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小小平菇撐起“致富傘”

——四川夫婦的阿拉善創業記

小小平菇深受顧客喜愛

進入冬季“三九”的阿左旗, 淩晨氣溫已降到零下十幾攝氏度, 黑夜中的紮哈烏素嘎查一處溫棚旁的平房裡卻早早亮起了燈。

王洪林和饒正紅夫婦收拾完畢, 穿著厚棉衣、開著麵包車, 拉著十幾籃採摘好的平菇趕往早市。 路上, 他們接了好幾個電話, 都在諮詢什麼時候能將平菇送到銷售點。

早市上, 幾平米的彩鋼房異常寒冷, 妻子王洪林把蘑菇擺放整齊, 丈夫饒正紅一邊生火爐, 一邊計算著今天還要送多少貨。 幫完忙, 饒正紅沒有停留, 開車消失在濛濛亮的清晨裡, 因為他今天要向65家超市、餐館、蔬菜店等送貨。 隨著太陽升起, 熙熙攘攘採購的居民也來到早市, 王洪林店裡的顧客一波接著一波, 短短半小時就賣了兩籃。

“別看平菇小小的, 它可是我家的搖錢樹, 一家生活費全靠它。 ”王洪林說起自己種的平菇,

掩飾不住一臉驕傲。 今年四十出頭的王洪林夫婦來自四川, 1999年在銀川學習種植平菇的技術後來到阿拉善, 由於長年操勞, 王洪林的外表要比實際年齡略顯老。 “這是我們全家的手藝, 辛苦肯定有, 但收穫要更多。 ”她說。

千里之遠四川夫婦北上創業

“剛來這裡時, 真的很難適應, 現在戶口都落在了阿拉善。 ”雖然在阿拉善呆了十幾年, 但王洪林夫婦說話還是有著濃濃的四川口音。 談起為什麼要離開濕潤的四川, 王洪林說, 家鄉的收入並不高, 北上創業也許能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

1999年, 二人輾轉銀川學習平菇種植技術, 一年後, 隨著一位好友來到了阿拉善。 初到這裡, 夫婦二人很難適應, 乾旱、少雨的環境與自己的家鄉形成巨大反差, 孤身在外的無助感特別強烈,但他們從未想過退縮。二人拿著辛苦攢下的幾萬元錢在紮哈烏素嘎查承包了一座溫棚種起平菇。二十年前,在巴彥浩特種平菇是一件新鮮事。“好不好賣”,對王洪林而言也是一個未知數。“只知道溫棚種蔬菜,還有種蘑菇的?”“外地人來這裡創業血本無歸可怎麼辦?”旁人的質疑聲很多,卻沒有讓夫妻倆動搖。

選種、消毒、翻堆、裝袋、發菌絲等等,夫妻倆天天往返溫棚和家之間,一絲不苟地做著記錄。二人每天給菌袋澆水、測量溫度和濕度、查看菌絲的長勢保證給蘑菇創造最有利的生長環境。一個月後,在二人精心“呵護”下,一簇簇平菇腦袋從菌帶裡鑽了出來,如同一朵朵綻放的花,王洪林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她發誓要依靠種植蘑菇的技術要在阿拉善闖出一番天地。

投資養殖積蓄全部賠光

5年的時間,種植和銷售平菇讓王洪林一家收穫了財富,但長期在濕潤的溫棚採摘,也讓王洪林的關節出現了一些問題。2004年,巴彥浩特養殖業開始興起,王洪林與丈夫商量後決定把平菇種植擱淺,開始搞起養殖。“當時想之前在四川老家就養過豬,肯定能賺錢。”王洪林說,養豬投入大回報高,他們,信心滿滿,但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

幾年的時間,因為技術等原因養殖業並沒有讓他們賺錢,反而把前兩年攢下的二十多萬元家底賠得一乾二淨,這還不算,他們二人又欠了十幾萬元外債。回家,還是堅持留在阿拉善繼續創業?現實的殘酷並沒有擊垮夫妻倆,他們還想試一試。2009年,二人向朋友借了1萬元錢,再次幹起老本行——種平菇。

深深體會了創業的艱辛後,在平菇種植上,王洪林更是嚴格把關,講究貨真價實。他們沒有使用任何添加劑和催長素,加上誠信經營,王洪林家的平菇再一次收穫了居民的口碑。“稱3斤平菇”“我就認准你家的蘑菇了,新鮮”……早市上買平菇的居民一個接著一個,很多都是老顧客,時不時還要與王洪林寒暄幾句。王洪林笑著說,雖然自己是四川人,但來到阿拉善創業獲得了很多人的幫助,除了每天在早市售賣,丈夫還要從溫棚採摘供貨,受歡迎程度可想而知。

幾年的人氣積累,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有一對四川夫妻在賣平菇,他們不僅將之前的債還清,還攢錢在阿拉善買了房。

四川人紮根阿拉善:“這是我的第二個家鄉”

2017年,在阿拉善待了18年的王洪林和丈夫決定把戶口遷移到阿拉善,繼續堅持平菇種植。經過幾年的經營,王洪林不斷擴大規模,從一個大棚發展到現在擁有五個近上千平米的大棚,平菇給他們一家帶來了可觀的收入。“具體每年能賺多少錢,這個暫時不能透露,但我可以很驕傲地說,這幾年的收入讓我們成為四川老家裡經濟條件最好的。”王洪林說,她家種植的平菇產量是全阿左旗最多的,也是堅持種植時間最長的。

結束早上的生意,王洪林熱情邀請記者前往她的大棚參觀,令人震撼的是,大棚內上千個菌袋整齊排放,煞是壯觀。有的菌袋口平菇成團簇擁,各個鮮嫩肥碩;有的則剛冒出白色小點,長勢甚是喜人。王洪林和丈夫穿梭在一排排的菌袋之間,收穫著喜悅的成果。“這些都是用玉米粉、棉花籽、玉米芯等作原材料培育。你看,袋子裡白色的就是菌絲。”拿起一個菌袋,王洪林熱情地向記者介紹,平菇含有大量的蛋白質、氨基酸、礦物質,能夠有效補充身體需要,它還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這種物質能夠調理腸胃,對於清除腸胃中的毒素、雜質有一定的作用。說起平菇的好處,王洪林滔滔不絕…… 本報記者 楊慧

◆記者手記:

近20年的時間,這對技術純熟、經驗豐富的四川“老菇農”夫妻,憑藉自己獨到的眼光,依靠種植平菇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致富路。像王洪林夫婦這樣的外地創業者在阿拉善還有很多,雖然每個人的創業故事不同,但他們都在用自己不懈的努力譜寫美好的生活。

孤身在外的無助感特別強烈,但他們從未想過退縮。二人拿著辛苦攢下的幾萬元錢在紮哈烏素嘎查承包了一座溫棚種起平菇。二十年前,在巴彥浩特種平菇是一件新鮮事。“好不好賣”,對王洪林而言也是一個未知數。“只知道溫棚種蔬菜,還有種蘑菇的?”“外地人來這裡創業血本無歸可怎麼辦?”旁人的質疑聲很多,卻沒有讓夫妻倆動搖。

選種、消毒、翻堆、裝袋、發菌絲等等,夫妻倆天天往返溫棚和家之間,一絲不苟地做著記錄。二人每天給菌袋澆水、測量溫度和濕度、查看菌絲的長勢保證給蘑菇創造最有利的生長環境。一個月後,在二人精心“呵護”下,一簇簇平菇腦袋從菌帶裡鑽了出來,如同一朵朵綻放的花,王洪林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她發誓要依靠種植蘑菇的技術要在阿拉善闖出一番天地。

投資養殖積蓄全部賠光

5年的時間,種植和銷售平菇讓王洪林一家收穫了財富,但長期在濕潤的溫棚採摘,也讓王洪林的關節出現了一些問題。2004年,巴彥浩特養殖業開始興起,王洪林與丈夫商量後決定把平菇種植擱淺,開始搞起養殖。“當時想之前在四川老家就養過豬,肯定能賺錢。”王洪林說,養豬投入大回報高,他們,信心滿滿,但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

幾年的時間,因為技術等原因養殖業並沒有讓他們賺錢,反而把前兩年攢下的二十多萬元家底賠得一乾二淨,這還不算,他們二人又欠了十幾萬元外債。回家,還是堅持留在阿拉善繼續創業?現實的殘酷並沒有擊垮夫妻倆,他們還想試一試。2009年,二人向朋友借了1萬元錢,再次幹起老本行——種平菇。

深深體會了創業的艱辛後,在平菇種植上,王洪林更是嚴格把關,講究貨真價實。他們沒有使用任何添加劑和催長素,加上誠信經營,王洪林家的平菇再一次收穫了居民的口碑。“稱3斤平菇”“我就認准你家的蘑菇了,新鮮”……早市上買平菇的居民一個接著一個,很多都是老顧客,時不時還要與王洪林寒暄幾句。王洪林笑著說,雖然自己是四川人,但來到阿拉善創業獲得了很多人的幫助,除了每天在早市售賣,丈夫還要從溫棚採摘供貨,受歡迎程度可想而知。

幾年的人氣積累,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有一對四川夫妻在賣平菇,他們不僅將之前的債還清,還攢錢在阿拉善買了房。

四川人紮根阿拉善:“這是我的第二個家鄉”

2017年,在阿拉善待了18年的王洪林和丈夫決定把戶口遷移到阿拉善,繼續堅持平菇種植。經過幾年的經營,王洪林不斷擴大規模,從一個大棚發展到現在擁有五個近上千平米的大棚,平菇給他們一家帶來了可觀的收入。“具體每年能賺多少錢,這個暫時不能透露,但我可以很驕傲地說,這幾年的收入讓我們成為四川老家裡經濟條件最好的。”王洪林說,她家種植的平菇產量是全阿左旗最多的,也是堅持種植時間最長的。

結束早上的生意,王洪林熱情邀請記者前往她的大棚參觀,令人震撼的是,大棚內上千個菌袋整齊排放,煞是壯觀。有的菌袋口平菇成團簇擁,各個鮮嫩肥碩;有的則剛冒出白色小點,長勢甚是喜人。王洪林和丈夫穿梭在一排排的菌袋之間,收穫著喜悅的成果。“這些都是用玉米粉、棉花籽、玉米芯等作原材料培育。你看,袋子裡白色的就是菌絲。”拿起一個菌袋,王洪林熱情地向記者介紹,平菇含有大量的蛋白質、氨基酸、礦物質,能夠有效補充身體需要,它還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這種物質能夠調理腸胃,對於清除腸胃中的毒素、雜質有一定的作用。說起平菇的好處,王洪林滔滔不絕…… 本報記者 楊慧

◆記者手記:

近20年的時間,這對技術純熟、經驗豐富的四川“老菇農”夫妻,憑藉自己獨到的眼光,依靠種植平菇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致富路。像王洪林夫婦這樣的外地創業者在阿拉善還有很多,雖然每個人的創業故事不同,但他們都在用自己不懈的努力譜寫美好的生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