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連嶽|別說“浮躁的社會”,那只能證明你傻

Joaquín Sorolla · New York

“浮躁的社會”, 這個片語, 青年學生、知識份子、以及批判者, 高頻使用。

它有兩個效果:一是顯示自己獨立於社會之外, 是“沉靜”的另類;二是所有問題有“社會”背鍋,

我沒書讀, 因為浮躁的社會;我沒房住, 因為浮躁的社會;我看不起好醫生, 因為浮躁的社會, 我不舒服, 因為浮躁的社會。

“浮躁的社會”, 只是五個字, 可甩鍋, 可自誇, 用起來怎麼會不上癮?我覺得孩子們一進大學, 如果恰好碰上一個誇誇其談的老師, 又多看了幾個批評家的議論, 他們學會使用的第一個大型壞詞, 一定是“浮躁的社會”。

多年前, 一個報紙的評論員脫口而出“浮躁的社會”時, 我問道, 這個詞具體指什麼呢?

此人舉了一個例子:比如吧, 我知道有剛入社會的小年輕炒一套房, 一年就賺到我們這些評論員一輩子的收入!炒房的人得利, 我們這些精神產品生產者反而受窮, 這不是浮躁是什麼?

我說, 既然你知道炒房能賺這麼多錢?也沒人攔住你呀, 你為什麼不做呢?炒房又不妨礙你寫評論。 我想, 原因只有兩個, 一是你沒有這個判斷力, 二是你沒這個膽量去拼。

後面, 朋友就當不成了。 此人現在的文章, 也還愛用“浮躁的社會”, 這個片語基本上指人們愛財、逐利的行為, 不願意讀書, 不愛做學問, 沒有靜靜地品味生活。

我是個讀書人, 但只要沒人強迫我不准讀書, 我完全不在意別人和我不同, 更不會因此生氣, 如果一個人不讀書、不做學問, 而賺了錢, 那說服他有獨特的賺錢本領, 值得研究學習, 而不是覺得他不正常;如果大家都不讀書不做學問而賺到了錢, 要做的更不是跳腳痛駡, 而是要反省, 這說明當下讀書做學問的整個系統都是錯的,

需要大改革。

把精神看得高於物質, 把讀書看得比賺錢高尚, 這是致命的觀念。 世界運行的真實規律是:沒有物質, 不會有精神, 賺錢比讀書更難、更高尚。 一個人的錯誤觀念, 總是會敗給真實的規律。 遺憾的是, 太多師長傳遞的是這種錯誤的觀念, 而在市場上, 商人們更少持有這種錯誤觀念, 認同會賺錢就有本事, 從這個角度來看, 孩子呆在學校的風險比呆在市場上, 其實更大。

不少人讚賞歐洲的安靜、古樸和慢節奏, 以反襯中國社會的“浮躁”。 這種對比, 曾經也發生在歐洲與美國之間, 在美國上升期間, 美國的知識份子也多是如此看待問題。

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1867年重回歐洲, 他的判斷卻完全不同:“在歐洲,

好像沒什麼進步的東西, 如果排除這個大陸上的幾個首都, 那麼這裡的每一件事情看起來都是靜止的。 而美國到處都呈現出這樣一番景象, 就像書中描述的建造巴別塔的景象:成千上萬的人來回奔忙, 比他的任何一個鄰居都要有活力, 而且所有人都參與到這座通天塔的建設中來。 ”

1867年的美國, 多像現在的中國。 在錯誤而流行的觀念看來, 浮躁、低俗、粗魯, 隨時會完蛋;而在企業家看來, 卻生機勃勃, 是個做生意的地方。

你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詞彙, 如果冒出“浮躁的社會”, 那得自省;如果剛從大學放假回來的孩子, 嘴裡多了這個詞彙, 那麼, 就扣掉一些生活費, 以示懲罰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