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誰來約束高校導師的權力?

文 | 話劇人

澆花、打掃辦公室、拎包、拿水、去停車場接她、陪她逛超市、陪她去家中裝窗簾...博士自殺後, 一時間, 關於高校老師權力濫用現象引發網路熱議。

大學該是一個樂園, 這裡有的應該都是充滿求知欲望、自由、獨立又快樂的靈魂, 而不是一個圈養所, 導師被利益圈養, 學生被導師圈養。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 誰來約束高校導師的權力?

最近, 一位原本前途光明的博士匆匆地結束了自己29歲的生命。

原本網友們都以為這只是一次普通的學生自殺事件, 後來通過其女友在網上發表的文章得知, 這位自殺博士的導師確提及或暗示的要求還包括:澆花、打掃辦公室、拎包、拿水、去停車場接她、陪她逛超市、陪她去家中裝窗簾等。

一時間, 關於高校老師權力濫用現象引發網路熱議。

回顧一段時間以來的新聞, 這並非個案。 導師的權力濫用也不僅局限于學業、科研以及日常生活, 甚至嚴重侵犯人身權益。

這些事件提醒我們, 必須重新檢討高校裡導師與學生的關係。 為何有的導師為所欲為?學生為何懼怕導師, 即便權利受到侵害也保持沉默?

變味的師生關係

中國傳統師生關係, 往往伴隨著“一日為師, 終生為父”的擬親屬關係特徵。 在這種價值框架下, 教師兼具傳道、授業、解惑等多重功能, 並且把學生當作弟子, 學生也視老師為遵從和感恩的對象。

這種師生關係, 帶有東亞的特徵, 也是一種優秀的傳統, 並延續至今。

不過, 時下高校中的導師與學生的最重要關係, 不是這種擬親屬關係, 而是老闆和員工的關係。 一份2017年發佈的名為《大眾化教育下研究生與導師關係的調查與分析》的學術論文指出, 50%以上的研究生, 認為老闆員工關係已成為最主要的“師生關係”, 導師在“老闆化”。

導師“老闆化”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 這種模式來自於美國高校體制。 根據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周光禮和其團隊的研究, 國外的導師制度無非兩種, 一種是歐洲的“導師制”, 一種是美國的“老闆制”。 “導師制”源自德國, 就是師傅帶徒弟, 它是言傳身教的絕對精英教育, 在學生規模很小的情況下,

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模式。 這也有點類似中國的傳統師生關係。 而“老闆制”由美國開創, 也就是首席科學家負責制, 在一個團隊裡面只有一位教授和一群博士及輔助研究人員。 負責的教授, 用拿到的經費來支付團隊成員的開支。

而中國的導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 實際上是歐洲模式和美國模式的雜糅, 表面上是歐洲的模式, 實際上, 更偏向於美國的 “老闆制”——尤其是一些實驗性質比較強的學科。 這就造成了一個局面:一方面導師的權力很大, 管著學生的科研經費、研究方向, 包括畢業, 另一方面又要求學生遵循傳統的禮儀, 對老師言聽計從、感恩戴德。 這種模式並不必然帶來問題, 關鍵在於學生是否遇到對的導師,

如果導師有良知有道德有底線, 那自然是好的, 可一旦導師權力膨脹, 利用權力不斷壓榨學生, 學生往往也毫無招架之力。

可以說, 一切問題的癥結在於, 導師和學生權力的不對等, 導師的權力應該被制度約束, 但目前制度還很不完善。 有學生在接受採訪時就直言不諱表示:你的命運都是老師一句話的事情。 無論現在的課程成績還是以後的畢業論文和找工作什麼的, 都是導師一句話的事。 雖然不少學生喊老師為老闆, 但他們有時也感歎, 職場裡的老闆都比導師“仁慈”。 至少職場裡的員工有合同有薪水有福利, 但高校的導師給的只有承諾, 如果導師最後不履行承諾(比如沒給你好成績或沒給你找好工作)你也沒轍。

當導師控制了學生的“命脈”, 繼而對學生為所欲為, 很多學生只能無奈地保持沉默。

(視覺中國/圖)

約束導師權力, 重塑師生關係

很顯然, 避免導師權力的濫用, 關鍵在於對導師的權力進行縮減和約束。

一方面, 讓師生關係回歸到純粹的教學育人, 讓學生擺脫對導師的人身依附關係。 現在高校普遍的情況是,即便導師道德不出格,學生們卻常常要依託導師來完成學業或取得更好工作機會。比如有的碩士博士從發表論文到找工作,都需要借助導師的人脈。這有的是制度不合理,比如有的高校要求碩士畢業也要發表論文——不論這論文在什麼刊物發表,這完全是一種形式主義,不僅沒必要,還製造出了大量垃圾論文。當然,這也需要學生提升自身實力,如果什麼都有求于導師,不免“拿人手短”。

另一方面,必須從制度層面對導師的權力進行約束,對濫用權力者進行嚴厲懲處。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發佈《關於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要求強化師德監督,有效防止師德失范行為。比如:要構建高校、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多方參與的師德監督體系;健全完善學生評教機制;充分發揮教職工代表大會、工會、學術委員會、教授委員會等在師德建設中的作用;高校及主管部門建立師德投訴舉報平臺,及時掌握師德資訊動態,及時糾正不良傾向和問題。對師德問題做到有訴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複……可制度不應只是寫在紙上,關鍵還在運行落實起來。

中國現代大學體制在師生關係方面,本有著良好的傳統。當導師和學生的關係在權力化、利益化,甚至因此劍拔弩張、水火不容,我們也想呼籲那種傳統的師生關係的回歸。對師生關係,潘光旦有句名言:“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遊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先導,小魚尾隨,從遊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不求而至,不為而成。”

老師就應該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為人師表,從遊過程中,老師做學問的方法以及不言之教,都會潛移默化的薰陶學生,給學生以深刻的啟迪。而學生也由此尊師重教,與老師建立起亦師亦友亦兄亦父的情感聯繫。

比如胡適和羅爾綱,兩人關係密切到衣食住行都呆在老師家的程度。同樣的故事還發生在金岳霖與殷海光的身上。殷海光高中畢業之後,打算去北平學習,卻遭到了家人的堅決反對。沒有經濟來源的殷福生一籌莫展,金嶽霖則鼓勵殷海光來求學,負擔了殷海光的生活費。殷海光後來充滿深情地評價金嶽霖:“在這樣的氛圍裡,我突然碰見業師金岳霖先生。真像濃霧裡看見太陽!這對我一輩子在思想上的影響太具決定作用了……現在回想起來實在鑄造了我的性格和思想生命。”

這種平等友善和諧的師生關係,既存在於兩人志同道合的情形下,更體現在導師和學生意見不合的情況下,允許學生批評導師。學者張中行1930年代在北大求學。據他回憶,當時風氣,師長及校方很寬容來自學生的質疑和批評,比如允許對師長的公開質疑;容許對師長的公開批評;師生因學術問題發生利害衝突,校方的立場是維護學生。

總之,大學該是一個樂園,這裡有的應該都是充滿求知欲望、自由、獨立又快樂的靈魂,而不是一個圈養所,導師被利益圈養,學生被導師圈養。大學之於國家和社會的意義不言而喻,在當下導師權力濫用屢見不見的情形下,對師生關係的激濁揚清已迫在眉睫。

現在高校普遍的情況是,即便導師道德不出格,學生們卻常常要依託導師來完成學業或取得更好工作機會。比如有的碩士博士從發表論文到找工作,都需要借助導師的人脈。這有的是制度不合理,比如有的高校要求碩士畢業也要發表論文——不論這論文在什麼刊物發表,這完全是一種形式主義,不僅沒必要,還製造出了大量垃圾論文。當然,這也需要學生提升自身實力,如果什麼都有求于導師,不免“拿人手短”。

另一方面,必須從制度層面對導師的權力進行約束,對濫用權力者進行嚴厲懲處。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發佈《關於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要求強化師德監督,有效防止師德失范行為。比如:要構建高校、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多方參與的師德監督體系;健全完善學生評教機制;充分發揮教職工代表大會、工會、學術委員會、教授委員會等在師德建設中的作用;高校及主管部門建立師德投訴舉報平臺,及時掌握師德資訊動態,及時糾正不良傾向和問題。對師德問題做到有訴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複……可制度不應只是寫在紙上,關鍵還在運行落實起來。

中國現代大學體制在師生關係方面,本有著良好的傳統。當導師和學生的關係在權力化、利益化,甚至因此劍拔弩張、水火不容,我們也想呼籲那種傳統的師生關係的回歸。對師生關係,潘光旦有句名言:“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遊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先導,小魚尾隨,從遊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不求而至,不為而成。”

老師就應該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為人師表,從遊過程中,老師做學問的方法以及不言之教,都會潛移默化的薰陶學生,給學生以深刻的啟迪。而學生也由此尊師重教,與老師建立起亦師亦友亦兄亦父的情感聯繫。

比如胡適和羅爾綱,兩人關係密切到衣食住行都呆在老師家的程度。同樣的故事還發生在金岳霖與殷海光的身上。殷海光高中畢業之後,打算去北平學習,卻遭到了家人的堅決反對。沒有經濟來源的殷福生一籌莫展,金嶽霖則鼓勵殷海光來求學,負擔了殷海光的生活費。殷海光後來充滿深情地評價金嶽霖:“在這樣的氛圍裡,我突然碰見業師金岳霖先生。真像濃霧裡看見太陽!這對我一輩子在思想上的影響太具決定作用了……現在回想起來實在鑄造了我的性格和思想生命。”

這種平等友善和諧的師生關係,既存在於兩人志同道合的情形下,更體現在導師和學生意見不合的情況下,允許學生批評導師。學者張中行1930年代在北大求學。據他回憶,當時風氣,師長及校方很寬容來自學生的質疑和批評,比如允許對師長的公開質疑;容許對師長的公開批評;師生因學術問題發生利害衝突,校方的立場是維護學生。

總之,大學該是一個樂園,這裡有的應該都是充滿求知欲望、自由、獨立又快樂的靈魂,而不是一個圈養所,導師被利益圈養,學生被導師圈養。大學之於國家和社會的意義不言而喻,在當下導師權力濫用屢見不見的情形下,對師生關係的激濁揚清已迫在眉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