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流量大戰為何中國移動輸的一塌糊塗?

日前工信部發佈了《2017年通信業經濟運行情況》。 資料顯示, 截至2017年, 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達12.4億戶, 10月當月戶均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為2.25G。

這是什麼概念呢?對比2016年同期, 當時戶均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僅0.91G, 同比增長147.8%。 由此可見,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深度普及, 用戶的使用習慣已經養成, 月戶均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增長迅速, 令人驚歎。

我國移動流量資料收入占電信業收入的比例由2015年年底的28%迅速漲到了34%, 首次超過過去移動語音成為電信業中占比最大的業務 。 2017年, 通信行業全面步入以流量為主導的發展階段, 三大運營商的戰爭重心也開始從話費戰全面轉向流量戰。

中國電信“輕鬆吃雞”

三大運營商, 中國電信是最先在流量戰中發力較猛的, 這也讓他們在個人用戶流量戰中取得了一定的先發優勢。 早在2011年, 中國電信就已經開始努力從話務量經營逐漸轉向流量經營;到了2014年, 中國電信又專門成立電信綜合平臺大力推進流量經營;而在2017年的8月份, 中國電信開始轉型升級3.0新戰略, 全面聚焦“流量+新生態”。

2017年, 中國電信推出“不限量套餐”, 強勢開啟流量不限量時代。 以安徽電信為例, “不限量套餐”分為99元分享計畫、199元家庭計畫、199元個人計畫三檔, 基本上能滿足各類人群對於“流量不限隨便玩”的使用需求;並且沒有設置辦理門檻, 新老用戶均可辦理, 這就刺激了用戶流量需求的釋放, 提高了存量用戶轉換套餐的積極性。

而199元的家庭計畫, 最高支持5人共用,

人均價格僅36元/月, 還免費送200M寬頻、2部電信超清iTV、1000分鐘的國內通話、3GB的國內流量等, 一個套餐基本涵蓋了一整個家庭對於電視、網路的基本使用需求, 在用戶群中擁有很好的口碑。

除此之外, 中國電信在“流量之戰”中採用了“細分用戶, 各個擊破”的策略,

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針對流量需求大、語音需求大的客戶, 推出不同價格檔位的“嗨卡”套餐。 最低29元起的嗨卡, 包含了2.5G流量+200分鐘國內通話, 性價比極高, 也贏來了一大批用戶的簇擁;針對雙卡、或需要額外流量卡來“貼補”的用戶, 中國電信則推出了靈活的“流量日租卡”:1元=500M, 不用就不花錢, 成為了許多用戶第二卡槽的首選。

“刷流量神器”“簽到送流量”等流量贈送活動、“嗨卡免費體驗”“不限量套餐半價體驗”等優惠體驗活動為用戶送去了實實在在的福利, 推動了產品曝光度、關注度的提升, 為中國電信在“流量行銷”推波助瀾。

中國聯通“還需努力”

2017年,中國聯通也在強力推廣其主打不限流量的“冰淇淋套餐”,並與多家互聯網企業合作,推出不同種類、滿足不同應用需求的“定向大流量卡/包”。如與騰訊推出的“大王卡”;與網易推出的“陰陽師流量包”。雖然也獲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成績背後隱藏的問題卻不容忽視。

一方面,此類套餐的持久力待檢驗。以“大王卡”為例,雙卡用戶切換大王卡即產生流量;另外雖然騰訊視頻流量為免費流量,但視頻前的廣告並未納入到免費流量中,彈幕圖片也不算免流。

簡單來說,使用“大王卡”的操作中難免會產生非免費流量,用戶在原有套餐價格上,必定會額外再支付流量費,這與用戶辦理此類套餐的初衷相背離。此外,隨著中國電信“不限量套餐”的面世,流量完全無使用限制,更多用戶傾向轉移。另一方面,人均流量的激增,勢必會對中國聯通基礎網路的承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通信基礎能力一直是中國聯通的短板,再加上不斷上升的成本,4G的持續擴容、5G的前期大量投入,只能讓中國聯通陷入“面子好看,沒有實際意義”的尷尬局面。所以,中國聯通若想在“流量大戰”中“坐穩江山”,需再接再厲。

中國移動“不太積極”

4G時代的中國移動先發制人,俘獲6億4G用戶而成為運營商裡使用者規模最大的一。但最近幾年,移動的口碑卻是越做越差,因為老用戶的差別待遇、套餐資費太貴等問題,頻繁遭到用戶投訴,民心大失。

相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積極推廣自己不限流量、大流量為主的4G套餐,中國移動顯得“不太積極”。中國移動雖然也推出了不限量套餐,但分析其套餐,並不及中國電信及中國聯通兩家對用戶更“寬厚”。以安徽移動的“任我用”套餐為例,98元套餐並不支援副卡,並且流量使用達到20GB後,網速將降到1Mbps以下;流量使用更高時,可能會出現斷網或網路不穩定的情況。雖然“不限量”但卻“不能用”,因此招來用戶吐槽“感覺被套路”。

實際上,網路壓力大是中國移動在“流量大戰”中最為憂慮的一個問題。基於中國移動龐大的使用者規模總量,流量之門大開後,網路負荷肯定會再上一個等級,這會帶來極其嚴峻的挑戰。如何平衡好用戶需求與供應能力,這是中國移動亟待解決的問題。

2018年已經到來,但機流量行銷仍然是一片藍海,未來還有更多商業模式待發掘以及更多的可能性。中國電信依靠著強大的基礎網路、多年來優質的網路服務、使用者良好的使用感受與口碑傳播,去年在“不限流量”戰場可謂“借力發力”,贏得滿堂彩。今年三家運營商又將運用什麼殺手鐧,中國電信還能否“笑傲江湖”,需等待時間和用戶的檢驗。

中國聯通“還需努力”

2017年,中國聯通也在強力推廣其主打不限流量的“冰淇淋套餐”,並與多家互聯網企業合作,推出不同種類、滿足不同應用需求的“定向大流量卡/包”。如與騰訊推出的“大王卡”;與網易推出的“陰陽師流量包”。雖然也獲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成績背後隱藏的問題卻不容忽視。

一方面,此類套餐的持久力待檢驗。以“大王卡”為例,雙卡用戶切換大王卡即產生流量;另外雖然騰訊視頻流量為免費流量,但視頻前的廣告並未納入到免費流量中,彈幕圖片也不算免流。

簡單來說,使用“大王卡”的操作中難免會產生非免費流量,用戶在原有套餐價格上,必定會額外再支付流量費,這與用戶辦理此類套餐的初衷相背離。此外,隨著中國電信“不限量套餐”的面世,流量完全無使用限制,更多用戶傾向轉移。另一方面,人均流量的激增,勢必會對中國聯通基礎網路的承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通信基礎能力一直是中國聯通的短板,再加上不斷上升的成本,4G的持續擴容、5G的前期大量投入,只能讓中國聯通陷入“面子好看,沒有實際意義”的尷尬局面。所以,中國聯通若想在“流量大戰”中“坐穩江山”,需再接再厲。

中國移動“不太積極”

4G時代的中國移動先發制人,俘獲6億4G用戶而成為運營商裡使用者規模最大的一。但最近幾年,移動的口碑卻是越做越差,因為老用戶的差別待遇、套餐資費太貴等問題,頻繁遭到用戶投訴,民心大失。

相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積極推廣自己不限流量、大流量為主的4G套餐,中國移動顯得“不太積極”。中國移動雖然也推出了不限量套餐,但分析其套餐,並不及中國電信及中國聯通兩家對用戶更“寬厚”。以安徽移動的“任我用”套餐為例,98元套餐並不支援副卡,並且流量使用達到20GB後,網速將降到1Mbps以下;流量使用更高時,可能會出現斷網或網路不穩定的情況。雖然“不限量”但卻“不能用”,因此招來用戶吐槽“感覺被套路”。

實際上,網路壓力大是中國移動在“流量大戰”中最為憂慮的一個問題。基於中國移動龐大的使用者規模總量,流量之門大開後,網路負荷肯定會再上一個等級,這會帶來極其嚴峻的挑戰。如何平衡好用戶需求與供應能力,這是中國移動亟待解決的問題。

2018年已經到來,但機流量行銷仍然是一片藍海,未來還有更多商業模式待發掘以及更多的可能性。中國電信依靠著強大的基礎網路、多年來優質的網路服務、使用者良好的使用感受與口碑傳播,去年在“不限流量”戰場可謂“借力發力”,贏得滿堂彩。今年三家運營商又將運用什麼殺手鐧,中國電信還能否“笑傲江湖”,需等待時間和用戶的檢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