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讓嘻哈文化,只剩下難以為繼的外殼

嘻哈音樂去年夏天徹底火了一把, 但隨著這個冬天即將結束, 嘻哈音樂因為混雜的低俗內容有冷掉的趨勢。

特別是引起“眾怒”的PG One, 或許在他的理解中, 各類黃賭毒和黑人的饒舌相得益彰, 可是他卻忽略了美國的嘻哈有一定的社會背景來做鋪墊, 如果完全照搬, 在我國既不喜聞樂見, 也不合時宜。

作為“舶來品”的嘻哈文化, 由於缺乏土壤的支撐往往會導致一些核心概念的“異化”, 比如強調的“keep it real”。 “real”一詞勝在簡單易懂, 但作為一種評判標準就過於寬泛, 而且更關鍵的是, 它是一種無關道德準則的評判標準,

也是目前發展下的邏輯怪圈。

令人擔憂的是, 有些人甚至都不瞭解“嘻哈”本身的文化與意義, 只盲目追求那些包裝下的、“看起來很酷”這樣浮於表面的東西。 這是對嘻哈文化的諷刺, 更是對嘻哈文化的不尊重。

當年憑藉一首《雙截棍》開啟中國嘻哈文化大門的周傑倫說, “美國的嘻哈音樂都是關於毒品、槍支和暴力, 但是我的正相反。 ”這是值得一些嘻哈人借鑒的, 畢竟別讓嘻哈文化, 只剩下難以為繼的外殼。

PG One

1

嘻哈中的暴力都是動真格的

一提到Hip—Hop, 你一定會想到美國的街頭小巷, 一群穿著寬鬆肥大衣服帶著金屬鏈子的黑人在那鬥舞或者饒舌, 但這都是發展起來之後的嘻哈現象了。 其實在上個世紀70年代之前, 並沒有“嘻哈”這個專業術語出現。

要說到嘻哈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60年代末, 當時紐約的布朗克斯貧民區到處充斥著犯罪、幫派以及毒品交易, 整個生活環境一片混亂。 為了表達自己的聲音, 帶著洩憤的情緒這種音樂在黑人中流行起來, 美國自此迎接了一場全新的嘻哈文化運動,

影響了之後幾代黑人的語言文化、政治觀念以及藝術創作。

你可能會問:“嘻哈服裝為啥都是這種鬆鬆垮垮的呢?”這還得追溯到紐約的黑人貧困區。 當時因為一個家庭的孩子買不起衣服, 所以長輩就會把自己的大碼衣服留給孩子穿, 此後嘻哈服裝的版型也就定義成這種樣子了。

黑人嘻哈

嘻哈曾經是一場北美社會裡“下克上”的“文化造反”:源于貧民階層的藝術形式, 最終成功“倒灌”富人階層, 實現了文化輸出中“自下而上”的“逆襲”。

它作為一種文化潮流, 不僅包括《中國有嘻哈》展現的說唱歌曲, 也包括街舞、塗鴉、DJ打碟等元素, 以及與之匹配的一系列衣著、語言習慣、行為舉止等。 隨後這種文化迅速在全社會階層蔓延開來, 最終令富裕階層的人們開始模仿著“窮人”的衣著、“窮人”的言行、“窮人”的音樂和藝術。

一方水土養一方藝術。 早期的黑人嘻哈中, 動輒爆粗口、怒斥社會不公、露骨地尋求財富, 是因為受教育程度低、被歧視對待和貧窮, 也是當時黑人生活環境的一部分。

這樣的歌詞從這樣的人口中說出, 是發自內心、源自生活的。

包括其中涉及的幫派兄弟、槍殺、毒品等暴力元素, 也絕不是為了“酷”而增加的噱頭, 而是扎扎實實地來自當時黑人的現實生活。 因為九十年代東西海岸嘻哈圈的恩怨, 開過槍, 死過人, 兩位知名歌手2PAC和B.I.G殞命, 是嘻哈藝術“匪氣基因”的一個縮影:舞刀弄槍, 流血送命, 都是動真格的。

美國嘻哈,從不斷打倒中生長出來。它打破了階層,感染了各個種族,不斷打倒前輩的音樂風格,並成為了國際文化。

這種緣起于底層黑人娛樂文化的音樂同時具有兩個精神內核:一是對音樂本身的愛,二是因社會不公而引發的自我防禦機制。

由此引發出來的則是說唱藝術內在的矛盾:一方面,以底層黑人為主體的說唱歌手們有著強烈的共同體訴求,渴望與其他同業人士團結友愛、和平發揚Hip-hop文化;另一方面,長期以來遭到不公平的社會對待,或是受到激進思潮的影響,說唱歌手們有著高度的自尊心和直率的表達欲,容易激動、憤怒乃至於攻擊一些冒犯自己名譽和利益的人或現象。

不過這和PG One 歌曲中的低俗內容是根本不能相提並論的。

2

“keep it real”是個邏輯怪圈

無論在美國還是中國,嘻哈音樂和主流文化的衝撞是歷史的必然。而對於中國來說,這種衝撞則更複雜——中國的嘻哈文化不是本土原生的,是“舶來”的。

很多國內玩說唱的人都不喜歡“嘻哈”這個翻譯,但是他們也找不出一個詞替代“Hip-Hop”。除了“一種態度”“一種文化”,很少人說得清楚到底什麼是嘻哈音樂。

他們更喜歡用自己的方言來將其稱為“黑泡兒”“黑帕”,或者乾脆使用英文來表示“說唱”,因為他們覺得“饒舌”太土,“嘻哈”太“港臺腔”,聽起來像是一種“有殖民文化色彩”的舶來品。

它看上去甚至沒有生長的土壤,更不要說向主流文化發起衝擊。於是缺乏土壤的支撐往往會導致一些核心概念的“異化”,比如嘻哈文化裡強調的“keep it real”。“real”一詞勝在簡單易懂,但作為一種評判標準就過於寬泛,而且更關鍵的是,它是一種無關道德準則的評判標準。

譬如說一個人誠實,那麼他當然是real的;但如果一個人貪財好色,只要他是發自內心並毫無掩飾地貪財好色,那他也是real的。事實上,世界上幾乎一切言行,都可以經由這種“我想這樣就這樣”的句式而得到“real”的肯定。

故而無論是粗口連篇的地下嘻哈“對戰”,還是有些歌手作詞作曲中對金錢、色情、低俗的渲染,抑或是網路上赤膊上陣的罵戰,都可以在“real”的標準下得到認可乃至追捧。

嘻哈地下“battle”

即使這是一個難以拎得清的邏輯怪圈,可一旦對暴力、毒品等越界,就不是能用“real”來洗白的了。

在嘻哈音樂本土化的過程中,方言促生了地域、文化上的衝突和音樂風格的劃分。之所以四川成為新銳的說唱地帶,除了那裡的文化特質外,方言也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四川方言與所謂“川普”的發音都模糊了普通話中四個聲調的限制,在這裡,人們常常拖著尾音講話、聊天、談情甚至與人爭執,清口的調子,讓它形成了天然的音樂韻腳。

而自從重慶成為直轄市後,這個城市有了一種接近於北京的“中心市儈文化”,它所聚攏的文化生態與越來越國際化的成都圈子形成了強烈反差,在兩種文化背景下,促生出發音相似而聲音不同的嘻哈音樂。

粗糲的社會狠勁、英雄主義的反抗衝動與青春期的躁動和自尊融合在一起,構成了形形色色的自我中心主義。

《中國有嘻哈》GAI

3

真正的酷是克制、努力、包容

因為PG One的失格,有網友稱“中國難有嘻哈”。其實不然,好的嘻哈是帶有國情特色的,而這樣的嘻哈,早在十幾年前我們就已經接觸過。雖然嘻哈起源於街頭說唱,但不代表它的主題內容就要局限在裡面。

當年憑藉一首《雙截棍》開啟中國嘻哈文化大門的周傑倫,用rap宣導愛家人、環保、禁毒……相比於現在一些動輒就用嘻哈發洩情緒甚至是互相diss的rapper們,兩者的音樂態度力可一見高下。

周傑倫的歌曲裡涉及的嘻哈文化很多元,有保護環境的《梯田》:

面店旁的小水溝

留著我們長大的夢

繞過天真跳至收割期

人們的汗水夾雜著滿足與歡笑

是我現在最捨不得的畫面

有關於家庭暴力的社會話題,《爸,我回來了》:

其實我回家就想要阻止一切

讓家庭回到過去甜甜溫馨的歡樂香味

雖然這是我編造出來的事實

有點諷刺有點酸性

以及為很少提及的父親創作的這首《以父之名》:

微涼的晨露,沾濕黑禮服,石板路有霧,父在低訴

無奈的覺悟,只能更殘酷,一切都為了通往聖堂的路

周傑倫在一次訪談中講述他的嘻哈

然而年輕衝動的粉絲們並不在意這些,他們甚至都不瞭解“嘻哈”本身的文化與意義,只盲目追求那些包裝下的、“看起來很酷”浮於表面的東西。這是對嘻哈文化的諷刺,更是對嘻哈文化的不尊重。

以前嘻哈反抗主流社會的歧視和隔離,表達黑人青年真實生活狀態和自我認同載體的同時,有些嘻哈說唱歌曲中會夾帶咒駡性的語言,黑幫式的教唆MV裡也有大膽裸露的動作,青少年很容易被這些不良內容所左右。

幫派暴力、頌揚吸毒、辱駡女性、對女性不尊重等等事情,都不是嘻哈,對於年輕一代而言,真正的嘻哈是什麼?它關乎和平、愛、統一、開心,也關乎上學和好好吃飯,那樣你就不會遭受高血壓、糖尿病、肺癌之類,確保你的身體能得到正確健康的食物。

也許一些人小時候會覺得抽煙、喝酒、打架、蹺課的人很酷,但後來發現那些事只要想做,都能輕易做到。

酷的反而是另一方面不好做的事:克制、努力、包容、堅持。

黑人嘻哈面向全球傳播的同時,每個國家的人在相應進行文化篩選,所有傳播後的黑人嘻哈文化,實際上都是已經本土化的黑人嘻哈,只有有些篩選保留了文化最本質的內核,有些篩選則留下了難以為繼的外殼。

嘻哈音樂在創作時講求作詞,而不是組詞,倘若只能寫用粗暴色情的詞彙組成的簡單句子,而不去追究暴力背後的意義、色情真正的訴求,倒不如直接選取關鍵字,發送給最新的AI寫作機器人來得更快。

(以上內容綜合整理於三聯生活週刊、新京報、介面、知乎等。)

美國嘻哈,從不斷打倒中生長出來。它打破了階層,感染了各個種族,不斷打倒前輩的音樂風格,並成為了國際文化。

這種緣起于底層黑人娛樂文化的音樂同時具有兩個精神內核:一是對音樂本身的愛,二是因社會不公而引發的自我防禦機制。

由此引發出來的則是說唱藝術內在的矛盾:一方面,以底層黑人為主體的說唱歌手們有著強烈的共同體訴求,渴望與其他同業人士團結友愛、和平發揚Hip-hop文化;另一方面,長期以來遭到不公平的社會對待,或是受到激進思潮的影響,說唱歌手們有著高度的自尊心和直率的表達欲,容易激動、憤怒乃至於攻擊一些冒犯自己名譽和利益的人或現象。

不過這和PG One 歌曲中的低俗內容是根本不能相提並論的。

2

“keep it real”是個邏輯怪圈

無論在美國還是中國,嘻哈音樂和主流文化的衝撞是歷史的必然。而對於中國來說,這種衝撞則更複雜——中國的嘻哈文化不是本土原生的,是“舶來”的。

很多國內玩說唱的人都不喜歡“嘻哈”這個翻譯,但是他們也找不出一個詞替代“Hip-Hop”。除了“一種態度”“一種文化”,很少人說得清楚到底什麼是嘻哈音樂。

他們更喜歡用自己的方言來將其稱為“黑泡兒”“黑帕”,或者乾脆使用英文來表示“說唱”,因為他們覺得“饒舌”太土,“嘻哈”太“港臺腔”,聽起來像是一種“有殖民文化色彩”的舶來品。

它看上去甚至沒有生長的土壤,更不要說向主流文化發起衝擊。於是缺乏土壤的支撐往往會導致一些核心概念的“異化”,比如嘻哈文化裡強調的“keep it real”。“real”一詞勝在簡單易懂,但作為一種評判標準就過於寬泛,而且更關鍵的是,它是一種無關道德準則的評判標準。

譬如說一個人誠實,那麼他當然是real的;但如果一個人貪財好色,只要他是發自內心並毫無掩飾地貪財好色,那他也是real的。事實上,世界上幾乎一切言行,都可以經由這種“我想這樣就這樣”的句式而得到“real”的肯定。

故而無論是粗口連篇的地下嘻哈“對戰”,還是有些歌手作詞作曲中對金錢、色情、低俗的渲染,抑或是網路上赤膊上陣的罵戰,都可以在“real”的標準下得到認可乃至追捧。

嘻哈地下“battle”

即使這是一個難以拎得清的邏輯怪圈,可一旦對暴力、毒品等越界,就不是能用“real”來洗白的了。

在嘻哈音樂本土化的過程中,方言促生了地域、文化上的衝突和音樂風格的劃分。之所以四川成為新銳的說唱地帶,除了那裡的文化特質外,方言也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四川方言與所謂“川普”的發音都模糊了普通話中四個聲調的限制,在這裡,人們常常拖著尾音講話、聊天、談情甚至與人爭執,清口的調子,讓它形成了天然的音樂韻腳。

而自從重慶成為直轄市後,這個城市有了一種接近於北京的“中心市儈文化”,它所聚攏的文化生態與越來越國際化的成都圈子形成了強烈反差,在兩種文化背景下,促生出發音相似而聲音不同的嘻哈音樂。

粗糲的社會狠勁、英雄主義的反抗衝動與青春期的躁動和自尊融合在一起,構成了形形色色的自我中心主義。

《中國有嘻哈》GAI

3

真正的酷是克制、努力、包容

因為PG One的失格,有網友稱“中國難有嘻哈”。其實不然,好的嘻哈是帶有國情特色的,而這樣的嘻哈,早在十幾年前我們就已經接觸過。雖然嘻哈起源於街頭說唱,但不代表它的主題內容就要局限在裡面。

當年憑藉一首《雙截棍》開啟中國嘻哈文化大門的周傑倫,用rap宣導愛家人、環保、禁毒……相比於現在一些動輒就用嘻哈發洩情緒甚至是互相diss的rapper們,兩者的音樂態度力可一見高下。

周傑倫的歌曲裡涉及的嘻哈文化很多元,有保護環境的《梯田》:

面店旁的小水溝

留著我們長大的夢

繞過天真跳至收割期

人們的汗水夾雜著滿足與歡笑

是我現在最捨不得的畫面

有關於家庭暴力的社會話題,《爸,我回來了》:

其實我回家就想要阻止一切

讓家庭回到過去甜甜溫馨的歡樂香味

雖然這是我編造出來的事實

有點諷刺有點酸性

以及為很少提及的父親創作的這首《以父之名》:

微涼的晨露,沾濕黑禮服,石板路有霧,父在低訴

無奈的覺悟,只能更殘酷,一切都為了通往聖堂的路

周傑倫在一次訪談中講述他的嘻哈

然而年輕衝動的粉絲們並不在意這些,他們甚至都不瞭解“嘻哈”本身的文化與意義,只盲目追求那些包裝下的、“看起來很酷”浮於表面的東西。這是對嘻哈文化的諷刺,更是對嘻哈文化的不尊重。

以前嘻哈反抗主流社會的歧視和隔離,表達黑人青年真實生活狀態和自我認同載體的同時,有些嘻哈說唱歌曲中會夾帶咒駡性的語言,黑幫式的教唆MV裡也有大膽裸露的動作,青少年很容易被這些不良內容所左右。

幫派暴力、頌揚吸毒、辱駡女性、對女性不尊重等等事情,都不是嘻哈,對於年輕一代而言,真正的嘻哈是什麼?它關乎和平、愛、統一、開心,也關乎上學和好好吃飯,那樣你就不會遭受高血壓、糖尿病、肺癌之類,確保你的身體能得到正確健康的食物。

也許一些人小時候會覺得抽煙、喝酒、打架、蹺課的人很酷,但後來發現那些事只要想做,都能輕易做到。

酷的反而是另一方面不好做的事:克制、努力、包容、堅持。

黑人嘻哈面向全球傳播的同時,每個國家的人在相應進行文化篩選,所有傳播後的黑人嘻哈文化,實際上都是已經本土化的黑人嘻哈,只有有些篩選保留了文化最本質的內核,有些篩選則留下了難以為繼的外殼。

嘻哈音樂在創作時講求作詞,而不是組詞,倘若只能寫用粗暴色情的詞彙組成的簡單句子,而不去追究暴力背後的意義、色情真正的訴求,倒不如直接選取關鍵字,發送給最新的AI寫作機器人來得更快。

(以上內容綜合整理於三聯生活週刊、新京報、介面、知乎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