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小小護衛艦帶來的巨大製造管理優勢,令成本控制終於有了可靠方法

佩里級護衛艦, 是美軍大量裝備的中小型水面艦艇, 雖然並不先進, 但在製造上卻開創了新的技術潮流。

在佩里級的設計、建造流程中, 美國海軍首度採用了許多創新的管理方法, 成效相當好。

首先, 以往美國海軍設計造艦都以規格與需求為導向, 過程中歷經種種修改、追加指標能力, 因此在設計階段中, 排水量與價格通常逐步上揚, 導致日後採購數量被迫縮減, 最終無法滿足艦隊需求。

由於佩里級屬於需要建造足夠數量的低配置艦艇, 因此採取了以價格為導向的設計策略, 嚴格限制造價、排水量與乘員編制的上限,

不惜以減低裝備配置與降低設計規格來控制成本。

佩里級的成本考慮也引進壽期成本(Life Cycle)的觀念, 評估每一項裝備從購置到壽命期維護的成本, 作為評估總成本的依據。

之前的美國海軍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 採用國防部長麥納馬拉(Robert McNamara)引進的總包採購(Total Package Procurement,

TPP)制度, 包括設計以及全部30艘的建造工作都交給英格斯(Litton Ingalls)造船廠負責 。 對於單一造艦項目, 總包制度能最大程度地增加競爭與降低單位成本。 然而長遠而言, 贏者壟斷訂單, 使得在造艦產業生存的廠商減少, 而拿下全部訂單的廠商就缺乏競爭, 沒有動力改善生產流程, 甚至借著唯一供應商的地位在日後抬價。

佩里級採用比較類似過去的設計建造流程, 由海軍委由Gibbs & Cox公司進行設計, 並採用分批競標給至少三家船廠的策略, 並透過標準化的建造流程來降低船廠從頭建立產能的一次性成本。

在佩里級的設計建造作業中, 美國海軍採用類似軍用飛機先製造原型機、測試之後完成所有主要修改再開始量產的概念, 拉長首艦與二號艦之間的交付間隔(原訂首艦在1977年6月交付, 二號艦在1978年10月交付, 中間相隔16個月)。 理論上首艦的測試過程可以完成所有的修改, 並且來得及落實在二號艦上。 美國海軍首先簽署佩里級首艦的設計與建造合約, 從二號艦開始就分批由多家廠商競標。

不同于斯普魯恩斯級採用大量先進的建造技術, 佩里級被要求在任何大船廠皆可建造, 並採用模組化建造方式, 艦體由17個標準化的模組構成, 可加快建造速度。

此外, 佩里級大量使用使建造工作簡化的設計, 例如儘量使用平面的嵌板與艙壁,

而且通道儘量保持直線。 在實地造艦之前, 佩里級的各項次系統均先在陸地實驗場(如推進系統)或其他艦艇上(如MK-75 76mm快炮、SPS-49雷達、SQS-56聲納等)進行測試, 先一步解決可能出現的基本問題, 避免船艦下水後才開始拖累整個進度。

佩里級這些先進製造管理經驗, 後來應用在美軍新型護衛艦之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