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美國大學與社區的關係及其對我國大學變革的啟示

摘要:當前, 美國大學已經構建起了與社區之間深度融合、共生發展的關係。 大學以其知識和智力優勢, 成為社區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社區也為大學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實踐資源和機會。 在當前我國大學實施“雙一流”建設背景下, 我國大學也應更加積極地承擔起社會服務的職能, 主動構建更加多元的機制與途徑, 為本地社區以及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關鍵字:大學與社區關係;社會服務;共生

走向共生:美國大學與社區關係的演進

美國大學與社區關係的演進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大學開始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與社區建立合作關係, 促進社區經濟和大學協作發展的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大學主動參與社會變革, 在與社區實現共生發展的過程中內生出多種多樣的穩定關係, 成為社區變革與發展重要動力源的階段。

從歷史上來講, 傳統大學的功能被定位于培養人才、傳授高深知識。 這種“象牙塔”式的大學主要發揮教學的功能, 呈現出自封閉、內迴圈的特點, 與社會之間互動的途徑比較單一化。 從19世紀中後期以來, 在西方社會城市化、現代化的進程當中, 大學作為知識保存、傳遞、研究和創新的組織, 越來越深刻地成為社會的中樞機構和經濟增長的引擎。 大學理應為社會提供專業人才和智力支援的觀點逐漸成為普遍共識。

社會參與(Engagement)成為大學繼教學(Teaching&Learning)和科研(Research)之後的又一項重要職能, 而且這三項職能之間呈現出相互支撐與交叉推動的密切關係。 充分發揮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 將大學的知識效應盡可能地最大化, 成為促進社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種重要模式。 眾所周知, 美國“矽谷”是以斯坦福大學等研究型大學為重要支持, 逐漸發展起來的高科技園區。 可以說, “矽谷”正是以知識創新為基礎, 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實現大學與區域深度融合、共生發展的典範。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 美國很多大學重視借鑒研究型大學、產業與政府合作的成功經驗, 構建大學與社區深度融合的多元機制, 與當地政府、企業、公民組織、居民,

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共同建立了廣泛而又緊密的合作關係(University-community partnership)。 [1]實現了大學與政府、企業、居民的共同發展, 同時也實現了學術科研與社會服務之間的“雙向啟動”。 大學以知識和智力資源為社區提供各種服務, 大學的一些學術研究也在社區實踐中得到應用;與此同時, 社區當中豐富的實踐也能夠有效反哺大學的理論研究, 促進學術與理論研究的改進和昇華。 以美國州立大學為例, 隨著近幾十年來州政府預算的減少, 為了維持大學的辦學經費, 防止學生人數過快下降, 大學和社區之間發展成為更加緊密的合作共同體, 通過大學與社區之間大量的合作, 進而實現了雙方的互惠共贏。 可以說,
構建大學與社區的共生關係, 一方面, 已經成為了美國城市社區復興的強有力策略;另一方面, 積極的社會參與也成為當前美國大學普遍秉持的基本理念, 是21世紀美國大學實現發展的新動力與顯著特徵之一。

他山之石:美國大學與社區的共生關係

共生的核心在於多主體的共存和互贏, 意指各共生要素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以達成互動、共贏和效益最大的狀態。 任何“寄生的”“偏利的”“非對稱的”合作關係都不具有可持續性。 只有通過建立互惠的雙向關係, 才能促進大學和社區走向平等共生。 美國大學與社區在建構和維護共生關係的過程中, 除了有政府、基金會、社區等多元組織的廣泛支援, 大學也以其為社區服務的發展願景為價值引領,

以制度設計為基礎保障, 根據社區需求創生出了多樣化、特色化的實踐路徑, 發展成為“融入型大學”(Engaged University)模式, 切實保障了大學與社區共生共建的關係。

1.價值引領:大學願景和使命突顯服務社區和社區參與

願景和使命是學校對自身未來發展的理想和展望, 是指導學校發展、規劃學校未來的基本信念, 對學校發展具有方向性指導的意義, 可以說是學校各項行動的綱領所在。 以北伊利諾州立大學(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簡稱NIU)為例, 學校始終把“以學生為中心放在首位, 以發展成為美國中西部研究型公立大學為目標, 促進知識的進步, 造福本地區、本州、國家和整個世界的人民”作為學校發展的願景。 圍繞這一願景, NIU將“追求教與學、科研與學術、創造性與藝術性、援助與服務的卓越和投入”作為學校的使命,將構建一個“尊重每個個體內在尊嚴的社區”作為學校的重要任務。顯然,NIU的辦學願景和使命除了強調大學在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方面的基本功能之外,十分顯著地強調了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在這種價值觀引領之下,NIU長期致力於在校園和社區當中培育一種“給予”的文化,將積極參與私人部門及社區合作作為NIU發展的主要路徑,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

2.制度保障:大學內部制度設計保障行動者社區參與

第一,社區參與是大學戰略規劃中的重要內容。美國很多大學都在學校戰略規劃中將社區參與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例如:普林斯頓大學每年都會對社區進行調研,為學校發展提供資料支援,找准參與社會服務的領域。此外,不少公立大學做出明確規定:校長必須與董事會、師生以及社區密切合作。校長每年都要向公眾公開年度報告,其中不僅要總結對社區的貢獻,而且還要通過多種途徑收集社區回饋消息。可以說,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並且得到社區的廣泛認可已經成為美國大學校長的重要任務之一。我們還發現:一些美國大學管理層內部還建立了社區合作委員會,並為之提供基金支持,以保證大學與社會合作機制的順利運行。以北伊利諾州立大學為例,有一位副校長專門負責管理每年2,200萬美元左右的社區經費,通過多種途徑,由大學對周圍社區提供多樣化支援。有的大學還成立了混合委員會,由社區負責人和學校負責人組成,共同維護社區穩定,其工作內容既包括探索符合地方實際的大學—社區共生模式,如調研社區所需專業,促進大學專業與社區發展的深度融合,還包括大學和社區生活層面的共生,如將社區公交系統和校區公交系統進行融合,共用資源,為大學師生和社區成員提供最大可能的便利。

第二,搭建激勵教師社會參與的機制。大學實現社會服務的行動者包括兩類:決策者和執行者。所謂決策者,一般指的是學校管理層,他們通過戰略規劃將社區參與納入學校發展之中;執行者則是具體實施和落實社區參與方案的學校成員,他們是推動社區參與的關鍵,其中教師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執行者之一。從制度構建的角度來說,良好的激勵機制有助於激發教師的活力和創造力,充分發揮知識效應,促進學術和科研成果的轉化。一方面,大學十分注重讓教師認識到社區參與的意義,推動其理解社區服務與合作對於提高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相當多的美國大學設置了走進社區獎,或者其他類似的獎項,激勵教師承擔社會服務職能,積極參與社區合作。

3.實踐支持:依託大學知識優勢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實踐模式

第一,大學與社區其他類型學校的貫通和共生。美國大學對社區的合作首先體現在對當地公共教育系統的支援。一是大學與當地幼稚園、中小學開展深度合作,改造社區公共教育系統。多明尼克大學教育學院積極為社區提供服務,通過與中小學簽訂協定,建設實習基地,為大學和中小學合作創造機會,加深相互之間的專業認同和支持。二是大學與社區學院打通課程和學分。以NIU為例,在其服務的社區當中共有26所社區學院。NIU通過與社區學院合作,制定了核心課程,打通學段限制,學生在社區學院接受兩年的職業培訓,修滿規定課程的規定學分,無需再通過考試即可以轉到NIU本科繼續學習。目前,NIU中的學生有一半都來自于社區學院,這足以看出其與當地社區學院之間密切的共生關係。三是大學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開放活動,吸引社區各級各類學校的學生參與。例如:NIU每年都組織青少年曲棍球比賽,以此培養學生對曲棍球的興趣、吸引學生報考NIU曲棍球專業。

第二,大學以知識溢出和資源分享參與社區服務。大學彙聚了豐富的知識資源和智力資源。這些資源可以在社區場域中,通過共用、流動和創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同時既能借助知識溢出效應,滿足社區成員學習和生活的需要,還可以將其研究應用於相關產業,促進學術成果的轉化,為社區發展提供服務與技術支援。例如:NIU為地方政府提供人口資料分析技術,為社區制定發展計畫提供政策建議。NIU的法學院成立了法律事務部,由教師指導學生為社區提供法律服務;此外,NIU還與羅克福德製造業中心(Rockford Manufacturing Center)合作,籌措資金派教師前往其孵化器基地,指導並培養高素質的工程師,為當地製造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援。

攻玉之策:對我國大學與社區關係的幾點思考

1.由“社會辦大學”走向“大學辦社會”

《發揮大學和院校在城市經濟復興中的作用行動指南》的主編邁克爾·波特教授指出:大學作為社區地理空間中的穩定要素,是社區發展中未被利用的最大資產,通過大學與政府、社區組織、企業的合作夥伴關係,將發揮大學潛在資產在社區城市經濟復興中的杠杆作用。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全面發展,新的知識、資訊和技術在社會變革中的作用,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有必要進一步轉變職能定位,多維度搭建合作共生的途徑,從被動適應社會變革走向主動引領變革,實現由傳統的“社會辦大學”走向“大學辦社會”。

2.以社區參與撬動大學變革,逐步形成良好教育生態

從系統論的觀點來看,大學變革需要發揮內部與外部動因的有機互動。深化大學辦學體制改革,就需要徹底改變系統內外要素之間線性和單向的作用機制,構建一種內外之間深度關聯、良性互動的共生關係,為大學的持續發展提供和諧的教育生態環境。正如邁克爾·富蘭在《變革的力量》一書中指出:“學習機構的變革僅靠教師是不夠的,家長和其他社區成員是一些至關重要的、尚未被充分利用的資源”。從這個角度來說,在進一步推進我國高等教育變革的過程中,有必要借助社區合作的杠杆,進而撬動大學變革,促進大學思想解放,擴大開放的廣度與深度,提升教育國際化程度,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等多種機制,增進大學發展與創新的活力,全面提升大學的辦學品質與社會服務水準。

3.重視大學知識溢出的社區效應,促進“雙一流”建設

我國當前正在實施的“雙一流”建設,是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項重大戰略規劃。參與“雙一流”建設的大學彙集了豐富的知識資源和智力資源,在全面推進“雙一流”建設的過程中,有必要重視發揮大學知識溢出的社區效應,主動承擔起為社區改進、產業發展、經濟建設提供支援的職能,尤其要重視承擔起為一系列國家重大戰略服務的使命。概言之,在當前時代背景下,我國大學應充分依託“雙一流”建設,培育並發展與大學一流學科相適應的地方產業,為地方以及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作者孟繁華,系首都師範大學校長)

參考文獻:

[1]官遠發. 美國大學與社區合作夥伴關係研究及啟示—楊浦“三區聯動”發展戰略的思考[D]. 上海:同濟大學, 2007.

《北京教育》雜誌

NIU將“追求教與學、科研與學術、創造性與藝術性、援助與服務的卓越和投入”作為學校的使命,將構建一個“尊重每個個體內在尊嚴的社區”作為學校的重要任務。顯然,NIU的辦學願景和使命除了強調大學在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方面的基本功能之外,十分顯著地強調了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在這種價值觀引領之下,NIU長期致力於在校園和社區當中培育一種“給予”的文化,將積極參與私人部門及社區合作作為NIU發展的主要路徑,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

2.制度保障:大學內部制度設計保障行動者社區參與

第一,社區參與是大學戰略規劃中的重要內容。美國很多大學都在學校戰略規劃中將社區參與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例如:普林斯頓大學每年都會對社區進行調研,為學校發展提供資料支援,找准參與社會服務的領域。此外,不少公立大學做出明確規定:校長必須與董事會、師生以及社區密切合作。校長每年都要向公眾公開年度報告,其中不僅要總結對社區的貢獻,而且還要通過多種途徑收集社區回饋消息。可以說,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並且得到社區的廣泛認可已經成為美國大學校長的重要任務之一。我們還發現:一些美國大學管理層內部還建立了社區合作委員會,並為之提供基金支持,以保證大學與社會合作機制的順利運行。以北伊利諾州立大學為例,有一位副校長專門負責管理每年2,200萬美元左右的社區經費,通過多種途徑,由大學對周圍社區提供多樣化支援。有的大學還成立了混合委員會,由社區負責人和學校負責人組成,共同維護社區穩定,其工作內容既包括探索符合地方實際的大學—社區共生模式,如調研社區所需專業,促進大學專業與社區發展的深度融合,還包括大學和社區生活層面的共生,如將社區公交系統和校區公交系統進行融合,共用資源,為大學師生和社區成員提供最大可能的便利。

第二,搭建激勵教師社會參與的機制。大學實現社會服務的行動者包括兩類:決策者和執行者。所謂決策者,一般指的是學校管理層,他們通過戰略規劃將社區參與納入學校發展之中;執行者則是具體實施和落實社區參與方案的學校成員,他們是推動社區參與的關鍵,其中教師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執行者之一。從制度構建的角度來說,良好的激勵機制有助於激發教師的活力和創造力,充分發揮知識效應,促進學術和科研成果的轉化。一方面,大學十分注重讓教師認識到社區參與的意義,推動其理解社區服務與合作對於提高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相當多的美國大學設置了走進社區獎,或者其他類似的獎項,激勵教師承擔社會服務職能,積極參與社區合作。

3.實踐支持:依託大學知識優勢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實踐模式

第一,大學與社區其他類型學校的貫通和共生。美國大學對社區的合作首先體現在對當地公共教育系統的支援。一是大學與當地幼稚園、中小學開展深度合作,改造社區公共教育系統。多明尼克大學教育學院積極為社區提供服務,通過與中小學簽訂協定,建設實習基地,為大學和中小學合作創造機會,加深相互之間的專業認同和支持。二是大學與社區學院打通課程和學分。以NIU為例,在其服務的社區當中共有26所社區學院。NIU通過與社區學院合作,制定了核心課程,打通學段限制,學生在社區學院接受兩年的職業培訓,修滿規定課程的規定學分,無需再通過考試即可以轉到NIU本科繼續學習。目前,NIU中的學生有一半都來自于社區學院,這足以看出其與當地社區學院之間密切的共生關係。三是大學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開放活動,吸引社區各級各類學校的學生參與。例如:NIU每年都組織青少年曲棍球比賽,以此培養學生對曲棍球的興趣、吸引學生報考NIU曲棍球專業。

第二,大學以知識溢出和資源分享參與社區服務。大學彙聚了豐富的知識資源和智力資源。這些資源可以在社區場域中,通過共用、流動和創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同時既能借助知識溢出效應,滿足社區成員學習和生活的需要,還可以將其研究應用於相關產業,促進學術成果的轉化,為社區發展提供服務與技術支援。例如:NIU為地方政府提供人口資料分析技術,為社區制定發展計畫提供政策建議。NIU的法學院成立了法律事務部,由教師指導學生為社區提供法律服務;此外,NIU還與羅克福德製造業中心(Rockford Manufacturing Center)合作,籌措資金派教師前往其孵化器基地,指導並培養高素質的工程師,為當地製造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援。

攻玉之策:對我國大學與社區關係的幾點思考

1.由“社會辦大學”走向“大學辦社會”

《發揮大學和院校在城市經濟復興中的作用行動指南》的主編邁克爾·波特教授指出:大學作為社區地理空間中的穩定要素,是社區發展中未被利用的最大資產,通過大學與政府、社區組織、企業的合作夥伴關係,將發揮大學潛在資產在社區城市經濟復興中的杠杆作用。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全面發展,新的知識、資訊和技術在社會變革中的作用,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有必要進一步轉變職能定位,多維度搭建合作共生的途徑,從被動適應社會變革走向主動引領變革,實現由傳統的“社會辦大學”走向“大學辦社會”。

2.以社區參與撬動大學變革,逐步形成良好教育生態

從系統論的觀點來看,大學變革需要發揮內部與外部動因的有機互動。深化大學辦學體制改革,就需要徹底改變系統內外要素之間線性和單向的作用機制,構建一種內外之間深度關聯、良性互動的共生關係,為大學的持續發展提供和諧的教育生態環境。正如邁克爾·富蘭在《變革的力量》一書中指出:“學習機構的變革僅靠教師是不夠的,家長和其他社區成員是一些至關重要的、尚未被充分利用的資源”。從這個角度來說,在進一步推進我國高等教育變革的過程中,有必要借助社區合作的杠杆,進而撬動大學變革,促進大學思想解放,擴大開放的廣度與深度,提升教育國際化程度,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等多種機制,增進大學發展與創新的活力,全面提升大學的辦學品質與社會服務水準。

3.重視大學知識溢出的社區效應,促進“雙一流”建設

我國當前正在實施的“雙一流”建設,是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項重大戰略規劃。參與“雙一流”建設的大學彙集了豐富的知識資源和智力資源,在全面推進“雙一流”建設的過程中,有必要重視發揮大學知識溢出的社區效應,主動承擔起為社區改進、產業發展、經濟建設提供支援的職能,尤其要重視承擔起為一系列國家重大戰略服務的使命。概言之,在當前時代背景下,我國大學應充分依託“雙一流”建設,培育並發展與大學一流學科相適應的地方產業,為地方以及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作者孟繁華,系首都師範大學校長)

參考文獻:

[1]官遠發. 美國大學與社區合作夥伴關係研究及啟示—楊浦“三區聯動”發展戰略的思考[D]. 上海:同濟大學, 2007.

《北京教育》雜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