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習近平在正定時這樣抓三農工作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 習近平同志任河北省正定縣委副書記和書記, 在正定工作了三年多。 習近平同志與幹部群眾打成一片, 走遍了全縣每一個村。

他深入調研, 實事求是, 敢於擔當, 銳意改革, 廣攬英才, 心系人民, 端正黨風, 謀劃發展, 使正定這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冀中平原農業縣趕上時代大潮, 煥發出勃勃生機活力。 他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 在正定大地上書寫了一部激情洋溢的青春感人詩篇。 習近平同志後來深情地說, “正定是我從政起步的地方”。

採訪對象:程寶懷, 1936年生, 河北博野人。 1981年任正定縣委副書記, 後任縣長, 1983年任石家莊地區行署副專員。 1997年退休。

采 訪 組:邱然 陳思 黃珊

採訪日期:2017年2月28日

採訪地點:石家莊市翠屏山迎賓館

採訪組:程寶懷同志, 您好!習近平同志上世紀80年代初期來正定工作時, 正是社會逐漸變革、人們思想觀念慢慢扭轉的歷史時期。

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 他初來乍到, 對正定縣情是怎麼認識的?

程寶懷:上世紀80年代初, 全國正在深入貫徹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 推進解放思想、改革開放、撥亂反正、落實政策、平反冤假錯案等工作, 這是全國全黨實現工作重心轉移的大變革時期。 近平同志來正定的時候, 正定曾發生了一件比較嚴重的事情。 “文革”當中, 正定縣把1200戶城鎮居民下放農村, 他們在農村吃住沒有著落, 子女上不了學。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 這批人天天上訪, 有時堵縣委、縣政府大門, 要求回城安置。 近平同志就是在這樣一個既混亂又醞釀著巨大變革的歷史轉捩點, 來到正定的。

近平同志思想解放、意識超前、博覽群書、善於學習, 做事沉穩、幹練, 膽大心細,

政策水準高, 工作能力強。 到正定以後, 他做了大量調查研究工作, 走訪了不少群眾, 召開了有公社幹部、社員等參加的不同類型座談會, 瞭解到很多實際情況, 對當時正定農村的現狀、經濟發展中的問題有了深入瞭解, 對確定正定的戰略定位和制定經濟發展規劃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思路。

近平同志來後時間不長, 根據正定正好處在省會石家莊市和廣大農村之間, 提出正定應該走“半城郊型”經濟的發展路子。

當時, 我對這個名詞不太理解, 就問他:“‘半城郊型’的內涵是什麼?”

近平同志解釋說, “半城郊型”經濟是一種不完全的城市經濟, 是一個介於城市經濟和一般農村經濟之間的中間型經濟。 正定老城正好位於距離石家莊市15公里的位置上,

正定的北方是廣大的農村, 正定的南方就是石家莊市。 我們處在城市和農村中間過渡的位置上, 就應該走城市和農村中間型的經濟發展之路。

從此, 正定就確立了“依託城市、服務城市、打入石市、擠進京津、咬住晉蒙、沖向全國”的經濟發展思路。 為了讓這個發展思路表達得更加形象和具體, 近平同志又提出了“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長、補其所短、應其所變”的二十字經濟發展方針。 他提出走“半城郊型”經濟發展路子之後, 正定縣大力開展多種經營, 大搞農工商, 很快出現了黨風正、碩果豐的大好局面。 近平同志把正定經濟帶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近平同志離開正定30多年了, 但正定一直在沿著這條路子走,

也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 這說明當時近平同志提出的發展路子是正確的, 是符合實際的。 這是近平同志對正定的一大貢獻。

採訪組:當時的正定主要面臨什麼樣的問題?習近平同志到正定上任伊始, 做了哪些工作來解決問題?

程寶懷:近平同志首先解決的是正定縣徵購負擔過重的問題, 這是關係到全縣人民溫飽的大問題。

高徵購當時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 也是“農業學大寨”先進縣的一個重要條件, 沒人敢提出異議, 但近平同志做事實在, 不唯書, 不唯上, 只唯實, 腳踏實地, 實事求是, 敢於大膽提出和解決問題。

近平同志到正定以後, 開了不少座談會, 對正定的情況進行瞭解, 再加上他經常下鄉調研, 所以在短時間內就對正定的情況瞭解得比較詳細了。

一天晚上,近平同志到我辦公室來。他說:“程縣長,最初省委讓我到‘好縣’工作,依你看,‘好縣’的標準是什麼?”我說:“咱正定就是‘好縣’,標準很簡單:第一,咱們對國家的貢獻大,每年糧食徵購7600多萬斤,是河北省的老大,老書記馮國強說明年咱們還要爭取交一個億。第二,正定的領導班子很團結,老中青結合,你20多歲,我40多歲,馮書記50多歲,是個團結戰鬥的班子。第三,正定是‘農業學大寨’先進縣,咱們的三角村是先進典型,全國各地都來參觀學習。”

聽後,近平同志笑了,他說:“老程同志,是不是‘好縣’,應該以綜合指標來衡量。咱們縣去年農村人均收入是148元,你剛才說到的學大寨先進的三角村,畝產過千斤可農民還吃不飽,他們偷著到外縣換山藥幹吃,回來交徵購。這些事,你瞭解不?”我說:“我瞭解。”

近平同志點點頭,繼續說:“咱們正定縣在經濟上是農業單打一,在農業上是糧食單打一。咱們為了交徵購,年年擴大糧食面積,壓縮經濟作物面積。現在咱們全縣的經濟作物,棉花還剩一萬畝。我們現在的糧價30年一貫制,小麥一斤1毛2,玉米一斤8分錢。咱們糧食交得越多,群眾收入水準就越低。依我看,咱們正定縣實際是個‘高產窮縣’!”

聽到近平同志這麼說,我“激靈”一下子,當時有點兒接受不了。我說:“‘農業學大寨’的紅旗就在辦公室掛著呢,哪能說咱們不是‘好縣’呢?”

近平同志說:“咱們的‘貢獻’越大,農民的收入就越低。這個問題必須得解決一下。我想給中央寫個信,反映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把高徵購減下來。”

當時我吃了一驚,連忙說:“這可不行,這可是政治問題,我得先跟老書記彙報一下。”

果然,我一跟馮書記說近平同志要向中央反映減徵購的事,馮書記就急了,說:“這個可不能讓近平反映!這事,要反映就你反映,出了問題你兜著!”

我回來又找近平同志談,我說:“馮書記不讓你反映,怕你犯錯誤。他說讓我反映。”

近平同志說:“實事求是是我們党的光榮傳統,怎麼會犯錯誤?我去跟馮書記談談。”

他那次跟馮書記怎麼談的,我不得而知。後來聽說近平同志和縣委副書記呂玉蘭同志給中央寫了一封信,反映正定高徵購使農民負擔過重的問題。時間不長,中央、省委、地委聯合調查組來到了正定,對正定徵購是否負擔過重問題開展調研,召開了幾個座談會,調查組一致認為近平同志反映的情況屬實。之後上級決定把每年正定徵購7600萬斤核減到4800萬斤,減了2800萬斤。這一減,可了不得了。1983年,我們召開三級幹部會(縣、鄉、村三級幹部會),對種植結構進行調整,適當壓縮糧食作物面積,上經濟作物,當年種植“中棉十號”17萬畝,一年農業產值就翻了一番,農民人均收入從148元漲到了400多元,翻了一番半,一年就徹底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那年,看到老百姓生活水準提高和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我就對近平同志說:“你為正定人民辦了一件大事,正定人民永遠忘不了你。”

採訪組:上世紀80年代初,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還沒有廣泛推開,人們的思想還比較保守。請您談談習近平同志那時在正定是怎樣積極推行農村改革的?

程寶懷:1982年,近平同志到正定工作後,經常騎車下鄉搞調研,走訪群眾,瞭解到生產隊長不好當。當時農村的體制是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社員下地幹活的情況是:隊長一打鐘,幹活一窩蜂,社員出工不出力。在分配上搞平均主義,“幹不幹,八分半”,農民幹活沒有什麼積極性。

有一天,近平同志找到我說:“程縣長,最近你注意報紙沒有?安徽和四川正在醞釀搞‘大包乾’,咱們縣能不能選個經濟落後的公社搞個‘大包乾’試點呢?”

我說:“老書記馮國強給我說過,‘大包乾’我們正定目前不能搞,中央沒檔,河北省沒精神,石家莊地委領導沒講話,咱們不能在這個問題上冒尖,犯方向路線錯誤。”

近平同志說:“我覺得‘大包乾’不錯,是調動農民種田積極性的最好辦法。我去跟老書記說說,你跟玉蘭同志說說。”

近平同志跟馮書記怎麼談的,我不瞭解。我跟玉蘭同志一說,她很高興,說:“‘大包乾’是個好東西,遲早都要搞,這是個大方向。早搞比晚搞好,它分配簡單,上交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農民容易接受。”

在近平同志和玉蘭同志影響下,我逐漸扭轉了看法,對“大包乾”有了新的認識,開始積極推動。

根據近平同志意見,我當時選擇了離縣城遠、經濟發展比較落後的裡雙店公社搞“大包乾”試點。我把公社黨委書記王香文、主任張士文叫到醫院(我當時因胃病住院),先詢問了他們對“大包乾”的認識,說:“你們對‘大包乾’是怎麼看的?如果在你們公社搞個‘大包乾’試點,你們意見怎麼樣?”

他們說:“我們早就想搞,但是馮書記不讓現在就搞。”

我對他們說:“搞‘大包乾’咱縣領導認識不一致,但允許你們公社先搞個試點。我講三條原則和三個‘不’。三條原則:一是要廣泛徵求群眾意見,多數社員願意就搞,多數人不同意就不搞;二是在分配土地時,遠近搭配,好次搭配;三是不能跨隊分配地。三個‘不’就是不彙報、不宣傳、不上報。你們兩個記住了嗎?”

他們說:“記住了!”

我說:“記住了,回去就搞。”

結果一年就成功了,公社農業產值翻了一番半,社員年人均收入分配從210多元漲到了400多元。

無巧不成書。有一天,我和馮書記騎車下鄉到裡雙店,我們兩個還沒坐穩,還沒說讓公社幹部彙報什麼工作,公社書記王香文就按捺不住,眉飛色舞地講起了“大包乾”的好處。還沒說完,馮書記就拍了桌子:“是誰叫你們搞的!簡直是無組織無紀律!知道這是什麼性質的問題嗎?”

他們摸不著頭腦,就老看我。我汗珠子一下子就下來了。馮書記轉過頭問我:“程縣長,這個事你知道嗎?”

我當時有點兒懵了,不敢說不知道,也不敢說知道,就含含糊糊地說:“我好像知道點兒,忘了跟你彙報這個事,我做得不對。”

馮書記啥也沒說,騎上車就往外走,40裡地我們倆沒說一句話。走到縣委門口,我把車子撂下,三步並兩步到了近平同志辦公室。我對近平同志說:“不好了,老書記知道搞‘大包乾’了。”近平同志說:“程縣長,你緊張什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包乾’搞成功了,應該受到表揚,不應該受到批評。”

我說:“那你趕緊跟馮書記解釋解釋吧。”

不知道後來近平同志是怎麼跟馮書記解釋的,反正這場風波很快也就過去了。正定開了全省“大包乾”的先河,近平同志在推行“大包乾”上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後來,他解放思想、大膽改革,實行科技興縣、工業興縣、人才興縣、旅遊興縣,走“半城郊型”經濟發展路子,奠定了正定經濟起飛的基礎。

(節選自2018年1月24日《學習時報》,原標題為《 “正定確實是近平同志從政起步的地方”—— 習近平在正定》)

(責任編輯:石敏琦)

所以在短時間內就對正定的情況瞭解得比較詳細了。

一天晚上,近平同志到我辦公室來。他說:“程縣長,最初省委讓我到‘好縣’工作,依你看,‘好縣’的標準是什麼?”我說:“咱正定就是‘好縣’,標準很簡單:第一,咱們對國家的貢獻大,每年糧食徵購7600多萬斤,是河北省的老大,老書記馮國強說明年咱們還要爭取交一個億。第二,正定的領導班子很團結,老中青結合,你20多歲,我40多歲,馮書記50多歲,是個團結戰鬥的班子。第三,正定是‘農業學大寨’先進縣,咱們的三角村是先進典型,全國各地都來參觀學習。”

聽後,近平同志笑了,他說:“老程同志,是不是‘好縣’,應該以綜合指標來衡量。咱們縣去年農村人均收入是148元,你剛才說到的學大寨先進的三角村,畝產過千斤可農民還吃不飽,他們偷著到外縣換山藥幹吃,回來交徵購。這些事,你瞭解不?”我說:“我瞭解。”

近平同志點點頭,繼續說:“咱們正定縣在經濟上是農業單打一,在農業上是糧食單打一。咱們為了交徵購,年年擴大糧食面積,壓縮經濟作物面積。現在咱們全縣的經濟作物,棉花還剩一萬畝。我們現在的糧價30年一貫制,小麥一斤1毛2,玉米一斤8分錢。咱們糧食交得越多,群眾收入水準就越低。依我看,咱們正定縣實際是個‘高產窮縣’!”

聽到近平同志這麼說,我“激靈”一下子,當時有點兒接受不了。我說:“‘農業學大寨’的紅旗就在辦公室掛著呢,哪能說咱們不是‘好縣’呢?”

近平同志說:“咱們的‘貢獻’越大,農民的收入就越低。這個問題必須得解決一下。我想給中央寫個信,反映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把高徵購減下來。”

當時我吃了一驚,連忙說:“這可不行,這可是政治問題,我得先跟老書記彙報一下。”

果然,我一跟馮書記說近平同志要向中央反映減徵購的事,馮書記就急了,說:“這個可不能讓近平反映!這事,要反映就你反映,出了問題你兜著!”

我回來又找近平同志談,我說:“馮書記不讓你反映,怕你犯錯誤。他說讓我反映。”

近平同志說:“實事求是是我們党的光榮傳統,怎麼會犯錯誤?我去跟馮書記談談。”

他那次跟馮書記怎麼談的,我不得而知。後來聽說近平同志和縣委副書記呂玉蘭同志給中央寫了一封信,反映正定高徵購使農民負擔過重的問題。時間不長,中央、省委、地委聯合調查組來到了正定,對正定徵購是否負擔過重問題開展調研,召開了幾個座談會,調查組一致認為近平同志反映的情況屬實。之後上級決定把每年正定徵購7600萬斤核減到4800萬斤,減了2800萬斤。這一減,可了不得了。1983年,我們召開三級幹部會(縣、鄉、村三級幹部會),對種植結構進行調整,適當壓縮糧食作物面積,上經濟作物,當年種植“中棉十號”17萬畝,一年農業產值就翻了一番,農民人均收入從148元漲到了400多元,翻了一番半,一年就徹底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那年,看到老百姓生活水準提高和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我就對近平同志說:“你為正定人民辦了一件大事,正定人民永遠忘不了你。”

採訪組:上世紀80年代初,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還沒有廣泛推開,人們的思想還比較保守。請您談談習近平同志那時在正定是怎樣積極推行農村改革的?

程寶懷:1982年,近平同志到正定工作後,經常騎車下鄉搞調研,走訪群眾,瞭解到生產隊長不好當。當時農村的體制是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社員下地幹活的情況是:隊長一打鐘,幹活一窩蜂,社員出工不出力。在分配上搞平均主義,“幹不幹,八分半”,農民幹活沒有什麼積極性。

有一天,近平同志找到我說:“程縣長,最近你注意報紙沒有?安徽和四川正在醞釀搞‘大包乾’,咱們縣能不能選個經濟落後的公社搞個‘大包乾’試點呢?”

我說:“老書記馮國強給我說過,‘大包乾’我們正定目前不能搞,中央沒檔,河北省沒精神,石家莊地委領導沒講話,咱們不能在這個問題上冒尖,犯方向路線錯誤。”

近平同志說:“我覺得‘大包乾’不錯,是調動農民種田積極性的最好辦法。我去跟老書記說說,你跟玉蘭同志說說。”

近平同志跟馮書記怎麼談的,我不瞭解。我跟玉蘭同志一說,她很高興,說:“‘大包乾’是個好東西,遲早都要搞,這是個大方向。早搞比晚搞好,它分配簡單,上交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農民容易接受。”

在近平同志和玉蘭同志影響下,我逐漸扭轉了看法,對“大包乾”有了新的認識,開始積極推動。

根據近平同志意見,我當時選擇了離縣城遠、經濟發展比較落後的裡雙店公社搞“大包乾”試點。我把公社黨委書記王香文、主任張士文叫到醫院(我當時因胃病住院),先詢問了他們對“大包乾”的認識,說:“你們對‘大包乾’是怎麼看的?如果在你們公社搞個‘大包乾’試點,你們意見怎麼樣?”

他們說:“我們早就想搞,但是馮書記不讓現在就搞。”

我對他們說:“搞‘大包乾’咱縣領導認識不一致,但允許你們公社先搞個試點。我講三條原則和三個‘不’。三條原則:一是要廣泛徵求群眾意見,多數社員願意就搞,多數人不同意就不搞;二是在分配土地時,遠近搭配,好次搭配;三是不能跨隊分配地。三個‘不’就是不彙報、不宣傳、不上報。你們兩個記住了嗎?”

他們說:“記住了!”

我說:“記住了,回去就搞。”

結果一年就成功了,公社農業產值翻了一番半,社員年人均收入分配從210多元漲到了400多元。

無巧不成書。有一天,我和馮書記騎車下鄉到裡雙店,我們兩個還沒坐穩,還沒說讓公社幹部彙報什麼工作,公社書記王香文就按捺不住,眉飛色舞地講起了“大包乾”的好處。還沒說完,馮書記就拍了桌子:“是誰叫你們搞的!簡直是無組織無紀律!知道這是什麼性質的問題嗎?”

他們摸不著頭腦,就老看我。我汗珠子一下子就下來了。馮書記轉過頭問我:“程縣長,這個事你知道嗎?”

我當時有點兒懵了,不敢說不知道,也不敢說知道,就含含糊糊地說:“我好像知道點兒,忘了跟你彙報這個事,我做得不對。”

馮書記啥也沒說,騎上車就往外走,40裡地我們倆沒說一句話。走到縣委門口,我把車子撂下,三步並兩步到了近平同志辦公室。我對近平同志說:“不好了,老書記知道搞‘大包乾’了。”近平同志說:“程縣長,你緊張什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包乾’搞成功了,應該受到表揚,不應該受到批評。”

我說:“那你趕緊跟馮書記解釋解釋吧。”

不知道後來近平同志是怎麼跟馮書記解釋的,反正這場風波很快也就過去了。正定開了全省“大包乾”的先河,近平同志在推行“大包乾”上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後來,他解放思想、大膽改革,實行科技興縣、工業興縣、人才興縣、旅遊興縣,走“半城郊型”經濟發展路子,奠定了正定經濟起飛的基礎。

(節選自2018年1月24日《學習時報》,原標題為《 “正定確實是近平同志從政起步的地方”—— 習近平在正定》)

(責任編輯:石敏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