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寒冬清早起床不易,梁實秋說惡勞好逸人之常情

人沒有不懶的。

大清早, 尤其是在寒冬, 被窩暖暖的, 要想打個挺就起床, 真不容易。 荒雞叫, 由它叫。 鬧鐘響, 何妨按一下紐, 在床上再賴上幾分鐘。

白香山大概就是一個慣睡懶覺的人, 他不諱言“日高睡足猶慵起, 小閣重衾不怕寒”。 他不僅懶, 還饞, 大言不慚的說:“慵饞還自哂, 快樂亦誰知?”白香山活了七十五歲, 可是寫了兩千七百九十首詩, 早晨睡睡懶覺, 我們還有什麼說的?

懶字從女, 當初造字的人好像是對於女性存有偏見。 其實勤與懶與性別無關。 歷史人物中, 疏懶成性者嵇康要算是一位。

他自承:“不涉經學, 性複疏懶, 筋駑肉緩, 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 不大悶癢, 不能洗也。 每常小便, 而忍不起, 令胞中略轉, 乃起耳。 ”

同時, 他也是“臥喜晚起”之徒, 而且“性複多蚤, 把搔無已”。 他可以長期的不洗頭、不洗臉、不洗澡, 以至於渾身生虱!和捫虱而談的王猛都是一時名士。

白居易“經年不沐浴, 塵垢滿肌膚”, 還不是由於懶?蘇東坡好像也夠邋遢的, 他有“老來百事懶, 身垢猶念浴”之句, 懶到身上蒙垢的時候才做沐浴之想。 女人似不至此, 尚無因懶而昌言無隱引以自做的。

主持中饋的一向是女人, 縫衣搗砧的也一向是女人。 “早起三光, 晚起三慌”是從前流行的女性自勵語, 所謂三光、三慌是指頭上、臉上、腳上。 從前的女人, 夙興夜寐, 沒有不患睡眠不足的, 上上下下都要伺候周到, 還要揪著公雞的尾巴就起來, 來照顧她自己的“婦容”。 頭要梳, 臉要洗, 腳要裹。

所以朝暉未上就花朵盛開的牽牛花, 別稱為“勤娘子”, 懶婆娘沒有欣賞的分, 大概她只能觀賞曇花。 時到如今, 情形當然不同, 我們放眼觀察, 所謂前進的新女性,

哪一個不是生龍活虎一般, 主內兼主外, 集家事與職業於一身?世上如果真有所謂懶婆娘, 我想其數目不會多於好吃懶做的男子漢。

北平從前有一個流行的兒歌:“頭不梳, 臉不洗, 拿起尿盆兒就舀米”是誇張的諷刺。 懶字從女, 有一點冤枉。

凡是自安於懶的人, 大抵有他或她的一套想法。 可以推給別人做的事, 何必自己做?可以拖到明天做的事, 何必今天做?一推一拖, 懶之能事盡矣。

自以為偶然偷懶, 無傷大雅。 而且世事多變, 往往變則通, 在推拖之際, 情勢起了變化, 可能一些棘手的問題會自然解決。

“不需計較苦勞心, 萬事元來有命!”

好像有時候餡餅是會從天上掉下來似的。 這種打算只有一失, 因為人生無常, 如石火風燈,

今天之後有明天, 明天之後還有明天, 可是誰也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明天。 即使命不該絕, 明天還有明天的事, 事越積越多, 越多越懶得去做。

“虱多不癢, 債多不愁”, 那是自我解嘲!懶人做事, 拖拖拉拉, 到頭來沒有不丟三落四狼狽慌張的。 你懶, 別人也懶, 一推再推,

推來推去, 其結果只有誤事。

懶不是不可醫, 但須下手早, 而且須從小處著手。 這事需勞作父母的幫一把手。 有一家三個孩子都貪睡懶覺, 遇到假日還理直氣壯的大睡, 到時候母親拿起曬衣服用的竹竿在三張小床上橫掃, 三個小把戲象鯉魚打挺似的翻身而起。 此後他們養成了早起的習慣, 一直到大。

父親房裡有幾份報紙, 歡迎閱覽, 但是他有一個怪毛病, 任誰看完報紙之後, 必須折好疊好放還原處, 否則他就大吼大叫。 於是三個小把戲觸類旁通, 不但看完報紙立即還原, 對於其他家中日用品也不敢隨手亂放。 小處不懶, 大事也就容易勤快。

我自己是一個相當的懶的人, 常走抵抗最小的路, 虛擲不少的光陰。 “架上非無書, 眼慵不能看”(白香山句)。等到知道用功的時候,徒驚歲晚而已。

英國十八世紀的綏夫特,偕僕遠行,路途泥濘,翌晨呼僕擦洗他的皮靴,僕有難色,他說:“今天擦洗乾淨,明天還是要泥汙。”

綏夫特說:“好,你今天不要吃早餐了。今天吃了,明天還是要吃。”

唐朝的高僧百丈禪師,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勵,每天都要勞動作農事,至老不休。有一天他的弟子們看不過,故意把他的農具藏了起來,使他無法工作,他於是真個的餓了自己一天沒有進食。得道的方外的人都知道刻苦自律。

清代畫家石溪和尚在他一幅“溪山無盡圖”上題了這樣一段話,特別令人警惕。

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懶惰。若當得個懶字,便是懶漢,終無用處。殘衲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誦,稍餘一刻,必登山選勝,一有所得,隨筆作山水數幅或字一兩段,總之不放閑過。所謂靜生動,動必作出一番事業。端教一個人立於天地間無愧。若忽忽不知,懶而不覺,何異草木!

一株小小的含羞草,尚且不是完全的“忽忽不知,懶而不覺!”

眼慵不能看”(白香山句)。等到知道用功的時候,徒驚歲晚而已。

英國十八世紀的綏夫特,偕僕遠行,路途泥濘,翌晨呼僕擦洗他的皮靴,僕有難色,他說:“今天擦洗乾淨,明天還是要泥汙。”

綏夫特說:“好,你今天不要吃早餐了。今天吃了,明天還是要吃。”

唐朝的高僧百丈禪師,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勵,每天都要勞動作農事,至老不休。有一天他的弟子們看不過,故意把他的農具藏了起來,使他無法工作,他於是真個的餓了自己一天沒有進食。得道的方外的人都知道刻苦自律。

清代畫家石溪和尚在他一幅“溪山無盡圖”上題了這樣一段話,特別令人警惕。

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懶惰。若當得個懶字,便是懶漢,終無用處。殘衲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誦,稍餘一刻,必登山選勝,一有所得,隨筆作山水數幅或字一兩段,總之不放閑過。所謂靜生動,動必作出一番事業。端教一個人立於天地間無愧。若忽忽不知,懶而不覺,何異草木!

一株小小的含羞草,尚且不是完全的“忽忽不知,懶而不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