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流轉了百畝土地,又有多少人能賺錢?

http://mp.weixin.qq.com/s/Yu6UBfov-wgdeFUwbjpZdg

有網友在今日頭條中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做農業包地百畝以上的, 有多少賺錢盈利的?”問題出來後, 截至目前, 有234個網友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回答。

相信這個問題很多農場主都想知道答案, 農業不易, 大多數人都如履薄冰、艱難維持, 到底有多少人能夠盈利, 又能提供怎樣或成功或失敗的經驗呢?我們摘取部分有典型代表性的回答分享給大家。

三位農場主以親身經歷, 現身說法

農場主 ① :馬哥在創業

我是一名新家庭農場主, 承包土地搞種植有快一年了。

本人是2016年6月份開始, 各家農戶收完麥子後, 包下地開始搞種植。 之前一直在上海從事生鮮電商, 年收入也有20多萬(無吹噓意思)。

本人是個農村人, 因為心裡一直有個農場夢, 農業夢, 機會成熟, 就想回農村搞農業。 2016年初, 我們村傳言要拆遷搞新農村建設, 於是就先讓我父親在村裡跑包地的事, 我在上海著手考慮辭職。

也許, 苦頭也就從那個時候開始慢慢來了。

我是在本生產隊包的地, 本來計畫1000元/畝, 400畝連片, 全部拿下, 後因有些農戶不同意, 就沒包成。 有些人不想種, 就包給我們了, 因為不連片, 租金降到800, 就這樣, 斷斷續續的也包了150畝, 就從那時開始, 苦難開始了。

因為不連片, 還有部分田間地頭還有樹, 還有溝渠, 嚴重影響各種機械作業, 尤其是打藥機。 種水稻小麥, 最累人環節就是打藥撒肥料, 如果不用機械, 光靠人工作業, 效率太低, 人也會很累, 今年7月份被累得急了, 貸款買了台打藥機(將近7萬), 買回來用了兩次後, 才發現很難派上用場, 因為田地不連片, 溝渠太多, 樹太多。 沒轍, 還得人工作業。 心裡是一萬個悔恨當初就不該這麼幹, 不連片害死人。 所以, 若有朋友想包地, 一定要連片。

去年種了一季水稻, 全部是旱田直播, 因為各種原因, 有些地塊沒種好, 150畝的水稻, 收了10萬斤, 幸虧去年價格高, 賣了13萬左右, 扣除半年租金, 種子, 肥料, 農藥後, 也就剩下一兩萬, 一家三口, 四五個月的收入就那麼多。 如果不算各種機械設備投入, 創業第一季有盈利, 感覺很萬幸, 雖然很少, 但沒虧。

2017年開始, 劃出40畝地搞蔬菜種植, 剩下110畝種小麥, 同樣因為不連片, 管理難度大, 各種機械很難發揮最大工作效率, 最終只收了接近5萬斤(往年自家種畝產都能達到800斤以上),

品質還不好, 賣價很低, 賣的錢不夠半年租金, 更別提種子肥料等成本了, 這一季, 虧三四萬。

劃出的40畝地(通過與別人土地互換, 整出這麼一塊連片)目前種韭菜, 所有的盈利希望都寄託在韭菜上, 但這麼一弄, 我們就更辛苦, 更忙了。

有人建議我退地, 試過了,退不掉,人家也不願意種,都是本村人,也不好強行退掉,沒轍,還得自己扛著。當初的農業夢,農場夢與現實差距太大太大,後悔了,也沒辦法,沒退路,還是要咬牙往前走,繼續堅持吧,總會好起來的。

農場主 ② :淡定103813536

我在農村算是土地承包面積比較大的。那時候,因為國家提倡土地流轉,於是想在家種地掙點錢。我是90年的,和兩個朋友一起幹,那時候,100畝地一年能賺5萬左右。

於是我們就包了不少地,每人包了200多畝,種植經濟作物風險很大,銷售是最大的難題……

有的商販看你賣不出去故意壓你的價格,面積太大不賣就是爛掉,網路就是個參考,種植糧食現在根本就是不賺錢,更別說補貼啦……無稽之談。

種了7年,現在負債20多萬,我們想退出,可是債務怎麼辦,種地的機械賣不出錢來。

農場主 ③ :藍色樹葉

我朋友在我們村承包荒崗600多畝,每畝300元,她什麼也不種全是荒草小樹林,裡面養野兔、野雞和柴雞,裡面放10多輛沙灘車,取名打獵場,進去打獵一次300,打到獵物100/只。周邊好多城市裡的人開車來打獵,撿到雞蛋、野雞蛋20/斤。一年下來淨賺30萬。

三位網友客觀分析帶來的啟發

網友 ①:乖咯咯

做農業虧損的主要原因有這些:

1做農業的目的不是做農業

很多人做農業都是為了申領國家補貼,根本不注意對農業本身進行研究。補貼到位了,可以拿來支付農業投入,不到位就只有虧錢。

2貪便宜

規模小的時候,貪圖便宜,節省些成本投入,還能賺點。當規模大了,就必須採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來做生產,只有這樣才可以充分利用人力、物力和財力。

3利潤點單一

很多做農業的在規劃農業的時候,往往只是想到我一畝地產出多少,然後計算收入。殊不知農業風險無處不在,如果沒有開發較多的農業專案作為贏利點的話,往往結果不理想。

現代農業的盈利點很多:種養結合、觀光休閒、餐飲、親子活動、生長知識科普……都可以規劃到你的盈利點裡。

4不合理的角色扮演

做農業,首先要做好角色。你是生產者還是經營者一定要分清。

生產者就是要想辦法生產好的、符合經營者要求的產品。經營者就是要注意對產品賣點的提取,把握市場動態、掌握生產方向。

網友 ②:大盛花卉

身邊做農業的包百畝以上的,幾乎全虧損,原因如下:

1沒有長遠規劃,盲目投資,小錢看不起,大錢賺不到

因為我是承包土地做花卉苗木的,圈子裡不少這樣的人,這些人條件相對較好,上來就是幾百上千畝的,感覺玩小了沒意思。總想著苗子種下,幾年後幾十萬變幾百萬上千萬,卻不知期間的各種開支,市場的瞬息萬變。只見出錢,不見入帳。完全可以短線養長線,可大多數人看不上眼短投的小錢。

2無專業知識,盲目跟風

莊稼活不用學,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無非播種,澆水,除草,打藥。若這樣想就大錯特錯。同樣是一畝田,有年入幾萬的,也有入不敷出的。關鍵看你種什麼,怎麼種。再好的種植項目,不具備專業知識,也只能眼看別人賺錢。更不可看別人種什麼掙錢,就盲目跟風,今天的市場,不代表明天的市場。對未來風險要有預判。

3不懂銷售,缺乏行銷技巧

再好的產品,賣出去才是錢,當你想種的還沒種下時,就要考慮你將來的銷路在哪裡,對產品的定位在哪裡。沒有這些,勸你還是不要種了,有不少苗木人,地裡面的東西送人加請人吃飯都沒人要。別管種什麼,目的是要把產品換成錢,你不看重銷售,只能肉賣白菜價。

4總以為自己是老闆

想種地,你就要做好吃苦的準備。比如除草,打藥這樣的事,必須自己親自操作過,熟悉每個工種的流程,也許百畝地,千畝地的老闆都不屑于做這種小事。就拿除草來說,有些工人除大留小。這樣過段時小草又長起來了,工人又有錢掙了,因為工人奮鬥在一線,知道怎麼做符合自己的利益。只有自己除過草,才知道草該怎樣除,何時除,一天除多少。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兵,不瞭解士兵的將軍不是好將軍。

網友 ③:太陽天然本真

做農業應該是做生態,做平臺,做規模,做附加值,做可持續發展,做人心,做境界。

這裡的生態包括幾個層面,第一就是政策,政府的生態,對於農業國家有補貼,如果做到某個規模,對地方政府也是某種政績,有了政府,政策,配套的保證,就有某種保證,當然記得分享一些利益出去,你會得到更多的利益,關鍵是關係的建立和維繫。這是關於政府生態鏈。

其次就是當地農業配套的生態鏈,你做什麼農業?生產什麼?銷售如何?投入產出比如何?人工成本?生產資料成本?如此等等的權衡核算。

到什麼山唱什麼歌,要整合當地的優質資源,產生核心競爭力,把成本做低,這個成本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損耗,銷售成本,資金周轉成本。提高產量,包括畝產,年產,畝產值,年產值,畝利潤,年利潤。

提高附加值,除了農產品的價值,開發,旅遊,休閒,觀光,親子,教育,民宿,養老,度假,農家樂,多種後端系統,形成複合規模效應,開發多種盈利系統和模式,提升整體競爭力。

當然很多時候我們都想自己幹,自己獨佔鰲頭,這就是某種做不大的小農意識。我們應該突破和超越它。

首先我們要確保拿到政策,政府的支持,盡可能地拿到補貼,搞好關係,讓政府牽頭,做好配套,搭建平臺,這是基礎 。

如何盡可能地找合作夥伴,不一定一起承包土地,但是可以分別承包土地,這樣可以抱團,拿地,搞基建,技術,用工,機械,各種農資,等等協同效應。這是一方面。

關鍵在於後面這個生態,就是農場的規劃和管理。這也是某種生態。平臺搭好了,你可以採用商業城的模式,或者創業園,工業園的模式,出租分包出去。

當然其中模式可以多種多樣,整體農場是你的,你留足自己的規劃用地,其他都可以分包,承包出去,但是做什麼,做哪些,你可以規劃分別招租,那是某種生態鏈的共存模式的搭建。

同樣是果樹,可以種不同的果樹,不同的季節收成,當然也可以互為風景,養雞,養魚,養蝦,一定要多樣化,這種多樣化還要以當地的配套為基礎,這樣的成本,生產,銷售,技術都有成熟的配套,風險低。還要注意一點就是要求周轉快。

把整個農場做出生態來,不行就和合作夥伴一起互為風景,共同發展。為將來的旅遊生態搭建平臺。

做農業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投資之前一定要算好賬,什麼時間投資,什麼時間回收等等,就像文中網友所說的,在傳統種養不能盈利的情況下,盈利點要多樣,種養結合、觀光休閒、餐飲、親子活動、生長知識科普……

農業不易,需要我們用更多的智慧去開啟思維,更多的毅力去執著堅守。

試過了,退不掉,人家也不願意種,都是本村人,也不好強行退掉,沒轍,還得自己扛著。當初的農業夢,農場夢與現實差距太大太大,後悔了,也沒辦法,沒退路,還是要咬牙往前走,繼續堅持吧,總會好起來的。

農場主 ② :淡定103813536

我在農村算是土地承包面積比較大的。那時候,因為國家提倡土地流轉,於是想在家種地掙點錢。我是90年的,和兩個朋友一起幹,那時候,100畝地一年能賺5萬左右。

於是我們就包了不少地,每人包了200多畝,種植經濟作物風險很大,銷售是最大的難題……

有的商販看你賣不出去故意壓你的價格,面積太大不賣就是爛掉,網路就是個參考,種植糧食現在根本就是不賺錢,更別說補貼啦……無稽之談。

種了7年,現在負債20多萬,我們想退出,可是債務怎麼辦,種地的機械賣不出錢來。

農場主 ③ :藍色樹葉

我朋友在我們村承包荒崗600多畝,每畝300元,她什麼也不種全是荒草小樹林,裡面養野兔、野雞和柴雞,裡面放10多輛沙灘車,取名打獵場,進去打獵一次300,打到獵物100/只。周邊好多城市裡的人開車來打獵,撿到雞蛋、野雞蛋20/斤。一年下來淨賺30萬。

三位網友客觀分析帶來的啟發

網友 ①:乖咯咯

做農業虧損的主要原因有這些:

1做農業的目的不是做農業

很多人做農業都是為了申領國家補貼,根本不注意對農業本身進行研究。補貼到位了,可以拿來支付農業投入,不到位就只有虧錢。

2貪便宜

規模小的時候,貪圖便宜,節省些成本投入,還能賺點。當規模大了,就必須採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來做生產,只有這樣才可以充分利用人力、物力和財力。

3利潤點單一

很多做農業的在規劃農業的時候,往往只是想到我一畝地產出多少,然後計算收入。殊不知農業風險無處不在,如果沒有開發較多的農業專案作為贏利點的話,往往結果不理想。

現代農業的盈利點很多:種養結合、觀光休閒、餐飲、親子活動、生長知識科普……都可以規劃到你的盈利點裡。

4不合理的角色扮演

做農業,首先要做好角色。你是生產者還是經營者一定要分清。

生產者就是要想辦法生產好的、符合經營者要求的產品。經營者就是要注意對產品賣點的提取,把握市場動態、掌握生產方向。

網友 ②:大盛花卉

身邊做農業的包百畝以上的,幾乎全虧損,原因如下:

1沒有長遠規劃,盲目投資,小錢看不起,大錢賺不到

因為我是承包土地做花卉苗木的,圈子裡不少這樣的人,這些人條件相對較好,上來就是幾百上千畝的,感覺玩小了沒意思。總想著苗子種下,幾年後幾十萬變幾百萬上千萬,卻不知期間的各種開支,市場的瞬息萬變。只見出錢,不見入帳。完全可以短線養長線,可大多數人看不上眼短投的小錢。

2無專業知識,盲目跟風

莊稼活不用學,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無非播種,澆水,除草,打藥。若這樣想就大錯特錯。同樣是一畝田,有年入幾萬的,也有入不敷出的。關鍵看你種什麼,怎麼種。再好的種植項目,不具備專業知識,也只能眼看別人賺錢。更不可看別人種什麼掙錢,就盲目跟風,今天的市場,不代表明天的市場。對未來風險要有預判。

3不懂銷售,缺乏行銷技巧

再好的產品,賣出去才是錢,當你想種的還沒種下時,就要考慮你將來的銷路在哪裡,對產品的定位在哪裡。沒有這些,勸你還是不要種了,有不少苗木人,地裡面的東西送人加請人吃飯都沒人要。別管種什麼,目的是要把產品換成錢,你不看重銷售,只能肉賣白菜價。

4總以為自己是老闆

想種地,你就要做好吃苦的準備。比如除草,打藥這樣的事,必須自己親自操作過,熟悉每個工種的流程,也許百畝地,千畝地的老闆都不屑于做這種小事。就拿除草來說,有些工人除大留小。這樣過段時小草又長起來了,工人又有錢掙了,因為工人奮鬥在一線,知道怎麼做符合自己的利益。只有自己除過草,才知道草該怎樣除,何時除,一天除多少。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兵,不瞭解士兵的將軍不是好將軍。

網友 ③:太陽天然本真

做農業應該是做生態,做平臺,做規模,做附加值,做可持續發展,做人心,做境界。

這裡的生態包括幾個層面,第一就是政策,政府的生態,對於農業國家有補貼,如果做到某個規模,對地方政府也是某種政績,有了政府,政策,配套的保證,就有某種保證,當然記得分享一些利益出去,你會得到更多的利益,關鍵是關係的建立和維繫。這是關於政府生態鏈。

其次就是當地農業配套的生態鏈,你做什麼農業?生產什麼?銷售如何?投入產出比如何?人工成本?生產資料成本?如此等等的權衡核算。

到什麼山唱什麼歌,要整合當地的優質資源,產生核心競爭力,把成本做低,這個成本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損耗,銷售成本,資金周轉成本。提高產量,包括畝產,年產,畝產值,年產值,畝利潤,年利潤。

提高附加值,除了農產品的價值,開發,旅遊,休閒,觀光,親子,教育,民宿,養老,度假,農家樂,多種後端系統,形成複合規模效應,開發多種盈利系統和模式,提升整體競爭力。

當然很多時候我們都想自己幹,自己獨佔鰲頭,這就是某種做不大的小農意識。我們應該突破和超越它。

首先我們要確保拿到政策,政府的支持,盡可能地拿到補貼,搞好關係,讓政府牽頭,做好配套,搭建平臺,這是基礎 。

如何盡可能地找合作夥伴,不一定一起承包土地,但是可以分別承包土地,這樣可以抱團,拿地,搞基建,技術,用工,機械,各種農資,等等協同效應。這是一方面。

關鍵在於後面這個生態,就是農場的規劃和管理。這也是某種生態。平臺搭好了,你可以採用商業城的模式,或者創業園,工業園的模式,出租分包出去。

當然其中模式可以多種多樣,整體農場是你的,你留足自己的規劃用地,其他都可以分包,承包出去,但是做什麼,做哪些,你可以規劃分別招租,那是某種生態鏈的共存模式的搭建。

同樣是果樹,可以種不同的果樹,不同的季節收成,當然也可以互為風景,養雞,養魚,養蝦,一定要多樣化,這種多樣化還要以當地的配套為基礎,這樣的成本,生產,銷售,技術都有成熟的配套,風險低。還要注意一點就是要求周轉快。

把整個農場做出生態來,不行就和合作夥伴一起互為風景,共同發展。為將來的旅遊生態搭建平臺。

做農業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投資之前一定要算好賬,什麼時間投資,什麼時間回收等等,就像文中網友所說的,在傳統種養不能盈利的情況下,盈利點要多樣,種養結合、觀光休閒、餐飲、親子活動、生長知識科普……

農業不易,需要我們用更多的智慧去開啟思維,更多的毅力去執著堅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