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腦學院的前身控制工程系1959年籌建追記

控制工程系(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學院,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前身)成立於1959年8月, 作為籌建工作的親歷者, 對於這一段不尋常的經歷, 在離休後曾有過寫回憶的念頭, 因專業早已下馬, 日久想法就慢慢淡化了。 數十年來, 一些老同事、老校友也問及當年“命根子系”、“刀把子系”的情況, 特別是最近幾年3591班老校友對當時的經歷更為關心, 因此, 又重新促使我在耄耋之年要抓緊記錄那段歲月。

王金檀, 上海人, 1930年2月出生。 中學時期參加愛國學生運動並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 1949年7月由上海市軍管會青幹班轉入中央軍委工程學校(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前身)。 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歷任區隊長、班主任、訓練參謀、系副主任、圖書館副館長、校二機關黨總支書記等職。 1986年9月離休。

這個追記有三層含意:回應和感謝3591班老校友對母校誠摯的關心厚愛;本人有責任留下這段有意義的經歷,

了卻本應交待的心願;作為電腦學院史記的補充參考材料。

一、1959年我國“兩彈一星”研製任務剛起步不久, 國防科委和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即要求我校必須抓緊籌建控制工程系, 並確定于同年招生開學。 因任務緊迫, 學校派遣閔長生(系主任)、周光耀(留美教授)、劉熙(訓練參謀)三位同志急赴有關院、所、基地和軍工廠等單位, 進行溝通聯繫與實地考察。 經過近半年緊張而艱辛的工作, 初步瞭解和掌握了新技術領域的一些重要資訊, 並收集了一部分有價值的保密資料, 為籌建任務打下重要的基礎。

二、當時我校是屬於通信兵部領導, 學校共設置了四個系。 1959年因專業建設的發展進行了調整;指揮工程系仍為一系,

將原二、三系合併成電信工程系為二系, 改雷達工程系為雷達導航系, 稱四系, 籌建的控制工程系列為三系, 下設彈道式導彈控制系統, 飛航式導彈控制系統、遙控遙測、解算裝置(電腦)四個專業, 三系的專業業務工作, 基本上與國防科委有關各局聯繫。 1963年1月我校由通信兵部劃歸國防科委領導, 控制工程系改稱自動控制系。

三、本人是在1959年7月先去河南招生(部隊先于清華北大錄取), 隨後即在控制工程系工作。 當時系屬師級編制, 下設政治、訓練、行政三個處, 後增設科研處。 訓練處配有三名訓練參謀, 劉熙同志分管訓練計畫、教務實施、師資管理;文道興同志負責資料與教材管理;我分管科研學術、實驗室建設、對外協作, 三人分工明確,

密切合作, 我們配合很好。 在教學工作中, 當時有三項任務:(一)安排首屆500名新學員開課問題;(二)迅速上報系的訓練計畫;(三)儘快落實專業的師資、教材、實驗器材等問題。

四、系的訓練計畫是關係到導彈控制系統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向、目標、學制、專業與課程設置, 以及發展規模等方面的指導性檔(如學制曾考慮為六年, 增設偵查專業等), 該訓練計畫主要由劉參謀執筆撰寫, 經多次修改成文交系黨委反復討論後, 報校黨委審定。 不同於其他系的是還需上報通信兵部審批, 為了趕在國慶十周年前報送兵部, 特請蘭州軍區空司派了一架小型運輸機, 將周光耀教授與我兩人送到北京, 第二天一早, 我們直奔王諍部長家中,

面呈了訓練計畫, 並彙報有關籌建情況。

五、師資中的基礎課與專業基礎課老師沒有問題, 而專業課老師一個也沒有, 即使外聘外調也很難辦, 只能自力更生, 白手起家。 經校方研究決定, 準備派師生到有關單位進行培訓。 於是一方面從現有的教員中選調, 另一方面從56班大三以上學歷的學生中抽調,最後確定共有27名同志進行脫產學習:杜廉石、陳懷琛等十六名同志去哈軍工、王正光等六名同志去五院、李興無等四名同志去清華、宋志芳同志去北大(後轉五院)。經聯繫這些接受培訓的單位對我校非常支援,如1959年9月我去哈軍工聯繫培訓事宜,該院領導在我帶去的公函上當即批示:“責無旁貸”四個字,風格之高,迄今難忘。這批派出培訓的同志深知後續任務之重大,個個勤奮學習,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回校後,一方面緊張備課,另一方面要編寫大量專業教材與資料,從而有效地解決了學員急需的教材難題。這些教材在外協交流中,獲得了兄弟院校的好評。系的師資隊伍在控制工程系的籌建工作中起著至關重要的支柱作用。

六、專業實驗設備也是一無所有,記得當時教研室張汶主任曾帶一名保密員去北京某基地庫房挑揀回來一批舊的零部件器材,如軍用雷達發射機用的磁控管等,實驗室中實際上只有一些教學模型和彈上的廢次品,如陀螺儀等,難得有一個543型彈上的零部件實物,可能是借期的原因,不得不由我和另一位教員將實物從西安送到兩千多公里以外的齊齊哈爾碾子山某軍工廠。正如閔主任所言;在教學實踐中,有些教員也未見過導彈實物,基本上是“紙上談兵”,實踐環節是寄希望與外協的畢業設計中,可見當時工作起步難度之大。這些情況上級機關是清楚的,1961年國防科委有關部門通知:擬撥給學校控制工程系一枚仿製1059型導彈,作為教學樣機使用,這真是雪中送炭,知情者莫不興奮不已!但這麼大的實物(長度約近二十米,重量達三噸)在教學大樓內肯定放置不下,乃立即選址在教學大樓東側蓋起了一座大平房,作為專用實驗室(見照片),並制定了“軍列押運夜間作業”的安全保密計畫,就等待著準備接運,非常遺憾的是軍情突變,通知停止執行計畫。

七、在籌建過程中對上述現實問題,包括學術交流參觀等大部分問題都需要通過外協來解決,因涉及專業內容,單位之間不能直接聯繫,規定必須經國防科委轉介,因此僅辦理保密手續,就花費不少時間、人力和經費。經反映後,1960年底由國防科委四局李莊局長,來我校主持召開了西北地方新技術專業院校協作會議,參會的有西北工業大學、西安炮兵學校、空軍第四高級專科學校、武威炮兵學校,後來北京航空學院也參加協作,並規定每年召開一次協作交流會議,從而這六所院校可直接聯繫,加強了合作。

八、關於籌建控制工程系的保密問題,也引起外界的不少猜疑,有的認為是搞特殊化,當時既無法解釋,也不能解釋,因涉及國防尖端武器的研製內容,任何一點洩密都是重大責任事故,因此加強保密制度是絕對必要的。當時的保密措施增加了不少人力和工作量,例如在系政治處,要配備專職保衛幹部,教學區設有專用保密室和庫房,每個幹部、教員、學員都備有保密包,所有專用筆記本上每頁均有編號。每當上下專業課,學員們忙於領交保密包,緊張的節奏他們是很有體會的。當時在專業教研室、實驗室、資料室所在區還設有禁區和門衛,系部每季度必須上報部隊實力報告(含人員編制、實驗設備、武器彈藥等的變化),並派專人乘包廂直送國防科委。此外凡來系參觀、學習,交流專業內容者,必須攜帶個人政審密封證件,經審核後才能接待等等,真是“不勝其煩”,但規定還必須嚴格執行,因此,很希望能得到外界的理解。

九、控制工程系的籌建階段,正值國家的大躍進時期,除教學實施中的困難外,突出的問題是院校要擴大招生,1959年系內招生500名學員,1960年招生1000名,1961年又招生1000名,盲目的擴招帶來一系列矛盾,教學比例失調,工作處於超負荷運作狀態之中,不得不又進行多次調整,1962年停止招生,1963年少量招生。1964年國防科委對全國國防高等工程技術院校的專業設置進行調整,撤銷了學校彈道式、飛航式兩個導彈控制系統專業,保留了電子電腦專業(現電腦學院)。

十、在籌建工作困難的情況下,所幸國防科委和學校領導都非常重視和關心,協作單位也大力支持,基本上是一路“綠燈”盡力解決難題。更值得欣慰的是五年來學校為中國航太事業的創建,培養了導彈控制系統約2000名早期專業人才,他(她)們在部隊、基地、高校、研究所等航太有關部門保持部隊光榮傳統,奮力拼搏,為國防尖端武器的研製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母校爭了光。

後記

一、從控制工程系的籌建、發展到現今的電腦學院,經歷了近六十年的不平凡的道路,我們不能忘記歷屆廣大教師付出的辛勤勞動,更不能忘記三位老前輩:閔長生同志、周光耀同志、劉熙同志,他們是控制工程系的奠基人。

二、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的大慶,也是電腦學院(原控制工程系)成立六十周年的紀念日,同時又是首屆59班學院進入我校控制工程系六十周年的日子,屆時能爭取共用歡慶的喜悅。

三、代號1059型導彈,就是東風一號DF-1,是我國第一代的戰略導彈,也是2015年大閱兵時亮相的東方系列導彈的前身。學校教學大樓東側的大平房,就是准借安置1059型導彈的專用實驗室,它是我校籌建控制工程系唯一的實體見證,意義非凡,建議作為“遺址”保留。

另一方面從56班大三以上學歷的學生中抽調,最後確定共有27名同志進行脫產學習:杜廉石、陳懷琛等十六名同志去哈軍工、王正光等六名同志去五院、李興無等四名同志去清華、宋志芳同志去北大(後轉五院)。經聯繫這些接受培訓的單位對我校非常支援,如1959年9月我去哈軍工聯繫培訓事宜,該院領導在我帶去的公函上當即批示:“責無旁貸”四個字,風格之高,迄今難忘。這批派出培訓的同志深知後續任務之重大,個個勤奮學習,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回校後,一方面緊張備課,另一方面要編寫大量專業教材與資料,從而有效地解決了學員急需的教材難題。這些教材在外協交流中,獲得了兄弟院校的好評。系的師資隊伍在控制工程系的籌建工作中起著至關重要的支柱作用。

六、專業實驗設備也是一無所有,記得當時教研室張汶主任曾帶一名保密員去北京某基地庫房挑揀回來一批舊的零部件器材,如軍用雷達發射機用的磁控管等,實驗室中實際上只有一些教學模型和彈上的廢次品,如陀螺儀等,難得有一個543型彈上的零部件實物,可能是借期的原因,不得不由我和另一位教員將實物從西安送到兩千多公里以外的齊齊哈爾碾子山某軍工廠。正如閔主任所言;在教學實踐中,有些教員也未見過導彈實物,基本上是“紙上談兵”,實踐環節是寄希望與外協的畢業設計中,可見當時工作起步難度之大。這些情況上級機關是清楚的,1961年國防科委有關部門通知:擬撥給學校控制工程系一枚仿製1059型導彈,作為教學樣機使用,這真是雪中送炭,知情者莫不興奮不已!但這麼大的實物(長度約近二十米,重量達三噸)在教學大樓內肯定放置不下,乃立即選址在教學大樓東側蓋起了一座大平房,作為專用實驗室(見照片),並制定了“軍列押運夜間作業”的安全保密計畫,就等待著準備接運,非常遺憾的是軍情突變,通知停止執行計畫。

七、在籌建過程中對上述現實問題,包括學術交流參觀等大部分問題都需要通過外協來解決,因涉及專業內容,單位之間不能直接聯繫,規定必須經國防科委轉介,因此僅辦理保密手續,就花費不少時間、人力和經費。經反映後,1960年底由國防科委四局李莊局長,來我校主持召開了西北地方新技術專業院校協作會議,參會的有西北工業大學、西安炮兵學校、空軍第四高級專科學校、武威炮兵學校,後來北京航空學院也參加協作,並規定每年召開一次協作交流會議,從而這六所院校可直接聯繫,加強了合作。

八、關於籌建控制工程系的保密問題,也引起外界的不少猜疑,有的認為是搞特殊化,當時既無法解釋,也不能解釋,因涉及國防尖端武器的研製內容,任何一點洩密都是重大責任事故,因此加強保密制度是絕對必要的。當時的保密措施增加了不少人力和工作量,例如在系政治處,要配備專職保衛幹部,教學區設有專用保密室和庫房,每個幹部、教員、學員都備有保密包,所有專用筆記本上每頁均有編號。每當上下專業課,學員們忙於領交保密包,緊張的節奏他們是很有體會的。當時在專業教研室、實驗室、資料室所在區還設有禁區和門衛,系部每季度必須上報部隊實力報告(含人員編制、實驗設備、武器彈藥等的變化),並派專人乘包廂直送國防科委。此外凡來系參觀、學習,交流專業內容者,必須攜帶個人政審密封證件,經審核後才能接待等等,真是“不勝其煩”,但規定還必須嚴格執行,因此,很希望能得到外界的理解。

九、控制工程系的籌建階段,正值國家的大躍進時期,除教學實施中的困難外,突出的問題是院校要擴大招生,1959年系內招生500名學員,1960年招生1000名,1961年又招生1000名,盲目的擴招帶來一系列矛盾,教學比例失調,工作處於超負荷運作狀態之中,不得不又進行多次調整,1962年停止招生,1963年少量招生。1964年國防科委對全國國防高等工程技術院校的專業設置進行調整,撤銷了學校彈道式、飛航式兩個導彈控制系統專業,保留了電子電腦專業(現電腦學院)。

十、在籌建工作困難的情況下,所幸國防科委和學校領導都非常重視和關心,協作單位也大力支持,基本上是一路“綠燈”盡力解決難題。更值得欣慰的是五年來學校為中國航太事業的創建,培養了導彈控制系統約2000名早期專業人才,他(她)們在部隊、基地、高校、研究所等航太有關部門保持部隊光榮傳統,奮力拼搏,為國防尖端武器的研製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母校爭了光。

後記

一、從控制工程系的籌建、發展到現今的電腦學院,經歷了近六十年的不平凡的道路,我們不能忘記歷屆廣大教師付出的辛勤勞動,更不能忘記三位老前輩:閔長生同志、周光耀同志、劉熙同志,他們是控制工程系的奠基人。

二、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的大慶,也是電腦學院(原控制工程系)成立六十周年的紀念日,同時又是首屆59班學院進入我校控制工程系六十周年的日子,屆時能爭取共用歡慶的喜悅。

三、代號1059型導彈,就是東風一號DF-1,是我國第一代的戰略導彈,也是2015年大閱兵時亮相的東方系列導彈的前身。學校教學大樓東側的大平房,就是准借安置1059型導彈的專用實驗室,它是我校籌建控制工程系唯一的實體見證,意義非凡,建議作為“遺址”保留。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