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互聯網醫療,如何醫好自己?

從春風得意到遭遇寒冬, 到如今再借人工智慧的東風, 一度沉寂的互聯網醫療行業似乎正在“觸底反彈”。 雖然換了一個包裝, 群情也顯得激昂, 但若不能解決商業模式難題, “彈”得越高, 就跌得越慘……

本刊記者 彭洋

2017年12月20日, 有著“互聯網醫療第一股”之稱的健康160宣佈將重啟IPO, 這為最近有些波瀾不興的互聯網醫療行業提供了一個難得的話題。

2014年前後, 借著移動互聯網的東風, 不少機構進軍互聯網醫療, 平安好醫生、春雨醫生、美柚等都曾風光一時, 受到資本熱捧。 健康160(當時名為就醫160)更在2015年12月底登陸新三板, 成為業界第一股, 一時風光無限。 但火熱的行業表像下是沉重的盈利難題, 據財報顯示, 2016年健康160淨虧1.2億元, 而其它競爭對手也紛紛經歷了裁員、降薪甚至退場的陣痛。

如今健康160重啟IPO, 據稱它已找到了新的盈利模式, 整個行業似乎也已經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

但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誰都不敢打包票。

健康160的底氣

2017年12月20日, 健康160在深圳總部發佈了2018年的新年戰略:連接B(機構)、D(醫生)、C(用戶)三端, 提供從體檢、就醫、藥品、醫療器械到醫美等全方位醫療大健康服務, 做中國最大的醫療大健康服務超市。 “重啟IPO也已經提上了議事日程, 創業板或者香港都有可能, ”健康160CEO羅寧政表示。

羅甯政帶領健康160進軍大健康, 靠的是流量和資料, 雖然提法不同, 但都是智慧醫療範疇。

事實上, 這已不是健康160第一次提出“大健康”理念。 早在2017年6月, 當時還叫就醫160的健康160宣佈更名, 按照其官方說法, 此次更名代表著公司發展戰略的全面升級, 從專業醫療向大健康領域滲透。

眾所周知, 健康160在創立之初是以醫療入口為切口, 為患者提供網上掛號服務, 走的是典型的“獲取用戶-活躍用戶-商業化變現-樹立品牌實現二次增長”的互聯網醫療發展路徑, 並很快積累起流量規模:2016年健康160平臺的服務已覆蓋醫院3194家, 其中三甲醫院達到1263家;可服務醫生數超過47萬;實名註冊用戶超過1.19億;累計掛號患者數超過8300萬。

不過, 龐大的流量缺乏有效的途徑變現, 到2016年下半年, 包括健康160在內的多家互聯網醫療企業先後被曝裁員, 甚至有企業選擇了退出。 究其原因, 一是線上問診局限性凸顯, 收入規模過小, 難以支撐起整個平臺業務的發展;二是空有龐大的使用者規模卻難以實現變現, 流量毫不值錢;三是平臺資料造假普遍, 估值過高, 泡沫嚴重;四是燒錢換市場效果不顯著, 用戶流失明顯。

面對行業窘境, 羅寧政的辦法是戰略升級。 在他看來, 醫療是專業的垂直細分領域, 雖然是一個剛需的市場, 但使用場景有限, 用戶粘性較為低頻。 健康領域則不然, 如今“健康中國”概念盛行, 而現代人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訴求越來越強烈,

往運動、健康、減肥等健康需求的方向, 可以有效提升業務範圍和用戶粘性。

而大資料和大流量則是健康160進軍大健康的核心優勢。 “資料和流量是互聯網醫療平臺企業的核心能力, 同時具備這兩項能力並非易事, ”羅寧政表示, 國內能打通醫院內資料的企業很多, 大部分HIS(醫院管理和醫療活動中進行資訊管理和線上作業的電腦應用系統)廠商其實都具備醫院內資料接入能力, 但這些廠商都沒有流量, 不具備互聯網運營能力, 不少有互聯網能力的互聯網醫療企業又不善於接入醫院, 往往很難打通資料, 而健康160則兼具這兩種能力。

至少從目前看, 戰略升級已經在開始幫助健康160度過難關, 據羅寧政介紹, 2017年6月,健康160就已經實現了收支平衡,預計2017年全年營收可以超過億元。或許,這也是健康160敢重提IPO的底氣所在。

新的“救命稻草”

需要絕地求生的肯定不止健康160一家。

多家互聯網醫療企業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都表達過相同的意思:初創時期是沒有營收甚至虧錢的,需要靠融資來先養活自己。但進入2016年之後,由於看到互聯網醫療企業普遍存在流量變現難題,資本已不再盲目追捧這些企業,而融資難度的提升又加劇了這些企業的資金鏈難題,導致整個行業狀況百出,包括健康160、春雨醫生、好大夫線上、尋醫問藥網等互聯網醫療企業,大都經歷了從快速擴張到裁員的陣痛。藥給力、百度醫生等互聯網醫療企業更是直接退場。

“從發展歷程上看,互聯網醫療企業大多數處於未上市的發展階段,所專注的領域都相對比較寬泛,精細化程度不高,涉及藥業、轉診、減肥、預約掛號、醫學檢測及服務等醫療領域的各個環節。”德聯資本合夥人姜陽分析指出,互聯網醫療企業在第一階段積累流量後,若不能真正進入醫療領域,解決醫療實際問題,其商業模式還將會面臨極大的挑戰。

所幸,像健康160這樣的企業已經邁出了第一步,其依靠的大流量、大資料不僅扭轉了自身頹勢,似乎也給行業指出了一個方向——在大流量、大資料基礎上的智慧醫療。

“現在很多企業都在努力實現盈利中,而隨著互聯網醫療領域的巨大變化及技術的改變,企業佈局也發生了變化。”微醫首席戰略官陳弘哲表示,微醫經歷了搭建醫療資源網路、連接患者資源的階段,目前正在大力發展智慧化的階段。另外,競爭對手包括平安好醫生、阿裡健康等也都在佈局智慧醫療。

2017年3月,微醫向浙江大學捐贈1億元成立睿醫人工智慧研究中心,致力於通過“產學研”一體化的模式,構建中國首個開放式醫學人工智慧平臺。2017年7月,阿裡健康推出了醫療AI“doctor you”,目前已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和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達成合作,推進智慧醫療落地。2017年8月,平安好醫生宣佈將加大在醫療領域的建設和投入,陸續投入30億元專項資金,用於打造醫療AI產業鏈和服務鏈。不久後,平安好醫生又與雲知聲合資成立了上海澔醫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做家庭智慧終端。

“在經歷了幾年的發展後,很多互聯網醫療企業都完成了基礎資料的積累,每天有大量的資料上傳到雲平臺,使得結構化的深度學習成為可能,也能形成智慧診斷。未來走向‘互聯網+AI’,這也有助於互聯網醫療企業實現盈利。”唯醫創始人劉崢嶸對此表示,互聯網醫療企業走到大資料、AI的領域,實際也不難理解,也理應會走到這一步。

有了新的故事,資本似乎也重新對互聯網醫療企業感興趣起來。2017年12月初,醫生平臺醫聯與互聯網體檢服務平臺醫通健康前後宣佈融資情況,前者獲得4億元C輪融資,後者則完成了近2億元的B輪融資。而微醫、春雨醫生、美柚、大姨嗎、悅美等也相繼傳出了上市規劃。互聯網醫療企業似乎正集體迎來智慧醫療下半場。

AI真能“治病”?

但智慧醫療真的是互聯網醫療行業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嗎?事實並非如此。百度醫生,這個曾經在互聯網醫療行業中響噹噹的名字,如今早已消失在歷史的塵埃裡。有意思的是,百度醫生可能也算是這個行業裡最早開始提智慧醫療的企業之一。

2014 年10月,百度醫生上線,2015 年百度成立了移動醫療事業部,同年百度醫生推出了APP,並宣佈與北京301醫院等多家國內著名的三甲醫院進行戰略合作,說要為醫院搭建一個可以自助就醫的線上平臺,接入百度數據,實現“一鍵預約醫生、自助列印醫療檔案及影像、異地術後病人可在居住地接受術後體檢、醫生遠端查看康復體檢報告等先進服務。”

2016年11月,在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百度公司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在“互聯網+智慧醫療”專場發表主題演講《智慧醫療,奇點臨近》。在演講中,李彥宏認為互聯網醫療將分為醫療O2O服務、智慧問診、基因分析和精准醫療,以及新藥研發4個階段,目前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在醫療O2O和智慧問診方面都會有新進展。會上李彥宏著重介紹了百度醫生,稱該平臺可利用大資料和語言理解處理等説明患者和醫生實現問診效率提升。

後來的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2017年3月,百度醫生發佈公告稱,自3月10日起預約掛號、快速諮詢、專家諮詢等服務都會逐步關停,之前產生的訂單可以繼續使用;4 月1 日,平臺上的所有資料都會被清空。

百度醫生就此退出行業舞臺。

百度醫生的退出,原因之一就在於並沒有在人工智慧+醫療上,找到“更好的做法”。

當然,百度醫生的退出並不能說都是智慧醫療的“鍋”,但其在智慧醫療上的一些失策,確實也是導致百度醫生如此下場的原因之一,正如百度醫生前工作人員陳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百度做智慧醫療並沒有錯,只是“應該有更好的做法”。

但目前看來,這“更好的做法”,無論是已經出局的百度醫生,還是正在探索之中的健康160、微醫等,都還沒有摸索出它的全貌。

智慧醫療企業Airdoc副總裁張京雷對此深有感觸,在他看來,目前智慧醫療領域的創業公司,大多集中在提供輔助診斷服務的醫學影像領域。不過,有些科室的人工智慧是比較難以實現商業化的,“比如骨科,因為一般的骨折影像比較容易被骨科醫生快速準確判斷,人工智慧就比較難以找到應用場景。目前人工智慧應用較為常見的科室是一部分實體腫瘤、病理、皮膚和眼科等,Airdoc目前的佈局也只是在這些領域。”

在大多數從業者看來,智慧醫療之路其實也難點重重:需要醫療應用場景植入,構建商業模式;需要醫療專家重度參與,協同產品研發;需要醫療人士的接納,推動產品應用;需要醫療人士的應用,以提供 AI所需的資料;需要醫療內容的加入,促成商業閉環的形成。現實是,因人口基數龐大,國內優質醫生和醫院嚴重短缺,優質醫生因業務繁忙沒時間也無太大興趣為AI提供資料或協同出診。再加上人體及醫療的高度複雜性,AI很難在短時間內取得較大突破。

但這並不意味著互聯網醫療就無可作為。“其中最大的問題,還是商業模式。”張京雷表示,從中國互聯網發展的經驗來看,向患者收費暫時還不太現實,目前的方向是和醫療機構的合作。但如何合作,大家也都還在摸索之中。

好的一方面是,智慧醫療的前景確實可期。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預測,到2020年,我國智慧醫療建設規模將超過1000億元。同時資本對智慧醫療仍然保有足夠的興趣,截至2017年8月,國內智慧醫療企業累積融資額已超過180億人民幣,融資公司共104家;只有27家公司未獲投,或未公佈融資資訊。

由此來看,目前互聯網醫療企業要做的,就是在資本還未對自己的新故事喪失興趣前,儘快摸索出一套可行的商業模式,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備註:限於格式,此文有刪減,請點擊原文連結閱讀全文。

備註:若需《中國職業經理人》文本閱讀,請聯繫本社

宋先生:023-65356251 手機:13206174297

推動建立中國職業經理人制度

推進建設中國特色職業經理人隊伍

推行建造中國職業經理人公共服務市場體系

推廣培育中國職業經理人新文化和社會生態環境

為職業經理人服務 為企業服務 為會員服務

長按下方二維碼,點擊識別,訂閱更多精彩內容

歡迎關注中國職業經理人雜誌微信公眾號獲取最新資訊

歡迎關注重慶職業經理人協會微信公眾號獲取服務

中國職業經理人雜誌

Chinese Professional Manager

2017年6月,健康160就已經實現了收支平衡,預計2017年全年營收可以超過億元。或許,這也是健康160敢重提IPO的底氣所在。

新的“救命稻草”

需要絕地求生的肯定不止健康160一家。

多家互聯網醫療企業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都表達過相同的意思:初創時期是沒有營收甚至虧錢的,需要靠融資來先養活自己。但進入2016年之後,由於看到互聯網醫療企業普遍存在流量變現難題,資本已不再盲目追捧這些企業,而融資難度的提升又加劇了這些企業的資金鏈難題,導致整個行業狀況百出,包括健康160、春雨醫生、好大夫線上、尋醫問藥網等互聯網醫療企業,大都經歷了從快速擴張到裁員的陣痛。藥給力、百度醫生等互聯網醫療企業更是直接退場。

“從發展歷程上看,互聯網醫療企業大多數處於未上市的發展階段,所專注的領域都相對比較寬泛,精細化程度不高,涉及藥業、轉診、減肥、預約掛號、醫學檢測及服務等醫療領域的各個環節。”德聯資本合夥人姜陽分析指出,互聯網醫療企業在第一階段積累流量後,若不能真正進入醫療領域,解決醫療實際問題,其商業模式還將會面臨極大的挑戰。

所幸,像健康160這樣的企業已經邁出了第一步,其依靠的大流量、大資料不僅扭轉了自身頹勢,似乎也給行業指出了一個方向——在大流量、大資料基礎上的智慧醫療。

“現在很多企業都在努力實現盈利中,而隨著互聯網醫療領域的巨大變化及技術的改變,企業佈局也發生了變化。”微醫首席戰略官陳弘哲表示,微醫經歷了搭建醫療資源網路、連接患者資源的階段,目前正在大力發展智慧化的階段。另外,競爭對手包括平安好醫生、阿裡健康等也都在佈局智慧醫療。

2017年3月,微醫向浙江大學捐贈1億元成立睿醫人工智慧研究中心,致力於通過“產學研”一體化的模式,構建中國首個開放式醫學人工智慧平臺。2017年7月,阿裡健康推出了醫療AI“doctor you”,目前已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和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達成合作,推進智慧醫療落地。2017年8月,平安好醫生宣佈將加大在醫療領域的建設和投入,陸續投入30億元專項資金,用於打造醫療AI產業鏈和服務鏈。不久後,平安好醫生又與雲知聲合資成立了上海澔醫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做家庭智慧終端。

“在經歷了幾年的發展後,很多互聯網醫療企業都完成了基礎資料的積累,每天有大量的資料上傳到雲平臺,使得結構化的深度學習成為可能,也能形成智慧診斷。未來走向‘互聯網+AI’,這也有助於互聯網醫療企業實現盈利。”唯醫創始人劉崢嶸對此表示,互聯網醫療企業走到大資料、AI的領域,實際也不難理解,也理應會走到這一步。

有了新的故事,資本似乎也重新對互聯網醫療企業感興趣起來。2017年12月初,醫生平臺醫聯與互聯網體檢服務平臺醫通健康前後宣佈融資情況,前者獲得4億元C輪融資,後者則完成了近2億元的B輪融資。而微醫、春雨醫生、美柚、大姨嗎、悅美等也相繼傳出了上市規劃。互聯網醫療企業似乎正集體迎來智慧醫療下半場。

AI真能“治病”?

但智慧醫療真的是互聯網醫療行業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嗎?事實並非如此。百度醫生,這個曾經在互聯網醫療行業中響噹噹的名字,如今早已消失在歷史的塵埃裡。有意思的是,百度醫生可能也算是這個行業裡最早開始提智慧醫療的企業之一。

2014 年10月,百度醫生上線,2015 年百度成立了移動醫療事業部,同年百度醫生推出了APP,並宣佈與北京301醫院等多家國內著名的三甲醫院進行戰略合作,說要為醫院搭建一個可以自助就醫的線上平臺,接入百度數據,實現“一鍵預約醫生、自助列印醫療檔案及影像、異地術後病人可在居住地接受術後體檢、醫生遠端查看康復體檢報告等先進服務。”

2016年11月,在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百度公司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在“互聯網+智慧醫療”專場發表主題演講《智慧醫療,奇點臨近》。在演講中,李彥宏認為互聯網醫療將分為醫療O2O服務、智慧問診、基因分析和精准醫療,以及新藥研發4個階段,目前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在醫療O2O和智慧問診方面都會有新進展。會上李彥宏著重介紹了百度醫生,稱該平臺可利用大資料和語言理解處理等説明患者和醫生實現問診效率提升。

後來的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2017年3月,百度醫生發佈公告稱,自3月10日起預約掛號、快速諮詢、專家諮詢等服務都會逐步關停,之前產生的訂單可以繼續使用;4 月1 日,平臺上的所有資料都會被清空。

百度醫生就此退出行業舞臺。

百度醫生的退出,原因之一就在於並沒有在人工智慧+醫療上,找到“更好的做法”。

當然,百度醫生的退出並不能說都是智慧醫療的“鍋”,但其在智慧醫療上的一些失策,確實也是導致百度醫生如此下場的原因之一,正如百度醫生前工作人員陳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百度做智慧醫療並沒有錯,只是“應該有更好的做法”。

但目前看來,這“更好的做法”,無論是已經出局的百度醫生,還是正在探索之中的健康160、微醫等,都還沒有摸索出它的全貌。

智慧醫療企業Airdoc副總裁張京雷對此深有感觸,在他看來,目前智慧醫療領域的創業公司,大多集中在提供輔助診斷服務的醫學影像領域。不過,有些科室的人工智慧是比較難以實現商業化的,“比如骨科,因為一般的骨折影像比較容易被骨科醫生快速準確判斷,人工智慧就比較難以找到應用場景。目前人工智慧應用較為常見的科室是一部分實體腫瘤、病理、皮膚和眼科等,Airdoc目前的佈局也只是在這些領域。”

在大多數從業者看來,智慧醫療之路其實也難點重重:需要醫療應用場景植入,構建商業模式;需要醫療專家重度參與,協同產品研發;需要醫療人士的接納,推動產品應用;需要醫療人士的應用,以提供 AI所需的資料;需要醫療內容的加入,促成商業閉環的形成。現實是,因人口基數龐大,國內優質醫生和醫院嚴重短缺,優質醫生因業務繁忙沒時間也無太大興趣為AI提供資料或協同出診。再加上人體及醫療的高度複雜性,AI很難在短時間內取得較大突破。

但這並不意味著互聯網醫療就無可作為。“其中最大的問題,還是商業模式。”張京雷表示,從中國互聯網發展的經驗來看,向患者收費暫時還不太現實,目前的方向是和醫療機構的合作。但如何合作,大家也都還在摸索之中。

好的一方面是,智慧醫療的前景確實可期。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預測,到2020年,我國智慧醫療建設規模將超過1000億元。同時資本對智慧醫療仍然保有足夠的興趣,截至2017年8月,國內智慧醫療企業累積融資額已超過180億人民幣,融資公司共104家;只有27家公司未獲投,或未公佈融資資訊。

由此來看,目前互聯網醫療企業要做的,就是在資本還未對自己的新故事喪失興趣前,儘快摸索出一套可行的商業模式,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備註:限於格式,此文有刪減,請點擊原文連結閱讀全文。

備註:若需《中國職業經理人》文本閱讀,請聯繫本社

宋先生:023-65356251 手機:13206174297

推動建立中國職業經理人制度

推進建設中國特色職業經理人隊伍

推行建造中國職業經理人公共服務市場體系

推廣培育中國職業經理人新文化和社會生態環境

為職業經理人服務 為企業服務 為會員服務

長按下方二維碼,點擊識別,訂閱更多精彩內容

歡迎關注中國職業經理人雜誌微信公眾號獲取最新資訊

歡迎關注重慶職業經理人協會微信公眾號獲取服務

中國職業經理人雜誌

Chinese Professional Manager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