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心臟房顫是怎麼回事兒?發生房顫,相當於身體發生了“大地震”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 是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 房顫總的發病率為0.4%, 隨著年齡增長房顫的發生率不斷增加, 75歲以上人群可達10%。 房顫時心房激動的頻率達300~600次/分, 心跳頻率往往快而且不規則, 有時候可以達到100~160次/分, 不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 而且絕對不整齊, 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縮功能。

正常人的心律就應該是竇房結髮出指令並掌控下傳到整個心臟的竇性心律。 竇性心律的節律應該是勻齊的, 頻率應該是(60~100)次/分。 現在我們認為, (50~90)次/分也屬正常。

正常心電圖

我們人體正常的心臟有四個腔, 分別是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由心房起源的心律失常稱作房性心律失常。

房顫, 亂髮指令的主要部位是左心房(其實人家竇房結可能也發指令了, 但是太弱勢, 心房不聽)。 房顫發生時, 心房各部分的心肌各自為政, 沒有秩序、雜亂無章的自行收縮, 使得整個心房失去了步調一致的同步收縮,

只剩下蠕動。 這時候的心律, 是由心房顫動著指揮的心律。

結果呢?當然是混亂, 心律失常了。

再說心律失常。

心率和心律, 總有人把它們弄錯。 率、律字不同, 意思也不同。 其實, 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心率, 心臟跳動的頻率, 就是單位時間內心跳的速率, 心跳的快慢, 比如每分鐘多少次。 心律, 心臟跳動的節律, 就是心臟跳動的規律性, 每個心動週期是否勻齊。 無論心跳頻率(心率)的異常還是節律(心律)的異常, 都是“心律失常”。 還有就是, 這個心律是誰發出、誰指揮的(起搏), 或者傳達指令時走哪條路、走的速度(傳導)等, 出了錯誤也屬於心律失常。

“房顫”這種心律失常是什麼狀況?

正常情況下, 我們心跳的指令是由竇房結→心房→房室結→下達到心室的。 心房亂了, 向下傳達的資訊也就全亂了。

房顫時, 沒了統一指揮的心房肌各自為政、胡亂收縮, 心房收縮(蠕動)的頻率自然是快了, 每分鐘可以快到350次以上, 甚至600多次, 而且毫無規律可言。 這種快而亂的信號還要下傳到心室,

幸虧經過房室結時受到阻隔, 大多數被擋住了, 否則生命都有危險了(全傳下去就會發生室顫, 也就是會猝死的。 有些疾病就會發生這種危險)。 但是, 總有一部分是胡亂地傳下去的, 而且一般總比正常下傳的要多。 這樣, 心室的收縮也亂了, 也快了。 我們心跳最主要是由心室的收縮舒張形成的, 心室收縮亂了, 我們的心跳就亂了。 心跳就會快一下、慢一下, 快快慢慢(傳下來沒規律);輕一下、重一下, 時輕時重(每次心臟射血的量不一樣)。 (心電圖是可以看出來的)

房顫心電圖

這樣(房顫)的心跳, 病人會感到心慌氣短, 胸悶不適, 有時感覺“心要跳到嗓子眼了”, 嚴重的時候會頭暈眼花, 甚至黑視、暈厥。 檢查就會發現心率很快(少數人可以不快), 心律絕對不齊(因為心跳快慢不一, 毫無規律), 聽診心音就會發現強弱不等(每次射血量不同), 摸摸脈搏會發現脈搏短絀(脈搏時輕時重, 或有“漏跳”)。 遇到這樣的情況, 就是發生房顫了。 很多時候, 由於房顫下傳的多, 心室收縮的頻率快, 心率(跳)會很快。 心跳快到一定程度,就會影響心臟的排血量,影響對全身的供血,最明顯的是腦供血。

房顫常見的病因包括高血壓病、冠心病、心臟外科手術、瓣膜病、慢性肺部疾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先天性心臟病、肺動脈栓塞、甲亢、心包炎等等,與飲酒、精神緊張、水電解質或代謝失衡、嚴重感染等有關;此外還可以合併有其它型別心律失常。

房顫的診斷並不困難,房顫發作時的心電圖就是確診的依據。發作時間短暫、頻繁者,可通過動態心電圖檢查確診。

房顫的危害不容小覷

1、血栓:房顫最大的危害是導致心臟內容易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脫落,沿著動脈跑到大腦中,就會發生腦動脈栓塞導致偏癱。75%患者併發腦血管意外。房顫患者的中風發生率比正常人高5-17倍,致殘率達25%,死亡率高達25%。也可出現其它部位的栓塞如冠脈栓塞、腎動脈栓塞等。

2、快速房顫可引起心力衰竭,處理不及時,可致死亡。

3、心臟功能下降:房顫病人心搏出量較正常人下降30%左右,心臟儲備功能下降。

4、壽命縮短,本來可以活80歲,有了房顫可能只活70歲,甚至60歲。如果得了房顫,未來5—10年的死亡率,男性增加1.5倍,女性增加1.9倍。

5、其它:如因房顫使用肝素、阿司匹林、華法林治療導致的出血;抗心律失常藥物的副反應如胺碘酮的肺、甲狀腺纖維化等。

房顫造成的心率快和節奏不整齊會使病人感到心悸,明顯降低患者的生活品質;心房收縮功能喪失和長期心率增快引起的心動過速性心肌病,可導致或加重心力衰竭。另外房顫本身也可增加死亡率。

心房顫動的治療

心房顫動的治療主要可分為積極性的維持正常竇性脈(心律或節律控制)及消極性的心室心速控制(心速或速率控制)。

(1)心律控制:是抑制心房顫動的發生與持續,以保持正常的心律.

(2)速率控制:則是讓心房顫動持續,但降低心室跳動的次數,保持每分鐘在70-80跳左右。心律控制的理想是利用藥物或非藥物的方式抑制心房顫動,使病人不致于產生因心房顫動而引起的併發症,特別是中風及心臟衰竭,並且維持正常的心房及心室配合的功能,以達到最好的心輸出量。而心速控制,雖不能壓抑心房顫動,但可讓心室的心跳維持在50-90(平均70左右)之間,使病人不會感到不舒服。

若以生理的角度考量,前者可提供正常生理性的房室協調收縮,有利於心臟血流動力功能。但對於持續性及慢性心房顫動的病患而言,由於此時心臟本身合併的疾病較不容易在短時間內恢復,因此以藥物根治心房顫動的成功率並不高,且也要面對長期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所帶來的嚴重副作用。對於這些病人,最重要治療是藥物緩和治療,此種方式可以控制心房顫動時心室的心跳心速,也就是心室心速控制,以減少病患之症狀。

藥物治療

速率控制:控制房室結速度的藥物有乙型阻斷劑以及鈣離子阻斷劑以及毛地黃藥物等等,這些藥物的安全性較傳統的抗心律不整藥物高,也可減少病人的症狀。

節律控制:要維持正常心律,絕大多數的情況需長期使用抗心律不整藥物。目前常見的抗心律不整藥物有:胺碘酮、普羅帕酮、呱氟醯胺等等。其可能之副作用及長期的療效是最大考量。目前對於心房顫動仍缺乏長期安全有效的藥物。究竟節律控制及心速控制之治療,何者較佳?

近年來多個研究指出,節律控制並未得到明確預期的效益。節律控制或是心速控制之治療的選擇則因病人而異。對不同的病人而言,使用不一樣的治療方式,其效益及副作用也有所不同。一般治療的共識是心血管合併症越多,如病患的年紀較大,則採用心跳控制即可;對患有高血壓且體重輕的女性病人,則要留意藥物的副作用;而發生在年輕人或心臟功能不佳時,就可以採用較積極的節律治療。

非藥物治療

採用速率控制的心房顫動患者,若使用多種藥物仍無法有效控制心室跳動次數時,可以考慮射頻消融術及置植入型除顫器以控制心室速度:是通過導管將射頻電流(一種高頻電磁波)引入心臟內,消融特定部位的局部心肌細胞,以阻斷折返環路或消除病灶,而治療快速性心律失常。但因心房顫動仍在心房持續著,故預防血栓的藥物仍需長期使用以避免腦中風。

電擊複律

是借由體外電流的刺激治療心房顫動,恢復正常心跳。電擊前會使用短效麻醉劑,降低過程中的不適感。一般而言,在48小時內所發生之新的心房顫動,應該盡速的將心房顫動轉換回正常的竇性節律。因此,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新產生的心房顫動可以立即用藥物或是電擊整流的方式治療,而以電擊複律的方式為主。心臟電擊複律過程是病人在麻醉之狀態下,讓病人禁食六小時後進行,使用電擊複律治療,以免造成心室心律不齊,心臟電擊複律有9成的成功率。若用心律不齊藥物作節律治療則成功率較低,其返回竇性脈的機會一般皆小於30%,超過7日以上成功機會便不大。不論心房顫動是使用藥物或電擊複律作節律治療,其心血管栓塞的危險性皆相同,故實施之前必須確認病人未有血栓的危險,同時合併抗凝血藥物來預防。使用直流電擊治療或是藥物治療的方式,通常效果無法持久,而且必須長期使用抗心律不齊藥物來維持正常的心跳,一年後復發率高達50%以上,成功率遠低於使用射頻消融治療心房顫動。

如果你想瞭解更多心胸健康方面的資訊,可以添加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中國心律失常防護中心。

心跳快到一定程度,就會影響心臟的排血量,影響對全身的供血,最明顯的是腦供血。

房顫常見的病因包括高血壓病、冠心病、心臟外科手術、瓣膜病、慢性肺部疾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先天性心臟病、肺動脈栓塞、甲亢、心包炎等等,與飲酒、精神緊張、水電解質或代謝失衡、嚴重感染等有關;此外還可以合併有其它型別心律失常。

房顫的診斷並不困難,房顫發作時的心電圖就是確診的依據。發作時間短暫、頻繁者,可通過動態心電圖檢查確診。

房顫的危害不容小覷

1、血栓:房顫最大的危害是導致心臟內容易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脫落,沿著動脈跑到大腦中,就會發生腦動脈栓塞導致偏癱。75%患者併發腦血管意外。房顫患者的中風發生率比正常人高5-17倍,致殘率達25%,死亡率高達25%。也可出現其它部位的栓塞如冠脈栓塞、腎動脈栓塞等。

2、快速房顫可引起心力衰竭,處理不及時,可致死亡。

3、心臟功能下降:房顫病人心搏出量較正常人下降30%左右,心臟儲備功能下降。

4、壽命縮短,本來可以活80歲,有了房顫可能只活70歲,甚至60歲。如果得了房顫,未來5—10年的死亡率,男性增加1.5倍,女性增加1.9倍。

5、其它:如因房顫使用肝素、阿司匹林、華法林治療導致的出血;抗心律失常藥物的副反應如胺碘酮的肺、甲狀腺纖維化等。

房顫造成的心率快和節奏不整齊會使病人感到心悸,明顯降低患者的生活品質;心房收縮功能喪失和長期心率增快引起的心動過速性心肌病,可導致或加重心力衰竭。另外房顫本身也可增加死亡率。

心房顫動的治療

心房顫動的治療主要可分為積極性的維持正常竇性脈(心律或節律控制)及消極性的心室心速控制(心速或速率控制)。

(1)心律控制:是抑制心房顫動的發生與持續,以保持正常的心律.

(2)速率控制:則是讓心房顫動持續,但降低心室跳動的次數,保持每分鐘在70-80跳左右。心律控制的理想是利用藥物或非藥物的方式抑制心房顫動,使病人不致于產生因心房顫動而引起的併發症,特別是中風及心臟衰竭,並且維持正常的心房及心室配合的功能,以達到最好的心輸出量。而心速控制,雖不能壓抑心房顫動,但可讓心室的心跳維持在50-90(平均70左右)之間,使病人不會感到不舒服。

若以生理的角度考量,前者可提供正常生理性的房室協調收縮,有利於心臟血流動力功能。但對於持續性及慢性心房顫動的病患而言,由於此時心臟本身合併的疾病較不容易在短時間內恢復,因此以藥物根治心房顫動的成功率並不高,且也要面對長期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所帶來的嚴重副作用。對於這些病人,最重要治療是藥物緩和治療,此種方式可以控制心房顫動時心室的心跳心速,也就是心室心速控制,以減少病患之症狀。

藥物治療

速率控制:控制房室結速度的藥物有乙型阻斷劑以及鈣離子阻斷劑以及毛地黃藥物等等,這些藥物的安全性較傳統的抗心律不整藥物高,也可減少病人的症狀。

節律控制:要維持正常心律,絕大多數的情況需長期使用抗心律不整藥物。目前常見的抗心律不整藥物有:胺碘酮、普羅帕酮、呱氟醯胺等等。其可能之副作用及長期的療效是最大考量。目前對於心房顫動仍缺乏長期安全有效的藥物。究竟節律控制及心速控制之治療,何者較佳?

近年來多個研究指出,節律控制並未得到明確預期的效益。節律控制或是心速控制之治療的選擇則因病人而異。對不同的病人而言,使用不一樣的治療方式,其效益及副作用也有所不同。一般治療的共識是心血管合併症越多,如病患的年紀較大,則採用心跳控制即可;對患有高血壓且體重輕的女性病人,則要留意藥物的副作用;而發生在年輕人或心臟功能不佳時,就可以採用較積極的節律治療。

非藥物治療

採用速率控制的心房顫動患者,若使用多種藥物仍無法有效控制心室跳動次數時,可以考慮射頻消融術及置植入型除顫器以控制心室速度:是通過導管將射頻電流(一種高頻電磁波)引入心臟內,消融特定部位的局部心肌細胞,以阻斷折返環路或消除病灶,而治療快速性心律失常。但因心房顫動仍在心房持續著,故預防血栓的藥物仍需長期使用以避免腦中風。

電擊複律

是借由體外電流的刺激治療心房顫動,恢復正常心跳。電擊前會使用短效麻醉劑,降低過程中的不適感。一般而言,在48小時內所發生之新的心房顫動,應該盡速的將心房顫動轉換回正常的竇性節律。因此,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新產生的心房顫動可以立即用藥物或是電擊整流的方式治療,而以電擊複律的方式為主。心臟電擊複律過程是病人在麻醉之狀態下,讓病人禁食六小時後進行,使用電擊複律治療,以免造成心室心律不齊,心臟電擊複律有9成的成功率。若用心律不齊藥物作節律治療則成功率較低,其返回竇性脈的機會一般皆小於30%,超過7日以上成功機會便不大。不論心房顫動是使用藥物或電擊複律作節律治療,其心血管栓塞的危險性皆相同,故實施之前必須確認病人未有血栓的危險,同時合併抗凝血藥物來預防。使用直流電擊治療或是藥物治療的方式,通常效果無法持久,而且必須長期使用抗心律不齊藥物來維持正常的心跳,一年後復發率高達50%以上,成功率遠低於使用射頻消融治療心房顫動。

如果你想瞭解更多心胸健康方面的資訊,可以添加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中國心律失常防護中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