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鹽和避難所》人類宗教源流史(完結篇):一神教到現代

上期我們提到, 在宗教的演進過程中, 多神教始終未能完成從其自身到一神教的轉變。 這期, 我們從一神教的興起說起。

三聖教:一神教多神教到一神教

西元前18世紀,

一位叫亞伯蘭(Abram)的牧人, 攜全家從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坐落著月神南納(Nanna)神廟的烏爾(Ur)出發, 到幼發拉底河的上游哈蘭(Halan)去。 在路上, 他蒙神啟示更名為亞伯拉罕(Abraham), 並被祝福, “我必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

國度從你而立, 君王從你而出, 我要與你並你世世代代的後裔堅立我的約, 作永遠的約, 是要作你和你後裔的神(創17:6-7)”。

即使如此, 他也許仍然不會想到這次旅行的遷徙意義, 成為全世界三大一神宗教發源的起點。 強大的埃及法老和亞述君王都無法做到的一神, 卻在他的後裔身上應驗。

而他啟程的烏爾, 是古巴比倫尼亞地區(亦即蘇美爾-巴比倫)多神信仰最重要的宗教中心之一, 供奉著重要的大神南納(又被稱為辛 Sinn)。

從南納到耶和華, 也許也是冥冥中從多神到一神的暗示。

烏爾的月神神廟, 經典的巴比倫尼亞塔廟建築。 當地缺乏石材, 又雨水稀少, 所以曬磚築台。 刺眼的陽光長久的照耀在層疊的磚臺上, 常常會讓我想起《ICO》的情景

亞伯拉罕的孫子雅各育十二子, 便是著名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祖。 其中十一子約瑟因兄弟失和流落到埃及, 成了埃及的宰相, 於是兄弟一起到了埃及, 其子孫逐漸成為一直獨立的龐大民族, 以色列人。

幾百年後, 以色列人受到欺壓, 摩西帶族人出埃及, 在一系列奇跡的指引下, 在西奈山(Mount Sinai)與神立約, 受十誡, 從此世界上第一個一神教 —— 信奉耶和華的猶太教就此誕生。 當然, 後來的兩大一神教信奉的也是這同一位神。

據一些現代研究者認為, 摩西創立一神教, 很可能受到上一章提到過的埃赫那吞改革的影響, 如果真是這樣, 這位出師未捷的法老也算精神不滅了。 至於摩西以及以賽亞以前的猶太教早期歷史, 尤其是年代與人物真實性, 歷來學界有很多質疑和爭論。 此類內容一律不再展開, 這裡討論的都以《聖經》上的記載為基準。

猶太教在當時的世界上並沒有起到太大影響, 即是最輝煌強盛所羅門時代, 比起北方的亞述、東方的巴比倫也不過是一小國, 何況所羅門之子手下就分裂衰落。 當時的世界, 仍然是瑪律杜克、阿淑爾、巴力與宙斯各領一支多神教的格局。 一神教真正成為主流宗教, 是從基督教的崛起開始。

羅馬帝國的第29年, 首任奧古斯都屋大維, 統治著幾乎所有地中海沿岸的廣大土地, 羅馬世界達到極盛。 在以色列的伯利恒, 猶太人耶穌出生, 這年即被後世稱為西元元年, 新的紀年以他的出生作為起點。 西元30年, 他被猶太教徒以異端的罪名逮捕處死, 又在三天后復活。 在他的有生之年, 一個嶄新的一神宗教——基督教建立起來, 以耶穌為救世主彌賽亞和上帝耶和華之子。

然而在之後的兩個多世紀裡, 基督教並不為強盛的羅馬政府所重視, 雖然在尼祿治下那場至今無法定論的大火中扮演過替罪羊的角色。 而基督教的崛起, 卻是在羅馬帝國遭遇3世紀危機的低谷之時。 西元313年, 君士坦丁大帝與李錫尼共同頒佈《米蘭敕令》,

基督教首次獲得合法自由, 不再受到迫害。 而事情的進展遠比看起來更快。

325年, 剛剛取得全羅馬統治權第二年的君士坦丁, 親自主持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 頒佈尼西亞信經, 成為官方教會史上的重要節點。

337年君士坦丁臨終前受洗, 以第一位基督徒皇帝的身份長眠於上帝的懷抱。

337年, 君士坦提烏斯二世以基督徒身份即位, 經一系列內戰確立統治。 從此基督教已基本成為帝國的文化主流。

393年, 狄奧多西一世宣佈基督教為羅馬國教, 羅馬多神教被全方面禁止, 翌年廢止古運動會。

雖然羅馬帝國在分裂後仍然延續了不到百年的國祚。 但是至此, 多神教的古典世界畫上終點, 讓位於一神教的中世紀。 而稍晚在7世紀初, 同樣信仰耶和華一神的伊斯蘭教,從阿拉伯半島開始興起,取代了當地長期的多神信仰,並傾覆了強大的波斯帝國。一神教在歐洲和地中海世界的統治地位從此全方位確立。他們的演化、統治、爭鬥,貫穿整個中世紀以及再之後的數個世紀之久。

三聖教與一神教

按照幻藍的理解,一神教與多神教區別的根本,首要的並不是神的數量,而是神存在的方式。

簡單來說,多神教的神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互相協作,甚至人的奉獻和幫助才能維持世界正常的運轉(譬如迦南地區的巴力信仰,每年春天人們要在祭壇前舉行盛大的儀式,來幫助神恢復力量的);而一神教的神,是全能而無限的,無論是對居於其下位的靈體(譬如天使)還是對人類,是沒有任何依賴和需求的,而是單方面以絕對的規則,對人類釋以賞罰和慈悲。

而多神教的主神與其他神之間,是一種較為鬆散的統治關係,類似于封建社會宗主與附庸的關係,充滿了相互的博弈與妥協;而一神教的神與天使,則是純粹的、單向的創造與被創造,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

基於這兩者,一神教在崛起的階段,比起多神教,對其他信仰是比較不寬容的。就像《舊約》中多次指斥巴力為偽神。

在世俗方面,這個擴張和取代的過程,並不一定存在人身上的迫害,相反無血的信仰更迭的情況更多。

但是在信仰層面,其他宗教的神與信仰,必定被歸為“謬誤”與“虛假”。當然也存在過一定程度的妥協和吸納,譬如“主天使”這個位格的存在,很多本來是一神教化的地區之前的主神,但必定不會擁有神格,其程度與多神教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在這裡需要特別強調一點,這裡並不存在價值判斷。並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那個時代在信仰上的“寬容”一定是“好”的,我們只是客觀陳述歷史。)

從這個角度看,三聖教雖然有三位神,但無疑更符合一神教的特徵。騎士、國王、法官,可以認為是分別體現著同一神性三個方面的位格,其共同代表的全部的信仰與真理。

避難所內三聖的畫像的擺放方式,也充滿了基督教“三位一體”的暗示。而除此之外的信仰,均為謬誤。基於這樣的教義,阿斯卡利亞(Askaria)在整個大陸上強行推行三聖教,對其他宗教,尤其多神教手段的嚴厲取締,也與一神教崛起時大規模否定多神教(他們稱其為“異教”。後來“異教徒”這個詞才擴展到其他一神宗教上,如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對互相信徒的看法),摧毀或改造其神廟,並進一步關停與多神教密切結合的整個古典社會的設施,如劇院、運動場、鬥獸場等等。

三聖教的避難所中的三位神像

《三位一體》(Trinity)安德列·盧布廖夫,1400-1410

當世界步入一神教時代,人類所有的精神的核心,就都是神的崇高和人的渺小,人通過在神面前的無限自卑來感受神和自我。而所有的藝術,都是為了向信眾傳達這樣的精神體驗。最典型的表現就是高聳入雲的哥特教堂和其中的彩繪玻璃圓花窗。

大家回想上一章提到的代表多神教的德瓦拉之光的避難所,光之女神的神像是站在地上的,以象徵生命的水罐澆灌著象徵大地的陶甕,是一副相對世俗的、向下根植於土地的氣息。

而在三聖教的避難所,三位繪製神像的掛毯高高的掛在頂端,威嚴、崇高,向著天空,遠離大地。三聖像的畫風,則讓我想起羅馬尼亞風的宗教壁畫。

蘭斯大教堂 內側東北面.法國蘭斯.盛期哥特建築. 視覺和心理上的強烈向上、提升感是哥特教堂最大的特徵

阿爾結什宮修道院教堂壁畫. 羅馬尼亞本土風格. 1526年左右

在一神教的中世紀,人類徹底匍匐於神的腳下。人太渺小,所以消失了,不再重要,不再出現在思想和藝術的視野中。

一切思想、創作和描繪圍繞的,都是神,都是人對神的崇拜。古典時代被極力推崇的人性,從此在海面下潛,不為所知,直到一年多年後的文藝復興,才重新露出頭來。

天火教: 自然神論

在國內我們很容易從中學起產生一個簡單粗暴的印象,就是文藝復興、近代科學的勃發,重新復活了人性、肯定了人的精神,而崇神抑人的一神教也就隨之走向消亡。

但真正的過程卻要複雜的多。文藝復興確實讓人性重新走回前臺,人隱沒與對神崇拜的時代是徹底結束了。但一神教並未消亡。文藝復興時代大量的作品仍然是描繪宗教題材,只是愈發的強調著耶穌和聖母的人性。而近代科學的興起也與之類似。

比如其最傑出的代表,17世紀的科學家以撒·牛頓,一方面大量的科學發現和方法論,有著與“近代科學之父”相符的偉大開創性;另一方面,又是一位虔誠的信徒,對上帝的存在篤信不疑。

事實上,在牛頓的時代,真正意義的“無神論者”在歐洲幾乎是不存在的,“神”的存在本身是每個世界觀的默認公理。然而社會的形態、自然科學的發展和人的知識範圍,早已不同於中世紀。於是在這個時代,出現了一神宗教新的表現形態,人們在“上帝存在”這個基本前提下,對其“存在方式”有著不同的新的解讀。牛頓等人秉承的“自然神論”,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牛頓以近乎唯物論的方式解讀了自然世界的運行規則,而這些規則又都體現著神的存在。例如,神將各大天體合理的安放在宇宙空間中,彼此保持精確的距離,以至於它們不會互相聚在一起,而是在萬有引力定律下精妙的公轉自轉。如此精巧的體系,沒有神聖而智慧的創造者是不能完成的;而宇宙這個無限龐大與複雜的系統的起動,又無時無刻不體現著神的無限與全能。

神自身是無限的,因此由神發散出無限的空間;神自身是永恆的,因此由其發散出無限的時間。因此神造就了我們所在的時空。世界及世界的規則由神創造,其本身即是神性的體現。即是著名的“第一推動力”。而創造之後,神即不再介入世界的發展,也不給予人的直接的啟示。世界上所有的神祗,本質上都是同一位神,人們起了不同的名字而已(冰火裡的千面神)。

自然神論摒棄了人格化的神,而將其視作哲學意義上的“”第一因”。這與遊戲中的天火教的教義切合。遊戲中對於天火教的法師有這麼一段對話:

“我們崇拜天之力。而火之力與它在虛空中緊密聯繫著,這些都是最強大的魔法。你找到了我們的堡壘,那你願意把你的神放一邊,來跟我們一起崇拜天嗎?”

天火教不相信任何神,認為神不過是元素力量的聚合體。當他們意識到魔法來自於天與火的平衡時,他們放棄了自己曾信仰的神,並開始崇拜純粹的天與火之力。因此,神並無人格,也不會發動天啟,利用神的力量唯一的方法,是研究其創造的世界的規則。這樣的思路,已經和科學無限接近了。

自然神論常常與科學家相關聯,牛頓是最典型的代表

鋼鐵教: 無神論與尼采

自然神論雖然彌合了科學與宗教的矛盾,但卻始終飽受一種質疑,即是這樣純粹哲學的、不會介入世界的神,對人的意義是什麼。

16世紀英國的神學家胡克宣稱有兩種無神論者:一種是極少數不相信神的人,另一種則是在生活中仿佛沒有神存在一樣的大多數人。

然而當時光推移到19世紀,真正意義上的“無神論”,即徹底否定神的存在,終於正式登上了主流舞臺。其中最具革命性的,莫過於尼采的“超人”思想。

1882年,尼采在他的著作《查拉圖什特拉如是說》中,正式宣告“上帝死了”。神不存在,以及屬於神的彼岸世界也是不存在的,人類存在的世間是唯一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人類和萬物都要經歷永恆歸複,發生過的事情將無數次再次發生,逝去的會再臨,凋零的會再開,我們的世界才是永恆與神聖的。

既然人類在這個世界上,不再有神的指引,那麼就只能成為“超人”,以自己的力量指引自己。尼采認為基督教鼓吹的同情、慈悲和禁欲,都是“反對生命的罪行”,他空前推崇人的力量,尤其意志的力量,對斯巴達式的紀律有著狂熱的信仰。

尼采曾說過,“我按照一個意志所能作出的抵抗的量和它所能忍受的痛苦與折磨的量來檢驗它的力量,並且我懂得如何對它因勢利導。我不用斥責的手指著生存的罪惡和痛苦,反而懷著希望但願有一天生活會變得比向來更罪惡、更充滿苦痛。”

遊戲中的鋼鐵教,幾乎完全是按照尼采的思想建設的。他們不信奉任何神靈,而是相信人之意志,宣佈人格勝於神格,並且值得被信仰崇拜。鐵教產生了自己的信仰體系,自己的學校,牧師,典籍,和聖歌。所有都是讚美人之意志。

信奉鋼鐵教的馬克多爾人大多數擅長冶煉,鍛造,採礦,並且是最先使用火藥的國家。這與廣泛推崇尼采思想的二戰時的德國,也頗有幾分相似。

尼采的背影,躍然紙上的“人的力量”

背叛者教會:傳說中撒旦崇拜

最後是神秘的背叛者教會。與前面那些被證明真實存在於人類社會、並成為一個時代主流的宗教形式不同,遊戲中最為隱秘的背叛者教會,對應的也是在歷史上可能僅僅存在於傳說中的撒旦崇拜。

撒旦(Satan)最初在希伯來語中意思是“敵對者”,後引申為魔鬼。相傳在創世紀中,化身為蛇引誘夏娃犯罪,又是《啟示錄》中描述會在末世出現的龍。在漫長的中世紀,撒旦逐漸被視作上帝之敵,也成為人們認為反對上帝的黑魔法的崇拜對象。一些典籍上將其與墮天使之王路西法(Lucifer)等同起來,但實質上是有區別的,這裡暫不展開了。

因為撒旦是上帝之敵,因此傳說中的撒旦崇拜,即充斥與基督教截然相反甚至刻意相反的內容。著名的有“黑彌撒”,作為對教會象徵意義上的的反抗,核心元素是象徵撒旦的羊頭、倒置的十字架、毒藥、濫交、同性戀、魔鬼崇拜與獻祭,尤其是以活人獻祭。

背叛者教會,信奉的是十二舊神之一、光之女神黛瓦拉的兄弟和敵人——放血之神亞茲裡達克。這位元崇拜物件兼具“邪神”與“神敵”的身份。而背叛者教會的名字本身,也與象徵著背叛的“古蛇”撒旦暗合。其教徒行事的目的,就是滿足釋虐與被虐的欲望。而主角等的登島,也是背叛者教會所為,目的是將這船人獻祭。這些扭曲的欲望和行為,也是傳說中黑彌撒的特徵。

撒旦崇拜在中世紀歷史上是否真的大規模存在過,這點眾說紛紜,很多人認為只是宗教裁判所臆想和傳播的結果。同時因為其傳奇性,也不停的有風傳、親見甚至親自參與黑彌撒儀式的事例出現。相關的資料,因為教會近代對巫術的嚴厲打擊,即是存在也早已失佚,難以考證。

現在真正有據可查的撒旦崇拜,已經是美國人安東·勒維(Anton LaVey)于1966年建立的勒維撒旦教(LaVeyan Satanism),並在1969年出版《撒旦聖經》(the Satanic Bible)闡述以絕對個人主義、自我控制和以牙還牙為核心的教義。

不崇拜任何人格化的神,撒旦代表自然,也代表個人內在的個性和欲望。相信魔法,並且有魔法傳授,並不以黑白區分。但是在幻藍看來,其某種意義上,只是一種借古老的撒旦意象,作為傳遞新時代思想的手段,一種行為藝術。

我們熟悉的倒五芒星標誌,也是現代撒旦教開始使用的。對於中世紀的撒旦崇拜,我們真的所知甚少

同樣信仰耶和華一神的伊斯蘭教,從阿拉伯半島開始興起,取代了當地長期的多神信仰,並傾覆了強大的波斯帝國。一神教在歐洲和地中海世界的統治地位從此全方位確立。他們的演化、統治、爭鬥,貫穿整個中世紀以及再之後的數個世紀之久。

三聖教與一神教

按照幻藍的理解,一神教與多神教區別的根本,首要的並不是神的數量,而是神存在的方式。

簡單來說,多神教的神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互相協作,甚至人的奉獻和幫助才能維持世界正常的運轉(譬如迦南地區的巴力信仰,每年春天人們要在祭壇前舉行盛大的儀式,來幫助神恢復力量的);而一神教的神,是全能而無限的,無論是對居於其下位的靈體(譬如天使)還是對人類,是沒有任何依賴和需求的,而是單方面以絕對的規則,對人類釋以賞罰和慈悲。

而多神教的主神與其他神之間,是一種較為鬆散的統治關係,類似于封建社會宗主與附庸的關係,充滿了相互的博弈與妥協;而一神教的神與天使,則是純粹的、單向的創造與被創造,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

基於這兩者,一神教在崛起的階段,比起多神教,對其他信仰是比較不寬容的。就像《舊約》中多次指斥巴力為偽神。

在世俗方面,這個擴張和取代的過程,並不一定存在人身上的迫害,相反無血的信仰更迭的情況更多。

但是在信仰層面,其他宗教的神與信仰,必定被歸為“謬誤”與“虛假”。當然也存在過一定程度的妥協和吸納,譬如“主天使”這個位格的存在,很多本來是一神教化的地區之前的主神,但必定不會擁有神格,其程度與多神教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在這裡需要特別強調一點,這裡並不存在價值判斷。並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那個時代在信仰上的“寬容”一定是“好”的,我們只是客觀陳述歷史。)

從這個角度看,三聖教雖然有三位神,但無疑更符合一神教的特徵。騎士、國王、法官,可以認為是分別體現著同一神性三個方面的位格,其共同代表的全部的信仰與真理。

避難所內三聖的畫像的擺放方式,也充滿了基督教“三位一體”的暗示。而除此之外的信仰,均為謬誤。基於這樣的教義,阿斯卡利亞(Askaria)在整個大陸上強行推行三聖教,對其他宗教,尤其多神教手段的嚴厲取締,也與一神教崛起時大規模否定多神教(他們稱其為“異教”。後來“異教徒”這個詞才擴展到其他一神宗教上,如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對互相信徒的看法),摧毀或改造其神廟,並進一步關停與多神教密切結合的整個古典社會的設施,如劇院、運動場、鬥獸場等等。

三聖教的避難所中的三位神像

《三位一體》(Trinity)安德列·盧布廖夫,1400-1410

當世界步入一神教時代,人類所有的精神的核心,就都是神的崇高和人的渺小,人通過在神面前的無限自卑來感受神和自我。而所有的藝術,都是為了向信眾傳達這樣的精神體驗。最典型的表現就是高聳入雲的哥特教堂和其中的彩繪玻璃圓花窗。

大家回想上一章提到的代表多神教的德瓦拉之光的避難所,光之女神的神像是站在地上的,以象徵生命的水罐澆灌著象徵大地的陶甕,是一副相對世俗的、向下根植於土地的氣息。

而在三聖教的避難所,三位繪製神像的掛毯高高的掛在頂端,威嚴、崇高,向著天空,遠離大地。三聖像的畫風,則讓我想起羅馬尼亞風的宗教壁畫。

蘭斯大教堂 內側東北面.法國蘭斯.盛期哥特建築. 視覺和心理上的強烈向上、提升感是哥特教堂最大的特徵

阿爾結什宮修道院教堂壁畫. 羅馬尼亞本土風格. 1526年左右

在一神教的中世紀,人類徹底匍匐於神的腳下。人太渺小,所以消失了,不再重要,不再出現在思想和藝術的視野中。

一切思想、創作和描繪圍繞的,都是神,都是人對神的崇拜。古典時代被極力推崇的人性,從此在海面下潛,不為所知,直到一年多年後的文藝復興,才重新露出頭來。

天火教: 自然神論

在國內我們很容易從中學起產生一個簡單粗暴的印象,就是文藝復興、近代科學的勃發,重新復活了人性、肯定了人的精神,而崇神抑人的一神教也就隨之走向消亡。

但真正的過程卻要複雜的多。文藝復興確實讓人性重新走回前臺,人隱沒與對神崇拜的時代是徹底結束了。但一神教並未消亡。文藝復興時代大量的作品仍然是描繪宗教題材,只是愈發的強調著耶穌和聖母的人性。而近代科學的興起也與之類似。

比如其最傑出的代表,17世紀的科學家以撒·牛頓,一方面大量的科學發現和方法論,有著與“近代科學之父”相符的偉大開創性;另一方面,又是一位虔誠的信徒,對上帝的存在篤信不疑。

事實上,在牛頓的時代,真正意義的“無神論者”在歐洲幾乎是不存在的,“神”的存在本身是每個世界觀的默認公理。然而社會的形態、自然科學的發展和人的知識範圍,早已不同於中世紀。於是在這個時代,出現了一神宗教新的表現形態,人們在“上帝存在”這個基本前提下,對其“存在方式”有著不同的新的解讀。牛頓等人秉承的“自然神論”,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牛頓以近乎唯物論的方式解讀了自然世界的運行規則,而這些規則又都體現著神的存在。例如,神將各大天體合理的安放在宇宙空間中,彼此保持精確的距離,以至於它們不會互相聚在一起,而是在萬有引力定律下精妙的公轉自轉。如此精巧的體系,沒有神聖而智慧的創造者是不能完成的;而宇宙這個無限龐大與複雜的系統的起動,又無時無刻不體現著神的無限與全能。

神自身是無限的,因此由神發散出無限的空間;神自身是永恆的,因此由其發散出無限的時間。因此神造就了我們所在的時空。世界及世界的規則由神創造,其本身即是神性的體現。即是著名的“第一推動力”。而創造之後,神即不再介入世界的發展,也不給予人的直接的啟示。世界上所有的神祗,本質上都是同一位神,人們起了不同的名字而已(冰火裡的千面神)。

自然神論摒棄了人格化的神,而將其視作哲學意義上的“”第一因”。這與遊戲中的天火教的教義切合。遊戲中對於天火教的法師有這麼一段對話:

“我們崇拜天之力。而火之力與它在虛空中緊密聯繫著,這些都是最強大的魔法。你找到了我們的堡壘,那你願意把你的神放一邊,來跟我們一起崇拜天嗎?”

天火教不相信任何神,認為神不過是元素力量的聚合體。當他們意識到魔法來自於天與火的平衡時,他們放棄了自己曾信仰的神,並開始崇拜純粹的天與火之力。因此,神並無人格,也不會發動天啟,利用神的力量唯一的方法,是研究其創造的世界的規則。這樣的思路,已經和科學無限接近了。

自然神論常常與科學家相關聯,牛頓是最典型的代表

鋼鐵教: 無神論與尼采

自然神論雖然彌合了科學與宗教的矛盾,但卻始終飽受一種質疑,即是這樣純粹哲學的、不會介入世界的神,對人的意義是什麼。

16世紀英國的神學家胡克宣稱有兩種無神論者:一種是極少數不相信神的人,另一種則是在生活中仿佛沒有神存在一樣的大多數人。

然而當時光推移到19世紀,真正意義上的“無神論”,即徹底否定神的存在,終於正式登上了主流舞臺。其中最具革命性的,莫過於尼采的“超人”思想。

1882年,尼采在他的著作《查拉圖什特拉如是說》中,正式宣告“上帝死了”。神不存在,以及屬於神的彼岸世界也是不存在的,人類存在的世間是唯一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人類和萬物都要經歷永恆歸複,發生過的事情將無數次再次發生,逝去的會再臨,凋零的會再開,我們的世界才是永恆與神聖的。

既然人類在這個世界上,不再有神的指引,那麼就只能成為“超人”,以自己的力量指引自己。尼采認為基督教鼓吹的同情、慈悲和禁欲,都是“反對生命的罪行”,他空前推崇人的力量,尤其意志的力量,對斯巴達式的紀律有著狂熱的信仰。

尼采曾說過,“我按照一個意志所能作出的抵抗的量和它所能忍受的痛苦與折磨的量來檢驗它的力量,並且我懂得如何對它因勢利導。我不用斥責的手指著生存的罪惡和痛苦,反而懷著希望但願有一天生活會變得比向來更罪惡、更充滿苦痛。”

遊戲中的鋼鐵教,幾乎完全是按照尼采的思想建設的。他們不信奉任何神靈,而是相信人之意志,宣佈人格勝於神格,並且值得被信仰崇拜。鐵教產生了自己的信仰體系,自己的學校,牧師,典籍,和聖歌。所有都是讚美人之意志。

信奉鋼鐵教的馬克多爾人大多數擅長冶煉,鍛造,採礦,並且是最先使用火藥的國家。這與廣泛推崇尼采思想的二戰時的德國,也頗有幾分相似。

尼采的背影,躍然紙上的“人的力量”

背叛者教會:傳說中撒旦崇拜

最後是神秘的背叛者教會。與前面那些被證明真實存在於人類社會、並成為一個時代主流的宗教形式不同,遊戲中最為隱秘的背叛者教會,對應的也是在歷史上可能僅僅存在於傳說中的撒旦崇拜。

撒旦(Satan)最初在希伯來語中意思是“敵對者”,後引申為魔鬼。相傳在創世紀中,化身為蛇引誘夏娃犯罪,又是《啟示錄》中描述會在末世出現的龍。在漫長的中世紀,撒旦逐漸被視作上帝之敵,也成為人們認為反對上帝的黑魔法的崇拜對象。一些典籍上將其與墮天使之王路西法(Lucifer)等同起來,但實質上是有區別的,這裡暫不展開了。

因為撒旦是上帝之敵,因此傳說中的撒旦崇拜,即充斥與基督教截然相反甚至刻意相反的內容。著名的有“黑彌撒”,作為對教會象徵意義上的的反抗,核心元素是象徵撒旦的羊頭、倒置的十字架、毒藥、濫交、同性戀、魔鬼崇拜與獻祭,尤其是以活人獻祭。

背叛者教會,信奉的是十二舊神之一、光之女神黛瓦拉的兄弟和敵人——放血之神亞茲裡達克。這位元崇拜物件兼具“邪神”與“神敵”的身份。而背叛者教會的名字本身,也與象徵著背叛的“古蛇”撒旦暗合。其教徒行事的目的,就是滿足釋虐與被虐的欲望。而主角等的登島,也是背叛者教會所為,目的是將這船人獻祭。這些扭曲的欲望和行為,也是傳說中黑彌撒的特徵。

撒旦崇拜在中世紀歷史上是否真的大規模存在過,這點眾說紛紜,很多人認為只是宗教裁判所臆想和傳播的結果。同時因為其傳奇性,也不停的有風傳、親見甚至親自參與黑彌撒儀式的事例出現。相關的資料,因為教會近代對巫術的嚴厲打擊,即是存在也早已失佚,難以考證。

現在真正有據可查的撒旦崇拜,已經是美國人安東·勒維(Anton LaVey)于1966年建立的勒維撒旦教(LaVeyan Satanism),並在1969年出版《撒旦聖經》(the Satanic Bible)闡述以絕對個人主義、自我控制和以牙還牙為核心的教義。

不崇拜任何人格化的神,撒旦代表自然,也代表個人內在的個性和欲望。相信魔法,並且有魔法傳授,並不以黑白區分。但是在幻藍看來,其某種意義上,只是一種借古老的撒旦意象,作為傳遞新時代思想的手段,一種行為藝術。

我們熟悉的倒五芒星標誌,也是現代撒旦教開始使用的。對於中世紀的撒旦崇拜,我們真的所知甚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