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寄宿制”是教育脫貧的可行之道

1月21日中午, 馬雲邀請80余位國內知名企業家齊聚三亞, 在2017年“馬雲鄉村教師獎”即將頒發之際召開了一個溝通會, 認真探討一件關於教育精准扶貧的事情——在中國貧困鄉村進一步推動並校計畫, 同時讓那裡的孩子們能夠讀上條件完善的寄宿制學校。 (1月22日《經濟日報》)

歷經四十年的改革開放, 我國社會經濟取得巨大發展成果, 但地區貧富差距懸殊的問題, 仍然存在著。 特別是在部分貧困落後地區, 呈現深度貧困、代際貧困等嚴重問題, 貧困不僅體現在收入方面, 更體現在思維方式、教育水準上。 從社會發展歷史看,

教育是根本大計, 也是改變個人、家庭命運的主要途徑, 讓下一代不再受貧困之苦, 就應先從教育扶貧入手。

“扶貧必扶智, 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 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 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要把發展教育扶貧作為治本之計, 確保貧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礎教育, 具備就業創業能力, 切斷貧困代際傳遞。 ”

教育扶貧符合我國現實情況, 抓住了貧困鄉村長期落後的根源, 乃是精准扶貧的一種創新。 可見, 在落實精准扶貧、完成脫貧攻堅任務之際, 應高度重視教育扶貧, 幫助下一代思想脫貧, 學會自立自強, 從根源上解決貧困發生和延續問題。

在今年的“馬雲鄉村教師獎”溝通會上,

馬雲提出了貧困鄉村並校計畫, 希望企業家能夠履行社會責任, 為自己的家鄉服務, 共同參與並校、建宿舍、捐校車, 發展寄宿制學校, 解決貧困鄉村孩子上學問題。 寄宿制是歐美國家成熟的鄉村學校體系, 配備受過培訓的食堂廚師、宿管、校車司機, 可以解決留守兒童居多的鄉村學生的住宿、交通、陪伴問題。

“冰花男孩”王福滿長途跋涉去上學的情景令人難忘, 而這並不是特例。 據《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發展報告》(2016)顯示, 農村小學生平均單程上學距離為5.4公里, 而農村初中生平均單程上學距離為17.5公里, 很多農村學生每天上學往返要用去4-5個小時。 上學路途太過遙遠, 不僅身心疲勞, 用在學習的時間精力被迫壓縮,

不利於學業的提升, 也容易發生意外事故, 採取寄宿制的話, 就可以避免這些問題。

“只有鄉村教育強了, 教育才真正強, 只有農民發生變化了, 農村發生變化了, 中國才真正發生變化。 最差的學校改變了, 這個國家才會有機會改變起來。 ”目前我國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 可貧困人口還有數千萬人, 在大國崛起之際, 企業家責任意識也隨之覺醒, 需要回報社會, 主動奉獻一份力量, 參與教育精准扶貧, 以盡可能幫助更多人脫貧, 讓孩子們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權利, 進而徹底擺脫貧困。

文/江德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