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吳金虎」夜走七星河

題記:對於七星河感念並非是它的流光溢彩, 而是由於它不舍晝夜, 穿越亙古, 用它的毅力在山石與黃土地上留下刀刻般的溝壑。 它養育了歷史, 昭示永恆與清美……

旱原扶風有了國家級濕地公園, 非同小可, 簡直有如沙漠中的清泉, 冰雪之中的臘梅花, 令人驚豔。 去過七星河的朋友, 對其美景讚不絕口, 愈發撩起一睹為快的興致。 初秋之際, 約了一昌、煥成、萬篤、潤德幾位朋友同去遊覽, 欣賞濕地公園的奇妙景觀。 是日下午, 沿七星小鎮拾階而下, 但見街兩邊商鋪林立, 車水馬龍, 遊人熙熙攘攘, 摩肩接踵,

一片繁榮景象。 邊走邊看邊議, 聊起了七星河今古。 一昌介紹說, 七星河水系出自龍泉寺九眼泉(今餘六眼)泉水, 流出西觀山后, 流經法門鎮劉家村一直南下, 從舊縣城東關入湋河, 向東匯入漆水河後南入渭河歸黃河。 三千年前古公亶父率家族從豳重返古周原, 選擇了這塊風水寶地安家紮根。 在七星河上游東岸, 今法門鎮召陳村修築天子大殿, 沿七星河兩岸建設青銅、骨器、陶器作坊以及民居住宅, 終成大業。 七星河算不上大河, 但源源不斷, 清澈見底, 它的特點在於, 既可供生活之用, 又不阻交通, 無需舟楫航渡之虞。 穿過周原中心, 兩岸土地肥沃, 人民勤勞。 河水養育兩岸西周先民, 孕育西周文化。 可以說是古周原的血脈之河、生命之河。
它的歷史價值絕不低於養育了埃及文化的尼羅河和養育了古巴比倫文化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 是三千年前華夏大地上的經濟文化中心, 是神州庶民們嚮往的理想天堂。

行走期間, 途經一茶社, 經營者乃一故人。 故人相遇, 喜出望外,

自然一片和氣, 誠邀進店恬憩小坐, 以敘舊誼。 進店寒暄之後, 主人拿出鎮店名品, 沖沏之後, 便覺清香淡雅之氣幽幽襲來, 頓時令人神清氣爽。 幾杯入懷, 大家談興驟起, 海闊天空捭闔, 古往今來縱橫。 說到七星河名稱的由來, 有說是當年周文王在河邊宴請群臣, 看到七星映照於河面之中, 故起名七星河;有說是七星河酷似七星之狀, 故人稱七星河。 一昌道, “七星河原名龍泉河, 三岔河、西溝河、杜城河、畤溝河。 到後來歷史演變, 但最終的定名, 還是與周文化有關, 這是以後要窮究的。 ”海聊之中, 主人知我們要遊覽七星河, 便道, 要看七星河盛景, 夜來最佳, 景色不同于白天。 待到天黑之後, 七星映于河面, 星光與燈火交輝, 台榭與蒲荷相映,
那才是別有韻致!到時我陪你們同去。 店門左邊不遠, 便是竇滔將軍墓, 不妨先去憑弔一番, 返回再飲幾杯, 再去賞景正好。

大家允建議, 出門往左, 邊走邊聊。 七星小鎮商家林立, 大都經營當地特色產品。 越過幾家商鋪和新建戲樓, 再往前不遠, 竇滔將軍墓赫然在目。

墓不大, 呈饅頭狀。 墓前有明代陝西巡撫畢沅書“前秦安南將軍竇滔墓”碑一通。 近代以遠, 中國將軍以至元帥以上, 不計其數, 皆可謂“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能真正留下名字的, 絕對是人民心中的英雄。 竇滔的名氣, 完全是因了蘇蕙織錦回文的原因。 如果沒有蘇蕙, 那竇滔的名氣怕是要大打折扣了。 蘇蕙的織錦回文又名“璿璣圖”, 奇妙之處在于, 回文詩共八百四十字, 正讀、反讀、起頭讀、逐步退一字讀、倒數逐步退一字讀、橫讀、斜讀、四角讀、中間輻射讀、角讀、相向讀、相反讀等十二種讀法, 詩有三、四、五、六、七言不等, 據說可以讀到幾千首之多。 這是什麼概念, 怪不得叫璿璣圖, 就如天上星星一樣奧妙深遠, 蘊含了多少神奇!蘇蕙居然在1700年前做出如此奇妙的詩歌, 怎不讓人嘆服。以蘇蕙這樣的聰明才智,堪稱絕世無雙,其時至今,已千年有,吟詩賦詞之人,枚不勝舉,但此等才華卻無人能及。

在竇滔墓前徜徉了一個多小時,再往前走,途經一亭,名曰“晚照亭”,亭聯雲“雁字淩空把賢山遠眺 霞姿俯地將上古追思”。亭聯美,景色愈美。此時夕陽射出萬道金光,染得天邊雲彩如同萬匹紅綾飛舞,裝扮得大地流光溢彩,美不勝收。往前稍走數十步,俯視七星河,但見穀底波光點點閃耀于蒲叢荷塘之中,樓臺亭榭隱現於綠影紅芳之間。河畔芳渚臨流、杉竹疊影、兩岸碧草蘆飛、果紅滿隴。放眼七星河對岸,又見達摩洞重修,廟宇巍峨;民居樓盤,鱗次櫛比;重綠披金,車流隱約。正在話語懸河之際,茶館主人尋跡而來,邀重回品茗。大家相謝盛情,都道剛才已經喝足了,還是接著看景吧。於是同茶館主人一道沿路而下。

正走之間,萬篤說不遠就是“伏波亭”,我們不妨去小坐片刻。於是大家變向伏波亭方向走去。到了一看,但見是一座木結構仿古亭,古樸莊重。亭聯雲“親水而思 大勇伏波真氣概 坐亭以望 一方盛景醉心懷”,大家不免又是一番讚揚評論。一平先生遙指七星河對面八岔村道,八岔村那邊,就是馬援將軍墓了。提起馬援將軍,大家話題又多了起來,“貧且亦堅”,“馬革裹屍”既是典故,又是故事和當地人的驕傲。一昌先生說,“馬革裹屍”回歸故里,葬於家鄉,足見其不忘家國。這座“伏波亭”是家鄉人民對他的恒久懷念。馬援的“馬革裹屍”精神,折射出中華民族寧折不彎、以身報國忠貞品質。馬援前幾年馬來西亞馬姓後裔回國尋根,尋到此地,參拜馬援,激動不已,認為根在此地,無比榮耀。

大家且走切觀,且觀且聊,不時到達河底。新修的棧道式木走廊,既有幾分悠悠古韻,又呈幾分迷人現代色彩,沿河道而上,彎曲盤桓,為景觀增色不少。河道以下,便是七星古河了。七星河古來優美,經人工巧手裝扮,更是美上加美,美不勝收。但見河兩岸樹木幽幽,河畔蒹葭搖曳,菖蒲蔥蘢。河中央漣漪搖曳,天亦幽蘭碧透,水亦幽蘭碧透。輕淡的古琴絲竹之音從花團草叢之中穿出,似乎是花瓣昆蟲的呢喃互語,令人頓生空靈幻然之感。河畔遊人三三兩兩信步于河岸美景之中,非是仙境,勝似仙境,徜徉盤桓其中,令人幾忘身影。行走之間,潤德先生慢慢說出了此間所思:水是萬物生存最為根本的基本條件。想當年“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這裡“水滸”的“水”指河流及水源,“滸”指河流及水源周邊的土地原野。古公亶父率族從豳出發,越沮水、漆水一路向西到達了七星河畔,經過查看卜卦,定下了在七星河兩岸即現在七星河東岸的召陳,西岸的鳳雛一帶安營紮寨,開地築城,展開恢復古西周霸業的基礎。看來,古籍《易經》中的記載是與近幾年考古發現以及周原地理相吻合的,這裡的“水”指七星河水是無疑的。一昌先生的一番話語,使大家對七星河有了新的認識,這是一條承載歷史,穿越時空記載中華民族曾經輝煌的河流。

煥成先生還另有見地,他言道:“水利萬物而不爭,水對人類的最大的恩惠是孕育和產生了四大文明。尼羅河文明、兩河文明、恒和文明、黃河文明,可以說,人類文明是水的產物,沒有水,就沒有人類文明”。

潤德又問:“七星河與黃河文明有何關係?”煥成先生講述了他的見解:“是的,七星河雖是黃河的一個細小支流。它從周原腹地穿越而過,河水養育了周原先民,然後才有周原先民創造了周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說,七星河作為黃河水系的一個支流,吸納融匯華夏早期文化,完成了中華民族感性認識從量到質的飛躍,實現了中華民族早期文化的華麗轉身,開創了綿延不斷的中華民族千年歷史,從這個意義上說,七星河是中華民族文化長河的源頭,是肇啟黃河文明的歷史元點。今天,七星河兩岸的周原地下文物成了中國乃至世界考古界趨之若鶩的香餑餑;周原成了世人的眼中亮點,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周原是中華民族文化發源地成為共識,人們都想從這裡找到啟示和價值”。

已經是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的時分,但見七星古鎮燈光閃爍。與天幕的群星交相輝映。七星古鎮人流熙攘,繁忙的一天的人們,開始湧入繁華的夜市,盡情享受美妙的夜生活。穿過七星古鎮。一段下坡之後。右轉忽見一面土崖。土崖下邊有幾孔窯洞,窯洞已經破舊不堪,堪稱古跡了。煥成道:“不知大家對此窯洞作何感想?這裡僻靜隱逸。想古時孫臏隱坐於山洞、鬼穀子隱藏於深谷、諸葛亮隱藏于臥龍。民間傳說周文王曾隱居過一陣,靜思陰陽之道,是否此地是周文王隱身之地?”一昌說到:“古代先賢隱于僻靜清閒之地,是靜能生慧之法,為求真悟道。諸葛亮留下的“寧靜致遠”,是經驗之談。民間傳說周文王姬昌從羑裡返回後,為求寂靜,在七星河窰洞隱居,冥冥苦思,最終完成了周易這個人間奇跡。大家可以備陳一說,一抒己見”一句話,打開了大家的話匣子,引經據典,各抒己見。但最後的結論,大家認為:雖是民間傳說,無文物古籍可證。但按照一般推理,亦有其可能。理由是:一、要完成像“周易”的鴻篇巨制,絕不可能在嘈雜喧囂的環境氣氛中實現,必須在不受任何干擾清靜環境中方能實現,周公大殿建立在七星河東岸之上,距河岸三公里左右,可以說展腳即到,既方便清雅,又幽靜宜人,是難得的去處;二、推演陰陽八卦,需得優雅清淨,能啟人靈感之所在,這七星河是最理想之地;三、卦詞中“潛龍勿用”的解語,有受河流潭淵啟迪跡象,在旱原之上這種靈感不易產生;四、這裡水火金木土五行齊全,乾坤坎離震兌艮八方具備,是推演周易的絕佳之地。故周文王不可能選擇喧囂嘈雜又受干擾都城之內,而選擇幽雅清靜的七星河畔是極有可能的。萬篤說:“看來山谷洞藏是高人隱居得道的絕佳之地,西周周文王等高人,是隱居得道的開山祖師,鬼穀子、孫臏、諸葛臥龍都是後傳之輩了。”大家又是一陣開懷暢笑。

信步而行,不一時走到“蒹葭亭”,大家在亭邊駐足小停。亭柱有聯雲“十裡蘆花堆雪浪一泓秋水照伊人”,此時天上月色淡淡,星光明滅,河邊燈光璀璨。不遠處地埋音響傳來幽幽《梁祝》旋律,岸旁幾叢蘆葦,古稱蒹葭,蘆花初放。這月色星光、燈火蘆花一齊倒映於河面,實在是夢中心儀的畫面。岸邊不遠處,依稀幾對青年男女,盤坐於草地之上,纏綿低語。我們走過這些青年們不遠,潤德回頭望了一下,說道:“像不像‘蒹葭蒼蒼,在水一方,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之景象?”煥成說:“倒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公子好逑’的味道”。兩位朋友的引論,其實是《詩經》出自西周。遙想當年七星河兩岸青年男女,或許就在這蒹葭和畔卿卿我我,悱惻纏綿,成就佳話。

記得北京大學考古專家徐天進教授,在周原國際考古基地學術研討會上風趣的對參會學者說道:“周原一代,是周文王溜達過的地方,大家來到此地,要多溜達一下”。徐教授的話帶有幾分幽默,但在三千多年前,確是絕對的事實。作為西周的都城之地,對於這樣美妙的地方,王公們常來行走散步,誰能說這不是情理之中事情。七星河上游距西周的周公大殿僅二三裡之遙,數千年以遠,周代的古公亶父、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薑子牙,能不曾經徜徉於此,能不留下過足跡。古人已隨時光去,芳草年年七星河。踏在古人踩過的地面上,難免令人思緒萬千。

沿著河畔緩步向前,河面上黛色團團,原是一大片荷塘。河畔燈光映射之下,雖無白日的妖冶,但依稀可見荷花的形態。悠悠晚風掠過,荷香襲人,白日斷然無此妙景清香可享。行走之間,見幾座石凳,萬篤提議小憩,大家圍坐續話。舉頭望空,碧宇清澈。眾星閃爍拱衛之下北斗七星已出現在天穹。煥成道:“天上七鬥星,地上七星河。星星相照,天地和諧。這人間盛景,自西周至今,想是景色年年如此。可年年景是人非,景不變而人不同。古人期後人,後人思古人。可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萬篤道:“煥成兄發思古之幽情了。思之所動,必有所得。我有一事請教各位,作為‘赫赫周風萬邦之方’的周文化,是怎樣形成的?”

煥成道:“萬篤提了個大問題,提的好。這問題還是更良兄說吧。”

更良思索了一下,說道:“這個問題,必須從一下幾個方面去看:一是弱肉強食的叢林規律催生走到極端,物極必反形成的。西周以前的幾千年甚至幾萬年的歷史,是人類戰勝自然界萬物主宰世界,站上了食物鏈的頂端的歷史。人類戰勝了一切動物,這是人類強烈的動物性生存本能所決定。人類進入氏族社會以後,依然沒有改變動物弱肉強食的本能,將叢林規律帶進了人類社會。形成了人與人、氏族氏族之間的相互爭鬥和弱肉強食。殷商時期達到了殘暴的頂峰。周文化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下產生的,是物極必反事物變化規律的結果。因為周文化的核心理念仁德二字,體現了人不能是本能的利己,還要樹德利人。使為己與為人,利己與利人統一起來,體現了人類的良知和理性,是人的動物性本能向人的良知理性飛躍。是人類走出了弱肉強食的動物性本能藩籬的開端。是人類理性文明長河的源頭;

二是從事物發展發展的一般規律看,周文化的產生是其時人類經驗積澱和感性認知向理性認知質的飛躍的結果。截止西周時期,人類已經產生相當的文化,譬如象形文字、簡單勞動工具。但這些是零碎的和低級的,是人類長期在自然界鬥爭的經驗總結,是人類認識的感性階段,可以作為工具,還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西周文化,實現了人類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是人類理性認識的肇端元點。

三是無道的社會秩序,催生了有序社會的形成。殷商社會不但是無道的,更是無序的,其時人一切行為都是受其本能的支配。人與人之間,氏族之間為了生存和利益,爭鬥與殘殺是生活的常態。弱者不會有任何自尊和地位,一切行為無不受欲望本能的支配。西周文化,開創了人類秩序社會起點。《周禮》的出現,標誌著人類由野蠻社會向文明社會進步的燦爛光芒。周文化是從華夏早期文化脫胎而來,是和叢林規律、無序社會完全對立的產物。人類其他三大文明之所以被歷史湮滅,雖然其是人類智慧和經驗的產物,但從靈魂深處還沒有擺脫叢林規律的影響。所以,它被歷史湮滅是很正常的。

一陣晚風掠過,夾雜著七星河的涼意,令人倍覺清爽。河對岸不知哪位高人,吹一管洞簫,曲調委婉悠揚,大有高山流水之雅。洞簫之聲穿過垂柳,和著星光燈火悠悠閃爍律動,使這夜幕下的七星河既有畫面之美,又有樂律之韻。大家且聽且行,不覺之間來到了“朝鳳亭”,亭書一聯曰“榭擁流水四時倩 鳳舞長天百鳥朝”,一昌道:“好聯!既有眼前圖景,又有意中畫面。情景交融,堪稱佳作!”萬篤道:“今天與各位同游盛景,各位高見,獲益不小。不如各吟小詩一首,以為紀念。”煥成說:“好提議!不如哪位起頭,每人一首接龍如何?”大家齊聲稱道。更良一笑:“起頭者,那是非一昌兄莫屬了。”一昌略加思索,吟道:

七星河共日月長

周原槿荼沁清香

自從亶父來茲後

肇啟文華育炎黃

潤德道:“一昌的這首詩,引經據典,意味深長啊。周原槿荼,亶父來茲,語出詩經‘綿’,肇啟文華,點明了周文化意義和價值。詩的最後一個字是黃,我接一首,隨誦道:

黃胄潛龍躍天庭

地坤載物仁德興

嘉種耒耜慶豐年

銅爐烈焰舞升平”

萬篤接道:“潤德兄這首詩概括的好,將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成就表達出來了。接後一個字平,念道。

平為福祉祥瑞生

禮樂脈源堇荼根

歸心還揖三吐哺

神州龍胄唱大風”

煥成:“萬篤的這首詩有味,禮樂脈源起之于周原堇荼之根。‘歸心還揖三吐哺’妙!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我起風字。”

風起仁德化瑞祥

赫赫宗周萬邦方

弱肉強食豺狼道

殷商飛煙日生光

更良道:“赫赫宗周、萬邦之方,這是人類理性思維的勝利。弱肉強食這是叢林之道,不應引入人類社會。殷商暴戾,以征服殺戮為能事。飛煙是之其必然結局。我‘光’字起頭。念道:

光彩蒹葭影雙雙

龍鳳和翥舞吉祥

瓜瓞綿綿承人倫

薪火相傳鑄詩章”

煥成道:“不錯不錯。從詩經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引申為生生不息和薪火相傳。含而不露,顯示了中華民族文化與文明底蘊。我看各位詩興正濃,意猶未盡。不如每人一句,按連環詩接龍作法,大家以為如何?”大家同聲道好。一昌道:“這回煥成首起。”

煥成道:“好。我先來第一句,隨吟道:碧水藏龍吐文華”

萬篤接道:“碧水藏龍,必是指七星河了。潛龍勿用,飛龍在天,好!我接一句:龍吐文華耀彩霞”

更良道:“龍吐文華耀彩霞,佳句。我的接句是:華耀燈塔光四海”

潤德道:“塔光四海,隱喻華夏文明光被人間。回環下來我的接句是:霞光四海宏夢發!”

一昌笑道:“霞光四海宏夢發!好,好似華夏之夢叱吒風雲,鵬翼雄起之象徵。結句有力,器宇昂昂,摧枯拉朽,勢不可擋!”

此時,夜風徐徐,遊人亦漸漸歸去。煥成一指北方空域,道:“快看七星,莫失良機!”大家北望,果然七星燦燦,光蘊紫氣,繞北極且擁銀河。地面上七星古鎮與對岸萬盞華燈齊放,與虹光映照,天上人間,萬千氣象美不勝收。萬篤喜道:“如此良宵美景,大可醉心,我等未曾辜負,可謂盛事一樁,當書以記之。”

煥成笑道:“拜託,拜託!”

怎不讓人嘆服。以蘇蕙這樣的聰明才智,堪稱絕世無雙,其時至今,已千年有,吟詩賦詞之人,枚不勝舉,但此等才華卻無人能及。

在竇滔墓前徜徉了一個多小時,再往前走,途經一亭,名曰“晚照亭”,亭聯雲“雁字淩空把賢山遠眺 霞姿俯地將上古追思”。亭聯美,景色愈美。此時夕陽射出萬道金光,染得天邊雲彩如同萬匹紅綾飛舞,裝扮得大地流光溢彩,美不勝收。往前稍走數十步,俯視七星河,但見穀底波光點點閃耀于蒲叢荷塘之中,樓臺亭榭隱現於綠影紅芳之間。河畔芳渚臨流、杉竹疊影、兩岸碧草蘆飛、果紅滿隴。放眼七星河對岸,又見達摩洞重修,廟宇巍峨;民居樓盤,鱗次櫛比;重綠披金,車流隱約。正在話語懸河之際,茶館主人尋跡而來,邀重回品茗。大家相謝盛情,都道剛才已經喝足了,還是接著看景吧。於是同茶館主人一道沿路而下。

正走之間,萬篤說不遠就是“伏波亭”,我們不妨去小坐片刻。於是大家變向伏波亭方向走去。到了一看,但見是一座木結構仿古亭,古樸莊重。亭聯雲“親水而思 大勇伏波真氣概 坐亭以望 一方盛景醉心懷”,大家不免又是一番讚揚評論。一平先生遙指七星河對面八岔村道,八岔村那邊,就是馬援將軍墓了。提起馬援將軍,大家話題又多了起來,“貧且亦堅”,“馬革裹屍”既是典故,又是故事和當地人的驕傲。一昌先生說,“馬革裹屍”回歸故里,葬於家鄉,足見其不忘家國。這座“伏波亭”是家鄉人民對他的恒久懷念。馬援的“馬革裹屍”精神,折射出中華民族寧折不彎、以身報國忠貞品質。馬援前幾年馬來西亞馬姓後裔回國尋根,尋到此地,參拜馬援,激動不已,認為根在此地,無比榮耀。

大家且走切觀,且觀且聊,不時到達河底。新修的棧道式木走廊,既有幾分悠悠古韻,又呈幾分迷人現代色彩,沿河道而上,彎曲盤桓,為景觀增色不少。河道以下,便是七星古河了。七星河古來優美,經人工巧手裝扮,更是美上加美,美不勝收。但見河兩岸樹木幽幽,河畔蒹葭搖曳,菖蒲蔥蘢。河中央漣漪搖曳,天亦幽蘭碧透,水亦幽蘭碧透。輕淡的古琴絲竹之音從花團草叢之中穿出,似乎是花瓣昆蟲的呢喃互語,令人頓生空靈幻然之感。河畔遊人三三兩兩信步于河岸美景之中,非是仙境,勝似仙境,徜徉盤桓其中,令人幾忘身影。行走之間,潤德先生慢慢說出了此間所思:水是萬物生存最為根本的基本條件。想當年“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這裡“水滸”的“水”指河流及水源,“滸”指河流及水源周邊的土地原野。古公亶父率族從豳出發,越沮水、漆水一路向西到達了七星河畔,經過查看卜卦,定下了在七星河兩岸即現在七星河東岸的召陳,西岸的鳳雛一帶安營紮寨,開地築城,展開恢復古西周霸業的基礎。看來,古籍《易經》中的記載是與近幾年考古發現以及周原地理相吻合的,這裡的“水”指七星河水是無疑的。一昌先生的一番話語,使大家對七星河有了新的認識,這是一條承載歷史,穿越時空記載中華民族曾經輝煌的河流。

煥成先生還另有見地,他言道:“水利萬物而不爭,水對人類的最大的恩惠是孕育和產生了四大文明。尼羅河文明、兩河文明、恒和文明、黃河文明,可以說,人類文明是水的產物,沒有水,就沒有人類文明”。

潤德又問:“七星河與黃河文明有何關係?”煥成先生講述了他的見解:“是的,七星河雖是黃河的一個細小支流。它從周原腹地穿越而過,河水養育了周原先民,然後才有周原先民創造了周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說,七星河作為黃河水系的一個支流,吸納融匯華夏早期文化,完成了中華民族感性認識從量到質的飛躍,實現了中華民族早期文化的華麗轉身,開創了綿延不斷的中華民族千年歷史,從這個意義上說,七星河是中華民族文化長河的源頭,是肇啟黃河文明的歷史元點。今天,七星河兩岸的周原地下文物成了中國乃至世界考古界趨之若鶩的香餑餑;周原成了世人的眼中亮點,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周原是中華民族文化發源地成為共識,人們都想從這裡找到啟示和價值”。

已經是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的時分,但見七星古鎮燈光閃爍。與天幕的群星交相輝映。七星古鎮人流熙攘,繁忙的一天的人們,開始湧入繁華的夜市,盡情享受美妙的夜生活。穿過七星古鎮。一段下坡之後。右轉忽見一面土崖。土崖下邊有幾孔窯洞,窯洞已經破舊不堪,堪稱古跡了。煥成道:“不知大家對此窯洞作何感想?這裡僻靜隱逸。想古時孫臏隱坐於山洞、鬼穀子隱藏於深谷、諸葛亮隱藏于臥龍。民間傳說周文王曾隱居過一陣,靜思陰陽之道,是否此地是周文王隱身之地?”一昌說到:“古代先賢隱于僻靜清閒之地,是靜能生慧之法,為求真悟道。諸葛亮留下的“寧靜致遠”,是經驗之談。民間傳說周文王姬昌從羑裡返回後,為求寂靜,在七星河窰洞隱居,冥冥苦思,最終完成了周易這個人間奇跡。大家可以備陳一說,一抒己見”一句話,打開了大家的話匣子,引經據典,各抒己見。但最後的結論,大家認為:雖是民間傳說,無文物古籍可證。但按照一般推理,亦有其可能。理由是:一、要完成像“周易”的鴻篇巨制,絕不可能在嘈雜喧囂的環境氣氛中實現,必須在不受任何干擾清靜環境中方能實現,周公大殿建立在七星河東岸之上,距河岸三公里左右,可以說展腳即到,既方便清雅,又幽靜宜人,是難得的去處;二、推演陰陽八卦,需得優雅清淨,能啟人靈感之所在,這七星河是最理想之地;三、卦詞中“潛龍勿用”的解語,有受河流潭淵啟迪跡象,在旱原之上這種靈感不易產生;四、這裡水火金木土五行齊全,乾坤坎離震兌艮八方具備,是推演周易的絕佳之地。故周文王不可能選擇喧囂嘈雜又受干擾都城之內,而選擇幽雅清靜的七星河畔是極有可能的。萬篤說:“看來山谷洞藏是高人隱居得道的絕佳之地,西周周文王等高人,是隱居得道的開山祖師,鬼穀子、孫臏、諸葛臥龍都是後傳之輩了。”大家又是一陣開懷暢笑。

信步而行,不一時走到“蒹葭亭”,大家在亭邊駐足小停。亭柱有聯雲“十裡蘆花堆雪浪一泓秋水照伊人”,此時天上月色淡淡,星光明滅,河邊燈光璀璨。不遠處地埋音響傳來幽幽《梁祝》旋律,岸旁幾叢蘆葦,古稱蒹葭,蘆花初放。這月色星光、燈火蘆花一齊倒映於河面,實在是夢中心儀的畫面。岸邊不遠處,依稀幾對青年男女,盤坐於草地之上,纏綿低語。我們走過這些青年們不遠,潤德回頭望了一下,說道:“像不像‘蒹葭蒼蒼,在水一方,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之景象?”煥成說:“倒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公子好逑’的味道”。兩位朋友的引論,其實是《詩經》出自西周。遙想當年七星河兩岸青年男女,或許就在這蒹葭和畔卿卿我我,悱惻纏綿,成就佳話。

記得北京大學考古專家徐天進教授,在周原國際考古基地學術研討會上風趣的對參會學者說道:“周原一代,是周文王溜達過的地方,大家來到此地,要多溜達一下”。徐教授的話帶有幾分幽默,但在三千多年前,確是絕對的事實。作為西周的都城之地,對於這樣美妙的地方,王公們常來行走散步,誰能說這不是情理之中事情。七星河上游距西周的周公大殿僅二三裡之遙,數千年以遠,周代的古公亶父、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薑子牙,能不曾經徜徉於此,能不留下過足跡。古人已隨時光去,芳草年年七星河。踏在古人踩過的地面上,難免令人思緒萬千。

沿著河畔緩步向前,河面上黛色團團,原是一大片荷塘。河畔燈光映射之下,雖無白日的妖冶,但依稀可見荷花的形態。悠悠晚風掠過,荷香襲人,白日斷然無此妙景清香可享。行走之間,見幾座石凳,萬篤提議小憩,大家圍坐續話。舉頭望空,碧宇清澈。眾星閃爍拱衛之下北斗七星已出現在天穹。煥成道:“天上七鬥星,地上七星河。星星相照,天地和諧。這人間盛景,自西周至今,想是景色年年如此。可年年景是人非,景不變而人不同。古人期後人,後人思古人。可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萬篤道:“煥成兄發思古之幽情了。思之所動,必有所得。我有一事請教各位,作為‘赫赫周風萬邦之方’的周文化,是怎樣形成的?”

煥成道:“萬篤提了個大問題,提的好。這問題還是更良兄說吧。”

更良思索了一下,說道:“這個問題,必須從一下幾個方面去看:一是弱肉強食的叢林規律催生走到極端,物極必反形成的。西周以前的幾千年甚至幾萬年的歷史,是人類戰勝自然界萬物主宰世界,站上了食物鏈的頂端的歷史。人類戰勝了一切動物,這是人類強烈的動物性生存本能所決定。人類進入氏族社會以後,依然沒有改變動物弱肉強食的本能,將叢林規律帶進了人類社會。形成了人與人、氏族氏族之間的相互爭鬥和弱肉強食。殷商時期達到了殘暴的頂峰。周文化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下產生的,是物極必反事物變化規律的結果。因為周文化的核心理念仁德二字,體現了人不能是本能的利己,還要樹德利人。使為己與為人,利己與利人統一起來,體現了人類的良知和理性,是人的動物性本能向人的良知理性飛躍。是人類走出了弱肉強食的動物性本能藩籬的開端。是人類理性文明長河的源頭;

二是從事物發展發展的一般規律看,周文化的產生是其時人類經驗積澱和感性認知向理性認知質的飛躍的結果。截止西周時期,人類已經產生相當的文化,譬如象形文字、簡單勞動工具。但這些是零碎的和低級的,是人類長期在自然界鬥爭的經驗總結,是人類認識的感性階段,可以作為工具,還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西周文化,實現了人類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是人類理性認識的肇端元點。

三是無道的社會秩序,催生了有序社會的形成。殷商社會不但是無道的,更是無序的,其時人一切行為都是受其本能的支配。人與人之間,氏族之間為了生存和利益,爭鬥與殘殺是生活的常態。弱者不會有任何自尊和地位,一切行為無不受欲望本能的支配。西周文化,開創了人類秩序社會起點。《周禮》的出現,標誌著人類由野蠻社會向文明社會進步的燦爛光芒。周文化是從華夏早期文化脫胎而來,是和叢林規律、無序社會完全對立的產物。人類其他三大文明之所以被歷史湮滅,雖然其是人類智慧和經驗的產物,但從靈魂深處還沒有擺脫叢林規律的影響。所以,它被歷史湮滅是很正常的。

一陣晚風掠過,夾雜著七星河的涼意,令人倍覺清爽。河對岸不知哪位高人,吹一管洞簫,曲調委婉悠揚,大有高山流水之雅。洞簫之聲穿過垂柳,和著星光燈火悠悠閃爍律動,使這夜幕下的七星河既有畫面之美,又有樂律之韻。大家且聽且行,不覺之間來到了“朝鳳亭”,亭書一聯曰“榭擁流水四時倩 鳳舞長天百鳥朝”,一昌道:“好聯!既有眼前圖景,又有意中畫面。情景交融,堪稱佳作!”萬篤道:“今天與各位同游盛景,各位高見,獲益不小。不如各吟小詩一首,以為紀念。”煥成說:“好提議!不如哪位起頭,每人一首接龍如何?”大家齊聲稱道。更良一笑:“起頭者,那是非一昌兄莫屬了。”一昌略加思索,吟道:

七星河共日月長

周原槿荼沁清香

自從亶父來茲後

肇啟文華育炎黃

潤德道:“一昌的這首詩,引經據典,意味深長啊。周原槿荼,亶父來茲,語出詩經‘綿’,肇啟文華,點明了周文化意義和價值。詩的最後一個字是黃,我接一首,隨誦道:

黃胄潛龍躍天庭

地坤載物仁德興

嘉種耒耜慶豐年

銅爐烈焰舞升平”

萬篤接道:“潤德兄這首詩概括的好,將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成就表達出來了。接後一個字平,念道。

平為福祉祥瑞生

禮樂脈源堇荼根

歸心還揖三吐哺

神州龍胄唱大風”

煥成:“萬篤的這首詩有味,禮樂脈源起之于周原堇荼之根。‘歸心還揖三吐哺’妙!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我起風字。”

風起仁德化瑞祥

赫赫宗周萬邦方

弱肉強食豺狼道

殷商飛煙日生光

更良道:“赫赫宗周、萬邦之方,這是人類理性思維的勝利。弱肉強食這是叢林之道,不應引入人類社會。殷商暴戾,以征服殺戮為能事。飛煙是之其必然結局。我‘光’字起頭。念道:

光彩蒹葭影雙雙

龍鳳和翥舞吉祥

瓜瓞綿綿承人倫

薪火相傳鑄詩章”

煥成道:“不錯不錯。從詩經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引申為生生不息和薪火相傳。含而不露,顯示了中華民族文化與文明底蘊。我看各位詩興正濃,意猶未盡。不如每人一句,按連環詩接龍作法,大家以為如何?”大家同聲道好。一昌道:“這回煥成首起。”

煥成道:“好。我先來第一句,隨吟道:碧水藏龍吐文華”

萬篤接道:“碧水藏龍,必是指七星河了。潛龍勿用,飛龍在天,好!我接一句:龍吐文華耀彩霞”

更良道:“龍吐文華耀彩霞,佳句。我的接句是:華耀燈塔光四海”

潤德道:“塔光四海,隱喻華夏文明光被人間。回環下來我的接句是:霞光四海宏夢發!”

一昌笑道:“霞光四海宏夢發!好,好似華夏之夢叱吒風雲,鵬翼雄起之象徵。結句有力,器宇昂昂,摧枯拉朽,勢不可擋!”

此時,夜風徐徐,遊人亦漸漸歸去。煥成一指北方空域,道:“快看七星,莫失良機!”大家北望,果然七星燦燦,光蘊紫氣,繞北極且擁銀河。地面上七星古鎮與對岸萬盞華燈齊放,與虹光映照,天上人間,萬千氣象美不勝收。萬篤喜道:“如此良宵美景,大可醉心,我等未曾辜負,可謂盛事一樁,當書以記之。”

煥成笑道:“拜託,拜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