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飲酒致癌比你想像的殘酷!關於喝酒的6大誤區你要瞭解

中國有句古話叫“無酒不成席”,

平時聚會、應酬,

總少不了喝幾杯。

張亞亞攝 千龍網發

年底飯局多,

經不起人勸酒怎麼辦?

現在, 最好的“擋酒牌”來了!

最近有一項研究表明

酒精及其代謝產物乙醛會破壞幹細胞的去氧核糖核酸(DNA),

引起突變,

甚至導致癌症。

對喝酒上臉的人來說, 風險更大。

酒精及其代謝產物乙醛

直接破壞幹細胞DNA

瞭解《自然》雜誌這篇論文前, 需要先瞭解酒精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乙醇-乙醛-乙酸。 其中, 乙醇和乙酸都相對安全, 麻煩的是這個中間產物:乙醛。

乙醛對人體不是個好東西, 如果分解不夠快, 不僅讓人反胃、嘔吐, 還會造成毛細血管擴張, 也就是喝酒臉紅, 更嚴重的是, 它會殺死肝臟細胞, 如果長期被乙醛刺激, 還容易導致肝硬化甚至肝癌。

過去有研究指出, 乙醛會損傷細胞的去氧核糖核酸(DNA)。 世界衛生組織也早就給乙醛蓋了戳:一級致癌物。

當然, 人體不會輕易對乙醛妥協, 我們身上有一種名為乙醛脫氫酶2(ALDH2)的保護性酶, 它能夠防止乙醛的毒性積累, 使它加快代謝為相對安全的乙酸。

那麼, 沒有ALDH2會怎麼樣?

這次, 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就在幾隻喝了酒的小老鼠身上做了實驗。 他們去掉了小鼠身上的ALDH2, 無法及時被降解的乙醛讓小鼠的DNA變得不穩定。 接著, 研究人員敲掉了負責DNA修復的FANCD2基因, DNA不穩定性明顯上升。 在受損DNA的影響下, 造血幹細胞活性顯著降低, 甚至無法正常工作。

這說明ALDH2基因缺陷的人, 或者基因修復能力有缺陷的人, 特別容易受到酒精及其代謝產物乙醛的傷害。

對喝酒上臉的人來說

DNA突變風險更大

造血幹細胞有什麼作用?浙醫二院血液科副主任醫師梁贇解釋,

造血幹細胞是各種血細胞(如紅細胞、白細胞)的種子, 正常的造血幹細胞一旦受損傷突變, 形成惡性克隆的話, 會成為癌變前兆。

直接點說, 幹細胞損傷了, 會增加患癌風險。 “這次《自然》發表的研究論文, 除了表明喝酒的確傷身之外, 對喝酒上臉的人來說, 警示性更高。 ”梁贇醫生表示。 之所以這麼說, 是因為英國科學家在實驗中發現, 攜帶ALDH2基因缺陷的小鼠喝酒後, DNA突變數量是普通老鼠的4倍!

據統計, 亞洲約有5.4億人攜帶ALDH2基因突變, 存在突變的人群, 自身不能合成足夠的ALDH2來降解乙醛, 這種人往往有個特徵——喝酒容易上臉。 科學家曾做過研究, 發現約1/3的東亞人(日本人、中國人和韓國人)身體中缺乏ALDH2, 他們比不缺乏ALDH2的人,

有更高的患食道癌的風險。 對他們來說, 喝的是酒, 拼的可是命啊。

還有個知識點普及下, 浙江大學國際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馬麗萍指出, 對於普遍ALDH2這個基因有突變的人來說, 患上冠心病後, 使用硝酸甘油這種救心藥的藥效只有這個基因不突變人的十分之一。

有研究指出

至少7種癌症與酒精有關

於穎攝 千龍網發

一些人可能要問, 如果我沒有ALDH2和FANCD2缺失, 不耽誤喝吧。

對此, 論文主要作者、英國劍橋大學的科坦·派特爾教授說, 人體內通常情況下有兩道防線能抵禦酒精帶來的危害。 其一是專職降解乙醛的ALDH2。 然而有大量人群, 要麼體內缺乏這種酶, 要麼這種酶產生變異無法降解乙醛。 第二道防線則是體內的DNA修復系統, 能夠在多數情況下修復不同類型的DNA損傷, 但這些系統並不總能正常發揮作用。 派特爾說, 這兩道防線並不完美, 即便那些體內防護機制完好無缺的人, 酒精仍有可能通過不同方式引發癌症。

2016年, 紐西蘭科學家曾發表過一篇文章, 指出人體至少有7個部位的癌症與酒精有明確的聯繫:口咽、喉部、食管、肝臟、結腸、直腸和乳腺。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發表過一項聲明:全世界每年5.5%的新增癌症和5.8%的癌症死亡都是由喝酒引起的。

資料怪嚇人的,但從臨床上來說,這也都是正在發生的事實。

浙江省腫瘤醫院腹部腫瘤外科副主任兼207東病區主任王新保醫生強調,體內積累的乙醛會損害肝臟,對乙肝和丙肝患者來說,喝酒更會增加肝癌風險,“臨床上越來越多病例說明,肝癌、肝硬化發病年齡提前和肝炎(乙肝、丙肝)患者愛喝酒有關”。

他認為,相比過往酒精危害健康的研究,這次英國團隊主要是從分子生物學水準給出了“實錘”,“找到了酒精致癌的分子機制,這為酒精所致癌症的治療可能找到了具體的靶點,但臨床上真正要應用,仍然有很長的路程。”

劉鋒攝 千龍網發

關於喝酒的6大誤區

誤區1

喝酒可以暖身子

事實是,喝酒並不能取暖,反而會加快人體熱量的散失。

酒精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尤其是身體表面的毛細血管。當血管擴張時,流過身體表面的血液會增多。

這血液可是帶著體內的熱量來的,隨著血流量的增多,體內越來越多的熱量會通過皮膚散發出來。

雖然身上覺得暖和了,甚至還會出汗,可實際上體內的熱量卻在不斷散失。

誤區2

喝酒能消愁

大家都聽過“借酒澆愁愁更愁”吧?它是有道理的。

人的心情好壞,與一種叫“5-羥色胺”的物質有關。它分泌增多時,心情就會好;分泌減少時,人就會產生抑鬱情緒。

酒精,可以增加5-羥色胺的分泌,所以鬱悶的時候喝點酒,確實會讓我們暫時好起來。

但是,喝酒後幾小時,5-羥色胺的分泌增加,實際上是提前透支了之後幾天的用量。

你是一時暢快了,接下來幾天就會愁更愁!長此以往,5-羥色胺總是透支性分泌,最後的結果就是耗竭。

誤區3

喝多了摳喉嚨催吐

日常應酬中,不少人採用的“秘訣”就是——喝多了之後到衛生間“摳喉嚨”催吐,嘔吐之後感覺好受一些,甚至可以繼續喝酒。

但這屬於“危險動作”!

催吐時,會強迫性地引起腹內壓增大,除了容易引起胃出血外,還會導致十二指腸的酒精或其他東西進入胰管和膽管,造成胰管堵塞,引發十分兇險的急性胰腺炎,可危及生命。

酒後多喝點水,可以相對降低身體裡酒精濃度,促進排泄。

誤區4

酒兌飲料很時尚

現在,喝酒兌飲料似乎成了一種飲酒時尚。紅酒+雪碧,威士卡+冰紅茶,啤酒+可樂……各種“混搭”組合數不勝數。

由於兌了飲料的酒濃度較低,感覺像在喝飲料,所以很多人對它情有獨鍾。

這種喝法,其實是不健康的!

通常用來兌酒的碳酸飲料,在胃裡放出的二氧化碳氣體會迫使酒精很快進入小腸,而小腸吸收酒精的速度比胃要快得多,從而加大傷害。

另外,酒兌飲料後,喝的人一開始覺得像在喝飲料,就使勁喝,一旦察覺到有酒精作用時,就已經喝多了。

誤區5

喝酒前後吃了頭孢、甲硝唑

喝酒+頭孢/甲硝唑等藥物=致命!

這些藥物會和酒精發生反應,引起中毒症狀,輕則頭痛胸悶,重則致命。

服藥量越大,飲酒越多,症狀越嚴重!老人、兒童或者是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朋友,以及對酒精敏感的朋友,反應都會更加嚴重。這種反應一般會在用藥和飲酒後 15~30分鐘發生。

喝酒前別吃這些藥,喝酒後7天內別吃這些藥!

孢菌素類藥物:頭孢呱酮、頭孢美唑、頭孢米諾、拉氧頭孢、頭孢甲肟、頭孢孟多、頭孢曲松、頭孢氨苄、頭孢唑林、頭孢拉定、頭孢克洛等。

硝咪唑類藥物:如甲硝唑、替硝唑、奧硝唑、塞克硝唑。

其它抗菌藥物:如呋喃唑酮、氯黴素、酮康唑、灰黃黴素。

誤區6

有慢性病,還放縱喝酒

飲酒可誘發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老年人和有糖尿病等基礎病的患者。

另外,據統計,我國每年有11萬人死於酒精中毒引起的腦出血,占總死亡率的1.3%。

最後闢謠君給大家一點關於喝酒的小建議:

如果愛喝酒,請慢慢減量,儘量少喝。

喝酒上臉的人,尤其要少喝。

女性,尤其要少喝。

如果不愛喝酒,就別喝啦。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發表過一項聲明:全世界每年5.5%的新增癌症和5.8%的癌症死亡都是由喝酒引起的。

資料怪嚇人的,但從臨床上來說,這也都是正在發生的事實。

浙江省腫瘤醫院腹部腫瘤外科副主任兼207東病區主任王新保醫生強調,體內積累的乙醛會損害肝臟,對乙肝和丙肝患者來說,喝酒更會增加肝癌風險,“臨床上越來越多病例說明,肝癌、肝硬化發病年齡提前和肝炎(乙肝、丙肝)患者愛喝酒有關”。

他認為,相比過往酒精危害健康的研究,這次英國團隊主要是從分子生物學水準給出了“實錘”,“找到了酒精致癌的分子機制,這為酒精所致癌症的治療可能找到了具體的靶點,但臨床上真正要應用,仍然有很長的路程。”

劉鋒攝 千龍網發

關於喝酒的6大誤區

誤區1

喝酒可以暖身子

事實是,喝酒並不能取暖,反而會加快人體熱量的散失。

酒精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尤其是身體表面的毛細血管。當血管擴張時,流過身體表面的血液會增多。

這血液可是帶著體內的熱量來的,隨著血流量的增多,體內越來越多的熱量會通過皮膚散發出來。

雖然身上覺得暖和了,甚至還會出汗,可實際上體內的熱量卻在不斷散失。

誤區2

喝酒能消愁

大家都聽過“借酒澆愁愁更愁”吧?它是有道理的。

人的心情好壞,與一種叫“5-羥色胺”的物質有關。它分泌增多時,心情就會好;分泌減少時,人就會產生抑鬱情緒。

酒精,可以增加5-羥色胺的分泌,所以鬱悶的時候喝點酒,確實會讓我們暫時好起來。

但是,喝酒後幾小時,5-羥色胺的分泌增加,實際上是提前透支了之後幾天的用量。

你是一時暢快了,接下來幾天就會愁更愁!長此以往,5-羥色胺總是透支性分泌,最後的結果就是耗竭。

誤區3

喝多了摳喉嚨催吐

日常應酬中,不少人採用的“秘訣”就是——喝多了之後到衛生間“摳喉嚨”催吐,嘔吐之後感覺好受一些,甚至可以繼續喝酒。

但這屬於“危險動作”!

催吐時,會強迫性地引起腹內壓增大,除了容易引起胃出血外,還會導致十二指腸的酒精或其他東西進入胰管和膽管,造成胰管堵塞,引發十分兇險的急性胰腺炎,可危及生命。

酒後多喝點水,可以相對降低身體裡酒精濃度,促進排泄。

誤區4

酒兌飲料很時尚

現在,喝酒兌飲料似乎成了一種飲酒時尚。紅酒+雪碧,威士卡+冰紅茶,啤酒+可樂……各種“混搭”組合數不勝數。

由於兌了飲料的酒濃度較低,感覺像在喝飲料,所以很多人對它情有獨鍾。

這種喝法,其實是不健康的!

通常用來兌酒的碳酸飲料,在胃裡放出的二氧化碳氣體會迫使酒精很快進入小腸,而小腸吸收酒精的速度比胃要快得多,從而加大傷害。

另外,酒兌飲料後,喝的人一開始覺得像在喝飲料,就使勁喝,一旦察覺到有酒精作用時,就已經喝多了。

誤區5

喝酒前後吃了頭孢、甲硝唑

喝酒+頭孢/甲硝唑等藥物=致命!

這些藥物會和酒精發生反應,引起中毒症狀,輕則頭痛胸悶,重則致命。

服藥量越大,飲酒越多,症狀越嚴重!老人、兒童或者是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朋友,以及對酒精敏感的朋友,反應都會更加嚴重。這種反應一般會在用藥和飲酒後 15~30分鐘發生。

喝酒前別吃這些藥,喝酒後7天內別吃這些藥!

孢菌素類藥物:頭孢呱酮、頭孢美唑、頭孢米諾、拉氧頭孢、頭孢甲肟、頭孢孟多、頭孢曲松、頭孢氨苄、頭孢唑林、頭孢拉定、頭孢克洛等。

硝咪唑類藥物:如甲硝唑、替硝唑、奧硝唑、塞克硝唑。

其它抗菌藥物:如呋喃唑酮、氯黴素、酮康唑、灰黃黴素。

誤區6

有慢性病,還放縱喝酒

飲酒可誘發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老年人和有糖尿病等基礎病的患者。

另外,據統計,我國每年有11萬人死於酒精中毒引起的腦出血,占總死亡率的1.3%。

最後闢謠君給大家一點關於喝酒的小建議:

如果愛喝酒,請慢慢減量,儘量少喝。

喝酒上臉的人,尤其要少喝。

女性,尤其要少喝。

如果不愛喝酒,就別喝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