,沿大門左右牆體是用大塊毛石切築的階梯,拾階而上是通上堡頂最高處左右兩條階梯狀的梯道,這與以往所見到平行跑馬樓完全不一樣,站在中軸線的廳屋放眼望出去,三面景致盡收眼底。

安良堡所用的材質均採用當地,特別是它的牆體採用的是紅粘生土,它的顏色與這塊土地的色彩很相像,這種大地的顏色很溫暖,很讓你感動老天的造化,人只有在土地上生活才扎扎實實。這與用熟土所建的土樓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從居住形態上也有很大的不同,簡單地講,土樓是用來居住與防禦的,而土堡則用來臨時避難的,土堡與土樓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民居中極珍貴的文化遺產,都是我們先民在極其困苦條件下利用他們的智慧所創造出的人類奇跡。

安良堡內注水孔卻暗藏玄,如果遇到土匪,堡內的人們從樓上順著注水孔,將滾燙的熱水、熱油往下倒,便可燙傷土匪。注水孔的另一功能是,如果土匪用火燒大門,注水孔就起到消防栓的作用。

從安良堡的最高處的瞭望堂看出去,堡外的情形一覽無遺。前低後高的結構使土堡很立體,便於觀察防禦。安良堡由低而高階梯式依山勢而建,整座土堡前低後高,前後落差達14米,蔚為壯觀。安良堡是典型的依山而建的防禦性土堡,土堡牆體周邊佈設射擊孔,可四面禦敵,不留死角。

琵琶堡

琵琶堡座落在大田縣建設鎮六保村山間一座形似壽龜山崗上,建於明洪武年間,因游氏先祖信奉儒釋道,將土堡建成宗教色彩濃厚的琵琶形 從高往下看象倒地琵琶,所以又叫琵琶堡。

琵琶堡座落在大田縣建設鎮六保村山間一座形似壽龜山崗上,又名“龜頭堡”,建於明洪武年間,因游氏先祖信奉儒釋道,將土堡建成宗教色彩濃厚的琵琶形(琵琶為四大天王的法器之一),並作為祭祀之用,故又名“廣平祠”,是集土堡、祠宇、佛廳于一體,容祭祖、敬神、念佛於一處,折射著土堡深邃的畫境,給人留下認識歷史與現實的種種戀想。

內牆上有2米寬跑馬道,廊形屋架和屋面遮護,兩面坡、懸山頂,外簷出挑;牆上有12個鬥式條窗,40個射擊孔,可以滿足不同角度、方向的防禦要求。

內牆上有2米寬跑馬道,廊形屋架和屋面遮護,兩面坡、懸山頂,外簷出挑;牆上有12個鬥式條窗,40個射擊孔,可以滿足不同角度、方向的防禦要求。

芳聯堡

芳聯堡位於大田縣許思坑村(距縣城8公里),始建于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南北各長60米,高約9米的週邊,曆10年,形成了占地3600平方米的土堡形成占地3600平方米、擁有160間房的大土堡,結構嚴謹,雕樑畫棟,分二十二棟組成,共有房間160間,

堡後呈半圓形,前為二層,其它三面為三層,左右共設三門,兩邊各一角樓。外圍牆體石基厚達2.3米,土堡二層走廊長達230米,圍牆共有40餘個視窗,可憑窗自衛和通風,建築風格獨具匠心,顯示出古代民俗建築的獨特風俗。經專家考證,具有較高的古代民屋建築的研究價值,是不可多得的一處民俗建築的寶貴遺產。是大田縣保存較為完整的土堡之一。

芳聯堡位於大田縣許思坑村距縣城8公里,,可乘到湖美的小型客車芳聯堡處下車,票價6元。

大田泰安堡

泰安堡坐落於靈地鄉易坪村。始建於清乾隆(1768)年,歷時13年告竣。泰安堡坐北朝南,二層二圍,東西寬37.3米,南北長37.3米,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700平方米,是一座圍廊式土樓與廳堂院落式綜合的民居。

泰安堡按方形平面佈局,後面兩邊呈弧形轉角,形成前方後抹圓平面,與“天圓地方”的傳統宇宙觀相吻合,是福建省僅存的兩座前方後圓式的土樓之一。

內景

中廳和前廳為單層。懸山式瓦頂,層疊錯落有致,堡內木刻窗花、柱頭垂梁和檁板、彩繪壁畫、浮雕等工藝精湛,是一座頗具特色的圍廊式土木結構的廳堂院落式城堡建築,堪稱古民居奇葩。

內部結構為木質,左右對稱,佈局平穩。五十二根直徑近50釐米粗的柱子支撐著三層樓體,挑梁與穿鬥結合,縱橫交錯,把內部牢、妙巧地結合起來,不用一根鐵釘。

廣崇堡

廣崇堡是小華村另一座堡式民居,與泰安堡遙相呼應,相距約300米,始建於民國初期,占地1000餘平方米。整體風格為府第式建築,以居住為主,防禦為鋪。

沿中軸線分佈,依次有前坪、石磴橋、門樓、內坪、正堂、護厝、圍牆、角樓等。正堂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穿鬥式架梁結構,懸山頂,兩面坡,遮護牆體,堡牆及角樓設有瞭望窗和射擊孔。

目前大田縣山間田野散落著40多幢明清以來的土堡, 被列為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重要新發現, 而取其最具代表性的7座土堡,已打包進入第七批國保名錄, 她們分別是均溪鎮的芳聯堡、桃源鎮的安良堡、廣平鎮的光裕堡和紹恢堡、太華鎮的泰安堡和廣崇堡、建設鎮的琵琶堡。

這麼堡壘式建築經過了上百年的戰爭洗禮,慢慢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安良堡

安良堡位於福建三明大田桃源東阪村,建于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歷時5年建成。

安良堡是一座防禦設施獨特、居住形式別致的村中堡壘性建築。

呈不規則半圓形,正門左右牆體上分別建有15棟懸山式頂結構的木質廊屋,自上而下似魚鱗般重疊,平時用來儲存糧食,戰時可做“避難所”。

該堡建于嘉慶年間,歷時5年建成,這座防禦性獨特、居住形式別致的土堡與我昔日所見到的土堡從形態上都不一樣,進入厚重的堡門,迎面是兩組面闊三間的上下堂屋,沿大門左右牆體是用大塊毛石切築的階梯,拾階而上是通上堡頂最高處左右兩條階梯狀的梯道,這與以往所見到平行跑馬樓完全不一樣,站在中軸線的廳屋放眼望出去,三面景致盡收眼底。

安良堡所用的材質均採用當地,特別是它的牆體採用的是紅粘生土,它的顏色與這塊土地的色彩很相像,這種大地的顏色很溫暖,很讓你感動老天的造化,人只有在土地上生活才扎扎實實。這與用熟土所建的土樓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從居住形態上也有很大的不同,簡單地講,土樓是用來居住與防禦的,而土堡則用來臨時避難的,土堡與土樓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民居中極珍貴的文化遺產,都是我們先民在極其困苦條件下利用他們的智慧所創造出的人類奇跡。

安良堡內注水孔卻暗藏玄,如果遇到土匪,堡內的人們從樓上順著注水孔,將滾燙的熱水、熱油往下倒,便可燙傷土匪。注水孔的另一功能是,如果土匪用火燒大門,注水孔就起到消防栓的作用。

從安良堡的最高處的瞭望堂看出去,堡外的情形一覽無遺。前低後高的結構使土堡很立體,便於觀察防禦。安良堡由低而高階梯式依山勢而建,整座土堡前低後高,前後落差達14米,蔚為壯觀。安良堡是典型的依山而建的防禦性土堡,土堡牆體周邊佈設射擊孔,可四面禦敵,不留死角。

琵琶堡

琵琶堡座落在大田縣建設鎮六保村山間一座形似壽龜山崗上,建於明洪武年間,因游氏先祖信奉儒釋道,將土堡建成宗教色彩濃厚的琵琶形 從高往下看象倒地琵琶,所以又叫琵琶堡。

琵琶堡座落在大田縣建設鎮六保村山間一座形似壽龜山崗上,又名“龜頭堡”,建於明洪武年間,因游氏先祖信奉儒釋道,將土堡建成宗教色彩濃厚的琵琶形(琵琶為四大天王的法器之一),並作為祭祀之用,故又名“廣平祠”,是集土堡、祠宇、佛廳于一體,容祭祖、敬神、念佛於一處,折射著土堡深邃的畫境,給人留下認識歷史與現實的種種戀想。

內牆上有2米寬跑馬道,廊形屋架和屋面遮護,兩面坡、懸山頂,外簷出挑;牆上有12個鬥式條窗,40個射擊孔,可以滿足不同角度、方向的防禦要求。

內牆上有2米寬跑馬道,廊形屋架和屋面遮護,兩面坡、懸山頂,外簷出挑;牆上有12個鬥式條窗,40個射擊孔,可以滿足不同角度、方向的防禦要求。

芳聯堡

芳聯堡位於大田縣許思坑村(距縣城8公里),始建于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南北各長60米,高約9米的週邊,曆10年,形成了占地3600平方米的土堡形成占地3600平方米、擁有160間房的大土堡,結構嚴謹,雕樑畫棟,分二十二棟組成,共有房間160間,

堡後呈半圓形,前為二層,其它三面為三層,左右共設三門,兩邊各一角樓。外圍牆體石基厚達2.3米,土堡二層走廊長達230米,圍牆共有40餘個視窗,可憑窗自衛和通風,建築風格獨具匠心,顯示出古代民俗建築的獨特風俗。經專家考證,具有較高的古代民屋建築的研究價值,是不可多得的一處民俗建築的寶貴遺產。是大田縣保存較為完整的土堡之一。

芳聯堡位於大田縣許思坑村距縣城8公里,,可乘到湖美的小型客車芳聯堡處下車,票價6元。

大田泰安堡

泰安堡坐落於靈地鄉易坪村。始建於清乾隆(1768)年,歷時13年告竣。泰安堡坐北朝南,二層二圍,東西寬37.3米,南北長37.3米,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700平方米,是一座圍廊式土樓與廳堂院落式綜合的民居。

泰安堡按方形平面佈局,後面兩邊呈弧形轉角,形成前方後抹圓平面,與“天圓地方”的傳統宇宙觀相吻合,是福建省僅存的兩座前方後圓式的土樓之一。

內景

中廳和前廳為單層。懸山式瓦頂,層疊錯落有致,堡內木刻窗花、柱頭垂梁和檁板、彩繪壁畫、浮雕等工藝精湛,是一座頗具特色的圍廊式土木結構的廳堂院落式城堡建築,堪稱古民居奇葩。

內部結構為木質,左右對稱,佈局平穩。五十二根直徑近50釐米粗的柱子支撐著三層樓體,挑梁與穿鬥結合,縱橫交錯,把內部牢、妙巧地結合起來,不用一根鐵釘。

廣崇堡

廣崇堡是小華村另一座堡式民居,與泰安堡遙相呼應,相距約300米,始建於民國初期,占地1000餘平方米。整體風格為府第式建築,以居住為主,防禦為鋪。

沿中軸線分佈,依次有前坪、石磴橋、門樓、內坪、正堂、護厝、圍牆、角樓等。正堂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穿鬥式架梁結構,懸山頂,兩面坡,遮護牆體,堡牆及角樓設有瞭望窗和射擊孔。

目前大田縣山間田野散落著40多幢明清以來的土堡, 被列為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重要新發現, 而取其最具代表性的7座土堡,已打包進入第七批國保名錄, 她們分別是均溪鎮的芳聯堡、桃源鎮的安良堡、廣平鎮的光裕堡和紹恢堡、太華鎮的泰安堡和廣崇堡、建設鎮的琵琶堡。

這麼堡壘式建築經過了上百年的戰爭洗禮,慢慢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