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蝦稻牛人!採用“三先三後”養殖模式,養出來蝦比別人貴2元/斤!

朱正華, 1976年高中畢業後至1977年11月在荊州農校學習;1977年12月在監利縣朱河公社農業技術推廣站工作;83年畢業於中央農業廣播學校;2000年在監利縣棋盤鄉農業技術與水產推廣站工作;2007年停薪承包土地從事種養業至今;可以說朱正華的前半生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 都跟農業密不可分。

當談起為什麼要開始蝦稻共作時, 朱正華對我們說主要是當時種植水稻收入太少, 遇到災年還容易減產, 就是這樣一個現實問題讓他最終選擇了蝦稻共作, 實現每畝田的增收。

既然選擇蝦稻共作, 第一件擺在眼前的事情就是尋找優質蝦苗。 他輾轉洪湖、湛江、監利三個河區實地考察最終確定侯苗15700斤, 回到監利拿出165畝稻田進行養蝦, 平均大約每畝100斤。 蝦苗確定後, 放苗前水田的肥水問題又令朱正華頭痛不已。

在侯苗期間(3月15日-3月20日), 朱正華還與吾爾利生物的專業技術人員配合,

採用菌藻技術。 最後結果也是令人振奮, 其中一部分池子1斤蝦苗產出5斤蝦之多。

肥水如此重要, 簡單舉例給大家:

能有效控制青苔、地皮的生長, 可防止蝦苗進池後裹入青苔;水體溶氧相對較好, 利於蝦苗快速適應池塘環境。

可以通過藻類、菌類的繁殖提前吸收池塘營養,

規避潛在的氨氮、亞硝酸鹽、磷化物等有害指標超標帶來的不良影響。

很多養殖戶習慣在放苗前投放螺螄, 放苗前肥水恰好能為螺螄提供豐富的餌料, 螺螄長得好, 又成為小龍蝦的優良餌料。

好的有機肥肥料, 經過發酵工藝, 既能當肥也能當料, 放苗前肥水間接給池塘補充了餌料, 蝦苗進塘後可以攝食。

在小龍蝦養殖的技術上, 朱正華非常謙虛的說他們還是新手, 談不上什麼經驗, 只能說跟大家分享一下。 他們主要採用病害以防為主, 水以肥藻為主。 號召菌藻平衡, 在防病問題上, 一般來說採取“三先三後”的原則。

即:先水後蝦, 先外後內, 先從後遵。 這個“三先三後”主要由微生物調節;在藻的培養上,

是由生物藻源培養。 這樣養出來的蝦品質好, 銷路棒, 比市場價大概每斤能多賣出2元。

談到自己的蝦和蝦苗, 朱正華很是驕傲。 這些商品蝦一直沒用過化學藥劑, 全程用生物藥劑、肥料。 利用微生物菌劑去解決病蟲害。

龍蝦收穫後, 肥水和藻類都是用吾爾利微生物菌劑去保持。

在水稻方面, 同樣也是沒有用過任何化學藥劑, 稻米的口感也很好。 基本上都是搶著收購。

小龍蝦的養殖問題解決了, 銷路也是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 以2017年為例, 銷路主要是岳陽市、荊州市、監利縣的大酒店或者商販過來上門收購。

雖然銷路不成問題,但是效益不太高,談及明年的規劃,朱正華對我們說他們準備明年建一個網上銷售平臺,提高效益。

雖然銷路不成問題,但是效益不太高,談及明年的規劃,朱正華對我們說他們準備明年建一個網上銷售平臺,提高效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