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

一個圓周有360度, 一年有360天, 共計有360個甲子日,

當這360日轉一圈的時候的, 我們日曆上的甲子年就是跳一格,

去年2017年是丁酉年, 今年2018年是戊戌日。

所以說:天上一日, 地上一年,

更加嚴密的說法, 還是要參考邵庸的《皇極經世》的元會運世紀年體系,

關於:邵雍《皇極經世》元會運世, 的計量單位的概念, 文章系列,

1元=12會=360運=4320世=129600年

1會=30運=360世=10800年=129600月

1運=12世=360年=4320月=129600日

1世=30年=360月=10800日=129600時,

1年=12月=360日=4360時=129600分=1555200秒

這裡面, 可以得出:

1年=360日;

1運=360年;

1元=360運;

在往上12元又組成什麼時間單位呢?360元又組成一個什麼時間單位呢?

易經甲子。 “天地之數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歲為一元, 一元分為十二會(十二支), 一會為一萬八百歲。

玉皇大帝自幼修持, 苦曆過一千七百五十劫, 每劫該十二萬九千六百歲, 方能享受此無極大道”(一劫即一元)。 一元的年數是129600年。

易學是用甲子曆紀時的, “山中無甲子, 寒盡不知年。 甲子任翻騰”, 甲子就是六十甲子花,

共有四柱, 每一柱共有六十甲子, 四柱共60連乘四次=12960000年, 除去人之數100年(人的正常壽命以百年為限。

《左傳》:“上壽百二十年, 中壽百歲, 下壽八十”), 剩下的就是天地之數129600年。

“天上一日, 就是下界一年。 天上一日, 即在下方一年也。 天宮方一日, 凡世就是一年。 山中方七日, 世上幾千年。 周天甲子難拘管, 大地乾坤抵自由。 甲子周天管不著。

上面是嚴格的來說天上年和地上年, 也叫大小年的對應關係, 現在我們從現代科學的理論來看待時間場的變換,

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來說有, 理論上接近光速就可以, 天人他們生活在四維空間以上, 愛因斯坦晚年的確花很多精力去研究宗教的事情。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是在理論上存在的。

時間和空間不是獨立的、絕對的, 而是相互關聯的、可變的, 任何一方的變化都包含著對方的變化。

因此把時間和空間統稱為時空, 在概念上更加科學而完整。 當該時空裡的事物粒子在運動過程中和該時空的周密度達越高, 那麼相對的時間也就越慢。

粒子運動速度越慢, 相對的時間也就越慢。

但是, 這粒子的密度和速度, 必須和該時空充斥的能源達到某點的平衡, 不然該空間也不會存在。 也就是說, 不是一味的降低事物的運動速度同時提高密度就可以改變時間。

在時空和時空中, 有著一般無法逾越的界限存在, 如果這個界限因為什麼原因被打破, 說不定就有可能尋找到一個時間流動異於我們的世界存在。

也就是超時空的存在性, 是有科學的根據的, 難怪古代有這樣的傳說,

山中(有的版本作“洞中”)中方七日(有的版本作“一日”), 世上已千年。 語出漢籍“爛柯山”的故事。 說一個樵夫進山砍柴, 見倆神仙對弈, 看得忘了時間, 等下完, 發現自己手裡的斧子把已經爛掉了。

洞中方七日, 世上已千年。 說的是下面的事,不同出處我都引一下:

東晉虞喜在穆帝永和年間(345年一356年)作的《志林》:“信安山有石室, 王質入其室, 見二童子對弈, 看之。 局未終, 視其所執伐薪柯已爛朽, 遂歸, 鄉里已非矣。 ”寥寥數語, 把人物、事物、前因後果交代得清清楚楚。 簡練的文字中,又含藏豐富的意味,讓人回味無窮,遐想不已。《晉書》根據虞喜的記載略記為:“王質入山斫木,見二童圍棋。坐觀之,及起,斧柯已爛矣。”

北魏孝文帝時(471年一476年),酈道元在《水經注》卷四十《浙江水》引《東陽記》中雲:“信安縣有懸室阪,晉中朝時,有民王質,伐木至石室中,見童子四人彈琴而歌,質因留,倚柯聽之。童子以一物如棗核與質,質含之便不復饑。俄頃,童子曰:‘其歸!’承聲而去,斧柯崔然爛盡。既歸,質去家已數十年,親情凋落,無複向時比矣。”這記載較之虞喜所述,不同點甚多。酈道元的記述很具體、生動,但很顯然,酈道元是北方人,所聞有異。虞喜是浙江余姚人,所述也早。應該說,虞喜的敘述更為妥當。

南朝梁人任防(460年一508年)的《述異記》載:“信安郡石室山,晉時樵者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人棋而歌,質因聽之。童子以一物於質,如棗核,質含之不覺饑。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爛盡,既歸,無複時人。”

《隋書·經籍志》載篇名為《洞仙傳》中稱:“王質,東陽人(信安當時為東陽郡所轄)也,入山伐木,遇見石室中有數童子圍棋歌笑。質置斧柯觀之。童子以一物如棗核與質,令含咽其汁,便不覺饑渴。童子雲:‘汝來已久,可還。’質取斧,柯已爛盡,質便歸家計已數百年。”

宋慶元年間(1195年一1200年),祝穆《方輿勝覽》在說到衢州爛柯山時寫道:“晉樵者王質入山,忽見橋下二童子對弈,以所持斧置坐而觀。童子指示之曰:‘汝斧柯爛矣!’質歸,見鄉閭已及百歲雲。”另有張君房所編著的《雲航七鑒》等,也記載了此事。

明代記王質爛柯的文章很多,如寥用賓的《尚友錄》、胡翰的《青霞洞天遊記》、留文溟的《爛柯山記》等。明萬曆年間(1573年一1620年),國子祭酒蕭良有在《龍文鞭影》中寫道:“晉王質,衢州人,入山伐木至石室,見二童子圍棋,質置斧觀之,童子以物如棗核與質,含之得不饑。比還,斧柯已爛。至家已數百年,親舊無複存者。後複入山得道。人往往見之,因名其山日‘爛柯山’。”

清初蔡方炳《增訂文輿記》載:“衢州府山川:爛柯山,府城南,一名石室,道書謂青霞第八洞天。晉樵者王質入山,見二童子弈。質置斧而觀,童子與質一物如棗核,食之不饑。局終,示質曰:‘汝斧柯爛矣!’質歸家已百歲。

另外,余鈺、劉兆元、王觀文、周鴻、。顧元熙的《龍見壺稿》、《滌襟樓》、《宜園小品》、《芥園文集》、《蘭因館稿》等書中均有爛柯山王質觀弈之事的專著。

民國十年六月出版的《中國人名大詞典》載:“王質,衢州人。入山伐木,至石室中,見二童子圍棋,質置斧觀之。童子以物如棗核與質食之,便不覺饑渴。童子曰:‘汝來已久,可還。’質取斧柯爛已盡。亟歸家,已數百年,親舊無複存者。複入山得道。”

簡練的文字中,又含藏豐富的意味,讓人回味無窮,遐想不已。《晉書》根據虞喜的記載略記為:“王質入山斫木,見二童圍棋。坐觀之,及起,斧柯已爛矣。”

北魏孝文帝時(471年一476年),酈道元在《水經注》卷四十《浙江水》引《東陽記》中雲:“信安縣有懸室阪,晉中朝時,有民王質,伐木至石室中,見童子四人彈琴而歌,質因留,倚柯聽之。童子以一物如棗核與質,質含之便不復饑。俄頃,童子曰:‘其歸!’承聲而去,斧柯崔然爛盡。既歸,質去家已數十年,親情凋落,無複向時比矣。”這記載較之虞喜所述,不同點甚多。酈道元的記述很具體、生動,但很顯然,酈道元是北方人,所聞有異。虞喜是浙江余姚人,所述也早。應該說,虞喜的敘述更為妥當。

南朝梁人任防(460年一508年)的《述異記》載:“信安郡石室山,晉時樵者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人棋而歌,質因聽之。童子以一物於質,如棗核,質含之不覺饑。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爛盡,既歸,無複時人。”

《隋書·經籍志》載篇名為《洞仙傳》中稱:“王質,東陽人(信安當時為東陽郡所轄)也,入山伐木,遇見石室中有數童子圍棋歌笑。質置斧柯觀之。童子以一物如棗核與質,令含咽其汁,便不覺饑渴。童子雲:‘汝來已久,可還。’質取斧,柯已爛盡,質便歸家計已數百年。”

宋慶元年間(1195年一1200年),祝穆《方輿勝覽》在說到衢州爛柯山時寫道:“晉樵者王質入山,忽見橋下二童子對弈,以所持斧置坐而觀。童子指示之曰:‘汝斧柯爛矣!’質歸,見鄉閭已及百歲雲。”另有張君房所編著的《雲航七鑒》等,也記載了此事。

明代記王質爛柯的文章很多,如寥用賓的《尚友錄》、胡翰的《青霞洞天遊記》、留文溟的《爛柯山記》等。明萬曆年間(1573年一1620年),國子祭酒蕭良有在《龍文鞭影》中寫道:“晉王質,衢州人,入山伐木至石室,見二童子圍棋,質置斧觀之,童子以物如棗核與質,含之得不饑。比還,斧柯已爛。至家已數百年,親舊無複存者。後複入山得道。人往往見之,因名其山日‘爛柯山’。”

清初蔡方炳《增訂文輿記》載:“衢州府山川:爛柯山,府城南,一名石室,道書謂青霞第八洞天。晉樵者王質入山,見二童子弈。質置斧而觀,童子與質一物如棗核,食之不饑。局終,示質曰:‘汝斧柯爛矣!’質歸家已百歲。

另外,余鈺、劉兆元、王觀文、周鴻、。顧元熙的《龍見壺稿》、《滌襟樓》、《宜園小品》、《芥園文集》、《蘭因館稿》等書中均有爛柯山王質觀弈之事的專著。

民國十年六月出版的《中國人名大詞典》載:“王質,衢州人。入山伐木,至石室中,見二童子圍棋,質置斧觀之。童子以物如棗核與質食之,便不覺饑渴。童子曰:‘汝來已久,可還。’質取斧柯爛已盡。亟歸家,已數百年,親舊無複存者。複入山得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