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臘八 吃熱氣騰騰臘八粥 瞭解各地臘八風俗

臘八節到了!自古以來, 臘八被認為是十二月最重要的節日, 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

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 從先秦起, 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 祈求豐收和吉祥。 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 人們還要逐臘八節疫。 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去規避疫儀式。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 臘八粥也叫“七寶五粥”。 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 佛教創始者釋迦摩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 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 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 含棄王位, 出家修道。 初無收穫, 後經六年苦行, 于臘月八日, 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 在這六年苦行中, 每日僅食一麻一米。 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 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作紀念。

對於它的傳說總說紛紜, 在各地也形成了不同的臘八文化, 其中以臘八粥為主。 南北各地,

只是臘八粥的材料不太一樣。

在民間, 吃臘八粥時, 有的地方要在太陽出山以前。 吃飯時, 端一碗粥, 先用筷子往院內各顆樹上抹一些:然後用木根敲打樹幹三下。 口中還要唱道, “管你結棗不結棗, 年年打你三斧腦。 ”“看你結杏不結杏, 年年打你三大棍”等等。

習慣稱之為祭樹, 卻有除蟲防蟲之效益。

民間相傳, 臘入這天忌吃菜, 說吃了菜莊稼地裡雜草多。 另外, 在這一天, 忌諱出嫁的女兒回娘家。 否則, 娘家一年不如意。 俗諺雲:“臘八不吃娘家米;吃了娘家米, 一輩子還不起。 ”山東武城、沂南等地, 新媳婦(結婚不滿三年)這天必須回娘家, 否則, 對婆家不利。

臘八節其他地方有什麼習俗呢?

(1)甘肅風俗

甘肅人傳統煮臘八粥用五穀、蔬菜, 煮熟後除家人吃, 還分送給鄰里, 還要用來喂家畜。 在蘭州、白銀等地區, 臘入粥煮得很講究, 用大米、紅棗、白果、蓮子、葡萄乾、杏幹、瓜幹、核桃仁、青紅絲、白糖、肉丁等煮成。 煮熱後先用來做門神、灶神、士神、財神, 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五穀豐管;再分給親鄰, 最後一家人享用。 甘肅武威地區講究過“素臘八”, 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 煮熟後配炸麻花同吃, 民俗叫做“扁豆粥泡散”。

(2)青海風俗

青海西寧, 雖漢族人居多, 可是臘八不吃粥, 而是吃麥仁飯。 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 加上請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 經一夜文火煮熬,

肉、麥交融成乳糜狀, 清晨揭鍋, 異香撲鼻, 食之可口。

(3)山東風俗

在山東“孔府食制”中, 規定“臘八粥”分兩種, 一種是用米米仁、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您米等熬成的, 盛入碗裡還要加些“粥果”, 主要是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 是為點綴。 這種粥專快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 另一種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 是給孔府裡當差們喝的。

(4)江蘇風俗

江蘇地區吃臘八粥分甜威兩種, 煮法一樣。 只是成粥是加青菜和油。 蘇州人煮臘人粥要放入茨菇、李養、胡桃仁、松子仁、炎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 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雲:“臘月八日粥, 傳自梵王國, 七寶美調和, 五味香摻人。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