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央黨校副校長王東京: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著力點

中國經濟週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週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文| 中央黨校副校長 王東京

編輯:蔣莉莉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週刊》2018年第4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中國經濟也進入發展新常態, 目前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 為跨越這一關口, 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貫徹新發展理念,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目標。

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科學內涵包括:堅持品質第一、效益優先,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

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首次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 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行動指南, 對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經濟學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指導意義。 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導, 在理論上把握兩個不同;在實踐中抓住三個重點。

黨對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新認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 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經過30多年經濟高速增長之後, 我們要將速度從高速轉為中高速;結構從中低端轉為中高端;動力要從投資、出口拉動轉為創新驅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 基本特徵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

領會現代化經濟體系科學內涵要把握准兩個“不同”

全面準確地領會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科學內涵, 首先要弄清兩個不同:

一是經濟體系與產業體系不同。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十九大報告的一個新提法, 現在經濟學教科書中有產業體系或工業體系等概念, 但產業體系或工業體系的含義明顯不同於經濟體系,

它們只是經濟體系的組成部分。 研讀十九大報告, 筆者體會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是指由“產業體系、創新體系、協調體系、開放體系、體制機制”等5個子系統構成的一個大系統。 我們不能望文生義, 簡單地將經濟體系等同於產業體系或工業體系。 不然在概念理解上差之毫釐, 落實層面會失之千里。

二是現代化經濟體系與傳統經濟體系不同。 兩者的區別, 就在於是否符合新發展理念。 符合新發展理念的經濟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否則就是傳統的經濟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既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 也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這句話其實包含兩個重要判斷:一是跨越關口需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二是我們目前的經濟體系還不是現代化經濟體系,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們的目標。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貫徹新發展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貫徹新發展理念, 是在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科學論斷。 新中國成立後的一個時期, 為了迅速建立工業體系, 過度強調發展重工業, 結果導致農業、輕工業、重工業比例失調;為了超英趕美, 在處理積累與消費的關係上重生產輕生活, 沒有把發展生產同改善人民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那時流行一個口號:“勒緊褲帶搞建設”。 出現這樣的問題, 既有歷史的客觀原因,

也有經濟建設指導思想上的失誤。

上世紀80年代初, 由中央黨校發起, 理論界開展了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大討論。 作為這次大討論的成果, 黨的十二大報告將“一要吃飯, 二要建設”確定為我國經濟工作的基本原則。 此後, 積累與消費以及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比例關係得到了逐步調整。

改革開放以來, 中國的經濟成就舉世矚目。 2010年經濟總量已超過日本, 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人民也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歷史跨越。 但經濟仍存在一些問題:從發展驅動看, 主要是靠投資、出口拉動, 創新不足;從供給端看, 供給效率和品質不高, 結構性矛盾突出;從生態環境看, 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追求增長的現象在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從國際收支看, 進出口長期失衡,對外依存度偏高;從財富分配看,不同地區、不同群體的收入存在較大差距,基尼係數偏高。

針對上面這些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新發展理念。而且強調五大新發展理念是今後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也是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出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

新發展理念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其中創新發展是動力;協調發展是原則;綠色發展是方式;開放發展是路徑;共用發展是目的。如果把發展經濟比作做蛋糕,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創新發展是解決怎樣將蛋糕做大;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是怎樣把蛋糕做好;而共用發展是解決怎樣分蛋糕的問題。從理論構建的角度看,新發展理念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提供了理論框架。

落實六大舉措應抓住三個重點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就如何用新發展理念引領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提出了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等六大戰略舉措。落實這六大舉措,筆者認為應抓住三個重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個關鍵字

第一個重點: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想,是基於我國的經濟發展實踐,綜合研判全球經濟大勢和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的符合中國國情、可以保證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中國方案。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三個關鍵字,第一個關鍵字是“改革”。顯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同於以往的政府調結構,而是強調從生產端發力,通過改革解決結構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質是一場改革,要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習近平總書記這裡講的改革,強調的是改革資源配置的體制機制。具體講,就是要通過改革要素市場體制化解產能過剩;改革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引導資源優化配置;改革行政審批體制與財稅體制降低企業制度性成本;改革金融體制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改革投融資體制擴大有效投資補短板。

第二個關鍵字是“供給側”。十九大報告明確強調,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品質作為主攻方向。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供給側,所以改革必須從供給側發力。首先要從生產端優化生產要素的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從體制機制上解決供需錯位問題。同時,還要優化現有產品和服務功能,提升供給品質,並通過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提供新的產品和服務,創造新的供給,以此創造和引導新的需求。

第三個關鍵字是“結構”。怎樣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築牢實體經濟?近期任務,是“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不僅是為了調整供求關係、緩解工業品價格下行壓力,而且也是為了去杠杆、防範金融風險。而降成本、補短板,則是為了提高企業競爭力、改善企業發展的外部條件、增強經濟增長能力。結構性改革的長期目標,是建立供給結構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的體制機制,增強供給結構適應需求變化的靈活性,實現供需動態平衡。

科技創新與體制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

第二個重點:堅持以創新發展為動力。一個國家的經濟就好比是一艘在大海裡行駛的航船,有動力才能前進。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可長期以來經濟學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經濟發展要靠投資、消費、出口等“三駕馬車”拉動,此觀點最初是來自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這裡不去評論凱恩斯《通論》的對錯,但有一點很清楚,“三駕馬車”是需求側的拉動力而非供給側的驅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但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經濟規模大而不強,經濟增速快而不優,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拉動。然而這種傳統的發展方式已經不可持續,必須轉向創新發展。建設現代經濟體系的著力點是實體經濟,發展實體經濟要從供給側驅動。供給側的驅動力是什麼?當然是創新。如何實施創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科技創新與體制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的思想,既要通過體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又要通過科技創新帶動體制創新。

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是核心關鍵

第三個重點:堅持以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係為核心。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學習蘇聯模式,長期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改革開放以後,我們黨開始對政府和市場的關係進行探索。直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機統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準確定位和把握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必須正確認識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關係。”

要特別提出的是,十九大報告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在闡述“堅持新發展理念”時講的。為何要在這個部分講?筆者理解,用新發展理念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等,都涉及資源配置方式的改革。由此看,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關鍵。

進出口長期失衡,對外依存度偏高;從財富分配看,不同地區、不同群體的收入存在較大差距,基尼係數偏高。

針對上面這些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新發展理念。而且強調五大新發展理念是今後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也是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出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

新發展理念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其中創新發展是動力;協調發展是原則;綠色發展是方式;開放發展是路徑;共用發展是目的。如果把發展經濟比作做蛋糕,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創新發展是解決怎樣將蛋糕做大;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是怎樣把蛋糕做好;而共用發展是解決怎樣分蛋糕的問題。從理論構建的角度看,新發展理念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提供了理論框架。

落實六大舉措應抓住三個重點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就如何用新發展理念引領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提出了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等六大戰略舉措。落實這六大舉措,筆者認為應抓住三個重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個關鍵字

第一個重點: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想,是基於我國的經濟發展實踐,綜合研判全球經濟大勢和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的符合中國國情、可以保證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中國方案。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三個關鍵字,第一個關鍵字是“改革”。顯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同於以往的政府調結構,而是強調從生產端發力,通過改革解決結構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質是一場改革,要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習近平總書記這裡講的改革,強調的是改革資源配置的體制機制。具體講,就是要通過改革要素市場體制化解產能過剩;改革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引導資源優化配置;改革行政審批體制與財稅體制降低企業制度性成本;改革金融體制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改革投融資體制擴大有效投資補短板。

第二個關鍵字是“供給側”。十九大報告明確強調,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品質作為主攻方向。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供給側,所以改革必須從供給側發力。首先要從生產端優化生產要素的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從體制機制上解決供需錯位問題。同時,還要優化現有產品和服務功能,提升供給品質,並通過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提供新的產品和服務,創造新的供給,以此創造和引導新的需求。

第三個關鍵字是“結構”。怎樣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築牢實體經濟?近期任務,是“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不僅是為了調整供求關係、緩解工業品價格下行壓力,而且也是為了去杠杆、防範金融風險。而降成本、補短板,則是為了提高企業競爭力、改善企業發展的外部條件、增強經濟增長能力。結構性改革的長期目標,是建立供給結構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的體制機制,增強供給結構適應需求變化的靈活性,實現供需動態平衡。

科技創新與體制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

第二個重點:堅持以創新發展為動力。一個國家的經濟就好比是一艘在大海裡行駛的航船,有動力才能前進。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可長期以來經濟學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經濟發展要靠投資、消費、出口等“三駕馬車”拉動,此觀點最初是來自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這裡不去評論凱恩斯《通論》的對錯,但有一點很清楚,“三駕馬車”是需求側的拉動力而非供給側的驅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但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經濟規模大而不強,經濟增速快而不優,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拉動。然而這種傳統的發展方式已經不可持續,必須轉向創新發展。建設現代經濟體系的著力點是實體經濟,發展實體經濟要從供給側驅動。供給側的驅動力是什麼?當然是創新。如何實施創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科技創新與體制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的思想,既要通過體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又要通過科技創新帶動體制創新。

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是核心關鍵

第三個重點:堅持以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係為核心。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學習蘇聯模式,長期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改革開放以後,我們黨開始對政府和市場的關係進行探索。直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機統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準確定位和把握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必須正確認識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關係。”

要特別提出的是,十九大報告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在闡述“堅持新發展理念”時講的。為何要在這個部分講?筆者理解,用新發展理念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等,都涉及資源配置方式的改革。由此看,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關鍵。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