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每個孩子都想成為最好的自己——勇敢篇

勇敢、講規則、會分享……其實, 每個孩子都有積極向上的動力, 每個孩子都想成為最好的自己。 做家長最需要的不是教育, 而是理解並尊重孩子的心理節律……

專家支持 | 王爭豔

首都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

文 | 李玲 編輯 | 柳佳 製作 | 張海燕

交朋友

小小的勇氣在慢慢醞釀!

故事:不敢跟小朋友一起玩!

分享人:林浩

帶著將近2歲的兒子去玩滑梯, 開始時, 他爬上爬下玩得很開心。 可是, 不一會兒,

又來了兩位小朋友, 一位是小哥哥, 一位是小姐姐。 他馬上停下來, 站在滑梯邊上, 只看不爬了。

這時, 又陸續來了幾位小朋友。 我對兒子說:“上去和小朋友一起玩吧!”他依然只看不動。

忽然, 他一轉身, 跑到了另外的健身器材邊, 對那些可以轉動的圓盤子、可以抬起的杠杆發生了興趣, 並很開心地投入到這些遊戲中了。

雖然對他剛才的“逃離”頗有不滿, 但看他玩得那麼高興, 我便沒有打擾他。

過了好一會兒, 等到小朋友都走掉了, 他忽然返回滑梯處。 看來他還是想玩滑梯嘛!上去, 下來, 他玩得不亦樂乎。

不一會兒, 又有小朋友來了, 一個, 兩個, 直到四五個。 這一次, 兒子沒有跑開, 而是和小朋友們一起爬上爬下地玩滑梯了。

看著兒子,

我特別慶倖剛才順應了他的選擇, 而不是強迫他與小朋友們一起玩。 原來, 很多事情, 在孩子那裡本來不是事情。 而尊重他自身的調節節律, 一切都變得簡單了。

點評:別逼著孩子“勇敢”

不同月齡的小朋友, 對於人際交往會有不同的反應, 而且, 即便是同一月齡的小朋友, 也會有個體差異。

1

交朋友, 他有自己的節奏

一般來說, 2歲左右的小朋友還不會與人合作式地去玩遊戲, 但是, 比起小時候的“獨來獨往”, 這個年齡的孩子更願意和小朋友在一起各玩各的。 當然, 由於活動的差異, 孩子性格的差異, 有的孩子更喜歡和朋友在一起玩, 有的孩子則更喜歡一個人玩。

很多父母遇到故事中的情況會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合群, 而強迫孩子留下來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

其實, 2歲左右孩子的同伴交往的特點是, 雖然同在一起玩, 但互不干擾各玩各的, 熟悉以後, 會相互觀察, 互相模仿, 比如相互模仿對方的動作, 當一個寶寶站到牆角, 另一個寶寶也跟著擠過去;一個寶寶鑽到桌子下面坐著,

另一個也跟著跑去坐著。 文中的孩子雖然離開了, 但是, 他依然在觀察其他的孩子, 他會觀察別的孩子在怎麼玩, 他們之間在怎麼玩, 會不會對自己造成危險……從而建立自己的認知, 給出判斷, 最後才會採取行動。

此時, 家長需要做的是製造合作遊戲的機會, 多帶孩子和同齡孩子一起玩, 而不是強迫孩子合作的遊戲。

2

給孩子自己調節壓力的機會

每個人對於同一個場景的體驗也是不一樣的。可能當時所處的場景對於從沒有與夥伴玩過的孩子來說是有壓力的。

文中的孩子當看到越來越多的小朋友來到滑梯邊,他產生了壓力,他因此感到緊張、恐懼。而最正常的反應,就是不參與到遊戲中,甚至離開不安全的環境,這是自我保護的機制,是很正常的。

我們看到,通過暫時的遠離,他在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狀態,直到調整到他可以接受人多帶來的壓力了。這個過程,是他自主在調節,對於這麼小孩子的孩子來講,也幾乎不受意志力的影響,完全是一種隨心而發的調整。如果媽媽干擾了孩子的調整節律,他可能會更加恐懼,感覺不到被支持,進而破壞他的安全感。所幸得是,這位媽媽忍住了自己的主觀願望。

父母這樣做:

交朋友,尊重他,陪伴他

瞭解建立同伴關係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充滿探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會慢慢學會瞭解自己,看到別人,控制情緒,解決衝突,學會分工與合作……

在這個過程中,寶寶慢慢發展自己的各種能力,慢慢學會對思維、行動和情緒進行有意識的調控,慢慢能夠更有目標、更深入地對不同情況作出回應。此時,家長更多的是給孩子創造一個支持性的環境,而不是將孩子推到一堆孩子中間。

媽媽可以幫助孩子去選擇更適合他交往的環境,也可以鼓勵他進一步去嘗試。如果寶寶怯生,爸爸媽媽可以陪同,讓寶寶熟悉起來,再慢慢退出。鼓勵寶寶自己解決問題,只在需要幫助時,予以幫助。可以鼓勵寶寶和他大一些的小朋友一起玩,這樣他會學習大寶寶的語言、操作、交往的一些能力。

也可以經常讓寶寶邀請自己喜歡的小朋友來家裡玩,或去別的小朋友家裡做客,給寶寶提供與同齡夥伴交往的機會。家長也可以相約帶著寶寶去外面玩耍,或者一起去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在讓友情在家庭中延續。

文章內容來源 | 《父母必讀》雜誌2015年9月刊

給孩子自己調節壓力的機會

每個人對於同一個場景的體驗也是不一樣的。可能當時所處的場景對於從沒有與夥伴玩過的孩子來說是有壓力的。

文中的孩子當看到越來越多的小朋友來到滑梯邊,他產生了壓力,他因此感到緊張、恐懼。而最正常的反應,就是不參與到遊戲中,甚至離開不安全的環境,這是自我保護的機制,是很正常的。

我們看到,通過暫時的遠離,他在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狀態,直到調整到他可以接受人多帶來的壓力了。這個過程,是他自主在調節,對於這麼小孩子的孩子來講,也幾乎不受意志力的影響,完全是一種隨心而發的調整。如果媽媽干擾了孩子的調整節律,他可能會更加恐懼,感覺不到被支持,進而破壞他的安全感。所幸得是,這位媽媽忍住了自己的主觀願望。

父母這樣做:

交朋友,尊重他,陪伴他

瞭解建立同伴關係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充滿探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會慢慢學會瞭解自己,看到別人,控制情緒,解決衝突,學會分工與合作……

在這個過程中,寶寶慢慢發展自己的各種能力,慢慢學會對思維、行動和情緒進行有意識的調控,慢慢能夠更有目標、更深入地對不同情況作出回應。此時,家長更多的是給孩子創造一個支持性的環境,而不是將孩子推到一堆孩子中間。

媽媽可以幫助孩子去選擇更適合他交往的環境,也可以鼓勵他進一步去嘗試。如果寶寶怯生,爸爸媽媽可以陪同,讓寶寶熟悉起來,再慢慢退出。鼓勵寶寶自己解決問題,只在需要幫助時,予以幫助。可以鼓勵寶寶和他大一些的小朋友一起玩,這樣他會學習大寶寶的語言、操作、交往的一些能力。

也可以經常讓寶寶邀請自己喜歡的小朋友來家裡玩,或去別的小朋友家裡做客,給寶寶提供與同齡夥伴交往的機會。家長也可以相約帶著寶寶去外面玩耍,或者一起去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在讓友情在家庭中延續。

文章內容來源 | 《父母必讀》雜誌2015年9月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