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的媽媽是同性戀,她有十幾個女朋友

本文轉自:一條

每天一條獨家原創視頻

紀錄片導演黃惠偵,

讀書只到小學三年級,

非科班出身, 沒有資金, 帶著孩子,

拍同性戀母親, 拍了18年。

母親洪月女, 一個不帥的T,

20歲嫁給只見過一次面的男人,

被家暴, 被侮辱, 帶兩個孩子逃離家庭。

相比男人, 溫柔貼心的女朋友才是母親的歸宿。

兩代人在同一屋簷下生活了40年,

卻像陌生人一樣, 見面連個招呼都懶得打。

飯桌兩旁是兩個世界, 彼此關心, 渴望靠近,

卻找不到對的方式, 合適的理由。

有人說這部紀錄片講了女權、家暴、性侵,

甚至揭露了社會階層的不平等。

黃惠偵卻說:“這是關於我們家的故事,

我只是希望透過拍片的過程,

讓母親更理解我, 讓我能夠靠近她, 認識她。 ”

2017年, 這部叫作《日常對話》的紀錄片

橫掃各大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柏林電影節泰迪熊最佳紀錄片,

澳大利亞國際紀錄片節最佳紀錄片,

西班牙馬德里國際同志影展最佳紀錄片,

香港華語紀錄片節長片組最佳紀錄片,

臺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

美國萬花筒影展最佳紀錄片,

被它通通包攬。

這是紀錄片的導演黃惠偵。

這位長者是黃惠偵的母親,

也是這部紀錄片的主角——洪月女。

這是一部值得認真觀看的紀錄片,

每個人都可以在片中找到自己。

不懂得處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

不擅長表達內心對愛的渴望。

愛不應該是奢求,

愛應該是日常對話中最微妙的存在。

看完今天的文章,

記得對自己最親的人說:“我愛你”。

自述 黃惠偵編輯 東甯

我的媽媽是同性戀

從我有記憶以來, 我就一直知道, 媽媽有很要好的女朋友。

11歲之前, 我其實從來不知道有一個詞叫做同性戀。 直到兩個長輩在我旁邊聊天說, 她媽是喜歡女生, 是同性戀, 是不正常的。

到那一刻, 我才第一次發覺, 原來喜歡同性這件事情, 好像不是一件大家認為對的事情。

後來, 我就特別留意電視新聞或者節目上有沒有出現女同志、女同性戀這幾個字。 到書店裡頭去找一些書, 想要知道到底什麼叫做女同性戀。

當時是1985年, 臺灣社會對於同志沒有那麼的友善。 我試著去找書來看的時候, 只會在一個架位上找到, 叫做醫療。書裡都說,同志是一種精神疾病,一種心理疾病。同志上電視、上新聞報導一定是負面的。

一個孩子看到這些媒體的呈現,就好像同志是一個罪犯。

我很難去面對這一切,因為心裡頭始終有個聲音在告訴我,媽媽不變態。那個聲音會越來越小,越來越小。心裡頭其實很難過,因為當沒有辦法認同自己的母親,這個帶你來到世界上的人,某種程度也很難認同自己。

媽媽的女朋友幫她刮痧

其實排除掉外界社會告訴我的,從小到大我媽媽是一個同志這件事情,帶給我最大的困擾有兩個。

一個是我一直認為我媽的女朋友就是我的情敵。我媽向來跟她的小孩就不怎麼親近,她的閒置時間,都是拿來陪女朋友。

然後年紀再大一點,十三四歲看起來就像個大人了,就會擔心,人家會不會以為我是我媽的女朋友。我媽媽就不是我喜歡的類型,如果她是一個帥T,我覺得我可能還能接受。

所以對一個孩子來說,我的困擾不太是外界想像的那個樣子。不會因為媽媽的同志身份覺得丟臉。那些讓我覺得我媽作為一個女同志是件丟臉的事情,是外界的“權威”灌輸給我的。

在拍攝期間,有過兩次的受邀,一次是到一個公聽會上去討論同志能不能結婚,能不能生小孩,我就答應了。後來得到的回復是,主辦方不希望我去。

他們認為光是我的存在,姑且不論我要在現場說什麼,就會讓反對(同性戀婚姻合法)的那一方感覺不舒服。另外一個也是類似的場合。

總之被拒絕的過程,真的覺得很荒謬。原來,作為一個少數存在的人群,我光是存在這件事情,就已經讓那些人不舒服了。

有些人不想要正視它,不想要看見,那我就是要拍一個紀錄片讓你看到,我們就是活生生地存在。

媽媽的女朋友們

她自己的官方說法是交過十幾個女朋友,我也不曉得到底多少個。有一個從小到大就認識的長輩說她的女朋友不只十幾個,她只是不好意思講。

有一個我印象特別深,她跟我們一起生活了八年左右,二十出頭我們都叫她媽咪了。

她個子很高,大概170公分,瘦瘦的,是戲曲演員,演小旦,就是很美、很嬌媚、很柔弱,走路輕飄飄的。

我媽對她特別好。她們到茶館喝茶,會磕瓜子花生這些茶點。我媽跟她喝茶,一定會幫她把瓜子殼給咬開來,瓜子肉拿出來放在她面前。然後她可以翹著腳,一小片一小片放到嘴裡頭,她完全不用去磕瓜子。

然後對比我跟我妹妹,坐在旁邊,兩個小人就要自己磕瓜子,啃得稀巴爛,瓜子肉也碎掉,但是我媽從來不管我們。

對比於男性,我媽相對懂得女性想什麼。我媽的女朋友都說,她除了一張嘴,什麼都不會。然後她會幫女生做一些比較貼心的事,比如說幫她手洗內衣。

獨立拍攝18年

1998年開始拍攝《日常對話》,那個時候20歲,當時最強大的動機是憤怒,對於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有非常非常多的憤怒。對自己,對家庭,對父母,還包括對這個社會的憤怒。

後來到2012年,拍了十多年,自己終於也成為媽媽之後,拍攝最大的動力不是當初的憤怒了,而是希望很純粹地去改變一個對你來說很重要的人。然後你那麼地渴望能夠靠近她,認識她。

我需要她改變,即便結果是大吵一架。我們明明住在一起,房間就對門那麼靠近,但是你卻覺得你跟她是處在一個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怎麼樣都沒有辦法靠近。

2014年之前,我都是一個人拍,所以鏡頭裡其實不太有我。到2014年終於找到了資金,有了團隊,有了一個攝影師,可以幫我很多忙。

我一直都帶著孩子工作。有幾個場景,都是用一種很奇怪的姿勢在拍。因為要避免孩子進入現場。像有一幕我媽坐在後陽臺,我用一隻腳頂著後陽臺的門,然後用一種很奇怪的姿勢拿著攝影機去拍我媽媽那一段的談話。

在最一開始拍的時候,其實沒有真正想過我自己也在故事裡頭。思考怎麼樣去講一個故事的時候,才決定說,我也要在裡面。因為這始終不是一個我媽媽的故事,這是一個關於我們之間的故事,關於我們家的故事。

一場重要的餐桌對話

我覺得我跟我媽媽那一場餐桌的對談,肯定是改變我們關係很關鍵的一場對話。

在我成為媽媽之前,心裡頭肯定會有怨言,會有恨。我不理解為什麼。如果媽媽真的愛我,她不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備註:導演黃惠偵小時候和爸爸一起住時,爸爸會要求她一起睡,並對她進行性侵行為。但當時母親沒有察覺。後來因為父親賭博、家暴,母親帶著她和妹妹逃離。一直到這場餐桌對話,這件事才被提起。)

當自己做了媽媽之後才突然明白,媽媽就不是一個完人,也有極限。

我要做那樣一場對話,不是要去指責她當年為什麼沒有做到應盡的保護我的責任和義務。我是希望讓她知道,經過這麼多年之後,我找到了一個理解這些事情的方式,而且我已經能夠比較坦然地跟它相處了。

我希望我媽媽也能把這件事情,從她的心裡頭或者是肩膀上給卸下來。

這件事曾讓我們兩個人帶著猜測和想像,跟對方相處。我會猜測說:我媽可能不愛我。我媽認為說:我女兒應該是討厭我,因為我沒阻止這樣的事情發生。

所以後來才明白,我們之間曾經有堵牆,把這件事情給講出來之後,那道牆就被敲毀了。

看完片子,媽媽變溫柔了

我媽看了兩次片子,兩次首映我都帶她去。因為她是這部電影最重要的觀眾。

她第一次看片子的那個晚上,那天我特別緊張,因為全世界最重要的觀眾要來看這個電影,緊張到一整天都吃不下飯。

那天回到家晚上十點多,她一進門就先到廚房,洗手做羹湯。重點是她做完飯之後,把飯菜端出來時,講話是輕聲細語很溫柔的。

這件事情也沒什麼大不了,因為她對她女朋友都這樣,但她從來不這樣對她的小孩。可是那天之後,她都是用這種很溫柔的方式在跟我講話,維持了一個月。

另外一個就是,過去我媽總認為她的人生是那麼不堪、不幸。但電影完成後,她發現自己的人生居然可以用一種看起來還挺有美感的方式呈現。

我們的人生

其實現在回頭看,媽媽的人生要說殘忍也不是太殘忍,因為我發現好多人,好多她那樣年代的女性都有相似的經歷。

作為一個女性,一個長在貧窮農村的女孩子,你不會有受到教育、得到知識的權利。所以我媽她十三四歲就已經離開家,到城市裡頭工作,因為要幫忙賺錢養家。

然後再大一點,不只是家人期待她,整個社會都認為一個女孩子,到一個年紀一定要結婚。

我媽媽當時跟我父親只見過一次面,第二次見面他們就變成夫妻了,然後就生了小孩。她從來沒有想過要進入婚姻,要生小孩,因為這不是她想要的人生。

進入婚姻之後,媽媽又遇到了一個很愛賭博,不愛工作,還會家暴的先生。我媽媽一直認為她遭遇的這些事情,她自己都覺得很羞恥。

而我的人生呢?小學三年級之後,我再也沒進學校讀書。

我在20歲之前的學習方式,是完全沒有系統可言的。其實就是能接觸到什麼,就從裡頭去學習。比如說,我媽媽有個朋友的小孩跟我年紀差不多,她的小孩升了一個年級,不要的教科書就帶來給我們看。

後來,我就在電視臺裡頭,有線電視第四台,看了很多很多的電影。

我6歲開始就跟我媽一起工作,所以我身邊都是大人。我也跟那些大人學一些東西,學習怎麼相處,怎麼應對。

一直到我20歲,我要學紀錄片的那一年,剛好臺灣正在發起一個成人教育的運動。它不是體制內的教育,不限年紀、不限學歷,只要你是成年人就可以去上學。

我去的那一所社大,主要的成員都在做社會運動。後來跟他們一起工作,被迫必須在工作中不斷地學習,才有辦法跟上大家。再後來,我開始拍紀錄片。

觀眾握著我的手說“謝謝”

讓我一度驚訝的是,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地區,有著不同文化的觀眾朋友,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給的回饋是很相似的。

很多觀眾看完電影,會來一直握住我的手。他們通常第一句話都會先說:謝謝,謝謝你把你們家的故事分享出來。在臺灣有兩個年輕女孩子,看完電影就在影院外頭跟我說話,整整掉眼淚掉了三十分鐘。

他們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跟家人之間溝通的困難,關係上的困難。

我們向來習慣說,家醜不可外揚,這些事情你不會對外人講。可是你永遠不去談論它,不去面對它,一直藏在心裡頭,是很受傷的。

我特別感謝這部電影的觀眾,因為他們在看完電影之後,都給我媽媽很好的回饋。

他們會告訴我媽,謝謝你把你的故事分享出來。作為一個在那樣的年代成長的女同志,你經歷這些事情很辛苦,我們都看見,我們都理解。

觀眾講了很多的體己話。那些話,其實應該是我跟我妹妹來說的,我們作為她的家人、作為她的小孩,應該要對她說的話。

我也會跟媽媽說,你完全不需要為你經歷的這些事情感到羞恥,做錯事的不是你。但她以前不太能聽進去,她覺得,這只是一個安慰。

可是當她從兩三百個觀眾的口中,可能八輩子不會跟她扯上關係的陌生人口中聽到這樣的話,我覺得是有影響她的。

她在改變她觀看、理解自己的生命的態度。她發現,原來把她經歷的這些事講出來,大家不會指責,不會來告訴你,你應該要躲起來;反而來告訴你,謝謝你講出來,因為你講出來後,帶給了我們一些力量,帶給我們思考。

點視頻,觀看黃惠偵和同性戀媽媽的故事

微信公眾號“一條”:每天一條原創短視頻,每天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每天精選人間美物,每天來和我一起過美好的生活。

【聲明】轉載自其它平臺或媒體文章,本平臺將注明來源及作者,但本平臺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若侵犯著作權,請主動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據,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章,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關於我們:

發起人孫春光 學歷:天津大學電子資訊工程本科、保送通信與資訊系統碩士 。

現擔任全國工商聯民辦教育出資者商會EMBA聯盟專委會秘書長;北京左右逢源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合夥人;愛投(ITOU)高管會創始發起人;IT高管會創始發起人

叫做醫療。書裡都說,同志是一種精神疾病,一種心理疾病。同志上電視、上新聞報導一定是負面的。

一個孩子看到這些媒體的呈現,就好像同志是一個罪犯。

我很難去面對這一切,因為心裡頭始終有個聲音在告訴我,媽媽不變態。那個聲音會越來越小,越來越小。心裡頭其實很難過,因為當沒有辦法認同自己的母親,這個帶你來到世界上的人,某種程度也很難認同自己。

媽媽的女朋友幫她刮痧

其實排除掉外界社會告訴我的,從小到大我媽媽是一個同志這件事情,帶給我最大的困擾有兩個。

一個是我一直認為我媽的女朋友就是我的情敵。我媽向來跟她的小孩就不怎麼親近,她的閒置時間,都是拿來陪女朋友。

然後年紀再大一點,十三四歲看起來就像個大人了,就會擔心,人家會不會以為我是我媽的女朋友。我媽媽就不是我喜歡的類型,如果她是一個帥T,我覺得我可能還能接受。

所以對一個孩子來說,我的困擾不太是外界想像的那個樣子。不會因為媽媽的同志身份覺得丟臉。那些讓我覺得我媽作為一個女同志是件丟臉的事情,是外界的“權威”灌輸給我的。

在拍攝期間,有過兩次的受邀,一次是到一個公聽會上去討論同志能不能結婚,能不能生小孩,我就答應了。後來得到的回復是,主辦方不希望我去。

他們認為光是我的存在,姑且不論我要在現場說什麼,就會讓反對(同性戀婚姻合法)的那一方感覺不舒服。另外一個也是類似的場合。

總之被拒絕的過程,真的覺得很荒謬。原來,作為一個少數存在的人群,我光是存在這件事情,就已經讓那些人不舒服了。

有些人不想要正視它,不想要看見,那我就是要拍一個紀錄片讓你看到,我們就是活生生地存在。

媽媽的女朋友們

她自己的官方說法是交過十幾個女朋友,我也不曉得到底多少個。有一個從小到大就認識的長輩說她的女朋友不只十幾個,她只是不好意思講。

有一個我印象特別深,她跟我們一起生活了八年左右,二十出頭我們都叫她媽咪了。

她個子很高,大概170公分,瘦瘦的,是戲曲演員,演小旦,就是很美、很嬌媚、很柔弱,走路輕飄飄的。

我媽對她特別好。她們到茶館喝茶,會磕瓜子花生這些茶點。我媽跟她喝茶,一定會幫她把瓜子殼給咬開來,瓜子肉拿出來放在她面前。然後她可以翹著腳,一小片一小片放到嘴裡頭,她完全不用去磕瓜子。

然後對比我跟我妹妹,坐在旁邊,兩個小人就要自己磕瓜子,啃得稀巴爛,瓜子肉也碎掉,但是我媽從來不管我們。

對比於男性,我媽相對懂得女性想什麼。我媽的女朋友都說,她除了一張嘴,什麼都不會。然後她會幫女生做一些比較貼心的事,比如說幫她手洗內衣。

獨立拍攝18年

1998年開始拍攝《日常對話》,那個時候20歲,當時最強大的動機是憤怒,對於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有非常非常多的憤怒。對自己,對家庭,對父母,還包括對這個社會的憤怒。

後來到2012年,拍了十多年,自己終於也成為媽媽之後,拍攝最大的動力不是當初的憤怒了,而是希望很純粹地去改變一個對你來說很重要的人。然後你那麼地渴望能夠靠近她,認識她。

我需要她改變,即便結果是大吵一架。我們明明住在一起,房間就對門那麼靠近,但是你卻覺得你跟她是處在一個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怎麼樣都沒有辦法靠近。

2014年之前,我都是一個人拍,所以鏡頭裡其實不太有我。到2014年終於找到了資金,有了團隊,有了一個攝影師,可以幫我很多忙。

我一直都帶著孩子工作。有幾個場景,都是用一種很奇怪的姿勢在拍。因為要避免孩子進入現場。像有一幕我媽坐在後陽臺,我用一隻腳頂著後陽臺的門,然後用一種很奇怪的姿勢拿著攝影機去拍我媽媽那一段的談話。

在最一開始拍的時候,其實沒有真正想過我自己也在故事裡頭。思考怎麼樣去講一個故事的時候,才決定說,我也要在裡面。因為這始終不是一個我媽媽的故事,這是一個關於我們之間的故事,關於我們家的故事。

一場重要的餐桌對話

我覺得我跟我媽媽那一場餐桌的對談,肯定是改變我們關係很關鍵的一場對話。

在我成為媽媽之前,心裡頭肯定會有怨言,會有恨。我不理解為什麼。如果媽媽真的愛我,她不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備註:導演黃惠偵小時候和爸爸一起住時,爸爸會要求她一起睡,並對她進行性侵行為。但當時母親沒有察覺。後來因為父親賭博、家暴,母親帶著她和妹妹逃離。一直到這場餐桌對話,這件事才被提起。)

當自己做了媽媽之後才突然明白,媽媽就不是一個完人,也有極限。

我要做那樣一場對話,不是要去指責她當年為什麼沒有做到應盡的保護我的責任和義務。我是希望讓她知道,經過這麼多年之後,我找到了一個理解這些事情的方式,而且我已經能夠比較坦然地跟它相處了。

我希望我媽媽也能把這件事情,從她的心裡頭或者是肩膀上給卸下來。

這件事曾讓我們兩個人帶著猜測和想像,跟對方相處。我會猜測說:我媽可能不愛我。我媽認為說:我女兒應該是討厭我,因為我沒阻止這樣的事情發生。

所以後來才明白,我們之間曾經有堵牆,把這件事情給講出來之後,那道牆就被敲毀了。

看完片子,媽媽變溫柔了

我媽看了兩次片子,兩次首映我都帶她去。因為她是這部電影最重要的觀眾。

她第一次看片子的那個晚上,那天我特別緊張,因為全世界最重要的觀眾要來看這個電影,緊張到一整天都吃不下飯。

那天回到家晚上十點多,她一進門就先到廚房,洗手做羹湯。重點是她做完飯之後,把飯菜端出來時,講話是輕聲細語很溫柔的。

這件事情也沒什麼大不了,因為她對她女朋友都這樣,但她從來不這樣對她的小孩。可是那天之後,她都是用這種很溫柔的方式在跟我講話,維持了一個月。

另外一個就是,過去我媽總認為她的人生是那麼不堪、不幸。但電影完成後,她發現自己的人生居然可以用一種看起來還挺有美感的方式呈現。

我們的人生

其實現在回頭看,媽媽的人生要說殘忍也不是太殘忍,因為我發現好多人,好多她那樣年代的女性都有相似的經歷。

作為一個女性,一個長在貧窮農村的女孩子,你不會有受到教育、得到知識的權利。所以我媽她十三四歲就已經離開家,到城市裡頭工作,因為要幫忙賺錢養家。

然後再大一點,不只是家人期待她,整個社會都認為一個女孩子,到一個年紀一定要結婚。

我媽媽當時跟我父親只見過一次面,第二次見面他們就變成夫妻了,然後就生了小孩。她從來沒有想過要進入婚姻,要生小孩,因為這不是她想要的人生。

進入婚姻之後,媽媽又遇到了一個很愛賭博,不愛工作,還會家暴的先生。我媽媽一直認為她遭遇的這些事情,她自己都覺得很羞恥。

而我的人生呢?小學三年級之後,我再也沒進學校讀書。

我在20歲之前的學習方式,是完全沒有系統可言的。其實就是能接觸到什麼,就從裡頭去學習。比如說,我媽媽有個朋友的小孩跟我年紀差不多,她的小孩升了一個年級,不要的教科書就帶來給我們看。

後來,我就在電視臺裡頭,有線電視第四台,看了很多很多的電影。

我6歲開始就跟我媽一起工作,所以我身邊都是大人。我也跟那些大人學一些東西,學習怎麼相處,怎麼應對。

一直到我20歲,我要學紀錄片的那一年,剛好臺灣正在發起一個成人教育的運動。它不是體制內的教育,不限年紀、不限學歷,只要你是成年人就可以去上學。

我去的那一所社大,主要的成員都在做社會運動。後來跟他們一起工作,被迫必須在工作中不斷地學習,才有辦法跟上大家。再後來,我開始拍紀錄片。

觀眾握著我的手說“謝謝”

讓我一度驚訝的是,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地區,有著不同文化的觀眾朋友,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給的回饋是很相似的。

很多觀眾看完電影,會來一直握住我的手。他們通常第一句話都會先說:謝謝,謝謝你把你們家的故事分享出來。在臺灣有兩個年輕女孩子,看完電影就在影院外頭跟我說話,整整掉眼淚掉了三十分鐘。

他們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跟家人之間溝通的困難,關係上的困難。

我們向來習慣說,家醜不可外揚,這些事情你不會對外人講。可是你永遠不去談論它,不去面對它,一直藏在心裡頭,是很受傷的。

我特別感謝這部電影的觀眾,因為他們在看完電影之後,都給我媽媽很好的回饋。

他們會告訴我媽,謝謝你把你的故事分享出來。作為一個在那樣的年代成長的女同志,你經歷這些事情很辛苦,我們都看見,我們都理解。

觀眾講了很多的體己話。那些話,其實應該是我跟我妹妹來說的,我們作為她的家人、作為她的小孩,應該要對她說的話。

我也會跟媽媽說,你完全不需要為你經歷的這些事情感到羞恥,做錯事的不是你。但她以前不太能聽進去,她覺得,這只是一個安慰。

可是當她從兩三百個觀眾的口中,可能八輩子不會跟她扯上關係的陌生人口中聽到這樣的話,我覺得是有影響她的。

她在改變她觀看、理解自己的生命的態度。她發現,原來把她經歷的這些事講出來,大家不會指責,不會來告訴你,你應該要躲起來;反而來告訴你,謝謝你講出來,因為你講出來後,帶給了我們一些力量,帶給我們思考。

點視頻,觀看黃惠偵和同性戀媽媽的故事

微信公眾號“一條”:每天一條原創短視頻,每天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每天精選人間美物,每天來和我一起過美好的生活。

【聲明】轉載自其它平臺或媒體文章,本平臺將注明來源及作者,但本平臺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若侵犯著作權,請主動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據,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章,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關於我們:

發起人孫春光 學歷:天津大學電子資訊工程本科、保送通信與資訊系統碩士 。

現擔任全國工商聯民辦教育出資者商會EMBA聯盟專委會秘書長;北京左右逢源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合夥人;愛投(ITOU)高管會創始發起人;IT高管會創始發起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