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今天,為什麼中外媒體都在關注他!」東大王昭東教授應邀出席國務院新聞辦中外記者見面會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18年1月24日(星期三)上午10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廳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 請5位科技工作者圍繞科技創新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東北大學軋製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王昭東教授作為應邀出席的五位科技工作者之一, 就科技創新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王昭東:

尊敬的各位記者朋友們, 今天能到這個場合十分高興。 我叫王昭東, 來自東北大學軋製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目前擔任先進軋製及熱處理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負責人。 我們實驗室的理念是“製造綠色 綠色製造”。 經過20多年的努力, 我們研發的先進熱軋鋼材新一代TMCP控制軋製控制冷卻技術, 已經構建起我們國家獨特的資源節約型鋼材生產體系, 這個技術它可以使鋼材的強度提高100兆帕, 噸鋼的成本降低100到200塊錢, 這個技術可以應用到80%以上的熱軋鋼材。 我們所研發的另外一個技術叫特種鋼板輥式淬火技術, 可以為鋼廠生產像海洋工程、水電核電等特種鋼板提供關鍵的熱處理技術上的支援和裝備上的保障。

我們的這兩個技術目前在國內主要的大型鋼鐵企業的50多條生產線得到了應用,

年生產規模達到了4000萬噸。 近期, 我們這個技術也得到了國外先進鋼鐵企業的重視, 他們主動和我們合作, 希望來引進我們這個技術。

我們這兩項技術分別在2017年和2014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從今後來看, 我們要更加加強產學研融合, 堅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服務於國民經濟的主戰場。 謝謝大家!

被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港珠澳大橋, 大量應用東北大學王昭東教授帶領團隊研發的基於新一代控軋控冷工藝的高性能綠色橋樑鋼。 在2017年度全國科技獎勵大會上, 東北大學“熱軋板帶鋼新一代控軋控冷技術及應用”專案獲評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東北大學軋製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王昭東教授作為負責人的先進軋製及熱處理團隊不僅沖出國際技術封鎖, 開發出“國”字型大小輥式淬火機、實現高端中厚板產品國產化, 也讓中厚板輥式淬火機成套技術裝備及高等級鋼板熱處理工藝、高端中厚板產品走向國際市場、引領行業發展。“多功能中厚板輥式淬火機成套技術裝備及高等級鋼板熱處理工藝開發”專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王昭東答記者問

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記者

非常榮幸見到各位科學家。十九大報告後,我們國家不斷地在強調科技發展取得的一些重大成就,從十八大到現在,我們科技記者也見證了很多成就。今天也見到各位,你們是歷史的見證者、親歷者和創造者,想請問你們有哪些印象最為深刻和最有感觸的體會,有哪些故事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嗎?

王昭東:

我補充一句,對我來說感觸最深的,我們的研究結果特別是現在更容易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了。我們的科技成果轉化這種速度大大的加快。像我們學校是冶金行業背景特別強的高校,在這種大的背景下,我們東北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和經費也走到了國內的前列。我們能夠深深的感受到這一點。謝謝。

澳門澳亞衛視記者

在十九大的時候我們採訪過白春禮院長,也問過一個關於學術不端的問題,去年我們也發現學術不端的問題,國內外都有,我們發現有很多國內的專家有一點冤枉,可能並不是學術造假,可能是有一些流程不太清楚,或者是有一些規範做得不是特別的好,導致學術不端。我們想問問幾位科學家對這方面有什麼看法?我們未來在科技創新方面怎麼能避免這樣的問題?謝謝。

王昭東:

像我們重點實驗室,像我的導師王國棟院士,他說的很清楚,我們做科研要做真科研,真做科研,因為我們很多成果是要推廣應用到企業裡面,如果我們失去了這種學術誠信,給企業所帶來的損失可能就成千上億,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給國家這麼大的損失,我們自己要去反思。謝謝。

經濟日報記者

我注意到王昭東教授的成果已經在多家企業成功獲得了推廣應用。請您結合自身的經歷談一下,怎麼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實踐生產力?謝謝。

王昭東:

我們實驗室的特色就是注重基礎研究,加強成果轉化。我的導師王國棟院士帶領我們,凝練出這樣的創新理念,這個理念就叫做R&DES,就是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和應用推廣這樣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我們還在做這個事情,我們在成果轉化過程當中,它是一種多學科交叉,我們就提出來叫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來實現工藝、裝備和產品的一體化,來推動成果的轉化。

舉個例子,我們和河北鋼鐵成立了河鋼-東大產業技術研究院,我們共同在一起針對河北鋼鐵它各條產線的關鍵技術瓶頸,借用醫學叫做靶向式的這種改造,這種靶向式的改造,我說一下它的原創是來源於河鋼集團董事長于勇,我就借用一下,這樣的改造我們能夠抓住企業的痛點,抓住以後我們就能夠解決實際的問題,使企業的產線用很小的投入來進行升級,升級以後產品品質得到提高,生產成本降低,企業競爭力有大幅度的提升,企業當然對我們就認可,我們成果轉化就會很快的推進。這樣的模式我們在鞍鋼、首鋼、南鋼和國內好多企業都採用了,這種採用最後,我們得到最大的是兩個方面,一是企業有很高的回報,企業回報以後,現在都市場經濟,企業就會給我們更多的經費支持,我說一個數,2012年的時候我們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一年的科研費大概是1億,我們現在的科研費能夠達到多少,3個億,其中80%是企業給我們的。

我想再補充一點,各位記者朋友可以到首鋼,可以到河鋼和很多的鋼鐵企業,軋鋼生產線上,設備的標誌寫著什麼呢?東北大學研製。在這一點上,我們也覺得很驕傲。這種成果轉化我們必須抓住企業的痛點,把企業作為實施的主體,投資的主體,真正給企業提高競爭力,做出東西來,這個成果就轉化了,這是我們的體會。謝謝。

大國有重器 百煉淬成鋼

——軋製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是鋼鐵大國,但大而不強,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轉變的出路在哪裡?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綠色製造”“製造綠色”為信念,用創新的鋼鐵工藝和產品挺起中國鋼鐵的脊樑,這,就是東北大學軋製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給出的答案。

2005年,王國棟院士領銜實驗室開發了世界首塊“超級鋼”,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國際上連創四個第一:第一次得到超級鋼工業生產的工藝視窗;第一次在實驗室條件下得到了原型鋼樣品;第一次在工業生產條件下軋製出超級鋼;第一次將超級鋼應用於汽車製造。在超級鋼線材、中厚板等方面連續取得突破,被寶鋼、首鋼等大型鋼鐵企業廣泛應用,成為軋製技術及連軋自動化領域的領跑者,助推中國從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邁出關鍵一步。

實驗室的團隊,將高端中厚板熱處理國產化率提高50%以上,廣泛應用到重型裝備製造企業以及汽車、艦船製造等重點用鋼領域,產品批量出口至英國、西班牙等10餘個國家;熱軋板帶鋼先進快速冷卻系統,推廣應用至國內大型鋼鐵企業20餘條生產線,實現了千萬噸節約型熱軋鋼材批量化生產,為我國高品質鋼材升級換代作出巨大貢獻。

南京鋼廠,2011年計畫國際招標引進一台全球最先進的5米中厚板軋機,這是國家支持大型企業轉型升級的重大專案。在軋機軋後冷卻系統的招標中,實驗室同西門子-奧鋼聯、西馬克等國際頂尖公司同台PK,最終憑藉超強的實力秒殺對手,一舉中標,這一項目大大推動了南鋼的綠色轉型。

在南鋼5000毫米寬厚板生產線,有一個場景特別令人振奮:印刻著RALNEU 標識的超快冷裝置和西馬克集團生產的預矯直機一前一後地矗立在生產車間。印度鋼鐵公司到南鋼考察,為東大設備創造的效益所震撼,並立即聯繫實驗室,希望幫助其改造生產線,實現綠色減量化生產。

提起在南鋼做項目的日子,袁國滿是感慨:“南鋼輥式淬火機項目進展的關鍵時期,項目組三天兩夜只吃兩頓飯。”

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1200噸超大型起重機吊臂、南海荔灣深海油氣田厚壁管線、馳騁北冰洋的高技術船舶,這些光彩奪目的“國之重器”,承載著國家和人民的重托,凝聚著實驗室科研團隊的心血和汗水,更是他們心中無上的幸福和驕傲。

實驗室的科研尖兵們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獎8項、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近五年來累計為鋼鐵企業創造利潤500億元,綜合減少我國鋼鐵行業CO2 總排放量的7%。

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

2016年“講述·東大共產黨人的故事”訪談實錄

主持人:

王老師,您好,您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眾多突出的成績,在這個過程中,您有沒有遇到困難想放棄的時候?

王昭東:

這個當然有過。我印象最深的是2006年2月,當時我代表實驗室到太鋼集團臨汾鋼鐵公司去交流建設不銹鋼輥式淬火機首台套的技術方案時,一開始太鋼公司並沒有下定決心用我們的成果。在臨汾這個小城市,我待了45天,我每天和公司的技術人員溝通,討論細節。由於之前跟太鋼沒有大的合作項目,方案又是在國內首次實施,太鋼很擔心要承擔很大的風險,太鋼集團內部一直存在著對專案推廣不利的聲音。

最困難的時候,我真的想放棄,甚至買好了回瀋陽的機票,準備打道回府,再做別的專案。

如果放棄的話,就沒有了後來東北大學輥式淬火技術在國際、國內的領先地位,也沒有了2014年我們獲得的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幸運的是,我在去機場的路上,發短信向公司的一個常聯繫的技術人員告別,表示感謝,說“來日方長”。沒想到這位元技術人員很快回復資訊說:“為什麼不做最後一次努力呢?”就在這一刻,我感到熱血沸騰,又燃起了希望,不行,我不能這樣放棄,我肯定要繼續做下去,要不做的話,對不起實驗室對我的重托,也對不起王院士當時給我下的軍令狀。

就這樣,我退掉機票,回到賓館,馬上重新起草項目材料,繼續和公司商談技術細節,公司的技術人員也給了我很多好的建議和意見。也正是這最後一步的堅持,促成了這個1497萬元項目的落地,就這樣,這個項目我們拿下來了。在三個月的專案實施期,我們課題組,像袁國,現在已經是36歲的年輕教授,當時還是博士生,還有韓毅、付天亮等一批年輕人,當時為了不影響企業正常的生產,項目組成員每天下午4:00進廠,第二天早上8:00離開,為了節約時間,也為了省錢,我們十多個人就近租住在工廠附近的一個毛坯房裡,雖然條件艱苦,但我們也苦中有樂,這個項目成功後,我們激動地抱在一起,現在想起來,我們團隊覺得再也沒什麼難題能難倒我們了。

主持人:

實驗室為企業創新插上了翅膀,“領跑”已成為實驗室的關鍵字,我們是怎樣做到長期領跑的?

王昭東:

“領跑”這個概念是王院士首先提出來的,我們圍繞這個概念去做。“領跑”不是在辦公室裡天天苦思冥想出來的,我們這樣一個學科必須要接地氣,我們要到企業現場去調研,找問題,因此提出我們的目標,作出創新性的工藝和技術,甚至在矽鋼鑄軋等領域作出顛覆性的技術,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領跑。舉個例子,我們首先在新一代TMCP技術、熱處理技術、冷軋技術、中試平臺等各個點上實現突破,實現領跑,然後提煉出基礎研究、基礎開發、工程化應用和服務R&DES這樣的創新理念,通過一個全產業鏈的創新,我們在這個領域和這個行業實現領跑。我們實驗室有一個優良的傳統,特別注重年輕人,不看頭銜,注重實幹、實績、實效,鼓勵年青老師在大項目中磨練、摔打,最終形成一個人才雁陣,在人才方面我們也要領跑。

創新譜寫綠色,超級鋼打破堅冰

實幹成就夢想,軋製機激蕩豪情

自強不息,為國鑄棟樑

知行合一,低谷善攀登

鏖戰國民經濟主戰場,你們敢當先鋒

搶佔科技制高點,你們載歌而行

素材來自 | 國新發佈、中國網、世界金屬導報、東北大學新聞網

編輯 | 席書燕

責編 | 王剛 楊茗 周洛琦

也讓中厚板輥式淬火機成套技術裝備及高等級鋼板熱處理工藝、高端中厚板產品走向國際市場、引領行業發展。“多功能中厚板輥式淬火機成套技術裝備及高等級鋼板熱處理工藝開發”專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王昭東答記者問

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記者

非常榮幸見到各位科學家。十九大報告後,我們國家不斷地在強調科技發展取得的一些重大成就,從十八大到現在,我們科技記者也見證了很多成就。今天也見到各位,你們是歷史的見證者、親歷者和創造者,想請問你們有哪些印象最為深刻和最有感觸的體會,有哪些故事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嗎?

王昭東:

我補充一句,對我來說感觸最深的,我們的研究結果特別是現在更容易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了。我們的科技成果轉化這種速度大大的加快。像我們學校是冶金行業背景特別強的高校,在這種大的背景下,我們東北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和經費也走到了國內的前列。我們能夠深深的感受到這一點。謝謝。

澳門澳亞衛視記者

在十九大的時候我們採訪過白春禮院長,也問過一個關於學術不端的問題,去年我們也發現學術不端的問題,國內外都有,我們發現有很多國內的專家有一點冤枉,可能並不是學術造假,可能是有一些流程不太清楚,或者是有一些規範做得不是特別的好,導致學術不端。我們想問問幾位科學家對這方面有什麼看法?我們未來在科技創新方面怎麼能避免這樣的問題?謝謝。

王昭東:

像我們重點實驗室,像我的導師王國棟院士,他說的很清楚,我們做科研要做真科研,真做科研,因為我們很多成果是要推廣應用到企業裡面,如果我們失去了這種學術誠信,給企業所帶來的損失可能就成千上億,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給國家這麼大的損失,我們自己要去反思。謝謝。

經濟日報記者

我注意到王昭東教授的成果已經在多家企業成功獲得了推廣應用。請您結合自身的經歷談一下,怎麼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實踐生產力?謝謝。

王昭東:

我們實驗室的特色就是注重基礎研究,加強成果轉化。我的導師王國棟院士帶領我們,凝練出這樣的創新理念,這個理念就叫做R&DES,就是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和應用推廣這樣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我們還在做這個事情,我們在成果轉化過程當中,它是一種多學科交叉,我們就提出來叫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來實現工藝、裝備和產品的一體化,來推動成果的轉化。

舉個例子,我們和河北鋼鐵成立了河鋼-東大產業技術研究院,我們共同在一起針對河北鋼鐵它各條產線的關鍵技術瓶頸,借用醫學叫做靶向式的這種改造,這種靶向式的改造,我說一下它的原創是來源於河鋼集團董事長于勇,我就借用一下,這樣的改造我們能夠抓住企業的痛點,抓住以後我們就能夠解決實際的問題,使企業的產線用很小的投入來進行升級,升級以後產品品質得到提高,生產成本降低,企業競爭力有大幅度的提升,企業當然對我們就認可,我們成果轉化就會很快的推進。這樣的模式我們在鞍鋼、首鋼、南鋼和國內好多企業都採用了,這種採用最後,我們得到最大的是兩個方面,一是企業有很高的回報,企業回報以後,現在都市場經濟,企業就會給我們更多的經費支持,我說一個數,2012年的時候我們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一年的科研費大概是1億,我們現在的科研費能夠達到多少,3個億,其中80%是企業給我們的。

我想再補充一點,各位記者朋友可以到首鋼,可以到河鋼和很多的鋼鐵企業,軋鋼生產線上,設備的標誌寫著什麼呢?東北大學研製。在這一點上,我們也覺得很驕傲。這種成果轉化我們必須抓住企業的痛點,把企業作為實施的主體,投資的主體,真正給企業提高競爭力,做出東西來,這個成果就轉化了,這是我們的體會。謝謝。

大國有重器 百煉淬成鋼

——軋製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是鋼鐵大國,但大而不強,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轉變的出路在哪裡?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綠色製造”“製造綠色”為信念,用創新的鋼鐵工藝和產品挺起中國鋼鐵的脊樑,這,就是東北大學軋製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給出的答案。

2005年,王國棟院士領銜實驗室開發了世界首塊“超級鋼”,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國際上連創四個第一:第一次得到超級鋼工業生產的工藝視窗;第一次在實驗室條件下得到了原型鋼樣品;第一次在工業生產條件下軋製出超級鋼;第一次將超級鋼應用於汽車製造。在超級鋼線材、中厚板等方面連續取得突破,被寶鋼、首鋼等大型鋼鐵企業廣泛應用,成為軋製技術及連軋自動化領域的領跑者,助推中國從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邁出關鍵一步。

實驗室的團隊,將高端中厚板熱處理國產化率提高50%以上,廣泛應用到重型裝備製造企業以及汽車、艦船製造等重點用鋼領域,產品批量出口至英國、西班牙等10餘個國家;熱軋板帶鋼先進快速冷卻系統,推廣應用至國內大型鋼鐵企業20餘條生產線,實現了千萬噸節約型熱軋鋼材批量化生產,為我國高品質鋼材升級換代作出巨大貢獻。

南京鋼廠,2011年計畫國際招標引進一台全球最先進的5米中厚板軋機,這是國家支持大型企業轉型升級的重大專案。在軋機軋後冷卻系統的招標中,實驗室同西門子-奧鋼聯、西馬克等國際頂尖公司同台PK,最終憑藉超強的實力秒殺對手,一舉中標,這一項目大大推動了南鋼的綠色轉型。

在南鋼5000毫米寬厚板生產線,有一個場景特別令人振奮:印刻著RALNEU 標識的超快冷裝置和西馬克集團生產的預矯直機一前一後地矗立在生產車間。印度鋼鐵公司到南鋼考察,為東大設備創造的效益所震撼,並立即聯繫實驗室,希望幫助其改造生產線,實現綠色減量化生產。

提起在南鋼做項目的日子,袁國滿是感慨:“南鋼輥式淬火機項目進展的關鍵時期,項目組三天兩夜只吃兩頓飯。”

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1200噸超大型起重機吊臂、南海荔灣深海油氣田厚壁管線、馳騁北冰洋的高技術船舶,這些光彩奪目的“國之重器”,承載著國家和人民的重托,凝聚著實驗室科研團隊的心血和汗水,更是他們心中無上的幸福和驕傲。

實驗室的科研尖兵們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獎8項、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近五年來累計為鋼鐵企業創造利潤500億元,綜合減少我國鋼鐵行業CO2 總排放量的7%。

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

2016年“講述·東大共產黨人的故事”訪談實錄

主持人:

王老師,您好,您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眾多突出的成績,在這個過程中,您有沒有遇到困難想放棄的時候?

王昭東:

這個當然有過。我印象最深的是2006年2月,當時我代表實驗室到太鋼集團臨汾鋼鐵公司去交流建設不銹鋼輥式淬火機首台套的技術方案時,一開始太鋼公司並沒有下定決心用我們的成果。在臨汾這個小城市,我待了45天,我每天和公司的技術人員溝通,討論細節。由於之前跟太鋼沒有大的合作項目,方案又是在國內首次實施,太鋼很擔心要承擔很大的風險,太鋼集團內部一直存在著對專案推廣不利的聲音。

最困難的時候,我真的想放棄,甚至買好了回瀋陽的機票,準備打道回府,再做別的專案。

如果放棄的話,就沒有了後來東北大學輥式淬火技術在國際、國內的領先地位,也沒有了2014年我們獲得的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幸運的是,我在去機場的路上,發短信向公司的一個常聯繫的技術人員告別,表示感謝,說“來日方長”。沒想到這位元技術人員很快回復資訊說:“為什麼不做最後一次努力呢?”就在這一刻,我感到熱血沸騰,又燃起了希望,不行,我不能這樣放棄,我肯定要繼續做下去,要不做的話,對不起實驗室對我的重托,也對不起王院士當時給我下的軍令狀。

就這樣,我退掉機票,回到賓館,馬上重新起草項目材料,繼續和公司商談技術細節,公司的技術人員也給了我很多好的建議和意見。也正是這最後一步的堅持,促成了這個1497萬元項目的落地,就這樣,這個項目我們拿下來了。在三個月的專案實施期,我們課題組,像袁國,現在已經是36歲的年輕教授,當時還是博士生,還有韓毅、付天亮等一批年輕人,當時為了不影響企業正常的生產,項目組成員每天下午4:00進廠,第二天早上8:00離開,為了節約時間,也為了省錢,我們十多個人就近租住在工廠附近的一個毛坯房裡,雖然條件艱苦,但我們也苦中有樂,這個項目成功後,我們激動地抱在一起,現在想起來,我們團隊覺得再也沒什麼難題能難倒我們了。

主持人:

實驗室為企業創新插上了翅膀,“領跑”已成為實驗室的關鍵字,我們是怎樣做到長期領跑的?

王昭東:

“領跑”這個概念是王院士首先提出來的,我們圍繞這個概念去做。“領跑”不是在辦公室裡天天苦思冥想出來的,我們這樣一個學科必須要接地氣,我們要到企業現場去調研,找問題,因此提出我們的目標,作出創新性的工藝和技術,甚至在矽鋼鑄軋等領域作出顛覆性的技術,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領跑。舉個例子,我們首先在新一代TMCP技術、熱處理技術、冷軋技術、中試平臺等各個點上實現突破,實現領跑,然後提煉出基礎研究、基礎開發、工程化應用和服務R&DES這樣的創新理念,通過一個全產業鏈的創新,我們在這個領域和這個行業實現領跑。我們實驗室有一個優良的傳統,特別注重年輕人,不看頭銜,注重實幹、實績、實效,鼓勵年青老師在大項目中磨練、摔打,最終形成一個人才雁陣,在人才方面我們也要領跑。

創新譜寫綠色,超級鋼打破堅冰

實幹成就夢想,軋製機激蕩豪情

自強不息,為國鑄棟樑

知行合一,低谷善攀登

鏖戰國民經濟主戰場,你們敢當先鋒

搶佔科技制高點,你們載歌而行

素材來自 | 國新發佈、中國網、世界金屬導報、東北大學新聞網

編輯 | 席書燕

責編 | 王剛 楊茗 周洛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