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他滿腹豪情回鄉投資,結果竟為招聘一個電工頭痛……

編者按:“慕思寢具”《CEO說》系中國行銷創新聯盟、孤獨者粘盟社群、《執行官》雜誌2017年推出的主題“中國智造之星100”專案的系列訪談欄目, 美容&健康電器領導者SKG及彙聚全球23國營養的湯臣倍健提供禮品合作, 旨在邀請中國智造代表企業領導人分享其創新實踐、思考和成果。 圍繞在技術、設計、行銷、模式等創新維度, 以自媒體+社群聯動+平臺媒體的方式對優秀的創新企業和企業創新進行集中展示和推廣, 以促進社群互動和商業共建。

文-段傳敏 特約記者 張子俊

社群互動直播主持嘉賓-胡夏(品牌行銷專家、前央視紀錄頻道創意編導)

陳宇有許多身份, 廣東茂德公集團董事長、德基金創始人、足榮村方言電影節創始人、廣州茂德公草堂堂主、廣東省優秀企業家、《新週刊》"2007年度生活家"、廣東省政協委員、2014年度廣東省優秀企業家、2015年最具社會責任感企業家…

這樣一位重量級的嘉賓,

做了許多人想做卻不敢做的事情:人到中年“回鄉立業”這個大部分男人都在想的“家國命題”, 50%的男人敢說, 1%的男人敢做, 0.1%的男人正走在可能成功的路上, 陳宇先生用人文情懷和產業格局重啟家鄉的核心資源, 助力一個南中國小城的文商旅。

1月17日晚, 慕思寢具獨家冠名的社群直播分享互動欄目《CEO說》第三十六期邀請陳宇董事長就《商業版圖枝繁葉茂, “回家”才是透徹初心》的主題, 與數百位元來自全國的文化財經CEO們進行了線上分享互動, 分享了他“回鄉”的感受。

以下是陳宇在創新聯盟-孤獨者社群總群的直播採訪的內容(根據錄音整理, 有刪節和編輯整理)

“回到鄉村是因為十幾年的發願”

《執行官》:很多人逃離北上廣,

卻發現還必須回來, 茂德公集團的產業為何選擇往鄉村發展?

陳宇:我們這十幾年, 從來沒有“逃離北上廣”, 之所以在鄉村發展一些產業, 首先是因為自己曾經發願, 覺得自己的家鄉也可以通過努力變得更好, 就這麼堅持了十幾年;第二是因為我目前所進行的一些產業和鄉村密切相關。 我一直以來有做食品產業和旅遊產業, 和鄉村有很大的關聯性。 除此之外, 茂德公集團在十幾年裡回歸鄉村, 回到我的老家足榮村, 很大程度上還是一種公益行為, 我們是在用其它板塊賺的錢, 來培育鄉村產業。 到目前為止, 在鄉村的產業還沒有盈利, 公司內部只是把它當做一個公益項目在進行, 當然我們希望是往盈利的方向發展。

《執行官》:茂德公草堂、茂德公大觀園、茂德公古城, 這幾個立足家鄉的項目把文化和商商業結合得非常好, 你是怎麼平衡文化和商業之間的關係的?

陳宇:我一直以來都堅持一個觀點, 即文化和商業並不矛盾, 兩者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 文化和商業可以結合的很好。 剛開始做茂德公草堂時並沒有進行商業規劃, 只是我的個人愛好, 所以在文化方面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情懷, 但是在茂德公古城的設計、規劃方面, 我們非常用心的將文化和商業進行結合。 茂德公古城開發時有一個選擇是做常規的商業綜合體, 在一個縣城裡中型規模的商業綜合體也挺有市場。 但這樣一來就是一個純粹的商業項目, 而我們的佈局是做旅遊,

因此結合雷州這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我們建了“茂德公古城”, 既能滿足商業需求, 同時又是一個景點、一個地標建築, 這種文化沉澱也讓商業更有內涵、更有個性, 會比純粹的商業模式更加成功。 當商業成功後也會反哺文化, 所以我認為商業和文化是相輔相成的。 總結起來就是, 文化能夠讓商業更富有個性、魅力和競爭力, 商業的成功也會反過來支撐文化。

茂德公古城開城圖

《執行官》:鄉村往往人才匱乏,觀念、條件諸多不便,您似乎甘之若飴,策劃出許多創新行銷舉措,這種創新從哪來的?

陳宇:這個問題戳中了我們的痛點,回到鄉村創業、發展什麼都好,就是人才難招,前幾天我們還在為一個電工頭痛,沒有人願意主動到鄉村來。

走過十幾年的鄉村路,除了在村裡或周邊招聘員工外,管理層的招聘我大致依靠以下幾種方式:首先是靠情懷打動人,如果不是在精神上高度契合的人,是不可能在鄉村待這麼久的。我在2014年中國行的路上,偶然認識了一位元貴州的姑娘,她就非常有鄉土情懷,也非常喜歡鄉村,我的誠意打動了她,現在我做的足榮村手作就交給她來負責了;第二種方式是打親情牌,從自己的親朋好友中找到合適的人來負責行政、管理等方面;第三是從公司內部培養人才。茂德公集團這麼多年一直在堅持做公益、回歸鄉村,許多加入公司的人都是沖著這種情懷而來的,我會用心去培養這些年輕人,他們也慢慢走到鄉村去負責一些事情。所以茂德公很多創意來源都是這些人才,也正是依靠這些人才,我們圍繞著同一件事情堅持了這麼多年。

“鄉村發展離不開核心產業”

《執行官》:很多人認為鄉村正在空心化,資源、人才和資本都在加速流失,你是如何克服這種困難的?

陳宇:要克服這個困難只有一招,就是我帶頭回去。我可能是在325國道上來回奔波次數最多的老闆,每個月都回雷州好多次。我自己也算是人才,而且我帶著資本回去,這種帶頭作用是很關鍵的。就像剛才所講,你的情懷、精神和理想,會感召部分人和你一起參與一項事業,才會有人跟隨你一起回到鄉村,在這個過程中慢慢會有人喜歡上這份事業。

能夠稱得上人才的人,都會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除了老闆的帶頭作用外,還有一個關鍵就是公司所做的事情要是實實在在的事情,所說和所做要高度一致,這樣才能打動那些人才,讓他們留下來。在資本方面,用我們其它板塊來培育鄉村產業,儘管是辣椒醬、蘿蔔小菜等利潤相對薄弱的產品,但也多少能夠幫助鄉村其它產業的發展。

《執行官》:在您看來,鄉村發展什麼產業最合適?

陳宇:對某一個村子適合的產業不一定適合其它村子,所以也沒有所謂的最適合鄉村發展的產業,一定要選擇的話,我覺得鄉村旅遊業和農副產品深加工可以作為嘗試的方向。用時髦的話來講,可以嘗試“鄉村田園綜合體”,把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打通,就會非常好玩。《新週刊》的前主編封新城正在大理的一座小鎮實施鄉村改造計畫,有一次我去參觀,我們倆碰出來一個新的話題,在這裡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們提出一個“第四產業”的概念,就是說現在的文化人、藝術家、媒體人在城市裡有一定積累之後,可以把藝術、文化帶回鄉村,以藝術為源頭去整合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這對於現在的中國鄉村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左陳宇董事長,右新週刊前主編封新城(從左往右)

《執行官》:中國鄉村正在掀起特色旅遊或產業小鎮的規模高潮,一時成現象卻難以持續有成效。您在深耕鄉村產業的過程當中,有哪些案例可以借鑒和分享嗎?

陳宇:我認為不管是特色小鎮也好,產業小鎮也好,都繞不開一個問題,即它的核心產業是什麼,沒有核心產業說什麼都沒有用。然而現實中開發產業小鎮的大型房地產商都不會花太多精力在產業方面,因為所謂的產業最終都會簡化成一個詞叫“重資產”,而許多大地產商都不願意去涉足重資產領域。

我在雷州十幾年的小體會就是,如果一個專案想要形成模式去推廣,就必須把核心產業做出來。比如茂德公古城要做文旅,就需要研究當地歷史和傳統,從中提煉出能夠代表當地的文化內涵,再加入一些現代化的業態,服務于文化旅遊業,進而形成核心競爭力。過去我們講“一村一品”,其實就是打造核心競爭力,對足榮村而言我還在摸索,目前的方向是把手作和傳統食品發展起來,帶動村民參與進來,從而形成核心產品,讓村莊在未來的競爭中能夠立於不敗之地。

《執行官》:您一直關注和踐行鄉村的公益教育、特色旅遊、文化商業,在您看來未來十年中國新農村的出路何在?

陳宇:從政 策層面來看,十 九 大之後的確實有很大利好,領導人提出了中國鄉村振興戰略,從頂層設計上更加重視鄉村的發展,因此未來十年中國新農村的出路還是離不開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在政 策引導的基礎上,資本的跟進很重要。

我個人認為未來十年中國鄉村的出路還是需要打造核心產業,如果神州大地上能有大量“第四產業”拉動的鄉村出現,加上政 策的傾斜,我覺得前景還是十分美好的。我也是這麼來規劃和設計足榮村產業發展的,希望足榮村在未來十年能夠成為一個示範點和樣本。

“做純粹、快樂的公益”

《執行官》:您發起的德基金公益支教超過了50期,在公益項目上您收穫了什麼、發現了什麼?這個項目將如何持續?

陳宇:一開始我就說為了中國公益事業,為了公益這兩個字不被玷污,我們要非常自律,要管好自己。我一直講一句話,當你搞定自己之後,盡可能的去惠及他人,這樣就算是好人了。當時決定做德基金也是希望在實現自己財務自由的基礎上,能夠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堅持做德基金6年了,如果一定要問我在這個項目上收穫了什麼,我覺得就是兩個字,快樂。德基金的定位就是快樂支教,我們的出發點很簡單,就是組織一幫人過去陪陪這些孩子們,讓孩子們在這一周內能夠快樂起來,讓孩子們快樂是第一個層面的快樂;第二個層面的快樂是志願者收穫快樂,我們的志願者叫“德先生”,很多德先生參加完支教活動後都回饋說他們在活動中也得到慰藉,非常充實;第三個層面就是作為創始人,我很快樂。如果一個公益活動能夠讓受助者、參與者、創辦者甚至社會都覺得快樂,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好的項目。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公益真的可以是舉手之勞,德基金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情,並且我們希望發動更多人利用自己的空餘時間去做公益,很多“德先生”都是利用自己的假期到鄉村看看孩子、陪陪孩子。

只要茂德公集團的盈利還能支持這個項目實施下去,我們就會繼續堅持;只要中國的鄉村還有許多留守兒童、還有許多缺少藝術師資的學校,我們就會一直堅持下去。德基金也不會和其它公益機構去攀比,我們只是堅守在自己既定的範疇內,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確保它能夠運轉下去。

德基金6周年慶典現場圖片

《執行官》:中國的許多企業正投入資源,做一些和產品及消費群體關聯的公益專案,是一種公益行銷。您的公益項目和消費者的關聯度極低,您如何看待公益行銷?您的初心何為?

陳宇:我態度是公益就是公益,行銷就是行銷,兩者是不能夠混在一塊的。如果企業通過做公益,使得企業品牌美譽度更高、老闆形象更好,反過來帶動了產品的銷售,我覺得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從一開始就是想通過所謂的公益牟利,甚至有些人純粹就是為了賣產品而搞偽公益,我確實不敢恭維。我的公益的初心很簡單,就是在我自己實現了財務自由之後,能夠盡自己的能力,幫一些我所關注的群體,能幫一個是一個,這就是我的初心,至少到目前為止,我的初心不改。

在中國做公益的環境非常複雜,哪怕你是很純粹的做公益,都會有人來質疑,所以德基金的資金來源只有兩個方面,一是茂德公集團捐助,另一個是我們搭建的愛心直達平臺,我們把需要捐助的專案羅列出來,然後捐款直接到達受助者手中,錢完全不經我們手,也不從中收取管理費。只有純粹才不會讓公益這項事業背負一些不該背負的東西。

觀察員胡夏:足榮村方言電影節、足榮村手作節等您似乎特別喜歡折騰,為什麼以足榮村冠名?

陳宇:因為我生於足榮村、長於足榮村。我十幾年前發願,希望能讓雷州變得更美好、能讓足榮村變得更加美好,之所以這麼折騰就是希望雷州、足榮村能夠引起更多人的關注,所以我策劃出來的專案只要可以,我都會掛上足榮村。

段傳敏:作為董事長,您最關心的三件事是什麼?

陳宇:第一是人才,我有自己的項目、有折騰的事情,但是一定要有人來做才行;第二是錢,沒有錢什麼事情都做不了,所以我得努力賺錢、籌錢,來培育鄉村專案;第三是希望我們的努力能夠吸引到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觀察員胡夏:什麼時候是您最孤獨的時候,您會想什麼、做什麼?

陳宇:最孤獨的時候就是不被人理解的時候,甚至是有人打擊的時候會感到很孤獨。這時候我什麼都不想,放空腦袋抽煙、睡覺,睡醒後起來繼續幹。

(鳴謝慕思寢具獨家冠名《CEO說》; 鳴謝禮品合作夥伴美容&健康電器專家品牌SKG; 彙聚全球23國營養的湯臣倍健。特別鳴謝:特邀嘉賓主持、原央視紀錄頻道創意編導、蔚觀文化總裁、lilali能動衣品牌創始人 胡夏先生)

《CEO說》更多精彩文章閱讀(請在本號內尋找):

1、不破不立 - 看前寶潔女高管如何顛覆行業,在紅海中逆生長

2、一位30年廚電老兵告訴你:廚房產業如何創新求變?

3、郭超仁:國酒茅臺的社群化探索

4、致良知踐行者王誠瑩分享:仁愛之心才是創新的源泉

5、牟紹華:探路新家紡,每位樂居者都是生活家

6、徐志斌:小群效應——席捲海量用戶的新浪潮

7、何湘林:扒掉娛樂的外衣,裡面很有可能是一件工業化的產品

8、張春蔚:超級IP的互聯網溫度從哪裡來

9、大隱:尋找藝術與商業的對接點

10、田品:我的Y7餐廳是多元文化混搭基地,是餐飲業的“新生物”

11、音樂怪咖老田:我其實沒有什麼“商道”,就是純粹玩音樂而已

12、傅博:十年轉型,步步下沉

13、邱小鋒:社群是移互時代的創業孵化器——我的社群商業旅程感悟

14、閆軍:服裝行業的消費升級與產業轉型該怎麼做?

15、喻曉馬:網紅直播:品牌的IP化之路

16、張華:意象表現主義華人畫家的東西方文化之旅

17、內部人士葉明獨家分享:江小白品牌崛起的秘訣是什麼?

19、鄭煥良:90後大學畢業賣啤酒,父母竟然砸鍋賣鐵支持他

20、熊浩翔:“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報價70萬的明星最後20萬成交

21、曾經沉迷遊戲的90後CEO說:改變一個人的不是他沉迷於什麼,而是他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22、郭佳媛:青春必須炫舞,熱愛做成事業

23、侯定文:一家諮詢公司如何做出令人尖叫的口碑

24、SKG劉傑:“成為一家用戶尊重、夥伴感動的平臺型企業”

25、杜建君:管道的戰略、文化和變革賦能,廠商一體化協同如何實現?

26、太合音樂司新穎:如何最大化挖掘明星行銷的價值

27、維意定制CEO 歐陽熙:以顧客為中心的模式反覆運算

28、趙輝:碎片化時代的戰略行銷還有用嗎?

29、左湘淩:基於智慧+的戰略連結,共創共用中國智造

30、新零售的共用經濟思考:基於雲平臺的智慧店商新圖景

31、曹虎:行銷派&技術派:中國智造崛起的多重思考

32、李春田:共用經濟的價值、泡沫和未來

茂德公古城開城圖

《執行官》:鄉村往往人才匱乏,觀念、條件諸多不便,您似乎甘之若飴,策劃出許多創新行銷舉措,這種創新從哪來的?

陳宇:這個問題戳中了我們的痛點,回到鄉村創業、發展什麼都好,就是人才難招,前幾天我們還在為一個電工頭痛,沒有人願意主動到鄉村來。

走過十幾年的鄉村路,除了在村裡或周邊招聘員工外,管理層的招聘我大致依靠以下幾種方式:首先是靠情懷打動人,如果不是在精神上高度契合的人,是不可能在鄉村待這麼久的。我在2014年中國行的路上,偶然認識了一位元貴州的姑娘,她就非常有鄉土情懷,也非常喜歡鄉村,我的誠意打動了她,現在我做的足榮村手作就交給她來負責了;第二種方式是打親情牌,從自己的親朋好友中找到合適的人來負責行政、管理等方面;第三是從公司內部培養人才。茂德公集團這麼多年一直在堅持做公益、回歸鄉村,許多加入公司的人都是沖著這種情懷而來的,我會用心去培養這些年輕人,他們也慢慢走到鄉村去負責一些事情。所以茂德公很多創意來源都是這些人才,也正是依靠這些人才,我們圍繞著同一件事情堅持了這麼多年。

“鄉村發展離不開核心產業”

《執行官》:很多人認為鄉村正在空心化,資源、人才和資本都在加速流失,你是如何克服這種困難的?

陳宇:要克服這個困難只有一招,就是我帶頭回去。我可能是在325國道上來回奔波次數最多的老闆,每個月都回雷州好多次。我自己也算是人才,而且我帶著資本回去,這種帶頭作用是很關鍵的。就像剛才所講,你的情懷、精神和理想,會感召部分人和你一起參與一項事業,才會有人跟隨你一起回到鄉村,在這個過程中慢慢會有人喜歡上這份事業。

能夠稱得上人才的人,都會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除了老闆的帶頭作用外,還有一個關鍵就是公司所做的事情要是實實在在的事情,所說和所做要高度一致,這樣才能打動那些人才,讓他們留下來。在資本方面,用我們其它板塊來培育鄉村產業,儘管是辣椒醬、蘿蔔小菜等利潤相對薄弱的產品,但也多少能夠幫助鄉村其它產業的發展。

《執行官》:在您看來,鄉村發展什麼產業最合適?

陳宇:對某一個村子適合的產業不一定適合其它村子,所以也沒有所謂的最適合鄉村發展的產業,一定要選擇的話,我覺得鄉村旅遊業和農副產品深加工可以作為嘗試的方向。用時髦的話來講,可以嘗試“鄉村田園綜合體”,把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打通,就會非常好玩。《新週刊》的前主編封新城正在大理的一座小鎮實施鄉村改造計畫,有一次我去參觀,我們倆碰出來一個新的話題,在這裡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們提出一個“第四產業”的概念,就是說現在的文化人、藝術家、媒體人在城市裡有一定積累之後,可以把藝術、文化帶回鄉村,以藝術為源頭去整合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這對於現在的中國鄉村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左陳宇董事長,右新週刊前主編封新城(從左往右)

《執行官》:中國鄉村正在掀起特色旅遊或產業小鎮的規模高潮,一時成現象卻難以持續有成效。您在深耕鄉村產業的過程當中,有哪些案例可以借鑒和分享嗎?

陳宇:我認為不管是特色小鎮也好,產業小鎮也好,都繞不開一個問題,即它的核心產業是什麼,沒有核心產業說什麼都沒有用。然而現實中開發產業小鎮的大型房地產商都不會花太多精力在產業方面,因為所謂的產業最終都會簡化成一個詞叫“重資產”,而許多大地產商都不願意去涉足重資產領域。

我在雷州十幾年的小體會就是,如果一個專案想要形成模式去推廣,就必須把核心產業做出來。比如茂德公古城要做文旅,就需要研究當地歷史和傳統,從中提煉出能夠代表當地的文化內涵,再加入一些現代化的業態,服務于文化旅遊業,進而形成核心競爭力。過去我們講“一村一品”,其實就是打造核心競爭力,對足榮村而言我還在摸索,目前的方向是把手作和傳統食品發展起來,帶動村民參與進來,從而形成核心產品,讓村莊在未來的競爭中能夠立於不敗之地。

《執行官》:您一直關注和踐行鄉村的公益教育、特色旅遊、文化商業,在您看來未來十年中國新農村的出路何在?

陳宇:從政 策層面來看,十 九 大之後的確實有很大利好,領導人提出了中國鄉村振興戰略,從頂層設計上更加重視鄉村的發展,因此未來十年中國新農村的出路還是離不開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在政 策引導的基礎上,資本的跟進很重要。

我個人認為未來十年中國鄉村的出路還是需要打造核心產業,如果神州大地上能有大量“第四產業”拉動的鄉村出現,加上政 策的傾斜,我覺得前景還是十分美好的。我也是這麼來規劃和設計足榮村產業發展的,希望足榮村在未來十年能夠成為一個示範點和樣本。

“做純粹、快樂的公益”

《執行官》:您發起的德基金公益支教超過了50期,在公益項目上您收穫了什麼、發現了什麼?這個項目將如何持續?

陳宇:一開始我就說為了中國公益事業,為了公益這兩個字不被玷污,我們要非常自律,要管好自己。我一直講一句話,當你搞定自己之後,盡可能的去惠及他人,這樣就算是好人了。當時決定做德基金也是希望在實現自己財務自由的基礎上,能夠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堅持做德基金6年了,如果一定要問我在這個項目上收穫了什麼,我覺得就是兩個字,快樂。德基金的定位就是快樂支教,我們的出發點很簡單,就是組織一幫人過去陪陪這些孩子們,讓孩子們在這一周內能夠快樂起來,讓孩子們快樂是第一個層面的快樂;第二個層面的快樂是志願者收穫快樂,我們的志願者叫“德先生”,很多德先生參加完支教活動後都回饋說他們在活動中也得到慰藉,非常充實;第三個層面就是作為創始人,我很快樂。如果一個公益活動能夠讓受助者、參與者、創辦者甚至社會都覺得快樂,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好的項目。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公益真的可以是舉手之勞,德基金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情,並且我們希望發動更多人利用自己的空餘時間去做公益,很多“德先生”都是利用自己的假期到鄉村看看孩子、陪陪孩子。

只要茂德公集團的盈利還能支持這個項目實施下去,我們就會繼續堅持;只要中國的鄉村還有許多留守兒童、還有許多缺少藝術師資的學校,我們就會一直堅持下去。德基金也不會和其它公益機構去攀比,我們只是堅守在自己既定的範疇內,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確保它能夠運轉下去。

德基金6周年慶典現場圖片

《執行官》:中國的許多企業正投入資源,做一些和產品及消費群體關聯的公益專案,是一種公益行銷。您的公益項目和消費者的關聯度極低,您如何看待公益行銷?您的初心何為?

陳宇:我態度是公益就是公益,行銷就是行銷,兩者是不能夠混在一塊的。如果企業通過做公益,使得企業品牌美譽度更高、老闆形象更好,反過來帶動了產品的銷售,我覺得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從一開始就是想通過所謂的公益牟利,甚至有些人純粹就是為了賣產品而搞偽公益,我確實不敢恭維。我的公益的初心很簡單,就是在我自己實現了財務自由之後,能夠盡自己的能力,幫一些我所關注的群體,能幫一個是一個,這就是我的初心,至少到目前為止,我的初心不改。

在中國做公益的環境非常複雜,哪怕你是很純粹的做公益,都會有人來質疑,所以德基金的資金來源只有兩個方面,一是茂德公集團捐助,另一個是我們搭建的愛心直達平臺,我們把需要捐助的專案羅列出來,然後捐款直接到達受助者手中,錢完全不經我們手,也不從中收取管理費。只有純粹才不會讓公益這項事業背負一些不該背負的東西。

觀察員胡夏:足榮村方言電影節、足榮村手作節等您似乎特別喜歡折騰,為什麼以足榮村冠名?

陳宇:因為我生於足榮村、長於足榮村。我十幾年前發願,希望能讓雷州變得更美好、能讓足榮村變得更加美好,之所以這麼折騰就是希望雷州、足榮村能夠引起更多人的關注,所以我策劃出來的專案只要可以,我都會掛上足榮村。

段傳敏:作為董事長,您最關心的三件事是什麼?

陳宇:第一是人才,我有自己的項目、有折騰的事情,但是一定要有人來做才行;第二是錢,沒有錢什麼事情都做不了,所以我得努力賺錢、籌錢,來培育鄉村專案;第三是希望我們的努力能夠吸引到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觀察員胡夏:什麼時候是您最孤獨的時候,您會想什麼、做什麼?

陳宇:最孤獨的時候就是不被人理解的時候,甚至是有人打擊的時候會感到很孤獨。這時候我什麼都不想,放空腦袋抽煙、睡覺,睡醒後起來繼續幹。

(鳴謝慕思寢具獨家冠名《CEO說》; 鳴謝禮品合作夥伴美容&健康電器專家品牌SKG; 彙聚全球23國營養的湯臣倍健。特別鳴謝:特邀嘉賓主持、原央視紀錄頻道創意編導、蔚觀文化總裁、lilali能動衣品牌創始人 胡夏先生)

《CEO說》更多精彩文章閱讀(請在本號內尋找):

1、不破不立 - 看前寶潔女高管如何顛覆行業,在紅海中逆生長

2、一位30年廚電老兵告訴你:廚房產業如何創新求變?

3、郭超仁:國酒茅臺的社群化探索

4、致良知踐行者王誠瑩分享:仁愛之心才是創新的源泉

5、牟紹華:探路新家紡,每位樂居者都是生活家

6、徐志斌:小群效應——席捲海量用戶的新浪潮

7、何湘林:扒掉娛樂的外衣,裡面很有可能是一件工業化的產品

8、張春蔚:超級IP的互聯網溫度從哪裡來

9、大隱:尋找藝術與商業的對接點

10、田品:我的Y7餐廳是多元文化混搭基地,是餐飲業的“新生物”

11、音樂怪咖老田:我其實沒有什麼“商道”,就是純粹玩音樂而已

12、傅博:十年轉型,步步下沉

13、邱小鋒:社群是移互時代的創業孵化器——我的社群商業旅程感悟

14、閆軍:服裝行業的消費升級與產業轉型該怎麼做?

15、喻曉馬:網紅直播:品牌的IP化之路

16、張華:意象表現主義華人畫家的東西方文化之旅

17、內部人士葉明獨家分享:江小白品牌崛起的秘訣是什麼?

19、鄭煥良:90後大學畢業賣啤酒,父母竟然砸鍋賣鐵支持他

20、熊浩翔:“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報價70萬的明星最後20萬成交

21、曾經沉迷遊戲的90後CEO說:改變一個人的不是他沉迷於什麼,而是他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22、郭佳媛:青春必須炫舞,熱愛做成事業

23、侯定文:一家諮詢公司如何做出令人尖叫的口碑

24、SKG劉傑:“成為一家用戶尊重、夥伴感動的平臺型企業”

25、杜建君:管道的戰略、文化和變革賦能,廠商一體化協同如何實現?

26、太合音樂司新穎:如何最大化挖掘明星行銷的價值

27、維意定制CEO 歐陽熙:以顧客為中心的模式反覆運算

28、趙輝:碎片化時代的戰略行銷還有用嗎?

29、左湘淩:基於智慧+的戰略連結,共創共用中國智造

30、新零售的共用經濟思考:基於雲平臺的智慧店商新圖景

31、曹虎:行銷派&技術派:中國智造崛起的多重思考

32、李春田:共用經濟的價值、泡沫和未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