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馬雲見了寧夏這5個人,每人給了10萬元!

古秀英老師在臺上展示剪紙技藝。 記者 馬榮 攝

1月21日晚, 2017馬雲鄉村教師獎年度頒獎典禮在海南三亞香格里拉酒店舉行, 來自全國各地的100位獲獎鄉村教師領獎,

其中寧夏5人, 他們每人都將獲得10萬元資助。

本屆馬雲鄉村教師獎獲獎教師平均年齡39歲, 來自28個民族。 寧夏的5位獲獎者分別是:海原縣甘城鄉九年一貫制學校(小學部)的沙甯平、西吉縣興隆鎮單民小學的古秀英、同心縣豫海鎮石崗小學的李月雲、固原市原州區寨科鄉灣掌村陽井溝教學點的馬德明、同心縣韋州鎮慶華完全小學的馬少紅, 其中馬德明和馬少紅都是代課老師。

本次頒獎盛典較前兩屆更為隆重, 現場出席嘉賓有國內知名企業家及熱心公益的眾多愛心人士。 活動現場, 來自多個省區市的鄉村教師帶來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節目, 包括寧夏在內的西北5省區獲獎教師共同帶來了詩歌朗誦《我們》,

100位獲獎教師合唱了《讓世界充滿愛》。 古秀英老師帶來了她在教學中應用到的剪紙, 在主持人汪涵《畫雞》的朗誦聲中, 僅用2分鐘就剪出一隻栩栩如生的小雞, 贏得現場觀眾熱烈的掌聲。 古秀英在接受主持人採訪時說:“為了使語文課堂更加豐富, 也為了使學生瞭解剪紙這門傳統藝術, 我將剪紙藝術引進語文課堂, 讓學生更加熱愛學習語文知識。 他們可以不用看文字, 看著這個雞, 就能把文字背下來。 ”

活動現場, 主持人還分享了6位鄉村教師的故事, 如來自四川大涼山偷偷將家中僅有的5萬元積蓄用來修建校舍的曲比史古老師, 來自陝西榆林放棄優越生活回鄉助父辦學的馬君老師等。

相關連結

2017馬雲鄉村教師獎的100位獲得者是從180位提名教師中評選出來的。 從初評、複評到終評, 歷時10個月。

馬雲鄉村教師獎評選3年來, 寧夏共有20位鄉村教師獲獎。 2015年, 該獎在陝、甘、寧、滇、黔、川6省區舉行, 新消息報社是該獎在寧夏唯一的合作媒體, 當年寧夏有10位老師獲獎。

2016年, 該獎擴大到13個省區市, 新消息報社仍是該獎在寧夏唯一的合作媒體, 當年寧夏有5位老師獲獎。 2017年, 該獎擴大到全國範圍, 寧夏共有141位老師申報, 95人報名成功, 最終5位老師獲獎。

相關新聞

馬雲邀國內企業家探討鄉村寄宿制學校計畫

1月21日中午, 馬雲公益基金會企業家溝通會在海南三亞舉行,

會議就如何參與鄉村寄宿制學校計畫以及其對鄉村脫貧的意義等進行探討, 同時推動並校機制, 讓農村孩子走校制變為寄宿制。

“脫貧要從教育做起。 ”馬雲多年來一直關注農村教育問題, 他發現農村教育的一個大問題是:一些特別貧困的地區, 小學空在那兒, 只有十幾名學生, 一兩名老師, 教五六個年級。 有統計顯示, 在14個國家特困連片地區的708個貧困縣中, 100人以下的小規模學校有近5萬所, 這些學校中有很多分佈分散、條件較為簡陋。

《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發展報告》(2016)顯示,我國農村小學生平均單程上學距離為5.4公里,而農村初中生平均單程上學距離為17.5公里,很多農村學生每天上學往返要用去4-5個小時。“週五用校車將孩子們送回家,週一早上再從村口把孩子們送到學校;農村留守婦女通過培訓成為生活管理員,照顧孩子們的生活;學校規模大了,有幾百名學生,教師也有積極性。”馬雲描述著鄉村並校和完善寄宿制學校的設想,“在歐美,寄宿制很成熟,我們完全可以把經驗帶進來。貧困鄉村裡100人以下的小規模學校應該並掉。”

馬雲在現場向80多位企業家倡議:“鼓勵大家為家鄉服務,推動並校計畫,參與校舍建設、校車捐助,馬雲基金會負責做標準、監督、落實,每年向公眾彙報。”

對此,馬雲公益基金會已經先行一步,在2017年啟動了鄉村寄宿制學校專案試點,為貴州兩所學校對接劉曉松等企業家持續3年的支持,共同參與鄉村寄宿制學校升級工程。

馬雲說,教育脫貧,中國企業家有很多可以做。經過一年的鄉村學校寄宿制系統性推動,現在幾所試點鄉村學校狀況越來越好,包括硬體設施、文化娛樂活動、宿舍的公共設置、民族特色文化的推廣以及宿管員的培訓等,宿舍也已陸續建立。

“如果說希望小學是解決鄉村孩子的校舍問題,我們今天要解決他們的上學、住宿、陪伴問題。我們可以投入資源提升鄉村寄宿制學校,把它修成一條讓孩子們走向未來的路、一條改善鄉村就業的路。有了足夠的條件,我們可以讓老師留下教授文化知識,有校車司機,不讓孩子們再走那麼遠的山路,還有生活管理員晚上給他們講講故事等,幫他們健康快樂地長大。”馬雲說。

2015年,馬雲公益基金會發起“馬雲鄉村教師計畫”,每年為100名鄉村教師提供總金額為1000萬元的獎金資助和持續3年的專業發展支持。此後,馬雲公益基金會又先後發佈“馬雲鄉村校長計畫”和“馬雲鄉村師範生計畫”,計畫在10年內投入約2億元尋找和支援中國優秀的鄉村校長,以及在10年內投入至少3億元選拔應屆優秀師範畢業生成為鄉村教師,培養未來的鄉村教育家。

《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發展報告》(2016)顯示,我國農村小學生平均單程上學距離為5.4公里,而農村初中生平均單程上學距離為17.5公里,很多農村學生每天上學往返要用去4-5個小時。“週五用校車將孩子們送回家,週一早上再從村口把孩子們送到學校;農村留守婦女通過培訓成為生活管理員,照顧孩子們的生活;學校規模大了,有幾百名學生,教師也有積極性。”馬雲描述著鄉村並校和完善寄宿制學校的設想,“在歐美,寄宿制很成熟,我們完全可以把經驗帶進來。貧困鄉村裡100人以下的小規模學校應該並掉。”

馬雲在現場向80多位企業家倡議:“鼓勵大家為家鄉服務,推動並校計畫,參與校舍建設、校車捐助,馬雲基金會負責做標準、監督、落實,每年向公眾彙報。”

對此,馬雲公益基金會已經先行一步,在2017年啟動了鄉村寄宿制學校專案試點,為貴州兩所學校對接劉曉松等企業家持續3年的支持,共同參與鄉村寄宿制學校升級工程。

馬雲說,教育脫貧,中國企業家有很多可以做。經過一年的鄉村學校寄宿制系統性推動,現在幾所試點鄉村學校狀況越來越好,包括硬體設施、文化娛樂活動、宿舍的公共設置、民族特色文化的推廣以及宿管員的培訓等,宿舍也已陸續建立。

“如果說希望小學是解決鄉村孩子的校舍問題,我們今天要解決他們的上學、住宿、陪伴問題。我們可以投入資源提升鄉村寄宿制學校,把它修成一條讓孩子們走向未來的路、一條改善鄉村就業的路。有了足夠的條件,我們可以讓老師留下教授文化知識,有校車司機,不讓孩子們再走那麼遠的山路,還有生活管理員晚上給他們講講故事等,幫他們健康快樂地長大。”馬雲說。

2015年,馬雲公益基金會發起“馬雲鄉村教師計畫”,每年為100名鄉村教師提供總金額為1000萬元的獎金資助和持續3年的專業發展支持。此後,馬雲公益基金會又先後發佈“馬雲鄉村校長計畫”和“馬雲鄉村師範生計畫”,計畫在10年內投入約2億元尋找和支援中國優秀的鄉村校長,以及在10年內投入至少3億元選拔應屆優秀師範畢業生成為鄉村教師,培養未來的鄉村教育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