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雙一流”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創新探索

摘要:分析研究生教育的目標定位及所面臨的挑戰, 以問題為導向, 從“本碩博”一體化貫通培養、提升學術創新能力、完善品質保障評價體系、推進全方位育人思政體系建設等方面, 探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與創新, 以建立充滿活力的高水準研究生培養體系, 為“雙一流”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關鍵字:雙一流;研究生;教育;培養;改革;創新

2017年9月21日, 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於公佈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 公佈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為我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研究生教育是國家人才競爭和科技競爭的集中體現, 肩負著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與發展創新科學技術的重要使命, 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引領“雙一流”建設向縱深發展的關鍵因素。 因此, 高水準的研究生教育是國內一流大學創建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內容和必然選擇。

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定位

北京理工大學(以下簡稱學校)研究生教育具有豐富歷史沉澱, 是全國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權的單位之一, 也是全國首批22所試辦研究生院的大學之一;2012年, 成為全國第一批工程博士試點單位之一;2016年, 學校獲批全國第一個“研究生教育學”二級學科博士點。

學校作為一所研究型大學, 研究生教育不僅關係到高端創新人才培養的品質, 而且也關係到教師隊伍水準的提升和學校科研產出的效率。 根據“雙一流”建設目標, 在2016年學校開展人才培養大討論後, 確定了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堅持學術為基、育人為本, 辦好中國特色、人民滿意的教育;面向世界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培養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熱愛祖國, 具有創新素質和國際競爭力, 引領科技創新、行業發展、社會進步的高水準拔尖領軍人才[1]。

在“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 通過國內外和校內外調研和相關資料指標分析, 確定學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繼續發揮優勢,

鞏固培養特色;以問題為導向, 找准關鍵突破口;以目標為導向, 提升培養品質。 通過不斷改革創新, 實現研究生教育工作“雙結合”, 即將提高教育品質和激發創新能力結合起來;將一流學科建設與一流的人才培養結合起來。

研究生教育面臨的挑戰

1.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人才培養提出新挑戰

當前, 世界範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 資訊、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技術廣泛滲透, 各類新技術突破、重大顛覆性創新不時出現, 隨著“互聯網+”、工業4.0時代的到來, 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 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人才培養提出新挑戰, 對人才結構和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創新和人才的競爭進入白熱化,

迫切需要國內一流大學培養更多的學術領軍人物和行業領袖人才。

同時, 國際上研究生教育改革風起雲湧。 歐美發達國家, 如英國、美國等將研究生教育作為創新驅動發展和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國家長期戰略, 積極推進研究生教育改革, 不斷加大各方面投入和支持[2]。 國內研究生教育與國際先進水準存在較大差距。 與歐美、日韓等國家的研究生教育相比, 國內研究生知識水準與實踐能力還不協調, 創新能力亟待提升[3]。

2.研究生培養模式亟須進一步健全完善

一是教育教學模式需要進一步提高。 目前, 學校部分課程體系缺乏頂層設計和有效銜接, 本科、碩士、博士部分教學內容重複。 教材水準與學術前沿、科研銜接不夠緊密,

課程體系中講授本學科最新研究成果不足, 缺乏前沿性;對課程設計系統性不足, 部分課程存在因人設課現象, 有利於培養創新能力的課程比例不高。

二是教育國際化需要進一步提升。 學校研究生培養的開放合作及國際影響力與國際一流大學仍存在較大差距, 學校留學生人數及生源品質需要進一步提升。 對接“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 與國際高水準大學和研究機構聯合培養博士生, 拓展開放合作的深度和廣度等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 學校已建設成82門全英文研究生課程, 覆蓋12個專業, 但與國際化目標相比, 仍有一定差距。 研究生出國(出境)人數在逐步增加, 但出國(出境)比例仍不高, 2016年出國(出境)人數僅占全部在校研究生的6.65%。

三是創新環境與品質保障體系仍需加強。個別學科生源品質良莠不齊,如何進行招生改革,真正選拔出具有培養潛力的拔尖創新人才仍需要進行探索。研究生創新平臺和實踐基地較少,學術學位碩士與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存在同質化培養現象,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還需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存在脫節現象,統籌管理和資訊化水準需要提高。

3.研究生導師育人作用需要進一步提升

一是研究生導師人才培養責任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目前,導師育人責任未充分發揮,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沒有真正確立,存在“重科學研究、輕人才培養”的現象。少部分導師將學生作為科研勞動力,以“老闆”自居,研究生也將師生關係定為“夥計”與“老闆”關係,主要精力都用於完成導師橫向項目任務,導師和研究生都未真正將精力用於提高人才培養品質和學術水準上,師生交流情況仍有很大改善空間。

二是高水準的導師團隊數量需要進一步提升。高水準導師團隊的創新能力、知識結構、國際視野等各方面都會對研究生培養水準產生密切影響。在研究生導師中,被國際同行認可且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領軍人才的數量有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層次導師團隊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比較明顯。

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與實踐

1.深化改革,構建“本碩博”一體化貫通培養

學校全面規劃不同學科門類、層次的學制與學分,以學科內涵為主體,論證解決學科知識體系架構和縱向貫通問題,制定“本碩博”一體化培養方案。按照本科生畢業後在國內攻讀研究生、出國攻讀研究生、就業三類情況,對本科生高年級階段分類別、分模組、分學科進行培養;取消本科、碩士、博士培養方案中重複課程,壓縮研究生課程學分;打通本科生提前選修碩士課程、碩博連讀生提前選修博士課程管道;允許跨專業攻讀碩士的研究生選修本專業本科生專業核心基礎必修課。

目前,學校凝練總結出“本碩博”一體化貫通培養的主要內涵,從培養方案、教材、培養模式、國際交流、實踐創新平臺、獎助體系、素質能力、保障體系八個方面推進一體化培養。在培養方案修訂中,梳理知識體系和課程設置,優化課程教學大綱,體現本科和研究生的授課內容和教學深度的系統性,大幅壓縮了博士、碩士課程學分,並打通了部分博士生和碩士生課程。將學術型碩士生課程學分從29學分壓縮到23學分,普博/碩博連讀生課程學分從17學分壓縮到11學分,壓縮比例均達到20%以上。

2.多措並舉,提升研究生學術創新能力

一是健全完善研究生相關制度。修訂了博士生導師上崗註冊、博士生學位申請、學院研究生KPI(關鍵績效指標)、博士生論文匿名評閱等相關制度檔,建立博士生導師動態上崗機制,提高對博士學位申請者的學術要求,形成良好的導師人才培養激勵機制、學院研究生工作評價機制等保障體系。

二是做好研究生與導師的學術資訊服務。通過對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簡稱ESI)高被引和熱點、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 SCI)等論文的統計分析和資料採擷工作,做好導師和研究生的學術資訊跟蹤服務工作。

三是加大研究生標誌性成果培育工作。著力培育教育教學成果、高水準學術成果、優博論文、規劃及精品教材、精品課程及教學團隊、創新平臺和聯合基地等。2016年,獲得電子學會優秀學位論文7篇,國際優秀會議論文4篇,研究生發表ESI高被引論文和人均發表SCI/SSCI論文創新高。2016年,授予學位博士生共發表SCI論文906篇,生均1.75篇。

四是積極拓展人才培養外部資源。加強與助管部門、行業單位、科研院所等的交流,努力吸引各方積極參與人才培養,更好地對接社會需求、拓展投入管道、擴大創新創業資源。目前,已與國家電腦網路與資訊安全管理中心、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兵器科學研究院等單位開展聯合培養博士,加強與兵工學會的學術交流,積極建立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加強專業碩士工程實踐。

3.督導結合,完善研究生品質評價保障體系

一是加強全過程督導保障研究生培養品質。成立研究生品質保障部門,利用資訊化手段進行研究生評教、評導,加強對論文開題、中期檢查、預答辯等培養工作全過程的監控。進一步發揮研究生督導組在培養中“督”“導”作用的發揮。

二是提升學院嚴把品質關的內生動力。在研究生管理中簡政放權,將管理重心下移,讓學院在研究生培養中發揮更多主體責任,嚴把品質關。在年底對學院的KPI考核中,加大培養品質考核力度,將學位論文盲評情況、評教評導結果、研究生標誌性成果等作為研究生教育關鍵指標,從而形成激勵約束機制,使招生、考核等各項資源的分配向培養品質高、特色鮮明的學院傾斜。

三是加強科研誠信和學術道德建設。在對研究生入學教育、導師培訓中加大科研誠信和學術道德教育,完善相關學術不端懲戒機制,對學術造假行為實施“零容忍”。對導師、研究生出現的學術不端行為,及時處理,並在全校通報。

4.立德樹人,構建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工作體系

一是積極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將研究生學位課“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等課程,列入全校研究生課程建設“百門核心課程”。明確導師作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首要責任人的職責和要求,規範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在課程評價、導師評價系統中,加入意識形態責任落實等評價項。

二是完善研究生管理與服務體系。建立研究生成長檔案,對研究生進行分類引導,培養學生的體質、人文、審美、心理、思政、道德能力。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生發展指導工作體系,積極為學生搭建生涯發展支援平臺、文化交流傳播平臺、發展型資助平臺;建設一流學業指導中心,培養學業指導隊伍;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加強心理工作平臺建設,完善心理危機干預體系。

三是實施教育教學一體化。開展以道德修養、社會實踐、志願服務、學術創新、創業教育、社團活動為內容的第二課堂,建立第二課堂工作指導委員會;統籌謀劃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建立全校學生科技創新平臺,支持研究生參與科技創新項目、全國或國際科技競賽活動及科研專案和工程實踐。

“雙一流”建設內涵豐富。作為教育結構中的最高層次,研究生教育無疑將從導師、專業、學科、科研等多個環節對“雙一流”建設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高水準的研究生教育是“雙一流”建設的突出特徵。我們將立足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面臨的挑戰和機遇,進一步探索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完善研究生教育體制機制,打造“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高品質研究生教育,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提供有力支撐。(作者方岱甯,系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參考文獻:

[1]關於全面提高人才培養品質的若干意見[R].北京理工大學,2016.

[2]卓志,毛洪濤,趙磊.加強頂層設計 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J]. 中國高等教育,2014(10):33-36.

[3]劉延東.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十三次會議上的講話[EB/OL].(2017-01-23)[2017-05-17].http://www.moe.edu.cn/jyb_xwfb/moe_176/201703/t20170313_299224.html.

《北京教育》雜誌

三是創新環境與品質保障體系仍需加強。個別學科生源品質良莠不齊,如何進行招生改革,真正選拔出具有培養潛力的拔尖創新人才仍需要進行探索。研究生創新平臺和實踐基地較少,學術學位碩士與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存在同質化培養現象,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還需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存在脫節現象,統籌管理和資訊化水準需要提高。

3.研究生導師育人作用需要進一步提升

一是研究生導師人才培養責任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目前,導師育人責任未充分發揮,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沒有真正確立,存在“重科學研究、輕人才培養”的現象。少部分導師將學生作為科研勞動力,以“老闆”自居,研究生也將師生關係定為“夥計”與“老闆”關係,主要精力都用於完成導師橫向項目任務,導師和研究生都未真正將精力用於提高人才培養品質和學術水準上,師生交流情況仍有很大改善空間。

二是高水準的導師團隊數量需要進一步提升。高水準導師團隊的創新能力、知識結構、國際視野等各方面都會對研究生培養水準產生密切影響。在研究生導師中,被國際同行認可且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領軍人才的數量有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層次導師團隊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比較明顯。

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與實踐

1.深化改革,構建“本碩博”一體化貫通培養

學校全面規劃不同學科門類、層次的學制與學分,以學科內涵為主體,論證解決學科知識體系架構和縱向貫通問題,制定“本碩博”一體化培養方案。按照本科生畢業後在國內攻讀研究生、出國攻讀研究生、就業三類情況,對本科生高年級階段分類別、分模組、分學科進行培養;取消本科、碩士、博士培養方案中重複課程,壓縮研究生課程學分;打通本科生提前選修碩士課程、碩博連讀生提前選修博士課程管道;允許跨專業攻讀碩士的研究生選修本專業本科生專業核心基礎必修課。

目前,學校凝練總結出“本碩博”一體化貫通培養的主要內涵,從培養方案、教材、培養模式、國際交流、實踐創新平臺、獎助體系、素質能力、保障體系八個方面推進一體化培養。在培養方案修訂中,梳理知識體系和課程設置,優化課程教學大綱,體現本科和研究生的授課內容和教學深度的系統性,大幅壓縮了博士、碩士課程學分,並打通了部分博士生和碩士生課程。將學術型碩士生課程學分從29學分壓縮到23學分,普博/碩博連讀生課程學分從17學分壓縮到11學分,壓縮比例均達到20%以上。

2.多措並舉,提升研究生學術創新能力

一是健全完善研究生相關制度。修訂了博士生導師上崗註冊、博士生學位申請、學院研究生KPI(關鍵績效指標)、博士生論文匿名評閱等相關制度檔,建立博士生導師動態上崗機制,提高對博士學位申請者的學術要求,形成良好的導師人才培養激勵機制、學院研究生工作評價機制等保障體系。

二是做好研究生與導師的學術資訊服務。通過對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簡稱ESI)高被引和熱點、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 SCI)等論文的統計分析和資料採擷工作,做好導師和研究生的學術資訊跟蹤服務工作。

三是加大研究生標誌性成果培育工作。著力培育教育教學成果、高水準學術成果、優博論文、規劃及精品教材、精品課程及教學團隊、創新平臺和聯合基地等。2016年,獲得電子學會優秀學位論文7篇,國際優秀會議論文4篇,研究生發表ESI高被引論文和人均發表SCI/SSCI論文創新高。2016年,授予學位博士生共發表SCI論文906篇,生均1.75篇。

四是積極拓展人才培養外部資源。加強與助管部門、行業單位、科研院所等的交流,努力吸引各方積極參與人才培養,更好地對接社會需求、拓展投入管道、擴大創新創業資源。目前,已與國家電腦網路與資訊安全管理中心、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兵器科學研究院等單位開展聯合培養博士,加強與兵工學會的學術交流,積極建立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加強專業碩士工程實踐。

3.督導結合,完善研究生品質評價保障體系

一是加強全過程督導保障研究生培養品質。成立研究生品質保障部門,利用資訊化手段進行研究生評教、評導,加強對論文開題、中期檢查、預答辯等培養工作全過程的監控。進一步發揮研究生督導組在培養中“督”“導”作用的發揮。

二是提升學院嚴把品質關的內生動力。在研究生管理中簡政放權,將管理重心下移,讓學院在研究生培養中發揮更多主體責任,嚴把品質關。在年底對學院的KPI考核中,加大培養品質考核力度,將學位論文盲評情況、評教評導結果、研究生標誌性成果等作為研究生教育關鍵指標,從而形成激勵約束機制,使招生、考核等各項資源的分配向培養品質高、特色鮮明的學院傾斜。

三是加強科研誠信和學術道德建設。在對研究生入學教育、導師培訓中加大科研誠信和學術道德教育,完善相關學術不端懲戒機制,對學術造假行為實施“零容忍”。對導師、研究生出現的學術不端行為,及時處理,並在全校通報。

4.立德樹人,構建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工作體系

一是積極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將研究生學位課“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等課程,列入全校研究生課程建設“百門核心課程”。明確導師作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首要責任人的職責和要求,規範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在課程評價、導師評價系統中,加入意識形態責任落實等評價項。

二是完善研究生管理與服務體系。建立研究生成長檔案,對研究生進行分類引導,培養學生的體質、人文、審美、心理、思政、道德能力。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生發展指導工作體系,積極為學生搭建生涯發展支援平臺、文化交流傳播平臺、發展型資助平臺;建設一流學業指導中心,培養學業指導隊伍;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加強心理工作平臺建設,完善心理危機干預體系。

三是實施教育教學一體化。開展以道德修養、社會實踐、志願服務、學術創新、創業教育、社團活動為內容的第二課堂,建立第二課堂工作指導委員會;統籌謀劃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建立全校學生科技創新平臺,支持研究生參與科技創新項目、全國或國際科技競賽活動及科研專案和工程實踐。

“雙一流”建設內涵豐富。作為教育結構中的最高層次,研究生教育無疑將從導師、專業、學科、科研等多個環節對“雙一流”建設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高水準的研究生教育是“雙一流”建設的突出特徵。我們將立足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面臨的挑戰和機遇,進一步探索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完善研究生教育體制機制,打造“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高品質研究生教育,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提供有力支撐。(作者方岱甯,系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參考文獻:

[1]關於全面提高人才培養品質的若干意見[R].北京理工大學,2016.

[2]卓志,毛洪濤,趙磊.加強頂層設計 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J]. 中國高等教育,2014(10):33-36.

[3]劉延東.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十三次會議上的講話[EB/OL].(2017-01-23)[2017-05-17].http://www.moe.edu.cn/jyb_xwfb/moe_176/201703/t20170313_299224.html.

《北京教育》雜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