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賣掉估值上億的股權,去麗江開客棧的CEO,又回來了

我們努力工作不僅僅是為了實現財務自由, 而是為了有更多的時間去做我們想做的事。

財務自由, 這個已被大家說濫的詞,

被越來越多的人奉為“人生理想”。 曾幾何時, 許多人的夢想都變成了遠離喧囂的城市, 找一處山清水秀的地方開一家小店, 玩玩攝影、種種花草, 無絲竹之亂耳, 無案牘之勞形, 往來無白丁, 談笑有鴻儒。

財務自由這個詞, 仿佛散發著誘人香味, 讓一代又一代的人趨之若鶩。

1、賣掉估值上億的股權, 去麗江開客棧

我認識的一個北京老闆, 在公司上市的第一年就賣掉了估值上億的股權。 他說現在有錢了, 終於可以去過理想中的生活。

過去的十幾年, 他每天都高強度工作, 每天能睡五個小時已經是奢侈, 週末別人都在家裡陪老婆孩子, 而他在外地出差。

“抗日戰爭8年, 我這戰一打就是十幾年, 腰早就坐壞了。 ”

那時支撐著他堅持下去的夢想就是:公司上市、賣掉公司、找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過沒有煩惱和壓力的生活。

所以公司剛一上市, 他很快換取了鈔票, 帶著一家人去了麗江。 買了一棟帶院子的房子, 花了兩百多萬來裝修, 又買了單反和畫畫工具, 準備去過他心目中的美好生活。

最開始, 在朋友圈能時不時都能看到他發的狀態。 今天開車去洱海, 幫家人照相。 明天買回一車的新鮮花草, 親自種滿院子。 在麗江認識的有趣的朋友, 新鮮的見聞……每天上班的時候打開朋友圈, 看見他發的這些生活狀態, 都會由衷地羡慕。

誰不想擺脫不喜歡的工作, 每天睡到自然醒, 然後吃一頓豐盛營養的早餐, 寫字看書喝茶, 不趕時間地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呢。

只不過理想很豐滿, 現實往往都是殘酷的。 而我們理想中的生活, 永遠都在別處。

還不到兩年, 這位朋友就重新回到北京了。 他的精神看上去還沒有之前長年累月熬夜工作時候的好, 人發福了, 卻不是幸福生活的發胖。

“那種生活實在過不下去了, 還是工作好。

談起在麗江的生活, 他說一開始是挺好的, 因為新鮮嘛。 反正自己有錢, 怎麼折騰都行, 在麗江開了兩家客棧, 找了人來管, 自己基本不操心。 本來想著要學攝影和畫畫, 但東西買回來擺弄了幾天就擱置了。 都說在麗江最舒服的事情就是曬太陽, 但曬久了都一樣, 除了皮膚變黑了, 人也沒多長兩個翅膀出來。

最主要的原因是, 覺得人生突然毫無意義, 沒有任何奔頭。

“我都不知道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都快抑鬱了。 ”

過去每天早上一睜開眼, 要做的事情就紛至遝來。 開會、處理郵件、想方案……沒有盡頭的工作令人疲憊。 但在麗江, 每天早上醒來睜開眼, 腦子空空, 突然不知道自己是誰, 待在這裡的目的又是什麼?

曾經想要逃離的生活,

卻變幻成另一種模樣重新束縛住自己。

生活無處可逃。

朋友回到北京後, 又重新開始創業。 他說現在至少不再為錢工作, 雖然挺累挺忙的, 但他這只無頭蒼蠅總算找到了支撐自己生活的支點。

其實像他這樣的人, 並不在少數。

作為萬科曾經的掌舵人, 王石在功成名就財務自由之後就開始“遊山玩水”。 離開公司去遊歷西藏、登山探險、飛滑翔傘、滑雪、談戀愛……連潘石屹都調侃他:“王石辭職了, 其實他還很年輕, 比起默多克、巴菲特, 這些都還在努力工作的企業家, 王石還是年輕人。 他的心態更年輕, 現在還正在談戀愛呢。 ”

雖然辭去萬科董事長,但王石沒有真正淡出人們的視線。如今身兼萬科董事會名譽主席和萬科公益基金會理事長的名譽職位。

一個曾經嘗過名利和權力滋味的人,很難真正淡出做一個超脫瀟灑的遊俠。

張朝陽在曾經的採訪中,經常抱怨自己很累,不可想像的累。他說自己回國創業以來經歷了太多太多的事,甚至得忍受侮辱。於是,張朝陽開始退居二線,讓自己在遊艇、釣魚、登山之間放鬆“療傷”。結果導致搜狐上下也彌漫著一股懶散之風,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被甩出了互聯網一線陣營。說要“隱退”的張朝陽立馬放棄了之前的想法,重新回來,誓要“再造搜狐”。

對於這些企業家而言,他們的血液裡天生就帶著征服的狼性。他們對權力、社會價值和存在感有著永不疲憊的追求欲。

如果沒有了創造社會價值的機會,對他們而言即使財務自由,每天泛舟胡海,詩酒茶話,也依然無法彌補他們心中對於權力和實現自我的渴望,只會在漫長的時間裡日益消耗自己。

所以周圍那些四十多歲從體制或者企業出來的許多人,沒有選擇退休安享晚年,而是選擇投入另一波創業大潮,繼續在案牘勞形裡度過剩下的時光。

宗慶後,44歲才開始創業成立娃哈哈。褚時建75歲高齡重新創業,種起了柳丁,以“褚橙”紅遍大江南北,再一次讓自己成為了傳奇。再遠點,黃忠60歲跟劉備混,薑子牙八十歲當上丞相,孫悟空五百歲了才跟著唐僧去西天取經。

自古以來,這些嚷著把酒話桑籬的企業家或者軍事家,都不過是在疲憊之際的一時感慨,它存在的時間不過一瞬。

就像村上春樹所說:“喜歡自然可以堅持,不喜歡怎麼也長久不了。”

2、那些不想上班的年輕人

和上面那些在實現財務自由後,才敢去追求理想生活的中年人不同的是,現在的年輕人,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已經開始不上班的生活。

根據國內某大型求職網站發佈的《2017 離職與調薪調研報告》顯示,近三年應屆大學畢業生的離職率持續走高,2016年應屆生的離職率更是高達 26.5%。另外,一線城市員工的離職率增長較 2015 年高出 4.1 個百分點,為 22.4%。

從“世界這麼大,我要去看看”,到“急性拖延症請假一個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厭倦工作,逃避工作,即使沒有達到財務自由的經濟能力,但也很灑脫的辭職,或者去創業。

除了因為現在年輕人家庭經濟負擔較輕,從小養尊處優外,更重要的原因其實是迷茫和焦慮。

“我每天一進辦公室,就覺得窒息。”

這是我曾經的同事小美的原話。對她而言上班就是消耗青春,浪費時間。大好的青春年華為什麼要浪費在電腦面前,用高曉松那句話說,就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

於是小美辭職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出國旅行。從新馬泰到國內的西藏、新疆,每天的生活都在路上,她覺得這樣才算活著。但旅行半年後回來的小美依然很焦慮。這次不僅錢花光了,還沒了工作,而等待她的是下個月的房租和一堆帳單。上班痛苦,但是不上班更痛苦。旅遊散心,無論去到多遠,只要回來依然要面對巨大的壓力。因為暫時的逃避,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的根本。

3、不同年紀,同樣的焦慮

中年人也好,年輕人也罷,迷茫和焦慮的根本原因,其實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

攝影、畫畫、旅行,都是一些看上去很美的事情。但是學習和去做的過程中,仍然不乏枯燥。如果不是發自內心地去喜歡,自然而然就會厭倦然後放棄。

我認識一個男生,是某網站的旅遊駐站作者,就是以旅遊為職業,然後做旅行攻略寫成文章發在網站上,每個月的收入根據發文數量和閱讀量計算。他一年一大半的時間都在全國各地跑,也因為這個原因,他和交往多年的女友分了手,因為對方沒有辦法接受他常年不在身邊。

你看,就算真的去做一份別人眼裡有趣味的工作,生活也不見得盡如人意。

我們期待嚮往的那些,只是因為離我們本身生活很遙遠,我們就給它添加了許多的濾鏡,讓它變成了我們幻想出來的美好。

我們都嚮往遠方,希望去過一種沒有煩惱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但其實我們想要逃避的是生活的瑣碎、枯燥、無意義,但我們無論做出怎樣的選擇,都不可能逃離生活本身。

安·蘭德說,為了將事情做好,首先你得喜歡做這件事,而不是喜歡這件事情的結果。

如果你把財務自由當成結果和目的,那麼註定會失望。就像你把每個月的工資當成自己的目標,那麼在得到薪水前的三十天都會感到生活難熬痛苦。

4、人類為什麼要工作

每天擠公交地鐵,去到公司,打開電腦,一坐便是一天。重複機械的生活,啃噬著我們的身心。脫髮、油膩、焦慮,如果不是為了錢,我們又究竟為了什麼上班工作?

在TED的演講視頻《我們為什麼工作》裡提到“思想技術”。

工業革命之父亞當·斯密相信人類的本性是懶惰的,除非你讓它有價值,他才會去做。而讓它有價值的方式,就是通過激勵,給他們報酬,這是他們會這樣做的唯一理由。所以我們製造一個工業系統,當中充滿了這種關於人類的錯誤觀念,但是一旦這種生產系統出現了,人們就沒有別的辦法去操作,只能跟著亞當.斯密的那種設想。工作的例子只是其中一個例子,用來說明錯誤的思想如何創造出一種環境,最後竟變成了一種現實。

也就是說,我們工作是為了報酬,這本身是一件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價值體系。是我們的思想影響著我們對於工作和生活的看法。

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嚮往田園生活,哪怕他壓根自己沒有經歷過,但他想像中那是很美的生活,就通過意識形態用文字、聲音或者圖像表現出來,於是人們就會慢慢去接受這樣的想法。哪怕田園生活根本就不是自己需要的。

同理的,當所有人都在闡述工作就只是為了賺錢,那麼工作的意義就變成了單一性的事物。在我們接觸它的時候,自然就會感到厭煩。如果你恰好在做的是一件不喜歡的工作,哪怕這種情緒就會更加強烈。

我們的人性,是我們創造的,而不是我們發現它就是那樣。我們通過設計制度,讓人們生活和工作在其中。我們的價值系統束縛了我們自己,但應該相信能夠突破這樣價值系統的也只有我們自己。

如果我們能為自己的工作和財務自由,設計出另一套系統,那為什麼不能是“這份工作正好是我喜歡的”、“這份工作的收入可以讓我每天多睡會兒懶覺,而睡懶覺能讓我活力滿滿”、“財務自由可以讓我實現小時候當作家的夢想”……這些更正向積極的思想呢?

5、我們努力,不僅僅是為了“努力”

財務自由是實現理想人生的一種手段,而非最終目的。

就像那個有名的寓言故事,富商和漁夫一起躺在沙灘上曬太陽。如果富商的終極理想是曬太陽,那他可以在幾十年前就實現這樣的生活。

有人解釋財務自由,是指通過金錢的原始積累,讓你有更多的選擇,不再為金錢打工。

如果每一次出發都只是為了目的地,那麼你的每一次“努力”都只會變成“忍受”。我們這個時代太誇大努力的價值了,一個導演拍戲拍得爛,但因為他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成本,因為他很努力了,所以我們就要諒解他電影的失敗?一個明星沒有演技和才華,因為他很努力了,所以我們要接受他在螢幕上帶給我們的尷尬?

努力就意味著“犧牲、忍受”?富士康流水線上的工人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他們不努力嗎?如果努力只是為了標榜自己理應獲得的諒解和肯定,那麼從一開始就是錯的。付出巨大努力到達的終點,會發現並沒有我們想像得好。我們在感慨那個奮鬥了十八年才和同學坐在一起喝咖啡的勵志者,卻忘記他一開始的出發點就是錯的,所以他當然不會覺得快樂。攀比,比較,都會讓我們變得更加迷茫和不知所措。95後已經有人年入千萬,00後已經開始當CEO,永遠都有人比你優秀,在所謂成功的標準上是沒有上限的。

就像我們努力工作不僅僅是為了實現財務自由,而是為了有更多的時間去做我們想做的事。

我們經常能從一些手工匠人身上看到一種淡然的氣質,他們好像只沉浸在手裡的物件上,無論得到多少金錢和讚美,他要做的也僅僅是做好手裡的東西。在那個過程裡,他得到了想要的快樂。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你人生的理想究竟是什麼?就是為了和同學坐在一起喝咖啡?還是拼命努力忍受眼前的生活只為了實現財務自由?或者只是單純地不想上班宅在家裡?那麼財務自由之後呢?在家裡待上十年之後呢?

6、寫在最後

這讓我想到《武林外傳》其中有一集,佟湘玉因為生活裡沒有目標而陷入無聊和迷茫,於是她不斷給自己找目標,但這些目標總有實現的時候,所以她的迷茫永遠也不能終止。她沒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只是為了目標而尋找目標。

當你開始不再尋找人生目標和意義的時候,你的人生才開始真正變得有意義。生而為人,我們就像走在一條漫長沒有盡頭的荒原上,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迷路,不知道什麼會發生意外。工作,就像我們在沿途采到的鮮花,撿到的果實,它最終也會隨著時間而化為塵埃,但它曾帶給我們或美好或膩味的香氣,或甜或酸的滋味。我們在不停奔向終點的時候,這些被我們遺落在原地的東西,會告訴我們曾經存在過的意義和價值,是代表我的存在。

作者:東穎

雖然辭去萬科董事長,但王石沒有真正淡出人們的視線。如今身兼萬科董事會名譽主席和萬科公益基金會理事長的名譽職位。

一個曾經嘗過名利和權力滋味的人,很難真正淡出做一個超脫瀟灑的遊俠。

張朝陽在曾經的採訪中,經常抱怨自己很累,不可想像的累。他說自己回國創業以來經歷了太多太多的事,甚至得忍受侮辱。於是,張朝陽開始退居二線,讓自己在遊艇、釣魚、登山之間放鬆“療傷”。結果導致搜狐上下也彌漫著一股懶散之風,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被甩出了互聯網一線陣營。說要“隱退”的張朝陽立馬放棄了之前的想法,重新回來,誓要“再造搜狐”。

對於這些企業家而言,他們的血液裡天生就帶著征服的狼性。他們對權力、社會價值和存在感有著永不疲憊的追求欲。

如果沒有了創造社會價值的機會,對他們而言即使財務自由,每天泛舟胡海,詩酒茶話,也依然無法彌補他們心中對於權力和實現自我的渴望,只會在漫長的時間裡日益消耗自己。

所以周圍那些四十多歲從體制或者企業出來的許多人,沒有選擇退休安享晚年,而是選擇投入另一波創業大潮,繼續在案牘勞形裡度過剩下的時光。

宗慶後,44歲才開始創業成立娃哈哈。褚時建75歲高齡重新創業,種起了柳丁,以“褚橙”紅遍大江南北,再一次讓自己成為了傳奇。再遠點,黃忠60歲跟劉備混,薑子牙八十歲當上丞相,孫悟空五百歲了才跟著唐僧去西天取經。

自古以來,這些嚷著把酒話桑籬的企業家或者軍事家,都不過是在疲憊之際的一時感慨,它存在的時間不過一瞬。

就像村上春樹所說:“喜歡自然可以堅持,不喜歡怎麼也長久不了。”

2、那些不想上班的年輕人

和上面那些在實現財務自由後,才敢去追求理想生活的中年人不同的是,現在的年輕人,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已經開始不上班的生活。

根據國內某大型求職網站發佈的《2017 離職與調薪調研報告》顯示,近三年應屆大學畢業生的離職率持續走高,2016年應屆生的離職率更是高達 26.5%。另外,一線城市員工的離職率增長較 2015 年高出 4.1 個百分點,為 22.4%。

從“世界這麼大,我要去看看”,到“急性拖延症請假一個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厭倦工作,逃避工作,即使沒有達到財務自由的經濟能力,但也很灑脫的辭職,或者去創業。

除了因為現在年輕人家庭經濟負擔較輕,從小養尊處優外,更重要的原因其實是迷茫和焦慮。

“我每天一進辦公室,就覺得窒息。”

這是我曾經的同事小美的原話。對她而言上班就是消耗青春,浪費時間。大好的青春年華為什麼要浪費在電腦面前,用高曉松那句話說,就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

於是小美辭職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出國旅行。從新馬泰到國內的西藏、新疆,每天的生活都在路上,她覺得這樣才算活著。但旅行半年後回來的小美依然很焦慮。這次不僅錢花光了,還沒了工作,而等待她的是下個月的房租和一堆帳單。上班痛苦,但是不上班更痛苦。旅遊散心,無論去到多遠,只要回來依然要面對巨大的壓力。因為暫時的逃避,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的根本。

3、不同年紀,同樣的焦慮

中年人也好,年輕人也罷,迷茫和焦慮的根本原因,其實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

攝影、畫畫、旅行,都是一些看上去很美的事情。但是學習和去做的過程中,仍然不乏枯燥。如果不是發自內心地去喜歡,自然而然就會厭倦然後放棄。

我認識一個男生,是某網站的旅遊駐站作者,就是以旅遊為職業,然後做旅行攻略寫成文章發在網站上,每個月的收入根據發文數量和閱讀量計算。他一年一大半的時間都在全國各地跑,也因為這個原因,他和交往多年的女友分了手,因為對方沒有辦法接受他常年不在身邊。

你看,就算真的去做一份別人眼裡有趣味的工作,生活也不見得盡如人意。

我們期待嚮往的那些,只是因為離我們本身生活很遙遠,我們就給它添加了許多的濾鏡,讓它變成了我們幻想出來的美好。

我們都嚮往遠方,希望去過一種沒有煩惱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但其實我們想要逃避的是生活的瑣碎、枯燥、無意義,但我們無論做出怎樣的選擇,都不可能逃離生活本身。

安·蘭德說,為了將事情做好,首先你得喜歡做這件事,而不是喜歡這件事情的結果。

如果你把財務自由當成結果和目的,那麼註定會失望。就像你把每個月的工資當成自己的目標,那麼在得到薪水前的三十天都會感到生活難熬痛苦。

4、人類為什麼要工作

每天擠公交地鐵,去到公司,打開電腦,一坐便是一天。重複機械的生活,啃噬著我們的身心。脫髮、油膩、焦慮,如果不是為了錢,我們又究竟為了什麼上班工作?

在TED的演講視頻《我們為什麼工作》裡提到“思想技術”。

工業革命之父亞當·斯密相信人類的本性是懶惰的,除非你讓它有價值,他才會去做。而讓它有價值的方式,就是通過激勵,給他們報酬,這是他們會這樣做的唯一理由。所以我們製造一個工業系統,當中充滿了這種關於人類的錯誤觀念,但是一旦這種生產系統出現了,人們就沒有別的辦法去操作,只能跟著亞當.斯密的那種設想。工作的例子只是其中一個例子,用來說明錯誤的思想如何創造出一種環境,最後竟變成了一種現實。

也就是說,我們工作是為了報酬,這本身是一件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價值體系。是我們的思想影響著我們對於工作和生活的看法。

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嚮往田園生活,哪怕他壓根自己沒有經歷過,但他想像中那是很美的生活,就通過意識形態用文字、聲音或者圖像表現出來,於是人們就會慢慢去接受這樣的想法。哪怕田園生活根本就不是自己需要的。

同理的,當所有人都在闡述工作就只是為了賺錢,那麼工作的意義就變成了單一性的事物。在我們接觸它的時候,自然就會感到厭煩。如果你恰好在做的是一件不喜歡的工作,哪怕這種情緒就會更加強烈。

我們的人性,是我們創造的,而不是我們發現它就是那樣。我們通過設計制度,讓人們生活和工作在其中。我們的價值系統束縛了我們自己,但應該相信能夠突破這樣價值系統的也只有我們自己。

如果我們能為自己的工作和財務自由,設計出另一套系統,那為什麼不能是“這份工作正好是我喜歡的”、“這份工作的收入可以讓我每天多睡會兒懶覺,而睡懶覺能讓我活力滿滿”、“財務自由可以讓我實現小時候當作家的夢想”……這些更正向積極的思想呢?

5、我們努力,不僅僅是為了“努力”

財務自由是實現理想人生的一種手段,而非最終目的。

就像那個有名的寓言故事,富商和漁夫一起躺在沙灘上曬太陽。如果富商的終極理想是曬太陽,那他可以在幾十年前就實現這樣的生活。

有人解釋財務自由,是指通過金錢的原始積累,讓你有更多的選擇,不再為金錢打工。

如果每一次出發都只是為了目的地,那麼你的每一次“努力”都只會變成“忍受”。我們這個時代太誇大努力的價值了,一個導演拍戲拍得爛,但因為他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成本,因為他很努力了,所以我們就要諒解他電影的失敗?一個明星沒有演技和才華,因為他很努力了,所以我們要接受他在螢幕上帶給我們的尷尬?

努力就意味著“犧牲、忍受”?富士康流水線上的工人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他們不努力嗎?如果努力只是為了標榜自己理應獲得的諒解和肯定,那麼從一開始就是錯的。付出巨大努力到達的終點,會發現並沒有我們想像得好。我們在感慨那個奮鬥了十八年才和同學坐在一起喝咖啡的勵志者,卻忘記他一開始的出發點就是錯的,所以他當然不會覺得快樂。攀比,比較,都會讓我們變得更加迷茫和不知所措。95後已經有人年入千萬,00後已經開始當CEO,永遠都有人比你優秀,在所謂成功的標準上是沒有上限的。

就像我們努力工作不僅僅是為了實現財務自由,而是為了有更多的時間去做我們想做的事。

我們經常能從一些手工匠人身上看到一種淡然的氣質,他們好像只沉浸在手裡的物件上,無論得到多少金錢和讚美,他要做的也僅僅是做好手裡的東西。在那個過程裡,他得到了想要的快樂。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你人生的理想究竟是什麼?就是為了和同學坐在一起喝咖啡?還是拼命努力忍受眼前的生活只為了實現財務自由?或者只是單純地不想上班宅在家裡?那麼財務自由之後呢?在家裡待上十年之後呢?

6、寫在最後

這讓我想到《武林外傳》其中有一集,佟湘玉因為生活裡沒有目標而陷入無聊和迷茫,於是她不斷給自己找目標,但這些目標總有實現的時候,所以她的迷茫永遠也不能終止。她沒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只是為了目標而尋找目標。

當你開始不再尋找人生目標和意義的時候,你的人生才開始真正變得有意義。生而為人,我們就像走在一條漫長沒有盡頭的荒原上,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迷路,不知道什麼會發生意外。工作,就像我們在沿途采到的鮮花,撿到的果實,它最終也會隨著時間而化為塵埃,但它曾帶給我們或美好或膩味的香氣,或甜或酸的滋味。我們在不停奔向終點的時候,這些被我們遺落在原地的東西,會告訴我們曾經存在過的意義和價值,是代表我的存在。

作者:東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