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熱烈祝賀廖美琳教授榮獲第二屆“上海白玉蘭醫學巾幗成就獎”

(左起第六位為廖美琳教授)

今日, 由上海市女醫師協會等主辦的第二屆“上海最美女醫師”系列獎項舉行頒獎典禮。 本屆評選首次設立“上海白玉蘭醫學巾幗成就獎”,

以表彰一批年過70依然活躍在臨床一線的女醫生。 廖美琳教授獲此殊榮。

廖美琳教授榮獲第二屆“上海白玉蘭醫學巾幗成就獎”

1月19日《文匯報》官方APP首頁刊登專題報導

廖美琳小傳

1934年出生, 主任醫師、教授, 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

上海市胸科醫院首席專家。

1957年畢業於上海第二醫學院醫療系。 在國內率先提出小細胞肺癌多學科診治策略, 開創中國小細胞肺癌綜合診治先河。 長期從事各類肺部疾病的診治, 尤其在肺部腫瘤診斷、肺癌化療和多學科治療, 非小細胞肺癌個體化方案的研究、肺癌的靶向治療、外周血幹細胞移植在胸部腫瘤的應用等方面頗有建樹。 在國內外發表論文200餘篇。 主編了《肺癌》、《肺癌診治規範》、《惡性胸膜間皮瘤》、《肺部腫瘤學》、《微小結節肺癌》等醫學專著, 參編專著10餘部。

兼任中國抗癌協會臨床腫瘤學協作專業委員會(CSCO)榮譽主席、中國臨床腫瘤協會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亞洲腫瘤學會委員、中華腫瘤學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理事、防癆協會理事、上海腫瘤學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呼吸學會委員等學術任職。

曾先後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等科研獎項。曾榮獲中國醫師獎、全國文明建設先進工作者、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上海市“十佳醫生”、上海市勞動模範、上海市醫學榮譽獎、上海市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永遠把患者放在第一位”

——廖美琳教授專訪

無論是在患者眼裡,還是在腫瘤專家眼裡,她的醫術都很“神”,能一眼“瞅”出疑難雜症,挽回患者的生機。而這一切,都源於她早年就養成的從書本尋找答案的鑽研精神。

在中國肺癌研究領域,她被尊為執牛耳者:率先在國內進行大規模的女性肺癌的流行病研究和外周血幹細胞支援下的肺癌高劑量化療研究,在國際上率先開展小細胞肺癌的手術多學科綜合治療。

今年已84歲高齡的她,出門診,查房,參加會議……她傾其所有地傳幫帶教,圖的是“學生們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把我未完成的事業延續下去,發展下去”。

“我以老師為榜樣,把‘為患者服務’的精神貫穿於整個臨床工作中”

廖美琳出生在蘇州,成長在上海一個知識份子家庭。她的父親曾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和東京工業大學,回國後就職于上海交通大學。在家庭的薰陶下,從小就聰明伶俐的廖美琳在高中畢業後,準備報考上海交通大學電機專業,卻因父親意外中風病逝,遂改填報上海第二醫學院,決心成為一名醫生,以圖將來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1957年7月廖美琳從醫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新成立的上海市胸科醫院從事肺內科工作。

“我踏入胸科醫院不久就親眼目睹兩件事,讓我難以忘懷,且深受教育。”廖美琳回憶說,一天,她跟著吳善芳老師去看門診,還未走進診室,早已等候在門口的患者都畢恭畢敬齊刷刷地站了起來,“這一站,把我嚇了一跳。當時,就有患者對我說:‘吳醫生是個好醫生,我們真心佩服他,他說的話我們患者都愛聽’。”

又有一次,一位因缺乏營養骨瘦如柴的肺結核患者意外地發現床頭櫃上多了一碗濃濃的羅宋湯,裡面還有當時相當緊缺的牛肉。後來一打聽,大家才知道,這碗羅宋湯是吳善芳老師親自為患者熬的。

廖美琳說:“我以老師為榜樣,把‘為患者服務’的精神貫穿於整個臨床工作中,不但激勵著自己,也影響著我的學生。你要想讓患者真心尊重你,首先自己要付出真心。”

與恩師徐昌文(居中)合影

上世紀60年代,還是主治醫生的廖美琳目睹粗大的引流管插入患者有積液的胸腔進行引流時患者痛苦不堪的神情,她為此常常自責。經過反復思考與研究,廖美琳大膽地提出了用細矽膠管取代舊式的粗引流管,實現持續引流,並輔以藥物注入治療後,明顯提高了患者的生命品質。接著,她根據臨床實踐撰寫了一篇總結性論文《細矽管胸腔插管引流治療癌性胸腔積液》,徹底推翻了此前一些醫學權威認為“胸水不治”的觀點。

瘦弱的廖美琳在患者危急時刻,有時會迸發出連她自己也想不到的力量。一次值班時,看到呼號燈亮起,廖美琳第一個趕到病床前,發現患者呼吸困難,就一把將患者倒提起來,拍著他的背讓他嘔出了血塊,解除了患者的窒息危機。要知道,這是一位男性患者,體重不輕。提起這件事,廖美琳說:“當時也不知道是從哪兒來的那麼大的力氣,大概是醫生的本能和應激吧。”

“醫生永遠要把患者放在第一位!”廖美琳總是盡自己所能幫助患者解決痛苦。注意到肺癌的發病率在不斷上升,廖美琳又在老師的引領下開始了對肺癌診治的研究。她的第一篇關於肺癌的論文——《肺癌的倍增時間與預後的關係》被刊登在中華醫學雜誌上,更增強了廖美琳研究肺癌的信心。

“在肺癌研究領域,她總是執牛耳”

廖美琳先後榮獲了中國醫師獎、中國肺癌研究終身成就獎等榮譽稱號。無論是在患者眼裡,還是在腫瘤專家眼裡,廖美琳的醫術很“神”。

一位農村來的患者在縣醫院被診斷為肺癌晚期,慕名趕到上海找廖美琳救命。患者一進診室,廖美琳就聞出他身上的“味道”不對勁。她告訴患者,你這味道是典型的細菌感染引起的。化驗結果證實,果然是肺膿瘍。於是患者住院進行抗菌藥物的治療,很快就康復出院了。

原中國抗癌協會臨床腫瘤學協作中心執行委員會主任委員、黑龍江省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所長馬軍教授回憶說:“我省一位中年患者肺部有一占位性病變,多家醫院均診斷為肺癌,患者極度悲觀絕望。廖教授在研究了患者的CT和PET-CT報告後,明確提出患者肺部的占位性病變不是腫瘤,可能是肺部黴菌感染。術後的病理報告結果證實了廖教授的診斷完全正確。廖教授如此精湛的醫術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一位中年肺癌患者曾經復發了好幾次,仔細分析之後,廖美琳發現新長出來的病灶和以前的病灶是由不同基因導致的,是一種“異質性肺癌”,於是她建議患者手術切除兩個新病灶,再用原先的藥物繼續控制老病灶。結果,這位老患者手術後又活了5年,到今年已經帶瘤生存了14年。

上世紀70年代末,廖美琳重點研究小細胞肺癌,在國內首先提出小細胞肺癌化療結合手術的多學科治療,將小細胞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從10%以下提高到36.3%,改變了以往認為小細胞肺癌不能手術的觀點,處於國際領先水準。她在國內還率先開展了Ⅰ~Ⅲ期非小細胞肺癌手術多學科隨機研究。1985年開始,她開展肺癌化療的新藥研究,在國內率先開展自體外周血幹細胞支持下的高劑量化療在小細胞肺癌中的研究,使這部分患者的中位元生存期延長至22個月,進一步提高了癌症患者的生存率。

1995年,廖美琳開始負責上海市醫學領先學科“肺部腫瘤學”的研究,2001年她又負責建設上海市肺部腫瘤臨床醫學中心。

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吳一龍教授說,自己知道廖美琳這個名字,是在上世紀80年代,“那時候我只是一個小小的住院醫生,而廖醫生已是我國肺癌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敬仰之餘總覺得她是那麼遙遠”。在1996年於上海舉行的第6屆全國肺癌大會上,吳一龍才第一次認識廖美琳,“記得那一年她所作的大會報告,是關於肺癌臨床研究、設計和統計學分析的內容,這份報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指引我之後在循證醫學道路上探索和尋求的啟蒙之作”。

在吳一龍教授眼裡,廖美琳教授是肺癌領域的全才。他說:“廖美琳教授在肺癌研究上的獨到眼光和開拓性探索,令人欽佩:非小細胞肺癌的新輔助化療研究、外周血幹細胞支持下的肺癌高劑量化療、肺癌的預後因數研究,還有她專注的女性肺癌問題等,可以說,在肺癌研究領域,廖美琳教授總是執牛耳,是我們前進路上的領跑者。”

“在同樣吸煙的條件下,女性患肺癌的危險性要比男性高出3倍”

作為女性,廖美琳對女性患者有著特殊的關愛,她最早開始關注“女性肺癌研究”,率先進行了大規模女性肺癌的流行病、病因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得出的結果令人咋舌:“中國女性肺癌比例明顯高於歐洲等西方國家”,“上海女性肺癌發病率屬全球高發病率行列”,“上海中心城區女性肺癌發病增加幅度高於男性”,“肺癌確診時女性晚期多於男性”。2006年,廖美琳的這篇題為《中國上海人群女性肺癌的發病和時間趨勢及生存時間》的論文,獲得了當年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一等獎,結束了該獎項數年空缺的狀況。

針對女性肺癌的流行病研究狀況,這些年來,廖美琳更是注重女性肺癌防治的宣教工作,並把“戒煙”二字放在首位。她說:“過去對肺癌高危人群的界定是‘抽煙’、‘男性’,而現在女性不能再排除在高危人群之外了,在同樣吸煙的條件下,女性患肺癌的危險性要比男性高出3倍。”

廖美琳解釋說:“對於同樣致肺癌的環境‘煙’,女性更脆弱。女性肺癌患者越來越多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女性吸煙或被迫吸‘二手煙’導致肺癌的產生,二是常年吸取廚房油煙,導致肺部病變。成年女性體內有一種被稱為CY1P1的酶,這種酶能夠使香煙中的致癌物質活化,從而種下危害健康的種子。”

為此,無論是在醫院進行診療,還是到社區參加宣教,廖美琳總是大聲呼籲“戒煙是第一位的”,勸告大家儘量減少“被動吸煙”。

廖美琳還指出,觸摸“三手煙”將使孩子變笨。所謂“三手煙”就是吸煙以後有害氣體顆粒會粘在衣服、被褥、傢俱上,被人觸碰而受到污染。吸煙後籠罩的煙霧氣體中含有大於4000種化學物質,包括焦油、一氧化碳和刺激性氣體,其中致癌物質就有60多種。在煙霧環境下,青少年兒童的體格發育會遲緩,造成精神緊張、情緒不安、內分泌失調。在“二手煙”、“三手煙”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進入成年後腫瘤的發病率也會增高,尤其是肺癌的發病率、死亡率更高。

廖美琳提醒人們:“由於肺癌早期沒有特異性症狀,或對呼吸道的一些症狀不重視未能及時診治,70%的肺癌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失去了手術機會。我們提倡定期健康體檢。體檢一般分為健康體檢以及防癌查體,建議女士們到專科醫院進行專業的防癌查體。出現咳嗽、咯血、間斷胸痛等與肺癌常見症狀相似的女士尤其要引起高度警惕,及時到醫院求診。”

“一個人冒尖沒有用,關鍵是看有無培養好接班人”

“我在上海市胸科醫院遇到了兩位好老師,一位是徐昌文教授,另一位是吳善芳教授。我從兩位老師身上學到了精湛的醫技,更學會了怎樣做人、怎樣熱情對待患者。今天我感到尤為高興的是,我的眾多好學生紛紛成長起來,並且已經挑起了大樑,像陸舜、簡紅、陳智偉……”說起自己敬愛的老師和得意的學生,廖美琳一臉的幸福。

已經成為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候任主委、上海市肺部腫瘤臨床醫學中心主任的陸舜是1988年進入上海市胸科醫院並師從廖美琳的。他說,“每每回憶起老師的教誨,如沐春風。老師一直諄諄教誨我要先做人,後做學問,要求我們善待患者,善待同事,要尊重師長,尊重同道,而她的身體力行更是我們的學習榜樣”。

在陸舜的印象中,廖老師對待患者極其耐心和細緻。那些慕名而來找她看病的患者,有的光病史和影像學資料就有幾斤重,“老師每次都要求我們根據時間順序排好,每張仔細閱讀。她很少在下午一點前結束上午的門診時間,50多年來她幾乎都是如此”。

作為學生,陸舜還親身感受老師誠以治學和寬以待人的風範,“她要求我們對待學問要嚴謹。每次對於我的論文,老師都修改了不下五六次,每個資料、每張圖表老師都認真核實。最初的文章老師幾乎等於重新再寫了一遍”。

讓學生們感佩的還有她勤奮、無私的精神。如今,已是耄耋老人的廖美琳每星期的日程還總是排得滿滿的:兩個半天的特需門診,為全國各地來的肺部疾病患者細心診治;每週一次的病房帶教查房,以豐富的學識為年輕醫師講解具體的臨床問題;堅持參與科室疑難病例的討論會診,為年輕醫師剖析難點、開發思路。另外,她還應邀外出會診、參加會議,還在堅持學習、看書、查資料……忙得不亦樂乎。

廖美琳教授“桃李滿天下”

作為醫院首席專家,廖美琳還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人才培養的任務。為了使更多的青年人才脫穎而出,她因人施教,制定培養計畫,在嚴格要求的同時,因勢利導,毫無保留地傳授帶教;她還積極創造條件,幫助青年人開展科研、開設課題,利用各種管道,選送中青年醫師出國進修深造;她還舉賢薦才,甘當人梯,支持和培養青年骨幹走上管理崗位。從醫術到醫德,從20多歲的實習醫生到四五十歲的專家主任,只要是她自己的學生,她都會真誠地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教導。廖美琳常常告訴學生,做人要“謙和”,無論對待同事、朋友或病人時,都要謹記“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道理。

廖美琳在很多場合都說:“作為學科帶頭人,要有自己的接班人,形成一支老、中、青的梯隊,才能讓前輩醫生們的所學所得經久不息地流傳下去。一個人冒尖沒有用,關鍵是看有無培養好接班人。只有把接班人培養好了,後繼有人了,才算真正的成功。”

她還一直擔任國家級繼續教育學習班“肺癌診斷和多學科治療”的負責人,從1996年至今己成功舉辦10多期,培養了全國各地近千名醫務人員。對於培養學生,她總是傾其所有的知識和技能。“我希望自己的學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都超越我,把我所未完成的事業延續下去,發展下去。”廖美琳如是說。

如今,廖美琳可謂桃李滿天下。對於這樣一位德藝雙馨的臨床醫學家、教育學家和科學家,學生們也總是心存敬意、饋以真情。陸舜、簡紅他們幾個學生除了對老師噓寒問暖外,還時常會把有關國際肺癌研究的前沿文獻資料先下載,再放大字型大小,然後再列印出來,供老師深入研究,還與老師深入探討肺癌的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綜合治療等學術問題。

每每念及這些,廖美琳由衷地感歎:“學生知恩于心、感恩於行的‘反哺’情結,讓我感動不已。”

曾先後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等科研獎項。曾榮獲中國醫師獎、全國文明建設先進工作者、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上海市“十佳醫生”、上海市勞動模範、上海市醫學榮譽獎、上海市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永遠把患者放在第一位”

——廖美琳教授專訪

無論是在患者眼裡,還是在腫瘤專家眼裡,她的醫術都很“神”,能一眼“瞅”出疑難雜症,挽回患者的生機。而這一切,都源於她早年就養成的從書本尋找答案的鑽研精神。

在中國肺癌研究領域,她被尊為執牛耳者:率先在國內進行大規模的女性肺癌的流行病研究和外周血幹細胞支援下的肺癌高劑量化療研究,在國際上率先開展小細胞肺癌的手術多學科綜合治療。

今年已84歲高齡的她,出門診,查房,參加會議……她傾其所有地傳幫帶教,圖的是“學生們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把我未完成的事業延續下去,發展下去”。

“我以老師為榜樣,把‘為患者服務’的精神貫穿於整個臨床工作中”

廖美琳出生在蘇州,成長在上海一個知識份子家庭。她的父親曾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和東京工業大學,回國後就職于上海交通大學。在家庭的薰陶下,從小就聰明伶俐的廖美琳在高中畢業後,準備報考上海交通大學電機專業,卻因父親意外中風病逝,遂改填報上海第二醫學院,決心成為一名醫生,以圖將來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1957年7月廖美琳從醫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新成立的上海市胸科醫院從事肺內科工作。

“我踏入胸科醫院不久就親眼目睹兩件事,讓我難以忘懷,且深受教育。”廖美琳回憶說,一天,她跟著吳善芳老師去看門診,還未走進診室,早已等候在門口的患者都畢恭畢敬齊刷刷地站了起來,“這一站,把我嚇了一跳。當時,就有患者對我說:‘吳醫生是個好醫生,我們真心佩服他,他說的話我們患者都愛聽’。”

又有一次,一位因缺乏營養骨瘦如柴的肺結核患者意外地發現床頭櫃上多了一碗濃濃的羅宋湯,裡面還有當時相當緊缺的牛肉。後來一打聽,大家才知道,這碗羅宋湯是吳善芳老師親自為患者熬的。

廖美琳說:“我以老師為榜樣,把‘為患者服務’的精神貫穿於整個臨床工作中,不但激勵著自己,也影響著我的學生。你要想讓患者真心尊重你,首先自己要付出真心。”

與恩師徐昌文(居中)合影

上世紀60年代,還是主治醫生的廖美琳目睹粗大的引流管插入患者有積液的胸腔進行引流時患者痛苦不堪的神情,她為此常常自責。經過反復思考與研究,廖美琳大膽地提出了用細矽膠管取代舊式的粗引流管,實現持續引流,並輔以藥物注入治療後,明顯提高了患者的生命品質。接著,她根據臨床實踐撰寫了一篇總結性論文《細矽管胸腔插管引流治療癌性胸腔積液》,徹底推翻了此前一些醫學權威認為“胸水不治”的觀點。

瘦弱的廖美琳在患者危急時刻,有時會迸發出連她自己也想不到的力量。一次值班時,看到呼號燈亮起,廖美琳第一個趕到病床前,發現患者呼吸困難,就一把將患者倒提起來,拍著他的背讓他嘔出了血塊,解除了患者的窒息危機。要知道,這是一位男性患者,體重不輕。提起這件事,廖美琳說:“當時也不知道是從哪兒來的那麼大的力氣,大概是醫生的本能和應激吧。”

“醫生永遠要把患者放在第一位!”廖美琳總是盡自己所能幫助患者解決痛苦。注意到肺癌的發病率在不斷上升,廖美琳又在老師的引領下開始了對肺癌診治的研究。她的第一篇關於肺癌的論文——《肺癌的倍增時間與預後的關係》被刊登在中華醫學雜誌上,更增強了廖美琳研究肺癌的信心。

“在肺癌研究領域,她總是執牛耳”

廖美琳先後榮獲了中國醫師獎、中國肺癌研究終身成就獎等榮譽稱號。無論是在患者眼裡,還是在腫瘤專家眼裡,廖美琳的醫術很“神”。

一位農村來的患者在縣醫院被診斷為肺癌晚期,慕名趕到上海找廖美琳救命。患者一進診室,廖美琳就聞出他身上的“味道”不對勁。她告訴患者,你這味道是典型的細菌感染引起的。化驗結果證實,果然是肺膿瘍。於是患者住院進行抗菌藥物的治療,很快就康復出院了。

原中國抗癌協會臨床腫瘤學協作中心執行委員會主任委員、黑龍江省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所長馬軍教授回憶說:“我省一位中年患者肺部有一占位性病變,多家醫院均診斷為肺癌,患者極度悲觀絕望。廖教授在研究了患者的CT和PET-CT報告後,明確提出患者肺部的占位性病變不是腫瘤,可能是肺部黴菌感染。術後的病理報告結果證實了廖教授的診斷完全正確。廖教授如此精湛的醫術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一位中年肺癌患者曾經復發了好幾次,仔細分析之後,廖美琳發現新長出來的病灶和以前的病灶是由不同基因導致的,是一種“異質性肺癌”,於是她建議患者手術切除兩個新病灶,再用原先的藥物繼續控制老病灶。結果,這位老患者手術後又活了5年,到今年已經帶瘤生存了14年。

上世紀70年代末,廖美琳重點研究小細胞肺癌,在國內首先提出小細胞肺癌化療結合手術的多學科治療,將小細胞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從10%以下提高到36.3%,改變了以往認為小細胞肺癌不能手術的觀點,處於國際領先水準。她在國內還率先開展了Ⅰ~Ⅲ期非小細胞肺癌手術多學科隨機研究。1985年開始,她開展肺癌化療的新藥研究,在國內率先開展自體外周血幹細胞支持下的高劑量化療在小細胞肺癌中的研究,使這部分患者的中位元生存期延長至22個月,進一步提高了癌症患者的生存率。

1995年,廖美琳開始負責上海市醫學領先學科“肺部腫瘤學”的研究,2001年她又負責建設上海市肺部腫瘤臨床醫學中心。

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吳一龍教授說,自己知道廖美琳這個名字,是在上世紀80年代,“那時候我只是一個小小的住院醫生,而廖醫生已是我國肺癌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敬仰之餘總覺得她是那麼遙遠”。在1996年於上海舉行的第6屆全國肺癌大會上,吳一龍才第一次認識廖美琳,“記得那一年她所作的大會報告,是關於肺癌臨床研究、設計和統計學分析的內容,這份報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指引我之後在循證醫學道路上探索和尋求的啟蒙之作”。

在吳一龍教授眼裡,廖美琳教授是肺癌領域的全才。他說:“廖美琳教授在肺癌研究上的獨到眼光和開拓性探索,令人欽佩:非小細胞肺癌的新輔助化療研究、外周血幹細胞支持下的肺癌高劑量化療、肺癌的預後因數研究,還有她專注的女性肺癌問題等,可以說,在肺癌研究領域,廖美琳教授總是執牛耳,是我們前進路上的領跑者。”

“在同樣吸煙的條件下,女性患肺癌的危險性要比男性高出3倍”

作為女性,廖美琳對女性患者有著特殊的關愛,她最早開始關注“女性肺癌研究”,率先進行了大規模女性肺癌的流行病、病因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得出的結果令人咋舌:“中國女性肺癌比例明顯高於歐洲等西方國家”,“上海女性肺癌發病率屬全球高發病率行列”,“上海中心城區女性肺癌發病增加幅度高於男性”,“肺癌確診時女性晚期多於男性”。2006年,廖美琳的這篇題為《中國上海人群女性肺癌的發病和時間趨勢及生存時間》的論文,獲得了當年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一等獎,結束了該獎項數年空缺的狀況。

針對女性肺癌的流行病研究狀況,這些年來,廖美琳更是注重女性肺癌防治的宣教工作,並把“戒煙”二字放在首位。她說:“過去對肺癌高危人群的界定是‘抽煙’、‘男性’,而現在女性不能再排除在高危人群之外了,在同樣吸煙的條件下,女性患肺癌的危險性要比男性高出3倍。”

廖美琳解釋說:“對於同樣致肺癌的環境‘煙’,女性更脆弱。女性肺癌患者越來越多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女性吸煙或被迫吸‘二手煙’導致肺癌的產生,二是常年吸取廚房油煙,導致肺部病變。成年女性體內有一種被稱為CY1P1的酶,這種酶能夠使香煙中的致癌物質活化,從而種下危害健康的種子。”

為此,無論是在醫院進行診療,還是到社區參加宣教,廖美琳總是大聲呼籲“戒煙是第一位的”,勸告大家儘量減少“被動吸煙”。

廖美琳還指出,觸摸“三手煙”將使孩子變笨。所謂“三手煙”就是吸煙以後有害氣體顆粒會粘在衣服、被褥、傢俱上,被人觸碰而受到污染。吸煙後籠罩的煙霧氣體中含有大於4000種化學物質,包括焦油、一氧化碳和刺激性氣體,其中致癌物質就有60多種。在煙霧環境下,青少年兒童的體格發育會遲緩,造成精神緊張、情緒不安、內分泌失調。在“二手煙”、“三手煙”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進入成年後腫瘤的發病率也會增高,尤其是肺癌的發病率、死亡率更高。

廖美琳提醒人們:“由於肺癌早期沒有特異性症狀,或對呼吸道的一些症狀不重視未能及時診治,70%的肺癌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失去了手術機會。我們提倡定期健康體檢。體檢一般分為健康體檢以及防癌查體,建議女士們到專科醫院進行專業的防癌查體。出現咳嗽、咯血、間斷胸痛等與肺癌常見症狀相似的女士尤其要引起高度警惕,及時到醫院求診。”

“一個人冒尖沒有用,關鍵是看有無培養好接班人”

“我在上海市胸科醫院遇到了兩位好老師,一位是徐昌文教授,另一位是吳善芳教授。我從兩位老師身上學到了精湛的醫技,更學會了怎樣做人、怎樣熱情對待患者。今天我感到尤為高興的是,我的眾多好學生紛紛成長起來,並且已經挑起了大樑,像陸舜、簡紅、陳智偉……”說起自己敬愛的老師和得意的學生,廖美琳一臉的幸福。

已經成為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候任主委、上海市肺部腫瘤臨床醫學中心主任的陸舜是1988年進入上海市胸科醫院並師從廖美琳的。他說,“每每回憶起老師的教誨,如沐春風。老師一直諄諄教誨我要先做人,後做學問,要求我們善待患者,善待同事,要尊重師長,尊重同道,而她的身體力行更是我們的學習榜樣”。

在陸舜的印象中,廖老師對待患者極其耐心和細緻。那些慕名而來找她看病的患者,有的光病史和影像學資料就有幾斤重,“老師每次都要求我們根據時間順序排好,每張仔細閱讀。她很少在下午一點前結束上午的門診時間,50多年來她幾乎都是如此”。

作為學生,陸舜還親身感受老師誠以治學和寬以待人的風範,“她要求我們對待學問要嚴謹。每次對於我的論文,老師都修改了不下五六次,每個資料、每張圖表老師都認真核實。最初的文章老師幾乎等於重新再寫了一遍”。

讓學生們感佩的還有她勤奮、無私的精神。如今,已是耄耋老人的廖美琳每星期的日程還總是排得滿滿的:兩個半天的特需門診,為全國各地來的肺部疾病患者細心診治;每週一次的病房帶教查房,以豐富的學識為年輕醫師講解具體的臨床問題;堅持參與科室疑難病例的討論會診,為年輕醫師剖析難點、開發思路。另外,她還應邀外出會診、參加會議,還在堅持學習、看書、查資料……忙得不亦樂乎。

廖美琳教授“桃李滿天下”

作為醫院首席專家,廖美琳還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人才培養的任務。為了使更多的青年人才脫穎而出,她因人施教,制定培養計畫,在嚴格要求的同時,因勢利導,毫無保留地傳授帶教;她還積極創造條件,幫助青年人開展科研、開設課題,利用各種管道,選送中青年醫師出國進修深造;她還舉賢薦才,甘當人梯,支持和培養青年骨幹走上管理崗位。從醫術到醫德,從20多歲的實習醫生到四五十歲的專家主任,只要是她自己的學生,她都會真誠地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教導。廖美琳常常告訴學生,做人要“謙和”,無論對待同事、朋友或病人時,都要謹記“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道理。

廖美琳在很多場合都說:“作為學科帶頭人,要有自己的接班人,形成一支老、中、青的梯隊,才能讓前輩醫生們的所學所得經久不息地流傳下去。一個人冒尖沒有用,關鍵是看有無培養好接班人。只有把接班人培養好了,後繼有人了,才算真正的成功。”

她還一直擔任國家級繼續教育學習班“肺癌診斷和多學科治療”的負責人,從1996年至今己成功舉辦10多期,培養了全國各地近千名醫務人員。對於培養學生,她總是傾其所有的知識和技能。“我希望自己的學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都超越我,把我所未完成的事業延續下去,發展下去。”廖美琳如是說。

如今,廖美琳可謂桃李滿天下。對於這樣一位德藝雙馨的臨床醫學家、教育學家和科學家,學生們也總是心存敬意、饋以真情。陸舜、簡紅他們幾個學生除了對老師噓寒問暖外,還時常會把有關國際肺癌研究的前沿文獻資料先下載,再放大字型大小,然後再列印出來,供老師深入研究,還與老師深入探討肺癌的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綜合治療等學術問題。

每每念及這些,廖美琳由衷地感歎:“學生知恩于心、感恩於行的‘反哺’情結,讓我感動不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