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關於微信下一步動作的無責任猜測

2018年的微信公開課已經過去一周了, 各種基於張小龍言論的分析逐漸塵埃落定。 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分析張小龍的演講內容上,

之後微信其他業務負責人的演講內容則無人問津, 冰火兩下立現。

說來原因也簡單, 張小龍被視為微信產品乃至生態的核心人物, 上帝角色, 而他對微信的理解和定位, 決定了微信上到戰略、下到細節的演進。 有傳言說微信公眾號、微商團隊要供張小龍的照片求罩求旺財, 這在其他互聯網產品生態中是絕對看不到的。 連做淘寶的都不拜馬雲, 可見張小龍及其微信是多麼特殊的存在。

說來有趣, 如此“中心化”的產品團隊, 卻始終保持了微信的“去中心化”。 除去“錢包”功能表裡的宮格, 微信確實不會為任何產品和服務提供中心化的入口。 連首屏下拉這麼重要的位置, 給出的無非是“最近使用過的小程式”。 至於“看一看”“搜一搜”兩個快被遺忘了的入口,

其內容分發的意義恐怕僅僅存在於自媒體分析家的文章裡。

微信之於流量, 就是個只吃不拉的貔貅。

在今年的演講中, 張小龍一方面強調了微信對於現有產品模組下的流量分配原則不會改變, 另一方面, 又通過公眾號App、作者打賞這些環節透露出一些別的資訊。

公眾號App這個東西, 我並不認為它是現有公眾號PC端後臺的App化。 從內容生產的角度, 圖文資訊還是更適合PC環境下進行創作和編輯, 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而從後臺管理的角度, 公眾號也已經有了“公眾平臺助手”小程式這種簡單易用的工具。 那麼在這個基礎上, 公眾號App在這個階段面世, 其任務顯然超越了“PC端創作補充”這樣的角色,

而是開啟全新的移動端創作能力。

移動端所擁有的優勢, 是短文字、圖片、短視頻內容的即時生產。 這類碎片化的內容, 在其他平臺上多是基於資訊流分發的。 但張小龍說過, 訂閱號不會做資訊流。 這句話有兩重含義:

第一, 目前的訂閱號, 在內容分發形式上不會有大的變化, 仍然是訂閱分發加上社交分發這樣一個傳統的形式;

第二, 做資訊流的, 未必是訂閱號, 而是一種新的產品形態。 因此, 我推測在公眾號App上線後, 微信會為這些移動端內容生產者, 提供全新的內容分發形式。

結合張小龍談到微信打賞問題時提出的提升作者地位、以作者為中心這一點來看, 不排除微信會基於現有的普通用戶帳號打造全新的“作者號”。

其創作的內容擁有超越社交關係鏈的分發能力, 將插入訂閱者的朋友圈時間線, 或在不特定使用者的對話清單中開啟資訊流內容入口。 鑒於張小龍聲稱自己不知道什麼是資訊流, 則這種feed流形式可以換個名稱, 比如叫做意識流。

再來說說被張小龍和微信盯上的線下流量。

張小龍說, 小程式是萬事萬物的一個表達語言。 這句話翻譯成人話就是說:以前微信掃二維碼拉起的是H5或者公眾號, 體驗不完美, 現在有了小程式, 大家就不用擔心體驗問題了, 專心做二維碼背後的內容和服務就好。

這裡扯遠幾句。 2012年, 本人作為聯合創始人參與的一個O2O專案, 其目標就是為線下POI(以商戶為主)分配二維碼, 並提供後臺供其自主維護二維碼背後的內容。

這個項目打造的是“空間ID”概念, 號稱要讓萬物互聯, 其實就是讓每個物理空間的所有者自主維護該物理位置背後的資訊。 多年後, 這個目標正在被張小龍和微信逐步實現, 客觀地說, 也只有微信有能力讓用戶線上上線下用它掃碼, 以及使用它分配的碼。

於是, 線上上流量枯竭, 用戶增長停滯的當下, 小程式提供給了微信更加流暢地獲取線下流量的能力。 但這裡存在一個問題, 即把自己的線下流量貢獻給了微信後, 這些線下空間的擁有者, 到底能得到什麼好處?除了掃碼下單、支付這類常規動作之外, 這種線下掃碼調用小程式的動作, 給這些線下商戶以及他們的客戶, 到底能帶來什麼好處?

於是我們可以進一步大膽推測, 即微信為獲取線下流量,需要以官方身份推動和加強小程式的可用性。這裡的手段無非有兩種,即官方提供內容,或官方提供流量。前者正好與前邊提到的“作者號”內容生產者吻合,而後者無非就是流量聚合或者互推。說得通俗一些,就是微信會説明小程式填充內容,或者用流量來回報某個小程式貢獻的流量。

話說到這個份上,2018年最大的風口已然形成。小程式作為微信下一步的戰略產品,在進一步推廣的過程中,將帶動內容創作者和線下商戶共同受益。甚至,純線上類型的小程式,也會受益於用戶習慣的養成過程。

至於小程式遊戲,做一個類似《旅行青蛙》這樣的,應該挺適合。

判官:十四年產品經理工作經驗,現專注於社交和商業化產品領域。微信公眾號:判官老司機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本文由 判官授權虎嗅網發表,並經虎嗅網編輯。轉載此文請于文首標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虎嗅注及其餘作者身份資訊),並請附上出處(虎嗅網)及本頁連結。原文連結:http://www.huxiu.com/article/230865.html

未按照規範轉載者,虎嗅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未來面前,你我還都是孩子,還不去下載 虎嗅App 猛嗅創新!

即微信為獲取線下流量,需要以官方身份推動和加強小程式的可用性。這裡的手段無非有兩種,即官方提供內容,或官方提供流量。前者正好與前邊提到的“作者號”內容生產者吻合,而後者無非就是流量聚合或者互推。說得通俗一些,就是微信會説明小程式填充內容,或者用流量來回報某個小程式貢獻的流量。

話說到這個份上,2018年最大的風口已然形成。小程式作為微信下一步的戰略產品,在進一步推廣的過程中,將帶動內容創作者和線下商戶共同受益。甚至,純線上類型的小程式,也會受益於用戶習慣的養成過程。

至於小程式遊戲,做一個類似《旅行青蛙》這樣的,應該挺適合。

判官:十四年產品經理工作經驗,現專注於社交和商業化產品領域。微信公眾號:判官老司機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本文由 判官授權虎嗅網發表,並經虎嗅網編輯。轉載此文請于文首標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虎嗅注及其餘作者身份資訊),並請附上出處(虎嗅網)及本頁連結。原文連結:http://www.huxiu.com/article/230865.html

未按照規範轉載者,虎嗅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未來面前,你我還都是孩子,還不去下載 虎嗅App 猛嗅創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