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是福安鄉間再普通不過的美食,很多人從小吃到大……

福安新聞網消息(沈榮喜)作為禾本科植物的蔗, 是鄉間地頭一種尋常不過的農副產品。

在福安, 蔗的產區主要集中在穆陽溪和富春溪沿岸, 以洪口村為代表的溪北洋, 以及城陽的化膠村到溪柄的黃瀾村一帶皆有種植。 蔗按用途不同可分為兩類, 一種質地堅硬, 含糖量高, 以糖蔗為代表, 節寬莖長的它們是加工紅糖(也稱板塘)的原材料。 另一種枝節粗大, 外形挺拔, 因其纖維少,

水分充足, 故大都作為水果食用, 又稱果蔗, 人們常說的甘蔗指的就是它。 果蔗有青皮和紫皮兩種, 俗稱白甘蔗和紅甘蔗。

小時候, 一近年關, 街頭的商販們早早備好一捆捆甘蔗。 到正月, 村裡開了戲, 祠堂過道連同大門兩側就擺滿了各色食攤。 賣甘蔗的將蔗一根根削好,

插在木架上, 尖尖的蔗頭滿含著甜蜜的誘惑拐走了我們口袋裡為數不多的戲糖錢。 老闆賣蔗稱“裁甘蔗”, 這種裁法多以節為單位, 偶爾也按拃來量, 以顧客出價的不同裁出不同長度。 買五毛一塊的多為小孩, 老闆讓其握住一頭, 量好節距拿刀轉上一圈, 再用背一敲, 一聲脆響蔗裁好了。 遇到出手大方的, 老闆也變得豪爽起來, 他瞅准距離猛一砍, 甘蔗便到你手上了。 那時候, 我們買甘蔗都爭著要尖尖的蔗頭, 不僅是甜, 比起後面裁的在長度上也占了很大優勢。 有時運氣好, 碰上個親戚, 還能跟著闊綽一回。 等到戲節一完, 從戲臺下掃出的甘蔗渣便足以說明甘蔗是多麼受戲迷們的歡迎了。

除了鄉村, 甘蔗還時常在城裡招搖過市, 甚至華麗變身。 一到甘蔗上市時節, 鄉下人便將裁好的蔗段裝滿兩個竹籃, 他們挑著蔗擔走街串巷, “蔗啊, 甜甜的蔗來啊——”脆脆的叫賣聲便吸引住了沿路男男女女的目光。 他們還在礦泉水瓶蓋上戳幾個小孔, 自製了一把水壺,

一邊走一邊朝籃子裡灑水, 以保持甘蔗的甜潤。 也有拖著板車在各個路口安營紮寨的, 他們多半是整條或整捆售賣。 還有在商場角落或街道旁邊擺架榨蔗機“守株待兔”的, 他們將細長的糖蔗削洗得白白淨淨, 一根根斜插在桶裡, 榨出的甜蔗汁裝進時髦的塑膠杯裡, 大杯5元小杯3元的, 很受紅男綠女們的喜愛。

蔗全身都是寶,蔗渣人們曬乾當柴火燒,就是蔗尾,也要一捆捆紮好帶回去,那是來年的蔗種。甘蔗的種植,一般都是將蔗尾植入土裡,待到第二年春天長出蔗苗來。倒是那些糖蔗,管理方便,留藏在地裡的根在來年自會長出新苗。農民種的蔗收穫了,一時吃不過來,為了保持新鮮,大都將成捆的蔗埋到地裡,等到要吃的時候再刨出來洗淨就可以了。

每到糖蔗收穫季節,紅糖加工廠的工人開著三輪車,將收購的糖蔗一捆捆運到蔗寮裡,拿水沖淨泥土,再塞進榨汁機裡,榨出的蔗汁順著管道流到蔗寮下方的糖寮。糖寮裡有一口大灶,灶上一連擺著四五個大鐵鍋,蔗汁先流到最外面的鐵鍋裡熬煮,隨著蔗汁的不斷注入,依次往裡鍋舀,灶臺上蒸汽騰騰,煙霧彌漫,灶壁上幾台風扇大汗淋漓,它們拼命將灶上的蒸汽卷走。漸漸地,裡鍋的蔗汁濃稠起來,變成褐紅色的糖漿,掌勺師傅將糖漿舀到桶裡,倒在地上早已鋪好的竹簟上,很快簟子上就結了一層薄薄的糖痂。師傅拿鐵鉤子順木板沿橫一下豎一下,就像畫格子似的,一塊塊正方形的紅糖(板塘)就切好了。

如今,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深入,各種以當地農副產品為特色的文化節如雨後春筍,松羅的“葡萄節”,杜坑的“花生節”,岳秀與廉村的“臍橙採摘節”,穆陽的“水蜜桃節”、“線面節”……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就連這些平日裡不起眼的蔗,此時也借著美麗鄉村的“東風”開始亮相舞臺,於是“紅糖文化節”便在種植蔗的村莊裡應運而生了。一到節日,村莊裡到處張燈結綵,裝飾一新,那些城裡的遊客便蜂擁而來,既休閒觀光,又感受了傳統的制糖工藝,同時還帶來豐厚的消費力,這種以特產為“媒”、經濟唱“戲”的文化旅遊活動對於遊客對於鄉村無疑是一次雙贏的策劃。

這樣看來,蔗——不僅僅甘甜了人們的味蕾,還紅火了美麗的村莊,更增添了生活的樂趣!

“大美福安”隨手拍有獎征圖大賽火熱徵稿中,

“隨手拍•曬年味”小視頻拍攝活動火熱徵稿中,

覺得不錯,請點贊↓↓↓

蔗全身都是寶,蔗渣人們曬乾當柴火燒,就是蔗尾,也要一捆捆紮好帶回去,那是來年的蔗種。甘蔗的種植,一般都是將蔗尾植入土裡,待到第二年春天長出蔗苗來。倒是那些糖蔗,管理方便,留藏在地裡的根在來年自會長出新苗。農民種的蔗收穫了,一時吃不過來,為了保持新鮮,大都將成捆的蔗埋到地裡,等到要吃的時候再刨出來洗淨就可以了。

每到糖蔗收穫季節,紅糖加工廠的工人開著三輪車,將收購的糖蔗一捆捆運到蔗寮裡,拿水沖淨泥土,再塞進榨汁機裡,榨出的蔗汁順著管道流到蔗寮下方的糖寮。糖寮裡有一口大灶,灶上一連擺著四五個大鐵鍋,蔗汁先流到最外面的鐵鍋裡熬煮,隨著蔗汁的不斷注入,依次往裡鍋舀,灶臺上蒸汽騰騰,煙霧彌漫,灶壁上幾台風扇大汗淋漓,它們拼命將灶上的蒸汽卷走。漸漸地,裡鍋的蔗汁濃稠起來,變成褐紅色的糖漿,掌勺師傅將糖漿舀到桶裡,倒在地上早已鋪好的竹簟上,很快簟子上就結了一層薄薄的糖痂。師傅拿鐵鉤子順木板沿橫一下豎一下,就像畫格子似的,一塊塊正方形的紅糖(板塘)就切好了。

如今,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深入,各種以當地農副產品為特色的文化節如雨後春筍,松羅的“葡萄節”,杜坑的“花生節”,岳秀與廉村的“臍橙採摘節”,穆陽的“水蜜桃節”、“線面節”……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就連這些平日裡不起眼的蔗,此時也借著美麗鄉村的“東風”開始亮相舞臺,於是“紅糖文化節”便在種植蔗的村莊裡應運而生了。一到節日,村莊裡到處張燈結綵,裝飾一新,那些城裡的遊客便蜂擁而來,既休閒觀光,又感受了傳統的制糖工藝,同時還帶來豐厚的消費力,這種以特產為“媒”、經濟唱“戲”的文化旅遊活動對於遊客對於鄉村無疑是一次雙贏的策劃。

這樣看來,蔗——不僅僅甘甜了人們的味蕾,還紅火了美麗的村莊,更增添了生活的樂趣!

“大美福安”隨手拍有獎征圖大賽火熱徵稿中,

“隨手拍•曬年味”小視頻拍攝活動火熱徵稿中,

覺得不錯,請點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