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美俄這兩枚超級炸彈,對世界的威脅有多大?編看編聊

2017年, 國際軍事舞臺風雲迭起、熱點不斷。 一些焦點事件背後, 奪人眼球的依然是不斷升級、不斷強化的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 提到軍備, 自然就避不開美俄這兩個軍事大國, 尤其是他們在超級炸彈方面的發力與角逐。

去年4月13日, 美軍在阿富汗東部投放了綽號為“炸彈之母”的超級炸彈;9月7日, 俄羅斯軍隊又在敘利亞向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投下了名為“炸彈之父”的非核炸彈。 從炸彈名字和投放時間上不難看出美俄兩國間的“心機”:不僅有政治較量, 也有軍事比拼。

俄羅斯向“伊斯蘭國”投射號稱“炸彈之父”的非核炸彈

說起美俄在超級炸彈上的角逐, 就要回溯到15年前。 2002年4月, 美國軍方開始研製巨型炸彈“炸彈之母”, 次年3月, “炸彈之母”橫空出世並在艾格林空軍基地進行了首次試驗, 這標誌著美軍在巨型炸彈研製和生產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然而, 軍備實力與美國相當的俄羅斯不甘示弱,

也加快了對巨型炸彈的研製步伐。 戰鬥民族當然不甘心與美國“交個平手”, 在巨型炸彈上就要求要比美國的“威力更大爆炸力更強”。 2007年9月11日, 俄羅斯軍方通過電視新聞宣告成功試爆了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常規炸彈, 並一再強調該炸彈比美國的“炸彈之母”威力大數倍, 甚至有針對性地稱其為“炸彈之父”。

美國“炸彈之母”首次試驗場景

儘管美國率先研製出了超級炸彈, 但俄羅斯卻後來者居上。 這枚“炸彈之父”, 正式名稱是空爆熱壓式增強型炸彈, 採用兩級引爆方式:第一次引爆, 會在攻擊上方釋放一團易燃氣體, 以便第二次爆炸時產生更大殺傷力。 該炸彈爆炸時會產生巨大蘑菇雲和衝擊波, 對坦克、洞穴、地堡、掩體等密閉空間具有顯著的摧毀作用, 破壞力讓人震驚。 此外, 爆炸還會消耗大量氧氣, 使爆炸範圍內的生物因缺氧窒息而死。 綜合來看, 雖然“炸彈之父”的自重、裝藥量沒有“炸彈之母”多, 但其爆炸效率卻比“炸彈之母”大得多, 爆炸威力也比“炸彈之母”有至少兩倍以上的擴展,

高達44噸。 這表明, 俄羅斯在這種武器裝備研製方面已達到歷史高點狀態。

無論是這兩枚超級炸彈的名稱, 還是2017年美俄兩國投放超級炸彈的區域, 都透露出一股較量的氣息。 顯而易見, 美俄不僅在兩種武器裝備間存在競爭關係, 也在阿富汗及敘利亞區域各有覬覦。

俄羅斯“炸彈之父”爆炸場景

自冷戰以來, 美俄兩個大國間的軍備競賽從未停止過。 如今, 這兩個國家又霸氣佔據了炸彈“父母”輩, 仿佛超級軍備的天下就是他們的了。 只不過, “長江後浪推前浪, 前浪被拍死在沙灘上”, 既然名為“炸彈之母”“炸彈之父”, 就註定是給後來者當墊腳石的。 只希望, 世界永遠和平, 讓超級炸彈沒有用武之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