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8天津“兩會”·津雲訪談第一期:走向世界的“拔火罐”

胡利民 :主持人好, “津雲”網友大家好!

主持人 :天津藥物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閆鳳英, 閆委員, 歡迎您!

閆鳳英 :主持人好, “津雲”的網友們大家好!

主持人 :2017年12月份開始, 我們就在“津雲”用戶端和北方網開通了“我托代表、委員捎建議”欄目, 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 徵集到網友們發來的建議700餘件。 為了讓網友的建議真正能夠落到實處, 我們特別策劃了“2018天津兩會·津雲訪談”視頻直播節目。 我們會在這幾天的直播互動中把網友的建議以及當前一些熱點話題, 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一起聊一聊。

今天是我們“津雲”訪談的第一期節目, 兩位主要在中醫藥領域從事相關工作,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關於中醫藥的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堅持中西醫並重, 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 另外, 2017年還有一件中醫藥界的大事:7月6日, 天津舉辦了“金磚國家衛生部長會暨傳統醫藥高級別會議”,

首次聚焦了中醫藥發展, 把傳統醫藥推向了世界。 首先我想問問二位委員, 我們現在的中醫藥產業處於什麼樣的階段呢?二位委員怎麼看?請胡委員先談一談。

胡利民 :非常榮幸有機會和廣大網友交流, 我是從事中醫藥研究的, 具體來說做中藥現代化研究, 很多內容偏重在中藥研究方面。

最近幾年, 我們自己作為中藥人, 感覺從2016年很多人都說我們迎來了中醫藥的春天。 包括幾個方面:一是“十八大”以後, 中醫藥的發展得到了重視。 習近平主席近年來對中醫藥很多方面的批示, 據統計有20多次。

比如說在中醫科學院60周年院慶的時候, 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當中提到了“當前, 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

希望廣大中醫藥工作者增強民族自信, 勇攀醫學高峰, 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 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 推進中醫藥現代化, 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 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 在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譜寫新的篇章。 ”

另外, 屠呦呦研究員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這是對我們廣大中醫藥人, 尤其是中藥研究人有非常大的鼓舞。

2017年, 中國的《中醫藥法》在7月份正式頒佈, 這從法律層面又給中醫藥人提供了很大的保障。 這幾個方面我們體會到迎來了中醫藥的春天。

主持人 :胡委員談到現在迎來了中醫藥發展的春天,

閆委員您怎麼看?

閆鳳英:我非常同意胡委員的說法。 因為現在應該說是中醫藥發展最好的一個歷史時期, 剛才胡委員談到了, 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有一系列關於中醫藥方面的講話, 我們可以歸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醫藥思想, 很多新理念、新提法確實對中醫藥人是很大的鼓舞。

另外, 2016年是中醫藥發展歷史上里程碑的一年, 有幾個非常重大的歷史標誌性事件。

主持人:您給我們介紹一下。

閆鳳英:第一件大事, 是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 在這個會上, 總書記專門對中醫藥方面做出了定位或者說為中醫藥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另外, 還頒佈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 這是中醫藥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

第二件大事,

推動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 2017年7月1日開始實施。 這是我們國家歷史上第一次從法律層面明確了中醫藥的重要地位、發展方向和國家扶持的措施, 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第三件大事, 就是推動發表了《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 著重展示了中醫藥的文化內涵和科學價值, 充分體現了我們國家對中醫藥這個民族瑰寶的高度重視, 同時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國堅定發展中醫藥的信心和決心。 所以我們說這也是一種文化自信, 中醫藥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向全世界發佈這個白皮書, 也彰顯了中國對中醫藥文化的自信。

第四件大事, 是推動建立了國務院中醫藥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這樣就形成了多部門合作, 上下聯動,推動綱要落地、落實這樣一種機制和氛圍。

第五件大事,是推動召開了中醫藥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座談會。

盤點了2016年這五大事件,都是劃時代的,從這五大事件中可以看出今天中醫藥發展處在了歷史上最好的天時、地利、人和的時期。

主持人:閆委員說得特別好,對2016年進行了梳理,剛剛胡委員也把2017年的重點事件進行了歸納和總結,總之我們現在迎來了中醫藥發展的春天。

一直以來我有一個疑問,作為一個中國人,大家是非常瞭解中醫藥的,無論從小時候的學習,特別是在歷史課本上,大家都對中醫藥的發展並不陌生。我們小時候知道扁鵲、張仲景,這是大家非常熟知的中醫藥名家,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和以前古代的中醫有什麼區別嗎?二位委員怎麼看這個問題?

閆鳳英:我自己的一個想法,不對的地方請胡委員和廣大網友指正。

傳統中醫主要是診斷方式,望、聞、問、切。把脈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手法,到今天我們看中醫,有經驗的中醫還是先把脈,不問你什麼病,通過把脈基本上對你的身體狀況就有了基本的瞭解,那時候沒有現代的科技手段。現代的中醫結合西方的一些技術,比如說骨傷,原來憑經驗治療,現在骨傷拍片子都會先看看是骨裂還是骨折,也要到醫院做基本的化驗,比如說血液檢查,看看是否有細菌感染或者是病毒感染,這樣治療更有針對性。這是中醫方面的一個區別,古時候和我們現在的一個區別。

在中藥方面,主要在四個方面:第一是提取工藝。以前最傳統的還是煎煮,就是熬,製劑也比較單調,煮完以後就是藥湯,現在有很多現代的提取技術,除水、純提取,另外還應用了一些超臨界流體萃取、微波等提取技術,還有樹脂提取、膜技術,還有一些酶處理,很多生物技術手段也用在了傳統中藥藥材這方面的提取上。這是一個區別。

第二是給藥技術。古時候比較簡單,就是丸、散、膏、丹,我們小時候也還是這樣呢,大藥丸子吃一個就飽了,而且劑量非常大。現在的劑型非常豐富,我們都知道中成藥有顆粒劑、有滴丸、有膠囊,還有緩控釋製劑,還有注射劑等等,形式更加多樣,而且藥的有效劑量沒有減,無效的大大減量,這樣服用起來方便、便捷,病人的依從性就比較好,這樣就可以堅持治療,效果也更好了。包括口感,像膠囊也沒有那麼苦了,有一些調味劑校正了它的口感。

第三是品質標準。古代通過經驗鑒別,一些好壞中藥都是靠經驗來辨別,不要說古代,我在1991年剛畢業的時候,也還從事過一段中藥方面的研究。在北菜園倉庫中藥材,那個時候就是老藥工,蒙眼一聞一摸就知道是什麼藥,而且是不是地道藥材,確實是幾十年修煉的本事。那時候經常搞這種比賽,把眼蒙住,一人去識別幾十種藥材,準確率在多長時間內答出,就是通過聞、摸,憑經驗,這是老藥工的經驗。那時候就是現代技術的模型,就是起步,我們搞一個專案老藥工經驗資料化,這些經驗怎麼用現代儀器、用資料闡釋出來,而不需要這麼多年就可以鑒別它。所以在品質標準這方面和檢測手段上,古代和現代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第四,從監管方面也更重視安全性。現在中藥申報新藥必須要把安全評價納入,必須要做安全性評價,也要納入GLP管理,只有在GLP中心完成的安全性評價才能被接受。

所以,我理解在中醫和中藥這些方面,古代和現代有這些方面的區別。

主持人 :閆委員是娓娓道來。請胡委員補充。

胡利民:閆委員說得非常全面,很細緻。我個人理解,中醫藥包括閆委員提到診斷方法,最重要的是中醫藥基礎理論紮根于中國傳統的哲學、中國文化基礎上的,我們這麼多年發展一直延續下來,積累了很多優秀的東西,這些哲學從文化角度對我們大家和其他學科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

還有診斷,運用到了現代的診斷技術,和西醫、現代醫學幾乎是一樣的。

還有治療,治療除了傳統的丸、散、膏、丹、湯藥,還有針灸、推拿、按摩,我們用到了現代很多的治療方法,診療技術更豐富了。

還有藥物,剛才提到的藥物劑型更豐富了,提取不是傳統的草藥一把土一把草了,現在可以把裡面很多有用的東西提取出來,做成片劑或者是口服液,甚至做成注射液,所以製劑也現代化了。

還有,我們叫丸、散、膏、丹,神仙難辨,現在一個草藥或者一個製劑對裡面的化學成分有什麼東西我們大致都可以瞭解清楚。在國際上,中國的中醫藥行業這一點也是走在前列的。

閆鳳英:不僅可以定型,而且可以量化。

主持人:我感同身受,前一段時間我採訪中國工程院院士石學敏,他是業內“鬼手神針”,這樣一個大家,他反復說中醫針灸的發展必須要定量,必須要標準化。像二位剛才說的提純技術的發展可以讓中醫藥事業更好的傳播出去,這是最終的效果。

雖然我們的中醫藥文化有著上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但是不得不承認,傳播過程當中會困難重重、曲折重重。在發展的過程當中遇到了很多的瓶頸,二位元覺得中醫藥現在的發展如何突破這些瓶頸?

胡利民:主持人剛才說的石院士,他在針灸方面是國家最好的科學家,他在臨床、現代科研方面做得非常好。除了臨床上的療效達到了非常高的水準以外,治療中風、癡呆還有高血壓,以前針灸這方面沒有優勢,現在通過實踐,針灸達到了非常高的水準,推廣到了全國甚至全世界,這是針灸。

還有我們做現代中藥研究,也提到了博士生導師張伯禮院士,他在中藥現代化方面一直是引路人或者是指導的一個大家,在針灸中藥方面向前前進了一大步。2017年出版了一個專著《中藥現代化20年》,從1996到2016年中藥在哪些方面現代化了,我們做了一次梳理和總結。確實可以看到很大進步的同時,也像主持人說的,也有很多方面還要繼續努力,還有很多不足,和現代科技、現代醫學和現代藥學研究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像剛才提到的針灸,大夫在選穴的時候,選擇哪幾個穴位、怎麼紮,以前都是憑經驗。現在像石院士帶著我們把它量化、具體化、規範化,這樣便於推廣應用。外國人學針灸掌握以後,也可以達到。

說到針灸,中醫藥這塊的研究更多了,但是像剛才閆委員提到的,現在藥材有很多種,成藥有上萬種,在臨床上常用的最重要的方子也有上萬,這些方子如何組成更合理,如何應用更方便、更安全,又可以達到非常高的療效,這塊是我們要努力的方面。

還有製藥技術如何提高,傳統行業很多小型企業還是沿用傳統的製藥技術。我們現在提到了工業發展,提到智慧化,工業的2.0,現在提到了工業3.0、工業4.0,我們也提出中藥也要智慧化,走智慧製造的道路,這也是近年我們正在做的工作。

主持人:閆委員,您的看法呢?

閆鳳英:胡委員剛才談的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我想還有一個方面,實際還是中藥的品質控制、鑒別方面是尚待攻破的難點。中藥不像西藥化學成分明確、單一,而且易於定量。中藥比較複雜,用現代技術手段研究能夠提升它,但是它又會出現一些新的問題。比如說一個複方的幾個藥材組成的熬制的藥發揮了作用,但是你可能把每一味藥單獨拿出來,甚至把有效成分提取以後再做它的藥效,哪個都沒有作用,但是煮在一起卻發揮作用了,而且單獨用的時候還有負作用。為什麼中藥講成“君臣佐使”,它是要匹配的,一味中藥,還需要有對應的,就是剛胡委員說的“哲學”,中醫是中國的大智慧,這個研究起來難度比較大。如果捨棄了現代中藥,又無法捨棄現代的研究手段,這種思維,又無法回答中藥作用的原理和機理。比如說在推廣層面都有這個問題,西醫問的這些問題有的時候特別是傳統的中藥裡面沒有回答清楚機理,這是比西藥研究更複雜、更困難的一點。

主持人:在直播過程當中,有個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也想跟二位分享一下。

2016年是巴西(裡約)奧運會,在這屆奧運會上,菲爾普斯在4×100米比賽中為美國隊拿下一枚金牌,當時大家都知道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卻是“中國印子”,一個一個“拔火罐”的印子。您剛才提到的文化自信,其實菲爾普斯也成為了傳播中醫藥文化的使者,彰顯了中醫藥文化的自信。同時也向我們說明了很多外國人已經逐漸認同了中醫的治療效果,同時認同了中醫藥文化。

我還想問問二位,為了加快中醫藥發展的步伐,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胡利民: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做起來也很難,但是我們必須要做。因為祖先的文化,我們自己的寶貴財富,自己不做誰來做?這是對我們提出的一個考驗和挑戰。剛才提到的例子非常典型,大家直接一看就看到菲爾普斯典型的“中國印”。在民間,很多人不是醫生,簡單學完以後也可以用,就給人們提供了很好的防病、治病、保健的方法,這個研究如果利用好的話也非常好。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醫科學院60周年院慶的賀信當中還提到,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藥確實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主持人:閆委員有什麼觀點?

閆鳳英:剛才說的“菲爾普斯印”,中國運動員其實都有,他們日常也經常用這種方式,在比賽前後緩解(勞累),這就是您說的文化自信的問題。咱們覺得不好看,要遮蓋上,而菲爾普斯要在那兒晾著,本身就是對我們最好的宣傳。菲爾普斯替中國中醫藥做了一個免費的廣告,所以我們要有民族自信。剛才胡委員也談到了,國外也慢慢地逐步接受,現在中醫藥已經傳播到了183個國家,這些年在中藥現代化方面我們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說以我們院為例,因為我們天津藥物研究院前身就是國家藥監局的國家研究院,有60多年的歷史,這方面有很多歷史積澱,做了很多工作,我列了一下,有這麼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出了中藥研發創新的理論和創新的模式,建立了傳統中藥藥代動力學理論和整合模型。因為我們院有一個國家藥代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所以中藥原來沒有對它的藥代進行系統的研究,藥代就是吃進去以後最後在身體裡代謝的過程。剛才說中藥很傳統,沒有採用現代藥代動力學進行研究,這個工作因為我們是國家重點實驗室,也責無旁貸承擔了這個工作,特別是我們院劉昌孝院士,他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他牽頭建立了這個技術和模型。

二是建立了中藥創新研發全過程的系列關鍵技術體系,具體來說是四個方面:一是建立了系統的中藥品質研究的創新技術方法;二是建立了中藥創新研究的藥效、藥代和毒理學評價關鍵技術;三是建立了符合中醫理論和中藥臨床特點的中藥臨床評價技術方法,儀器沒有問題,最終療效要在臨床有科學的平均;四是構建了新藥研發到產業化的科學模式以及產業化、工程化集成的關鍵技術。我們院除了上游研發還有應用型研發,工程化集成這方面的研究,就是它的產品直接推向產業化。很多大品種,耳熟能詳的最初都是我們院研發的,比如速效救心丸,複方丹參裡面的藥理、藥效、藥代都是我們做了,後面我從產業角度帶來的對經濟的影響也可以看出來。

三是制訂了多項國家標準和中藥新藥技術的指導原則,我們院負責撰寫了26項中藥新藥的技術指南和指導原則,36項新藥的標準被收錄國家藥典和部頒標準的收藏。這是標準方面。

四是獲得了顯著的創新成果,我們自主研發的新藥達到了41項。

這些方法、手段、體系、標準的建立,對於中醫藥走向國際化應該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主持人 :閆委員介紹得非常有必要,很嚴謹,如果今天不做這個直播節目,我們很多“津雲”網友並不知道藥物研究院在中醫藥走向世界方面還是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關於中醫藥走向世界,收看節目的很多網友提出了他們的建議。“津雲”網友李先生說:我談談自己的看法,他建議可以效仿孔子學院的做法,在國外建造中醫大學。國內的醫學院校也應該與國外院校加強交流,比如說採取交換生的制度、放寬國外留學生的報考條件、增加留學生的名額等等。先問問胡委員,您在高校工作,“津雲”網友李先生建議怎麼樣?

胡利民:建議非常好,完全可行。

主持人:您也介紹一下您所在的這個高校,包括您所掌握的國內中醫藥的這些高校對於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作出了什麼樣的貢獻呢?

胡利民:剛才受閆委員的啟發,確實提醒我,我們天津中醫藥大學在這些年做了兩方面的工作:一個是中醫藥的現代化,另一個是國際化。現代化從提取、分離、分析到現代製劑,還有臨床,臨床很大一個問題就是我們中國人能夠體會到用了藥以後起效,但是說到這個藥的療效向外國人介紹的時候他們會懷疑,因為他們從小就沒有這種中醫的印象和直接的體驗。

主持人:我們要非常實事求是地向外外國人證明這個效果。

胡利民:對,在現代化方面從科研到臨床有一系列的工作。

中醫藥大學在國內有兩方面走在了國內院校前列,中藥現代化方面,一個是我們提出了現在新藥研發,除了傳統的研發方式以外,張伯禮院士帶領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方法,就是做組分中藥,把藥材有效活性物質提出來,看活性物質生物效應如何起作用,把這些物質重新借鑒傳統的中藥複方配伍起來再組成新的藥,我們叫現代中藥。這個現代中藥它的活性物質我們瞭解了,製劑方式可以現代化,作用機制我們也瞭解了,這樣做成藥一方面放心、安全,我們也向西醫同道介紹甚至向外國人介紹的時候就會說清楚,他們也可以理解、可以接受,因為都是現代化的語言。

還有國際化,剛才網友提出了他的建議,國際化方面,確實我們做了很多工作。我們為什麼要做國際化?中國人自己傳統的東西國外不理解,也不會要,現在通過分析不是我們非要把中醫藥推到國際,強行介紹給他們,而是現在世界需要中醫藥,變成了他們是買方市場,他們有需求。因為什麼?因為醫療模式變了,全世界的疾病譜也變了,以前以傳染病為主的病現在變成了以慢性病、複雜病,像癌症、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非常複雜的病,現有的傳統療法和藥物達不到需求,解決不了他們的問題,這正是中醫藥的優勢,預防疾病和針對複雜疾病的治療方面是中醫藥的優勢。這是對疾病譜方面的變化。

還有醫療模式的變化。醫療模式不光是針對一個生物肌體的人進行治療,而是要從心理、生理方方面面進行預防,這也是中醫藥的特色。

還有全世界都提到的醫改問題。不光我們在提醫改,全世界都在做醫改,他們認為有很多問題不好解決。中醫藥有很多優勢,針灸、拔罐,我們說這些方法是“簡便靈驗”,這在中國現有環境下,我們用很少的資源,包括很少的經濟投入就可以解決很大的問題。國外也認識到了,我們很多優勢也展示出來了,所以中醫藥要走向世界,不光為我們的健康服務,也要為世界人民服務。這也是我們的嚮往,也是我們的願望。

具體做法方面,中醫藥大學在國際化方面,剛才網友提到的孔子學院的做法,這是我們前些年在世界各地做的。初步瞭解孔子學院(在全世界)有500多所,還有一種孔子課堂,就是比孔子學院稍微小一點的孔子課堂,(全世界)大概有上千所。我們大學去年在泰國開設了孔子學院,就是叫“中醫孔子學院”,也是泰國的第一家中醫特色的孔子學院。這麼多年來,在基礎上已經做了這方面的工作,國內很多院校瞭解的也是差不多,就是到他那兒開辦學院,他們自己招生,我們派老師過去教,連文化傳播、技術保健等很多都傳播給他們。

還有我們招收留學生,像天津中醫藥大學現在在校的留學生,包括有長期的學歷生還有短期來的短期團組,每年大概有2000人。有的來學醫的、有的來學藥的,很多回去是當大夫的,這也是推廣中醫藥文化,包括科學技術一個重要的路子,這是學生。

另外,我們現在還做了遠端的培訓,他們來不了,我們搞遠端的培訓師資。國內有一些開設中醫藥院校的,他的教育方式跟國內有些還是不一樣的,我們給他們培訓師資。張伯禮院士是世界中醫藥聯合會高等醫學教育方面的主任,他帶領我們在做國際中醫藥教育、本科教育的標準,將來國際上中醫藥應該培訓到什麼程度,我們提標準,再推廣到幾十個國家。現在我們正在做教材,他們不僅過來學,我們也派出人員教。

還有科研方面,我們跟國際上交流也非常廣泛。目前我 們跟國際上80多個國家有醫療合作,也有科研合作,比如美國、英國、義大利、日本等。我們還跟義大利有一個科技部的中醫藥聯合實驗室,就是做中醫、中藥現代研究和國際推廣這塊的。

另外,通過國際推廣,對我們產業也非常重要。我們的產品到國外銷售的時候,如何讓他們理解,如何讓他們認識、接受,我們要從教育方面給予支援,給予支撐。

主持人:胡委員剛剛說的我有非常多的切身感受,特別是我們國家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之後,有很多的國外留學生選擇到中國學習中醫藥,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學生們,同時我們在中醫藥產業發展方面也跟這些國家做了深入的交流。接下來想問閆委員,您覺得我們現在發展中醫藥對於推動天津經濟發展會有哪些促進作用?

閆鳳英:首先以我們院作為一個例子,這些資料可以說明問題。我們院成立60年來,自主研發獲得新藥41項,全部都產業化了,形成的銷售額過億的品種有8個,過10個億的品種有1個,過7個億的品種有1個,3年直接經濟效益73.7億元,累計銷售額是214.7億元。僅僅從我們院的資料就可以看出,它對經濟的拉動和影響。

還有天津市的一個資料,中藥工業總產值在2014年達到339.2億元,這只是中藥的,超過全市製藥行業工業總產值的50%,同時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排名位居第五,天津中醫藥應該說是走在我們全國前列的。這還是2014年之前的資料。

2016年是里程碑式的一年,出臺了很多政策,包括立法,包括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的重視,而且還有指導要求:要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堅持中西醫並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際上中藥對於西藥來說也有它的獨特優勢,比如說治未病,要預防為主,保健養生,這個西藥就不太合適了。還有一些慢性病,長期要服藥,慢性病的治療、調理,包括康復,比如說手術結果沒有達到一定的效果,需要一個長期的康復階段,這些需求我想都需要不斷地得到滿足,人們對於醫療的需求越來越高了,從原來單純救治逐漸過渡到保健康復,不是以出院為主,要身體真正恢復正常,這和大健康又結合在一起了。

我們國家發展戰略從健康方面來講有非常宏大的目標,這也預示著未來中醫藥產業對經濟的拉動越來越明顯。

主持人 :今天跟二位委員聊了很多中醫藥發展方面的話題,雖然節目即將結束,但是依然意猶未盡。結尾的時候跟二位分享一下,2017年初,習近平總書記訪問瑞士日內瓦的世界衛生組織總部,向他們贈送了針灸銅人像。作為中國人看到這個新聞就會產生強大的榮譽感和自豪感,也彰顯了我們的民族自信和文化。回到我們的話題,中醫藥處於什麼樣的階段,毋庸置疑我們迎來了春天,走向了非常好的階段,也希望中醫藥越走越好。

感謝二位委員作客我們的節目,也感謝各位網友守候在用戶端一直收看我們的節目。本場直播到這裡就結束了。我們下一場的節目將在1月25日上午11:30直播,歡迎各位網友打開“津雲”用戶端收看,和代表、委員聊建議。各位網友,再見!

上下聯動,推動綱要落地、落實這樣一種機制和氛圍。

第五件大事,是推動召開了中醫藥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座談會。

盤點了2016年這五大事件,都是劃時代的,從這五大事件中可以看出今天中醫藥發展處在了歷史上最好的天時、地利、人和的時期。

主持人:閆委員說得特別好,對2016年進行了梳理,剛剛胡委員也把2017年的重點事件進行了歸納和總結,總之我們現在迎來了中醫藥發展的春天。

一直以來我有一個疑問,作為一個中國人,大家是非常瞭解中醫藥的,無論從小時候的學習,特別是在歷史課本上,大家都對中醫藥的發展並不陌生。我們小時候知道扁鵲、張仲景,這是大家非常熟知的中醫藥名家,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和以前古代的中醫有什麼區別嗎?二位委員怎麼看這個問題?

閆鳳英:我自己的一個想法,不對的地方請胡委員和廣大網友指正。

傳統中醫主要是診斷方式,望、聞、問、切。把脈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手法,到今天我們看中醫,有經驗的中醫還是先把脈,不問你什麼病,通過把脈基本上對你的身體狀況就有了基本的瞭解,那時候沒有現代的科技手段。現代的中醫結合西方的一些技術,比如說骨傷,原來憑經驗治療,現在骨傷拍片子都會先看看是骨裂還是骨折,也要到醫院做基本的化驗,比如說血液檢查,看看是否有細菌感染或者是病毒感染,這樣治療更有針對性。這是中醫方面的一個區別,古時候和我們現在的一個區別。

在中藥方面,主要在四個方面:第一是提取工藝。以前最傳統的還是煎煮,就是熬,製劑也比較單調,煮完以後就是藥湯,現在有很多現代的提取技術,除水、純提取,另外還應用了一些超臨界流體萃取、微波等提取技術,還有樹脂提取、膜技術,還有一些酶處理,很多生物技術手段也用在了傳統中藥藥材這方面的提取上。這是一個區別。

第二是給藥技術。古時候比較簡單,就是丸、散、膏、丹,我們小時候也還是這樣呢,大藥丸子吃一個就飽了,而且劑量非常大。現在的劑型非常豐富,我們都知道中成藥有顆粒劑、有滴丸、有膠囊,還有緩控釋製劑,還有注射劑等等,形式更加多樣,而且藥的有效劑量沒有減,無效的大大減量,這樣服用起來方便、便捷,病人的依從性就比較好,這樣就可以堅持治療,效果也更好了。包括口感,像膠囊也沒有那麼苦了,有一些調味劑校正了它的口感。

第三是品質標準。古代通過經驗鑒別,一些好壞中藥都是靠經驗來辨別,不要說古代,我在1991年剛畢業的時候,也還從事過一段中藥方面的研究。在北菜園倉庫中藥材,那個時候就是老藥工,蒙眼一聞一摸就知道是什麼藥,而且是不是地道藥材,確實是幾十年修煉的本事。那時候經常搞這種比賽,把眼蒙住,一人去識別幾十種藥材,準確率在多長時間內答出,就是通過聞、摸,憑經驗,這是老藥工的經驗。那時候就是現代技術的模型,就是起步,我們搞一個專案老藥工經驗資料化,這些經驗怎麼用現代儀器、用資料闡釋出來,而不需要這麼多年就可以鑒別它。所以在品質標準這方面和檢測手段上,古代和現代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第四,從監管方面也更重視安全性。現在中藥申報新藥必須要把安全評價納入,必須要做安全性評價,也要納入GLP管理,只有在GLP中心完成的安全性評價才能被接受。

所以,我理解在中醫和中藥這些方面,古代和現代有這些方面的區別。

主持人 :閆委員是娓娓道來。請胡委員補充。

胡利民:閆委員說得非常全面,很細緻。我個人理解,中醫藥包括閆委員提到診斷方法,最重要的是中醫藥基礎理論紮根于中國傳統的哲學、中國文化基礎上的,我們這麼多年發展一直延續下來,積累了很多優秀的東西,這些哲學從文化角度對我們大家和其他學科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

還有診斷,運用到了現代的診斷技術,和西醫、現代醫學幾乎是一樣的。

還有治療,治療除了傳統的丸、散、膏、丹、湯藥,還有針灸、推拿、按摩,我們用到了現代很多的治療方法,診療技術更豐富了。

還有藥物,剛才提到的藥物劑型更豐富了,提取不是傳統的草藥一把土一把草了,現在可以把裡面很多有用的東西提取出來,做成片劑或者是口服液,甚至做成注射液,所以製劑也現代化了。

還有,我們叫丸、散、膏、丹,神仙難辨,現在一個草藥或者一個製劑對裡面的化學成分有什麼東西我們大致都可以瞭解清楚。在國際上,中國的中醫藥行業這一點也是走在前列的。

閆鳳英:不僅可以定型,而且可以量化。

主持人:我感同身受,前一段時間我採訪中國工程院院士石學敏,他是業內“鬼手神針”,這樣一個大家,他反復說中醫針灸的發展必須要定量,必須要標準化。像二位剛才說的提純技術的發展可以讓中醫藥事業更好的傳播出去,這是最終的效果。

雖然我們的中醫藥文化有著上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但是不得不承認,傳播過程當中會困難重重、曲折重重。在發展的過程當中遇到了很多的瓶頸,二位元覺得中醫藥現在的發展如何突破這些瓶頸?

胡利民:主持人剛才說的石院士,他在針灸方面是國家最好的科學家,他在臨床、現代科研方面做得非常好。除了臨床上的療效達到了非常高的水準以外,治療中風、癡呆還有高血壓,以前針灸這方面沒有優勢,現在通過實踐,針灸達到了非常高的水準,推廣到了全國甚至全世界,這是針灸。

還有我們做現代中藥研究,也提到了博士生導師張伯禮院士,他在中藥現代化方面一直是引路人或者是指導的一個大家,在針灸中藥方面向前前進了一大步。2017年出版了一個專著《中藥現代化20年》,從1996到2016年中藥在哪些方面現代化了,我們做了一次梳理和總結。確實可以看到很大進步的同時,也像主持人說的,也有很多方面還要繼續努力,還有很多不足,和現代科技、現代醫學和現代藥學研究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像剛才提到的針灸,大夫在選穴的時候,選擇哪幾個穴位、怎麼紮,以前都是憑經驗。現在像石院士帶著我們把它量化、具體化、規範化,這樣便於推廣應用。外國人學針灸掌握以後,也可以達到。

說到針灸,中醫藥這塊的研究更多了,但是像剛才閆委員提到的,現在藥材有很多種,成藥有上萬種,在臨床上常用的最重要的方子也有上萬,這些方子如何組成更合理,如何應用更方便、更安全,又可以達到非常高的療效,這塊是我們要努力的方面。

還有製藥技術如何提高,傳統行業很多小型企業還是沿用傳統的製藥技術。我們現在提到了工業發展,提到智慧化,工業的2.0,現在提到了工業3.0、工業4.0,我們也提出中藥也要智慧化,走智慧製造的道路,這也是近年我們正在做的工作。

主持人:閆委員,您的看法呢?

閆鳳英:胡委員剛才談的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我想還有一個方面,實際還是中藥的品質控制、鑒別方面是尚待攻破的難點。中藥不像西藥化學成分明確、單一,而且易於定量。中藥比較複雜,用現代技術手段研究能夠提升它,但是它又會出現一些新的問題。比如說一個複方的幾個藥材組成的熬制的藥發揮了作用,但是你可能把每一味藥單獨拿出來,甚至把有效成分提取以後再做它的藥效,哪個都沒有作用,但是煮在一起卻發揮作用了,而且單獨用的時候還有負作用。為什麼中藥講成“君臣佐使”,它是要匹配的,一味中藥,還需要有對應的,就是剛胡委員說的“哲學”,中醫是中國的大智慧,這個研究起來難度比較大。如果捨棄了現代中藥,又無法捨棄現代的研究手段,這種思維,又無法回答中藥作用的原理和機理。比如說在推廣層面都有這個問題,西醫問的這些問題有的時候特別是傳統的中藥裡面沒有回答清楚機理,這是比西藥研究更複雜、更困難的一點。

主持人:在直播過程當中,有個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也想跟二位分享一下。

2016年是巴西(裡約)奧運會,在這屆奧運會上,菲爾普斯在4×100米比賽中為美國隊拿下一枚金牌,當時大家都知道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卻是“中國印子”,一個一個“拔火罐”的印子。您剛才提到的文化自信,其實菲爾普斯也成為了傳播中醫藥文化的使者,彰顯了中醫藥文化的自信。同時也向我們說明了很多外國人已經逐漸認同了中醫的治療效果,同時認同了中醫藥文化。

我還想問問二位,為了加快中醫藥發展的步伐,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胡利民: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做起來也很難,但是我們必須要做。因為祖先的文化,我們自己的寶貴財富,自己不做誰來做?這是對我們提出的一個考驗和挑戰。剛才提到的例子非常典型,大家直接一看就看到菲爾普斯典型的“中國印”。在民間,很多人不是醫生,簡單學完以後也可以用,就給人們提供了很好的防病、治病、保健的方法,這個研究如果利用好的話也非常好。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醫科學院60周年院慶的賀信當中還提到,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藥確實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主持人:閆委員有什麼觀點?

閆鳳英:剛才說的“菲爾普斯印”,中國運動員其實都有,他們日常也經常用這種方式,在比賽前後緩解(勞累),這就是您說的文化自信的問題。咱們覺得不好看,要遮蓋上,而菲爾普斯要在那兒晾著,本身就是對我們最好的宣傳。菲爾普斯替中國中醫藥做了一個免費的廣告,所以我們要有民族自信。剛才胡委員也談到了,國外也慢慢地逐步接受,現在中醫藥已經傳播到了183個國家,這些年在中藥現代化方面我們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說以我們院為例,因為我們天津藥物研究院前身就是國家藥監局的國家研究院,有60多年的歷史,這方面有很多歷史積澱,做了很多工作,我列了一下,有這麼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出了中藥研發創新的理論和創新的模式,建立了傳統中藥藥代動力學理論和整合模型。因為我們院有一個國家藥代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所以中藥原來沒有對它的藥代進行系統的研究,藥代就是吃進去以後最後在身體裡代謝的過程。剛才說中藥很傳統,沒有採用現代藥代動力學進行研究,這個工作因為我們是國家重點實驗室,也責無旁貸承擔了這個工作,特別是我們院劉昌孝院士,他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他牽頭建立了這個技術和模型。

二是建立了中藥創新研發全過程的系列關鍵技術體系,具體來說是四個方面:一是建立了系統的中藥品質研究的創新技術方法;二是建立了中藥創新研究的藥效、藥代和毒理學評價關鍵技術;三是建立了符合中醫理論和中藥臨床特點的中藥臨床評價技術方法,儀器沒有問題,最終療效要在臨床有科學的平均;四是構建了新藥研發到產業化的科學模式以及產業化、工程化集成的關鍵技術。我們院除了上游研發還有應用型研發,工程化集成這方面的研究,就是它的產品直接推向產業化。很多大品種,耳熟能詳的最初都是我們院研發的,比如速效救心丸,複方丹參裡面的藥理、藥效、藥代都是我們做了,後面我從產業角度帶來的對經濟的影響也可以看出來。

三是制訂了多項國家標準和中藥新藥技術的指導原則,我們院負責撰寫了26項中藥新藥的技術指南和指導原則,36項新藥的標準被收錄國家藥典和部頒標準的收藏。這是標準方面。

四是獲得了顯著的創新成果,我們自主研發的新藥達到了41項。

這些方法、手段、體系、標準的建立,對於中醫藥走向國際化應該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主持人 :閆委員介紹得非常有必要,很嚴謹,如果今天不做這個直播節目,我們很多“津雲”網友並不知道藥物研究院在中醫藥走向世界方面還是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關於中醫藥走向世界,收看節目的很多網友提出了他們的建議。“津雲”網友李先生說:我談談自己的看法,他建議可以效仿孔子學院的做法,在國外建造中醫大學。國內的醫學院校也應該與國外院校加強交流,比如說採取交換生的制度、放寬國外留學生的報考條件、增加留學生的名額等等。先問問胡委員,您在高校工作,“津雲”網友李先生建議怎麼樣?

胡利民:建議非常好,完全可行。

主持人:您也介紹一下您所在的這個高校,包括您所掌握的國內中醫藥的這些高校對於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作出了什麼樣的貢獻呢?

胡利民:剛才受閆委員的啟發,確實提醒我,我們天津中醫藥大學在這些年做了兩方面的工作:一個是中醫藥的現代化,另一個是國際化。現代化從提取、分離、分析到現代製劑,還有臨床,臨床很大一個問題就是我們中國人能夠體會到用了藥以後起效,但是說到這個藥的療效向外國人介紹的時候他們會懷疑,因為他們從小就沒有這種中醫的印象和直接的體驗。

主持人:我們要非常實事求是地向外外國人證明這個效果。

胡利民:對,在現代化方面從科研到臨床有一系列的工作。

中醫藥大學在國內有兩方面走在了國內院校前列,中藥現代化方面,一個是我們提出了現在新藥研發,除了傳統的研發方式以外,張伯禮院士帶領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方法,就是做組分中藥,把藥材有效活性物質提出來,看活性物質生物效應如何起作用,把這些物質重新借鑒傳統的中藥複方配伍起來再組成新的藥,我們叫現代中藥。這個現代中藥它的活性物質我們瞭解了,製劑方式可以現代化,作用機制我們也瞭解了,這樣做成藥一方面放心、安全,我們也向西醫同道介紹甚至向外國人介紹的時候就會說清楚,他們也可以理解、可以接受,因為都是現代化的語言。

還有國際化,剛才網友提出了他的建議,國際化方面,確實我們做了很多工作。我們為什麼要做國際化?中國人自己傳統的東西國外不理解,也不會要,現在通過分析不是我們非要把中醫藥推到國際,強行介紹給他們,而是現在世界需要中醫藥,變成了他們是買方市場,他們有需求。因為什麼?因為醫療模式變了,全世界的疾病譜也變了,以前以傳染病為主的病現在變成了以慢性病、複雜病,像癌症、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非常複雜的病,現有的傳統療法和藥物達不到需求,解決不了他們的問題,這正是中醫藥的優勢,預防疾病和針對複雜疾病的治療方面是中醫藥的優勢。這是對疾病譜方面的變化。

還有醫療模式的變化。醫療模式不光是針對一個生物肌體的人進行治療,而是要從心理、生理方方面面進行預防,這也是中醫藥的特色。

還有全世界都提到的醫改問題。不光我們在提醫改,全世界都在做醫改,他們認為有很多問題不好解決。中醫藥有很多優勢,針灸、拔罐,我們說這些方法是“簡便靈驗”,這在中國現有環境下,我們用很少的資源,包括很少的經濟投入就可以解決很大的問題。國外也認識到了,我們很多優勢也展示出來了,所以中醫藥要走向世界,不光為我們的健康服務,也要為世界人民服務。這也是我們的嚮往,也是我們的願望。

具體做法方面,中醫藥大學在國際化方面,剛才網友提到的孔子學院的做法,這是我們前些年在世界各地做的。初步瞭解孔子學院(在全世界)有500多所,還有一種孔子課堂,就是比孔子學院稍微小一點的孔子課堂,(全世界)大概有上千所。我們大學去年在泰國開設了孔子學院,就是叫“中醫孔子學院”,也是泰國的第一家中醫特色的孔子學院。這麼多年來,在基礎上已經做了這方面的工作,國內很多院校瞭解的也是差不多,就是到他那兒開辦學院,他們自己招生,我們派老師過去教,連文化傳播、技術保健等很多都傳播給他們。

還有我們招收留學生,像天津中醫藥大學現在在校的留學生,包括有長期的學歷生還有短期來的短期團組,每年大概有2000人。有的來學醫的、有的來學藥的,很多回去是當大夫的,這也是推廣中醫藥文化,包括科學技術一個重要的路子,這是學生。

另外,我們現在還做了遠端的培訓,他們來不了,我們搞遠端的培訓師資。國內有一些開設中醫藥院校的,他的教育方式跟國內有些還是不一樣的,我們給他們培訓師資。張伯禮院士是世界中醫藥聯合會高等醫學教育方面的主任,他帶領我們在做國際中醫藥教育、本科教育的標準,將來國際上中醫藥應該培訓到什麼程度,我們提標準,再推廣到幾十個國家。現在我們正在做教材,他們不僅過來學,我們也派出人員教。

還有科研方面,我們跟國際上交流也非常廣泛。目前我 們跟國際上80多個國家有醫療合作,也有科研合作,比如美國、英國、義大利、日本等。我們還跟義大利有一個科技部的中醫藥聯合實驗室,就是做中醫、中藥現代研究和國際推廣這塊的。

另外,通過國際推廣,對我們產業也非常重要。我們的產品到國外銷售的時候,如何讓他們理解,如何讓他們認識、接受,我們要從教育方面給予支援,給予支撐。

主持人:胡委員剛剛說的我有非常多的切身感受,特別是我們國家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之後,有很多的國外留學生選擇到中國學習中醫藥,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學生們,同時我們在中醫藥產業發展方面也跟這些國家做了深入的交流。接下來想問閆委員,您覺得我們現在發展中醫藥對於推動天津經濟發展會有哪些促進作用?

閆鳳英:首先以我們院作為一個例子,這些資料可以說明問題。我們院成立60年來,自主研發獲得新藥41項,全部都產業化了,形成的銷售額過億的品種有8個,過10個億的品種有1個,過7個億的品種有1個,3年直接經濟效益73.7億元,累計銷售額是214.7億元。僅僅從我們院的資料就可以看出,它對經濟的拉動和影響。

還有天津市的一個資料,中藥工業總產值在2014年達到339.2億元,這只是中藥的,超過全市製藥行業工業總產值的50%,同時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排名位居第五,天津中醫藥應該說是走在我們全國前列的。這還是2014年之前的資料。

2016年是里程碑式的一年,出臺了很多政策,包括立法,包括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的重視,而且還有指導要求:要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堅持中西醫並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際上中藥對於西藥來說也有它的獨特優勢,比如說治未病,要預防為主,保健養生,這個西藥就不太合適了。還有一些慢性病,長期要服藥,慢性病的治療、調理,包括康復,比如說手術結果沒有達到一定的效果,需要一個長期的康復階段,這些需求我想都需要不斷地得到滿足,人們對於醫療的需求越來越高了,從原來單純救治逐漸過渡到保健康復,不是以出院為主,要身體真正恢復正常,這和大健康又結合在一起了。

我們國家發展戰略從健康方面來講有非常宏大的目標,這也預示著未來中醫藥產業對經濟的拉動越來越明顯。

主持人 :今天跟二位委員聊了很多中醫藥發展方面的話題,雖然節目即將結束,但是依然意猶未盡。結尾的時候跟二位分享一下,2017年初,習近平總書記訪問瑞士日內瓦的世界衛生組織總部,向他們贈送了針灸銅人像。作為中國人看到這個新聞就會產生強大的榮譽感和自豪感,也彰顯了我們的民族自信和文化。回到我們的話題,中醫藥處於什麼樣的階段,毋庸置疑我們迎來了春天,走向了非常好的階段,也希望中醫藥越走越好。

感謝二位委員作客我們的節目,也感謝各位網友守候在用戶端一直收看我們的節目。本場直播到這裡就結束了。我們下一場的節目將在1月25日上午11:30直播,歡迎各位網友打開“津雲”用戶端收看,和代表、委員聊建議。各位網友,再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